看皮膚科醫師,如何準備?
看皮膚病,要準備什麼?答案是健保卡和錢,但是,當然還有別的。在臺灣,醫院和診所的數量多,面積較其他國家小,看病非常方便;再加上全民健保加持,民眾就醫所需的金錢成本在可接受範圍,導致進入醫療體系就醫不是太困難的事,這樣的方便性卻也導致民眾就醫的態度常令人不敢領教。沒有充分準備就進入診間看病,除了耗損醫者和病患雙方的時間成本,全民健保的負擔也會增加。為了自己及全民著想,你一定要知道看皮膚病之前要準備什麼?
當你下定決心要去看醫師,建議先想想以下幾個問題:5W1H。這些問題很重要,因為這些步驟就是醫者成為醫師之前,在教科書上或臨床訓練時所學有關問診的內容。人的身體結構多麼複雜,一定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問診,才不會有所遺漏。問診不是算命也不是摸骨,醫師漫無目標地問或病患不負責任的回答,都是令人擔憂的醫療行為。
●問題:為什麼?Why?
為什麼我「需要」去看皮膚科醫師?(請注意是「需要」而不是「想要」。)
答案:
A. 我不知道。不要懷疑這個答案,因為有可能是你媽媽、你太太或任何人,覺得你的身體有問題,強拉你來看醫師。
說明:如果你未成年,可能無法解決。如果你已成年,請記得,你擁有身體自主權,動動你發達的頭腦想一想,你是否「需要」求助皮膚科醫師。
B.我知道。我最近落髮很嚴重,家裡地上都是我的頭髮,浴室的排水孔都快塞住。我要請醫師救救我寶貴的三千煩惱絲,網路上說掉髮是抵抗力下降的關係,我覺得我的抵抗力可能真的有問題。
說明:很好,表示你已經深思熟慮,反覆思量落髮的問題,而且落髮的確造成你生活及心理上的負擔,這樣看醫師才有意義。
●問題:何時?When?
我的落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嚴重,讓我注意到這件事?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請你繼續觀察一陣子,大約一至兩個月,如果掉髮還是比以前多,看門診的時候,可以跟醫師說:「我不知道我的落髮有多久了,但是這兩個月以來,確定落髮比以前嚴重。」因為掉髮兩天、兩個月和兩年的時間,醫師會施行的檢查和下的診斷完全不同。B.我明確地知道這半年來,掉髮量比以前多,因為清理吸塵器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我的枕頭套上也有很多頭髮。
說明:這樣觀察自己的身體很好,醫師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這半年來,你的落髮有變化。
●問題:何處?Where?
我的落髮是掉那些部位?頭頂?枕部頭皮(意指睡覺時會碰到枕頭的部位)?前額髮線?全部都有,並沒有特定位置?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自己或請家人、朋友及理髮師幫你看看你的頭髮,有沒有哪邊髮量比較稀少。如果你自己或朋友都看不出來,有可能根本沒有異常落髮,或只好請醫師幫忙檢查,最少你已經盡力觀察了。
B.我明確知道我掉髮的位置在前額髮線,因為已經出現米奇的耳朵形狀了。
說明:局部區塊性的落髮和整個頭皮均勻落髮的原因不同,你的觀察將有助於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你也比較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治療。
●問題:誰?Who?
家中除了你之外,有沒有人也有落髮的問題?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勇敢對家人發問。問問看同住的家人,以及有血親關係的家人,是否也有落髮的問題。有些皮膚病會傳染或有家族遺傳傾向,以落髮來說,雄性禿患者的家族史很重要,頭癬(頭皮黴菌感染)引起的落髮就可能傳染給同住的家人,這些線索在醫師心中都有其價值。
B.我知道。我的父親也有前額落髮的問題,他現在已經七十多歲,頭髮很稀疏,我的叔叔伯父也都有頭髮很少的問題。
說明:你的言談會讓醫師瞭解,他應該怎麼向你說明,或間接知道你關心的點在哪裡,醫師的說明能讓你更清楚自己的疾病或預後。
●問題:什麼?What?
你想知道什麼?或擔心什麼?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動動你的腦袋或問問你的家人,他們很關心你,有時旁觀者清,比較冷靜,不會一直在落髮這個漩渦裡打轉,他們也瞭解你的身體和個性,也許會知道你需要什麼或可能在擔心些什麼。如果你連自己想瞭解什麼都不知道,今日的就診已結束,建議下次想清楚了再來。
B.我知道。我想知道我的落髮和抵抗力下降有沒有關係。
說明:很好,看病的過程中,醫師會針對你的問題,提出專業的說明,這樣才是良好的醫病溝通,也才能做出適合你的醫療決策。●問題:如何?How?
你如何處理落髮的問題?
答案:
A. 我沒做任何處理。
說明:不必覺得內疚,有時候一動不如一靜。不處理也是一種處理。
B. 有。媽媽幫我買了強健髮根的洗髮精,我用了但是沒有覺得比較好。我在網路上查到頭皮按摩可以減少落髮,但每次按完都看到更多掉髮,我很緊張。
說明:你做的處理會讓醫師瞭解你是什麼樣的患者,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醫師會針對你做的處理是否對疾病有幫助,或會不會影響醫師即將要進行的治療,加以說明。想清楚這些問題,不但可以解決你的疑惑,也有可能讓你少花一些冤枉錢。
5W1H可以有系統性地分析你的問題,不只是落髮的問題,或皮膚科其他的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這樣抽絲剝繭的方式釐清問題,學著用醫師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可以讓你看診的時候更自在。
準備好5W1H的答案之後,在進入診間之前,最基本的,請先找出健保卡,不要以為這是廢話,很多病患進入診間時一手拿著飲料,另一手拿著手機,醫護人員向病患要健保卡,大概要等三分鐘,患者優雅地在醫師看診的桌上放下飲料和手機,打開包包,東翻西找撈出皮夾,打開皮夾拿出珍藏的健保卡。對醫護人員來說,這個過程除了時間流逝之外,還感受到患者對自己及醫護體系的不尊重。也許你會說:「這又沒什麼大不了,我就算沒帶健保卡,你都得幫我看診。」但是你到底知不知道為什麼看診要健保卡?
健保卡裡的資訊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健保資料、醫療專區及衛生行政專區四種類別。醫療專區裡有看診時需要的資料,例如:門診處方箋、慢性處方箋、重要處方項目以及過敏藥物。這些資料對於病患就醫品質及藥物安全,都非常重要,可以避免病患誤用會過敏的藥物,或因為在不同科別、不同就醫場所,重覆服用相同或類似性質的藥物。
醫療行為的安全絕對要靠醫師和患者一起維護,雙方都克盡職守,才會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看皮膚科醫師,如何問問題?千萬不要覺得討論這件事很不可思議。在臺灣看醫師,真的蠻緊張的。診間外面候診的人很多,診間裡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印表機印藥單吵雜的聲音,不時出現干擾的電話鈴聲。病患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整理好問題,最好能有系統地說明清楚,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解決苦痛。根據雜誌的資料報導,臺灣每個人看診的時間平均為四分鐘,只比煎好一個荷包蛋的時間長一點,如果你不會問問題,要怎麼看病呢?
包括企業管理及人力資源的書籍,都在教大家問問題,可見其重要性。管理顧問克莉絲.克拉克艾普斯坦(Chris Clarke-Epstein)提出五種有效率的提問技巧,牛媽醫師認為非常適合在看診時使用——
1.一次問一個問題:想清楚再問,避免連番轟炸。
2.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至少留下幾秒鐘的停頓時間,而且保持泰然自若,讓對方能夠思考,你會看到答案的品質大大提升。
3.學習聆聽:保持眼神接觸,點頭表示贊同;耐心聽,盡量不要打斷對方。
4.提問後續問題:用鼓勵的口氣,要求對方進一步釐清。
5.道謝。
●一次問一個問題
真的很重要。醫師也是人,不是谷歌大神,不是輸入題目按下按鈕就立刻跳出答案,就連要使用搜尋引擎,輸入太多關鍵字也得不到真正需要的資料,連番轟炸你的醫師,絕對沒有什麼好結果。建議看病時要像參加面試一樣,盡量把資料準備周全,把你今天特地來看醫師的問題想清楚,包括5W1H,你的皮膚變化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從哪裡開始出現,後來有沒有在其他部位出現?有沒有合併什麼症狀?會不會癢、刺或痛?有沒有什麼引發因素,包括擦了什麼?接觸到什麼?或吃了什麼?皮膚出現問題後,你有沒有自行做什麼處理?做了這些處理之後,皮膚是否產生什麼變化?
醫師看診就像警察辦案,需要有用的資訊,才能做出最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就醫求診不是要考醫師,什麼都要醫師猜。提供正確的資訊,你才能永保安康。
牛媽醫師就遇過病患一坐下來,我問他:「某某先生好,請問今天皮膚有什麼問題呢?」某某先生回答:「你是醫師,自己不會看喔?」說實話,這樣的病患,醫者真心想幫忙也幫不上忙啊!●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
看診的對話,很像打球,你來我往。患者提供資訊,醫師針對問題提問,蒐集證據來下診斷。讓醫師有時間思考非常重要,因為他正在處理你的問題。有些病患在看診的時候,有好幾個問題想問,又怕忘記,所以像連珠炮似的一股腦全部丟出來,醫師連打病歷紀錄都來不及,怎麼會有好的醫療品質呢?不好的醫療品質,犧牲的又是誰的健康呢?
●學習聆聽
而且是認真專心地聆聽。好的就診過程不是像去廟裡拜拜或到教堂禱告或告解,都是病患在講,醫師沉默無言;也不是師父講經或牧師傳道,都是醫師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衛教。良好的就診過程強調醫病共同決策,重視醫病溝通、醫師傾聽病患的需求之後做出回應。這段話看起來天經地義,但其實很難做到,很多病患不斷地用很多不著邊際的話語描述症狀及病灶,完全不理會醫師的提問及回應。
以下是牛媽醫師的經驗分享——
病患:「醫師,我告訴你,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
牛媽:「我瞭解你的痛苦,請問是哪裡的皮膚有問題,讓我看一下好嗎?」
病患:「醫師,你聽我說,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一開始就是紅紅的,有時候會腫起來,有時候會消下去,如果不擦藥,他就會越腫越大。」
牛媽:「請問可以讓我看一下病灶嗎?」
病患:「醫師,你一定要聽我說,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我真的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的醫師都是因為沒有好好聽我說,所以才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牛媽:「我真的很想幫你解決問題,可以讓我看一下皮膚嗎?」
病患:「醫師,我告訴你,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我們全家都沒有皮膚的問題,只有我,為什麼我這麼倒楣,我每天都認真洗澡,衣物也都很乾淨……」不要懷疑,這樣無效的溝通每天都在診間進行。如果有家屬就更混亂了,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像空手抓蒼蠅一樣忙亂,完全沒有提供醫師所需的資訊。也許你會覺得,為什麼不讓病患講完再看皮膚病灶,他一定是很痛苦才會有很多話要講。最重要的原因,皮膚病是典型「百聞不如一見」的例子。試著想想,你試圖在皮膚科醫師面前,用話語描述一個皮膚病灶,就像對著動物專家,描述在森林中驚鴻一瞥你所見動物的長相一樣耗時費事,但是你讓動物專家看一眼,他馬上就能區分老虎和山貓,精準又正確。再來,皮膚代謝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十幾年的皮膚病在病患就醫擦藥的過程,早就改變了疾病原本的型態,十幾年前的皮膚長成什麼樣,會對這次的疾病診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嗎?病患真的可以記住嗎?
皮膚病的診斷需要仔細的視診,包括顏色、厚度、大小、形狀、分布及伴隨的變化。皮膚科醫師親眼看見病灶,大部分就有基本的想法,如果醫師需要知道你以前怎麼處理或擦過什麼藥物,醫師自然會問你。
●提問後續問題,用鼓勵的語氣,要求對方進一步釐清
請注意是「後續」,不是「其他」,再注意「鼓勵」兩個字。後續的問題是指醫師在做出診斷及提供治療後,你應該有所回應或提問。例如:「醫師,我有B型肝炎,同時有服用抗病毒藥物,你處方的藥會不會增加肝臟的負擔或和我的藥物有交互作用?」
誠摯地建議大家不要把看病當成去吃到飽餐廳吃飯,什麼都要沾一下、吃一口。有一位病患某次看診問牛媽醫師好幾個皮膚的疾病,牛媽也幫她一一處方藥物。下週回診的時候,牛媽按照病歷紀錄一一追蹤治療後續的變化,她回答我說:「醫師,其實我灰指甲的藥都沒有擦,因為我覺得那不重要。手部濕疹的藥也沒有擦,反正也不是大問題。」說實話,牛媽真的很灰心也很無言,覺得自己真心換絕情。這樣的醫療過程,浪費的不只是可以救治其他人的機會,也浪費了全民繳納的健保費用。
鼓勵的語氣可以促進醫病關係的和諧,就醫的過程中,雙方都需要被鼓勵,病患因為苦痛來就醫,當然需要鼓勵,回家認真擦藥及吃藥,更值得鼓勵。醫師也是人,醫師也需要被鼓勵,才有能量再解決你的後續問題。●道謝
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在就診過程中也值得注意。醫療業不是一般的服務業,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及同理心,才能有最好的醫療品質,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可以讓醫病關係更和諧。有時候,病人會因為牛媽醫師解決她長期的病痛而向牛媽道謝,牛媽也會向患者道謝,謝謝她相信牛媽的建議和治療,願意花時間擦藥及吃藥,願意和牛媽一起努力對抗疾病。
看皮膚病,要準備什麼?答案是健保卡和錢,但是,當然還有別的。在臺灣,醫院和診所的數量多,面積較其他國家小,看病非常方便;再加上全民健保加持,民眾就醫所需的金錢成本在可接受範圍,導致進入醫療體系就醫不是太困難的事,這樣的方便性卻也導致民眾就醫的態度常令人不敢領教。沒有充分準備就進入診間看病,除了耗損醫者和病患雙方的時間成本,全民健保的負擔也會增加。為了自己及全民著想,你一定要知道看皮膚病之前要準備什麼?
當你下定決心要去看醫師,建議先想想以下幾個問題:5W1H。這些問題很重要,因為這些步驟就是醫者成為醫師之前,在教科書上或臨床訓練時所學有關問診的內容。人的身體結構多麼複雜,一定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問診,才不會有所遺漏。問診不是算命也不是摸骨,醫師漫無目標地問或病患不負責任的回答,都是令人擔憂的醫療行為。
●問題:為什麼?Why?
為什麼我「需要」去看皮膚科醫師?(請注意是「需要」而不是「想要」。)
答案:
A. 我不知道。不要懷疑這個答案,因為有可能是你媽媽、你太太或任何人,覺得你的身體有問題,強拉你來看醫師。
說明:如果你未成年,可能無法解決。如果你已成年,請記得,你擁有身體自主權,動動你發達的頭腦想一想,你是否「需要」求助皮膚科醫師。
B.我知道。我最近落髮很嚴重,家裡地上都是我的頭髮,浴室的排水孔都快塞住。我要請醫師救救我寶貴的三千煩惱絲,網路上說掉髮是抵抗力下降的關係,我覺得我的抵抗力可能真的有問題。
說明:很好,表示你已經深思熟慮,反覆思量落髮的問題,而且落髮的確造成你生活及心理上的負擔,這樣看醫師才有意義。
●問題:何時?When?
我的落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嚴重,讓我注意到這件事?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請你繼續觀察一陣子,大約一至兩個月,如果掉髮還是比以前多,看門診的時候,可以跟醫師說:「我不知道我的落髮有多久了,但是這兩個月以來,確定落髮比以前嚴重。」因為掉髮兩天、兩個月和兩年的時間,醫師會施行的檢查和下的診斷完全不同。B.我明確地知道這半年來,掉髮量比以前多,因為清理吸塵器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我的枕頭套上也有很多頭髮。
說明:這樣觀察自己的身體很好,醫師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這半年來,你的落髮有變化。
●問題:何處?Where?
我的落髮是掉那些部位?頭頂?枕部頭皮(意指睡覺時會碰到枕頭的部位)?前額髮線?全部都有,並沒有特定位置?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自己或請家人、朋友及理髮師幫你看看你的頭髮,有沒有哪邊髮量比較稀少。如果你自己或朋友都看不出來,有可能根本沒有異常落髮,或只好請醫師幫忙檢查,最少你已經盡力觀察了。
B.我明確知道我掉髮的位置在前額髮線,因為已經出現米奇的耳朵形狀了。
說明:局部區塊性的落髮和整個頭皮均勻落髮的原因不同,你的觀察將有助於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你也比較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治療。
●問題:誰?Who?
家中除了你之外,有沒有人也有落髮的問題?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勇敢對家人發問。問問看同住的家人,以及有血親關係的家人,是否也有落髮的問題。有些皮膚病會傳染或有家族遺傳傾向,以落髮來說,雄性禿患者的家族史很重要,頭癬(頭皮黴菌感染)引起的落髮就可能傳染給同住的家人,這些線索在醫師心中都有其價值。
B.我知道。我的父親也有前額落髮的問題,他現在已經七十多歲,頭髮很稀疏,我的叔叔伯父也都有頭髮很少的問題。
說明:你的言談會讓醫師瞭解,他應該怎麼向你說明,或間接知道你關心的點在哪裡,醫師的說明能讓你更清楚自己的疾病或預後。
●問題:什麼?What?
你想知道什麼?或擔心什麼?
答案:
A. 我不知道。
說明:動動你的腦袋或問問你的家人,他們很關心你,有時旁觀者清,比較冷靜,不會一直在落髮這個漩渦裡打轉,他們也瞭解你的身體和個性,也許會知道你需要什麼或可能在擔心些什麼。如果你連自己想瞭解什麼都不知道,今日的就診已結束,建議下次想清楚了再來。
B.我知道。我想知道我的落髮和抵抗力下降有沒有關係。
說明:很好,看病的過程中,醫師會針對你的問題,提出專業的說明,這樣才是良好的醫病溝通,也才能做出適合你的醫療決策。●問題:如何?How?
你如何處理落髮的問題?
答案:
A. 我沒做任何處理。
說明:不必覺得內疚,有時候一動不如一靜。不處理也是一種處理。
B. 有。媽媽幫我買了強健髮根的洗髮精,我用了但是沒有覺得比較好。我在網路上查到頭皮按摩可以減少落髮,但每次按完都看到更多掉髮,我很緊張。
說明:你做的處理會讓醫師瞭解你是什麼樣的患者,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醫師會針對你做的處理是否對疾病有幫助,或會不會影響醫師即將要進行的治療,加以說明。想清楚這些問題,不但可以解決你的疑惑,也有可能讓你少花一些冤枉錢。
5W1H可以有系統性地分析你的問題,不只是落髮的問題,或皮膚科其他的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這樣抽絲剝繭的方式釐清問題,學著用醫師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可以讓你看診的時候更自在。
準備好5W1H的答案之後,在進入診間之前,最基本的,請先找出健保卡,不要以為這是廢話,很多病患進入診間時一手拿著飲料,另一手拿著手機,醫護人員向病患要健保卡,大概要等三分鐘,患者優雅地在醫師看診的桌上放下飲料和手機,打開包包,東翻西找撈出皮夾,打開皮夾拿出珍藏的健保卡。對醫護人員來說,這個過程除了時間流逝之外,還感受到患者對自己及醫護體系的不尊重。也許你會說:「這又沒什麼大不了,我就算沒帶健保卡,你都得幫我看診。」但是你到底知不知道為什麼看診要健保卡?
健保卡裡的資訊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健保資料、醫療專區及衛生行政專區四種類別。醫療專區裡有看診時需要的資料,例如:門診處方箋、慢性處方箋、重要處方項目以及過敏藥物。這些資料對於病患就醫品質及藥物安全,都非常重要,可以避免病患誤用會過敏的藥物,或因為在不同科別、不同就醫場所,重覆服用相同或類似性質的藥物。
醫療行為的安全絕對要靠醫師和患者一起維護,雙方都克盡職守,才會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看皮膚科醫師,如何問問題?千萬不要覺得討論這件事很不可思議。在臺灣看醫師,真的蠻緊張的。診間外面候診的人很多,診間裡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印表機印藥單吵雜的聲音,不時出現干擾的電話鈴聲。病患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整理好問題,最好能有系統地說明清楚,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解決苦痛。根據雜誌的資料報導,臺灣每個人看診的時間平均為四分鐘,只比煎好一個荷包蛋的時間長一點,如果你不會問問題,要怎麼看病呢?
包括企業管理及人力資源的書籍,都在教大家問問題,可見其重要性。管理顧問克莉絲.克拉克艾普斯坦(Chris Clarke-Epstein)提出五種有效率的提問技巧,牛媽醫師認為非常適合在看診時使用——
1.一次問一個問題:想清楚再問,避免連番轟炸。
2.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至少留下幾秒鐘的停頓時間,而且保持泰然自若,讓對方能夠思考,你會看到答案的品質大大提升。
3.學習聆聽:保持眼神接觸,點頭表示贊同;耐心聽,盡量不要打斷對方。
4.提問後續問題:用鼓勵的口氣,要求對方進一步釐清。
5.道謝。
●一次問一個問題
真的很重要。醫師也是人,不是谷歌大神,不是輸入題目按下按鈕就立刻跳出答案,就連要使用搜尋引擎,輸入太多關鍵字也得不到真正需要的資料,連番轟炸你的醫師,絕對沒有什麼好結果。建議看病時要像參加面試一樣,盡量把資料準備周全,把你今天特地來看醫師的問題想清楚,包括5W1H,你的皮膚變化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從哪裡開始出現,後來有沒有在其他部位出現?有沒有合併什麼症狀?會不會癢、刺或痛?有沒有什麼引發因素,包括擦了什麼?接觸到什麼?或吃了什麼?皮膚出現問題後,你有沒有自行做什麼處理?做了這些處理之後,皮膚是否產生什麼變化?
醫師看診就像警察辦案,需要有用的資訊,才能做出最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就醫求診不是要考醫師,什麼都要醫師猜。提供正確的資訊,你才能永保安康。
牛媽醫師就遇過病患一坐下來,我問他:「某某先生好,請問今天皮膚有什麼問題呢?」某某先生回答:「你是醫師,自己不會看喔?」說實話,這樣的病患,醫者真心想幫忙也幫不上忙啊!●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
看診的對話,很像打球,你來我往。患者提供資訊,醫師針對問題提問,蒐集證據來下診斷。讓醫師有時間思考非常重要,因為他正在處理你的問題。有些病患在看診的時候,有好幾個問題想問,又怕忘記,所以像連珠炮似的一股腦全部丟出來,醫師連打病歷紀錄都來不及,怎麼會有好的醫療品質呢?不好的醫療品質,犧牲的又是誰的健康呢?
●學習聆聽
而且是認真專心地聆聽。好的就診過程不是像去廟裡拜拜或到教堂禱告或告解,都是病患在講,醫師沉默無言;也不是師父講經或牧師傳道,都是醫師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衛教。良好的就診過程強調醫病共同決策,重視醫病溝通、醫師傾聽病患的需求之後做出回應。這段話看起來天經地義,但其實很難做到,很多病患不斷地用很多不著邊際的話語描述症狀及病灶,完全不理會醫師的提問及回應。
以下是牛媽醫師的經驗分享——
病患:「醫師,我告訴你,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
牛媽:「我瞭解你的痛苦,請問是哪裡的皮膚有問題,讓我看一下好嗎?」
病患:「醫師,你聽我說,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一開始就是紅紅的,有時候會腫起來,有時候會消下去,如果不擦藥,他就會越腫越大。」
牛媽:「請問可以讓我看一下病灶嗎?」
病患:「醫師,你一定要聽我說,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我真的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的醫師都是因為沒有好好聽我說,所以才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牛媽:「我真的很想幫你解決問題,可以讓我看一下皮膚嗎?」
病患:「醫師,我告訴你,我這個皮膚病已經十幾年了,真的很困擾我,我們全家都沒有皮膚的問題,只有我,為什麼我這麼倒楣,我每天都認真洗澡,衣物也都很乾淨……」不要懷疑,這樣無效的溝通每天都在診間進行。如果有家屬就更混亂了,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像空手抓蒼蠅一樣忙亂,完全沒有提供醫師所需的資訊。也許你會覺得,為什麼不讓病患講完再看皮膚病灶,他一定是很痛苦才會有很多話要講。最重要的原因,皮膚病是典型「百聞不如一見」的例子。試著想想,你試圖在皮膚科醫師面前,用話語描述一個皮膚病灶,就像對著動物專家,描述在森林中驚鴻一瞥你所見動物的長相一樣耗時費事,但是你讓動物專家看一眼,他馬上就能區分老虎和山貓,精準又正確。再來,皮膚代謝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十幾年的皮膚病在病患就醫擦藥的過程,早就改變了疾病原本的型態,十幾年前的皮膚長成什麼樣,會對這次的疾病診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嗎?病患真的可以記住嗎?
皮膚病的診斷需要仔細的視診,包括顏色、厚度、大小、形狀、分布及伴隨的變化。皮膚科醫師親眼看見病灶,大部分就有基本的想法,如果醫師需要知道你以前怎麼處理或擦過什麼藥物,醫師自然會問你。
●提問後續問題,用鼓勵的語氣,要求對方進一步釐清
請注意是「後續」,不是「其他」,再注意「鼓勵」兩個字。後續的問題是指醫師在做出診斷及提供治療後,你應該有所回應或提問。例如:「醫師,我有B型肝炎,同時有服用抗病毒藥物,你處方的藥會不會增加肝臟的負擔或和我的藥物有交互作用?」
誠摯地建議大家不要把看病當成去吃到飽餐廳吃飯,什麼都要沾一下、吃一口。有一位病患某次看診問牛媽醫師好幾個皮膚的疾病,牛媽也幫她一一處方藥物。下週回診的時候,牛媽按照病歷紀錄一一追蹤治療後續的變化,她回答我說:「醫師,其實我灰指甲的藥都沒有擦,因為我覺得那不重要。手部濕疹的藥也沒有擦,反正也不是大問題。」說實話,牛媽真的很灰心也很無言,覺得自己真心換絕情。這樣的醫療過程,浪費的不只是可以救治其他人的機會,也浪費了全民繳納的健保費用。
鼓勵的語氣可以促進醫病關係的和諧,就醫的過程中,雙方都需要被鼓勵,病患因為苦痛來就醫,當然需要鼓勵,回家認真擦藥及吃藥,更值得鼓勵。醫師也是人,醫師也需要被鼓勵,才有能量再解決你的後續問題。●道謝
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在就診過程中也值得注意。醫療業不是一般的服務業,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及同理心,才能有最好的醫療品質,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可以讓醫病關係更和諧。有時候,病人會因為牛媽醫師解決她長期的病痛而向牛媽道謝,牛媽也會向患者道謝,謝謝她相信牛媽的建議和治療,願意花時間擦藥及吃藥,願意和牛媽一起努力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