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糖尿病不等同於消渴證
世人每一提到糖尿病,往往就脫口而出:中醫稱為「消渴疾」;甚至中醫藥同道也都引《黃帝內經》作為佐證。其實糖尿病只是消渴證的一小部分。
中醫的消渴證至少包含各種熱性病,如高燒、吐瀉,或咳喘過久所導致的消與渴,並因而形成黑、乾、瘦,或食多而瘦、飲多而尿少,或飲一溲二,或食多而便秘、口乾而飲不止渴等症狀。當然也包括吃多而瘦,即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所致。(事實上,甲狀腺機能低下病患的特徵,並不一定如教科書所說「會肢端肥大」,還有一部分是「吃得多卻黑、乾、瘦」)。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熱性病發作或感染時,往往體液過度蒸發,患者當然感覺口渴。然因古代沒有輸液(點滴注射),而且蔬菜水果也少,加上很多地方缺水、水份取得不方便,水分補充不足,當然容易消瘦,因而形成消渴證(又瘦又黑)。故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消渴證包含糖尿病」,也就是說,糖尿病是消渴證之一。
另外,如尿崩症或腎上腺皮質病變,如「阿迪生氏症」,患者在腎衰竭初期亦會口渴、多飲、多尿,進入代償期、開始脫水時尤其容易出現類似症狀,包括各種水蓄痰飲病,如「胸腔積液」患者,雖尚有自我代償能力,也會出現消渴症狀。又如古人最常見的肺結核病,在急性期或結核菌進入脊髓神經、造成損害時,也會「長強」;尤其在做愛、熬夜,或吃了太多含水份與膠質的蔬果,或魚肉攝取不足時,皆可能出現消渴症狀。所以說,中醫所稱的消渴證是一門跨多種學科疾病,並非完全等同於糖尿病。
據研究,人體的五臟六腑,包括各組織、器官、系統,只要出現病變,皆可能形成糖尿病。因此不宜篤信西醫西藥,一開始就服藥或施打胰島素,最好也能看中醫,重視「辨證論治」,不能某方、某藥用慣了,就一直使用同方,這樣才是對待糖尿病的正確態度。
第一章 糖尿病的原因與治療
依中醫理論以及近來幾年的西醫用藥的進展,對糖尿病的成因,慢慢有點合流之趨勢。但西醫對糖尿的了解仍極為粗糙,用藥仍極為淺少,為什麼?因為糖尿病如依傳統西醫看法,皆認為是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胰島素所致,實際上,胰島細胞病變只是引發糖尿的原因之一。本章便細說各類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可歸納出五大誘發因素
研究顯示,誘發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外感、五臟六腑與組織、系統、器官,甚至肌肉、血管病變也有可能,此外,腦因素引發的繼發性高血糖、腸熱及藥物等因素引起者居多。
一、外感:包括各種外來感染
多數突發性的高血糖現象,經過仔細檢查與科學儀器檢驗,結果皆顯示為胰島細胞受到細菌、病毒、微生物或某些蟲類感染所導致;例如受到腸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感染,早期都會引發突然高燒,燒退之後即出現疑似依賴型糖尿病症狀。其中又以感染形成菌血症、敗血症,及其所誘發的高血糖現象最難控制。
而目前用來醫治病毒感染的西藥極為稀少,通常都給予抗生素作症狀治療,讓人體自我修復,以期自然痊癒而已。但這類化學合成的單一結構式藥物,基本上無法通過各種血腦屏障,因此全無修復胰島細胞的功能。也就是說,胰島細胞若受到急性熱性感染,日後可能成為依賴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而其作用主要在避免免疫過亢。
二、五臟六腑都有可能。
目前西方醫學從業者對糖尿病的治療,已有與中醫看法逐漸趨於一致之勢,中醫認為糖尿的產生,與五臟六腑,包括胰、肝、肺、腎、大腸,甚至肌肉、腦、血管與循環等組織、器官都脫不了關係。例如:
(1)胰臟部分,中醫歸在中焦熱、胃熱,或陽明、少陽併病,久病則變太陰與少陰病,或下焦腎經疾病。
(2)肝臟或肝經部分,以肝醣釋放太多為最大原因。
(3)腎的部份,主要是昇糖激素與抑糖素分泌的調控不佳所引起。
(4)腦方面:主要是大腦泌糖中樞的自我回饋與調控失靈,誤以為人體出現大規模壞損,須予大量糖分來維持身體的能量消耗,以致形成中醫所謂的「陽亢」、「陽越」現象。
(5)大腸方面,若大腸的自泌酵素對糖分的再吸收或排泄機制失靈,在急性期時也會明顯影響血糖高低。這種因「腸熱」形成的「宿屎」、「血蓄膀胱」等陽明腑證,與厥陰腑證一樣,都要使用「攻竣法」,才能改善消化道免疫病變引起的急性高血糖症;「攻竣法」也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之一。也就是不管使用何種方劑,至少要達到每天大便二至三次的程度,才能獲得改善。
除攻竣法外,尚可視症狀變化,加入具有滋潤腸燥的中藥,如天冬、麥冬、葛根等;或養腸血的當歸、何首烏、生地等;或退腸熱的黃芩、黃連、天花、地榆等;或溫腸寒的附子、玉桂、白芷、川椒等等,適合的方劑極多,都足以適應不同階段的病情需要。
(6) 血管方面,若血管通透性差,細胞離子通道狹窄,以致形成阻塞,或血管內泌與載體不足,無法消溶或將大顆粒糖份子攜回肝臟,使其分解成小顆粒,再送回細胞使用,避免飢渴的細胞不斷強力向大腦泌糖中樞要求釋放肝糖或肌糖,讓細胞有機會獲取足夠糖份,以維持生命功能恒定。此外,血管的抗血凝能力不足或黏稠度過高,形成類澱粉樣沈澱等,也可能出現高血糖現象。
(7) 心肌部分,不管動任何心臟手術,包括心臟移植、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汽球擴張術、內置支架或置換人工瓣膜等,也常併發高血糖或敗血症而死亡。此部分在中醫屬瘀血證、瘀熱證或寒瘀、痰飲。
心臟性糖尿病依目前西藥的局限性,死亡率極高,因心臟性糖尿病皆會導致心肌肥大、微細血管狹窄、心包囊或水腫、填塞,或有心肺症、胸腔積液等病變產生,尤其心臟衰竭合併心臟性糖尿病,其猝死率最高,往往在睡夢中,或白天或坐、或站、或工作中突然死亡。
三、腦因繼發性高血糖。
若腦部腫瘤施行放射性治療,尤其是全腦做鈷六十照射,或施行顯影劑輸注,也會造成藥害性腦性高血糖症,此即所謂「繼發性的腦性高血糖」,這種情況似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四、腸熱。
小腸受到外感藥物或病毒、細菌、微生物干擾,以致大腦的營養吸收中樞發出錯誤訊息,命令小腸大量吸收糖份;或者大腸受到外來或腦部的錯誤訊息,命其大量反吸收將排出體外的廢物糖,導致長期便秘,排出如羊屎或乾粗、黑臭如木炭的大便,出現便血屏障的反常現象,此即中醫所說的「腸熱」或宿屎、血蓄膀胱(西醫稱為小骨盆腔鬱血症)等證。
這種腸子的便血屏障異常反吸收所形成的常熱症狀,有人採用「攻竣通便法」來治療,甚至以此法直接治療糖尿病。此法也許短時間內有效,但長期如此易形成過泄,導致營養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太短,因營養吸收不良而造成低血糖、貧血或水腫,必須特別留意。
五、藥物影響。
目前類固醇或各種荷爾蒙的使用過於浮濫,以致常出現不明原因的高血糖現象。此外,若 糖尿病患已經出現慢性腎病時,如果仍予大劑量的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超高劑量的胰島素,亦可能引發高血糖而降布下來。
以下即分項細談原因與對治之道。
四、最危險的心臟性糖尿病
治療心臟性血糖升高患者必須特別小心,通常必須一方面消除各種水蓄,改善心肌肥大,促進心肌循環,改善心肺症引發的喘息症狀,同時降血糖。此時需以治療心臟衰竭為主症,於育生補陽還五湯中,加入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葶藶子、防己、麻黃、杏仁、人參、川七,再加入最能降血糖的黃連(入心經)、桑白皮(入肺經)、知母、石膏、大黃,甚或加入乾薑、附子(黑天雄)以強心利濕,增加腎絲球體循環,促進尿素氮、肌酸酐釋放,同時增加血中蛋白的吸收、儲存與釋放,以修復壞死細胞,促進心腎細胞新生。此時縱然醫院血檢、心臟影像檢查、心臟功能檢查皆已正常,仍須長期服用中藥,不能驟然停服,否則可能在三、五個月內無病痛的突然死亡,一定要非常注意。
結論:可見防治觀念要與時俱進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誘發糖尿病(或出現高血糖、高尿糖)的原因很多,最常引發高血糖者不外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癌;其次是心肌炎、腎細胞炎、肺細胞炎、骨髓急慢性發炎。此外,腦創傷或血管神經病變、感染性腦病、腦佔位性病變皆易引發高血糖。有些貧血病患甚至會先以高血糖出現。其他如骨髓乾枯、空洞者,亦常以貧血兼高血糖型態出現;當然敗血症也絕對會出現高血糖。
那麼萬一出現高血糖症狀時,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呢?
西醫的治療
目前西方醫學尚無治療病毒感染藥物,就以最常見的感冒來說,雖說目前已有自「毒八角(即「莽草」)」萃取出來的「克流感」或「瑞樂沙」、「金剛丸」之類藥物,但因為人體對付病毒的方式很單純,只能一對一(例如對付A型流行性感冒的抗體,無法對付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因此很難開發出面面俱到的藥物或疫苗。例如目前雖有跨國藥廠在國內做流感疫苗人體實驗,但只能針對最近幾年流行的感冒病毒做實實驗。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明天或明年將流行什麼病毒?或流行株有何突變或漸變?
由過去的研究可知,大氣層中有「微塵膠」到處流竄,只要高、中、低空氣層的微塵膠下降到地面,就可能帶來新病毒。但以目前的醫藥科技,還無法準確預測或偵測到何種病毒會出現?目前西方醫學只能依感染到的病毒種類,研究其傳變路徑與過程,設法做症狀治療,以減輕其症狀,同時預防其攻擊人體重要器官,例如因攻擊腦部而出現病毒性腦病。再讓人體憑自己的本事(抵抗力或免疫力)度過生命危險期,慢慢恢復健康。若不慎留下後遺症,再用藥物控制症狀,讓人體自我修復。換句話說,目前多數跨國藥廠研發的藥物,多無法通過各種「屏障」,如血腦屏障,最後若不是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就是疾病失去控制,出現惡變而使病體趨於衰亡。
中醫治療
中醫藥已有千年以上的治病經驗,雖然不斷有新的病毒出現,感染並影響人類健康。但就人體而言,多數疾病的發病與傳變過程可能都大同小異,只要能充分掌握疾病的傳變過程與藥物特性,幾乎沒有完全無法治療的疾病。
例如以現代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來說,目前已知細鹿茸對降肌酸酐極為有效,而粗鹿茸則可治各種腫瘤的骨轉移。但必須認清不同鹿茸的特性及人體對惡性腫瘤的腫瘤「應變之道」,才不會弄巧成拙。例如細鹿茸一定要在癌細胞已經抑制了腎分泌血球生長荷爾蒙功能,造成骨髓乾枯時使用才有大效;如過早使用,反易活化癌幹細胞,使癌細胞增生與轉移加快,變成無法控制。同樣的,粗鹿茸(即鹿角片)則會抑制腫瘤,這也就是「本草綱目」中對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基盤、鹿肉等的功能分開敘述,且多看似矛盾之處,這實在是在沒有微觀診斷之前,很難描述清楚的。
第二章 糖尿病併發症更要小心
在糖尿病併發中,最常見且最容易威脅到生命的,就是腦血管及心臟血管粥狀硬化,前者俗稱為中風,後者又名為狹心症。其次是周邊血管的硬化與栓塞,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烏腳病」;其他還有腎臟病(尿毒)及眼部病變(眼底、血管與晶體病變)。以上稱為糖尿病的五大併發症。當然隨著旁尿病情的發展,其他器官、組織與系統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第一節 糖尿病併發血管疾病
血管的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血管口徑縮小狹窄或者梗塞,糖尿病患者到最後通常都會出現血管方面的毛病,主要是心血管、腦血管與周邊血管三大部分,主要是血管變得狹窄、脆弱,很容易造成栓塞或破裂。若腦血管栓塞或破裂,就會造成中風,分別是阻塞型和出血性中風,中醫將其歸在「瘀熱」的範圍。
如果糖尿病患者一直在接受注射或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服用苦寒、重鎮藥,卻都沒有辦法壓制下來,中醫將這種高血糖現象歸在「寒瘀」或「瘀熱」的範圍。
在治療方面,西醫通常經過抽血、檢驗等方法,確定糖尿病併發症的型態,再以消除血栓的方式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中醫則由其證型處方用藥,例如瘀熱可用乳沒四物、芩連四物或桃紅四物,其他如地骨皮飲或通經方,或任何一種涼血、活血化瘀中藥皆可以用,方法既多又廣,美中不足的是過去多缺乏足夠的統計數字,無法與西醫比美。不過隨著醫療儀器愈來愈精密,操作也愈來愈簡單、準確,未來一定會走向中西醫結合、互相研究的道路。
一、血管粥狀硬化
隨著年紀增長、老化,我們的血管本來就會逐漸硬化、狹窄,血液也會變得比較濃稠、流動緩慢,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只是隨著糖尿病的病情發展,容易加快血管的周狀硬化速度,而且特別容易出現在心、腦血管與周邊血管之上。
在治療方面,目前西醫不論在理論或藥物的研發方面,好像都有很可觀的進展,在症狀的治療方面,似乎都有藥物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預防中風、冠狀動脈梗塞及周邊血管栓塞;其實從長遠來看,這種延緩病情發展的治療方式似乎還不夠積極,如果能進一步減輕症狀、保有更好的生活與生命品質豈不更佳!在這一方面,個人認為中藥的效果是不錯的。
例如中藥的苦寒及養陰藥,如黃連解毒湯、涼膈散、當歸六黃湯、括蔞牛蒡子湯、防風通聖散等,只要是苦寒的藥物,通常都能延緩血管粥狀硬化,還有降血糖作用,可以相當程度地恢復腎臟等器官的功能。
如用苦寒藥物無法有效降低血糖,有可能是病人已經長期注射或服用降血壓藥物,此時應屬於腎陽虛或腎陰虛兩型,可分別以知柏地黃丸、右歸丸或腎氣丸治療。
「知柏地黃丸型」指患者出現口乾舌燥、容易亢奮、睡不著等症狀;若沒有以上症狀,就用右歸丸、腎氣丸,稱為「右歸丸、腎氣丸型」,只要血糖降下來,血管粥狀硬化的症狀也可獲得改善。如果還是不行,則可再加當歸、川芎、粉光、赤芍、人參、銀杏葉,或加上能通經活絡的藥,像是牛七、杜仲、骨碎補、續斷。這些藥不但可以控制糖尿,也可以加快改善血管粥狀硬化的速度,而且不會對血管造成傷害。
心臟血管粥狀硬化適用方劑
改善心臟血管粥狀硬化的最好方劑還是育生補陽還五湯。如果已經做過氣球擴張術,還是沒有辦法撐開、疏通狹窄、清圍堵塞的血管,那就在主方中加入乾薑、附子、肉桂、黃芩,或再加川七。如果出現暫時的喘、腫症狀,就再加澤瀉、防己,一方面利濕,一方面溶通狹窄阻塞處的血栓塊或粥狀物。或用通經方加乳香、沒藥、乾薑、附子、黃芩、澤瀉,以維持血液流通順暢且處在恆定狀態。
現在很多西醫都喜歡用銀杏葉抽取物,認為有研究顯示,銀杏葉有助於打通血管清為阻塞與周狀硬化。其實銀杏葉抽取物的化學結構式並不穩定,單獨使用的效果不明顯,一定要用複方才有效。如果病人已經在吃銀杏葉素,那只要服用補陽還五湯,另外再配乳沒粉,用乳沒四物更佳,經驗顯示此法有助於改善神經、血管通道狹窄,改善細胞的缺氧狀態。
血管粥狀硬化導致快速老化、記憶力減退
若糖尿病併發血管粥狀硬化,造成老年痴呆、記憶力減退,雖不一定會中風,但可能造成動作遲緩,罹患帕金森氏症。這是大腦皮層減少活動,會產生沒有記憶的症狀,這時該補陽就補陽、該補氣就補氣,用補陽還五湯加四逆,或右歸加黃耆都可以,人參、川七也可加進去,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的溶通,至少也會產生代償作用,漸漸的記憶力就會恢復。若病人的植物神經尚未紊亂,能吃能喝,那只要好好照顧便能持續健康的狀態,但若照顧不好,很容易感染造成生命危險。譬如臥久成褥瘡,或感染傷口成敗血症等,會有生命危險。
世人每一提到糖尿病,往往就脫口而出:中醫稱為「消渴疾」;甚至中醫藥同道也都引《黃帝內經》作為佐證。其實糖尿病只是消渴證的一小部分。
中醫的消渴證至少包含各種熱性病,如高燒、吐瀉,或咳喘過久所導致的消與渴,並因而形成黑、乾、瘦,或食多而瘦、飲多而尿少,或飲一溲二,或食多而便秘、口乾而飲不止渴等症狀。當然也包括吃多而瘦,即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所致。(事實上,甲狀腺機能低下病患的特徵,並不一定如教科書所說「會肢端肥大」,還有一部分是「吃得多卻黑、乾、瘦」)。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熱性病發作或感染時,往往體液過度蒸發,患者當然感覺口渴。然因古代沒有輸液(點滴注射),而且蔬菜水果也少,加上很多地方缺水、水份取得不方便,水分補充不足,當然容易消瘦,因而形成消渴證(又瘦又黑)。故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消渴證包含糖尿病」,也就是說,糖尿病是消渴證之一。
另外,如尿崩症或腎上腺皮質病變,如「阿迪生氏症」,患者在腎衰竭初期亦會口渴、多飲、多尿,進入代償期、開始脫水時尤其容易出現類似症狀,包括各種水蓄痰飲病,如「胸腔積液」患者,雖尚有自我代償能力,也會出現消渴症狀。又如古人最常見的肺結核病,在急性期或結核菌進入脊髓神經、造成損害時,也會「長強」;尤其在做愛、熬夜,或吃了太多含水份與膠質的蔬果,或魚肉攝取不足時,皆可能出現消渴症狀。所以說,中醫所稱的消渴證是一門跨多種學科疾病,並非完全等同於糖尿病。
據研究,人體的五臟六腑,包括各組織、器官、系統,只要出現病變,皆可能形成糖尿病。因此不宜篤信西醫西藥,一開始就服藥或施打胰島素,最好也能看中醫,重視「辨證論治」,不能某方、某藥用慣了,就一直使用同方,這樣才是對待糖尿病的正確態度。
第一章 糖尿病的原因與治療
依中醫理論以及近來幾年的西醫用藥的進展,對糖尿病的成因,慢慢有點合流之趨勢。但西醫對糖尿的了解仍極為粗糙,用藥仍極為淺少,為什麼?因為糖尿病如依傳統西醫看法,皆認為是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胰島素所致,實際上,胰島細胞病變只是引發糖尿的原因之一。本章便細說各類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可歸納出五大誘發因素
研究顯示,誘發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外感、五臟六腑與組織、系統、器官,甚至肌肉、血管病變也有可能,此外,腦因素引發的繼發性高血糖、腸熱及藥物等因素引起者居多。
一、外感:包括各種外來感染
多數突發性的高血糖現象,經過仔細檢查與科學儀器檢驗,結果皆顯示為胰島細胞受到細菌、病毒、微生物或某些蟲類感染所導致;例如受到腸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感染,早期都會引發突然高燒,燒退之後即出現疑似依賴型糖尿病症狀。其中又以感染形成菌血症、敗血症,及其所誘發的高血糖現象最難控制。
而目前用來醫治病毒感染的西藥極為稀少,通常都給予抗生素作症狀治療,讓人體自我修復,以期自然痊癒而已。但這類化學合成的單一結構式藥物,基本上無法通過各種血腦屏障,因此全無修復胰島細胞的功能。也就是說,胰島細胞若受到急性熱性感染,日後可能成為依賴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而其作用主要在避免免疫過亢。
二、五臟六腑都有可能。
目前西方醫學從業者對糖尿病的治療,已有與中醫看法逐漸趨於一致之勢,中醫認為糖尿的產生,與五臟六腑,包括胰、肝、肺、腎、大腸,甚至肌肉、腦、血管與循環等組織、器官都脫不了關係。例如:
(1)胰臟部分,中醫歸在中焦熱、胃熱,或陽明、少陽併病,久病則變太陰與少陰病,或下焦腎經疾病。
(2)肝臟或肝經部分,以肝醣釋放太多為最大原因。
(3)腎的部份,主要是昇糖激素與抑糖素分泌的調控不佳所引起。
(4)腦方面:主要是大腦泌糖中樞的自我回饋與調控失靈,誤以為人體出現大規模壞損,須予大量糖分來維持身體的能量消耗,以致形成中醫所謂的「陽亢」、「陽越」現象。
(5)大腸方面,若大腸的自泌酵素對糖分的再吸收或排泄機制失靈,在急性期時也會明顯影響血糖高低。這種因「腸熱」形成的「宿屎」、「血蓄膀胱」等陽明腑證,與厥陰腑證一樣,都要使用「攻竣法」,才能改善消化道免疫病變引起的急性高血糖症;「攻竣法」也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之一。也就是不管使用何種方劑,至少要達到每天大便二至三次的程度,才能獲得改善。
除攻竣法外,尚可視症狀變化,加入具有滋潤腸燥的中藥,如天冬、麥冬、葛根等;或養腸血的當歸、何首烏、生地等;或退腸熱的黃芩、黃連、天花、地榆等;或溫腸寒的附子、玉桂、白芷、川椒等等,適合的方劑極多,都足以適應不同階段的病情需要。
(6) 血管方面,若血管通透性差,細胞離子通道狹窄,以致形成阻塞,或血管內泌與載體不足,無法消溶或將大顆粒糖份子攜回肝臟,使其分解成小顆粒,再送回細胞使用,避免飢渴的細胞不斷強力向大腦泌糖中樞要求釋放肝糖或肌糖,讓細胞有機會獲取足夠糖份,以維持生命功能恒定。此外,血管的抗血凝能力不足或黏稠度過高,形成類澱粉樣沈澱等,也可能出現高血糖現象。
(7) 心肌部分,不管動任何心臟手術,包括心臟移植、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汽球擴張術、內置支架或置換人工瓣膜等,也常併發高血糖或敗血症而死亡。此部分在中醫屬瘀血證、瘀熱證或寒瘀、痰飲。
心臟性糖尿病依目前西藥的局限性,死亡率極高,因心臟性糖尿病皆會導致心肌肥大、微細血管狹窄、心包囊或水腫、填塞,或有心肺症、胸腔積液等病變產生,尤其心臟衰竭合併心臟性糖尿病,其猝死率最高,往往在睡夢中,或白天或坐、或站、或工作中突然死亡。
三、腦因繼發性高血糖。
若腦部腫瘤施行放射性治療,尤其是全腦做鈷六十照射,或施行顯影劑輸注,也會造成藥害性腦性高血糖症,此即所謂「繼發性的腦性高血糖」,這種情況似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四、腸熱。
小腸受到外感藥物或病毒、細菌、微生物干擾,以致大腦的營養吸收中樞發出錯誤訊息,命令小腸大量吸收糖份;或者大腸受到外來或腦部的錯誤訊息,命其大量反吸收將排出體外的廢物糖,導致長期便秘,排出如羊屎或乾粗、黑臭如木炭的大便,出現便血屏障的反常現象,此即中醫所說的「腸熱」或宿屎、血蓄膀胱(西醫稱為小骨盆腔鬱血症)等證。
這種腸子的便血屏障異常反吸收所形成的常熱症狀,有人採用「攻竣通便法」來治療,甚至以此法直接治療糖尿病。此法也許短時間內有效,但長期如此易形成過泄,導致營養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太短,因營養吸收不良而造成低血糖、貧血或水腫,必須特別留意。
五、藥物影響。
目前類固醇或各種荷爾蒙的使用過於浮濫,以致常出現不明原因的高血糖現象。此外,若 糖尿病患已經出現慢性腎病時,如果仍予大劑量的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超高劑量的胰島素,亦可能引發高血糖而降布下來。
以下即分項細談原因與對治之道。
四、最危險的心臟性糖尿病
治療心臟性血糖升高患者必須特別小心,通常必須一方面消除各種水蓄,改善心肌肥大,促進心肌循環,改善心肺症引發的喘息症狀,同時降血糖。此時需以治療心臟衰竭為主症,於育生補陽還五湯中,加入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葶藶子、防己、麻黃、杏仁、人參、川七,再加入最能降血糖的黃連(入心經)、桑白皮(入肺經)、知母、石膏、大黃,甚或加入乾薑、附子(黑天雄)以強心利濕,增加腎絲球體循環,促進尿素氮、肌酸酐釋放,同時增加血中蛋白的吸收、儲存與釋放,以修復壞死細胞,促進心腎細胞新生。此時縱然醫院血檢、心臟影像檢查、心臟功能檢查皆已正常,仍須長期服用中藥,不能驟然停服,否則可能在三、五個月內無病痛的突然死亡,一定要非常注意。
結論:可見防治觀念要與時俱進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誘發糖尿病(或出現高血糖、高尿糖)的原因很多,最常引發高血糖者不外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癌;其次是心肌炎、腎細胞炎、肺細胞炎、骨髓急慢性發炎。此外,腦創傷或血管神經病變、感染性腦病、腦佔位性病變皆易引發高血糖。有些貧血病患甚至會先以高血糖出現。其他如骨髓乾枯、空洞者,亦常以貧血兼高血糖型態出現;當然敗血症也絕對會出現高血糖。
那麼萬一出現高血糖症狀時,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呢?
西醫的治療
目前西方醫學尚無治療病毒感染藥物,就以最常見的感冒來說,雖說目前已有自「毒八角(即「莽草」)」萃取出來的「克流感」或「瑞樂沙」、「金剛丸」之類藥物,但因為人體對付病毒的方式很單純,只能一對一(例如對付A型流行性感冒的抗體,無法對付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因此很難開發出面面俱到的藥物或疫苗。例如目前雖有跨國藥廠在國內做流感疫苗人體實驗,但只能針對最近幾年流行的感冒病毒做實實驗。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明天或明年將流行什麼病毒?或流行株有何突變或漸變?
由過去的研究可知,大氣層中有「微塵膠」到處流竄,只要高、中、低空氣層的微塵膠下降到地面,就可能帶來新病毒。但以目前的醫藥科技,還無法準確預測或偵測到何種病毒會出現?目前西方醫學只能依感染到的病毒種類,研究其傳變路徑與過程,設法做症狀治療,以減輕其症狀,同時預防其攻擊人體重要器官,例如因攻擊腦部而出現病毒性腦病。再讓人體憑自己的本事(抵抗力或免疫力)度過生命危險期,慢慢恢復健康。若不慎留下後遺症,再用藥物控制症狀,讓人體自我修復。換句話說,目前多數跨國藥廠研發的藥物,多無法通過各種「屏障」,如血腦屏障,最後若不是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就是疾病失去控制,出現惡變而使病體趨於衰亡。
中醫治療
中醫藥已有千年以上的治病經驗,雖然不斷有新的病毒出現,感染並影響人類健康。但就人體而言,多數疾病的發病與傳變過程可能都大同小異,只要能充分掌握疾病的傳變過程與藥物特性,幾乎沒有完全無法治療的疾病。
例如以現代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來說,目前已知細鹿茸對降肌酸酐極為有效,而粗鹿茸則可治各種腫瘤的骨轉移。但必須認清不同鹿茸的特性及人體對惡性腫瘤的腫瘤「應變之道」,才不會弄巧成拙。例如細鹿茸一定要在癌細胞已經抑制了腎分泌血球生長荷爾蒙功能,造成骨髓乾枯時使用才有大效;如過早使用,反易活化癌幹細胞,使癌細胞增生與轉移加快,變成無法控制。同樣的,粗鹿茸(即鹿角片)則會抑制腫瘤,這也就是「本草綱目」中對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基盤、鹿肉等的功能分開敘述,且多看似矛盾之處,這實在是在沒有微觀診斷之前,很難描述清楚的。
第二章 糖尿病併發症更要小心
在糖尿病併發中,最常見且最容易威脅到生命的,就是腦血管及心臟血管粥狀硬化,前者俗稱為中風,後者又名為狹心症。其次是周邊血管的硬化與栓塞,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烏腳病」;其他還有腎臟病(尿毒)及眼部病變(眼底、血管與晶體病變)。以上稱為糖尿病的五大併發症。當然隨著旁尿病情的發展,其他器官、組織與系統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第一節 糖尿病併發血管疾病
血管的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血管口徑縮小狹窄或者梗塞,糖尿病患者到最後通常都會出現血管方面的毛病,主要是心血管、腦血管與周邊血管三大部分,主要是血管變得狹窄、脆弱,很容易造成栓塞或破裂。若腦血管栓塞或破裂,就會造成中風,分別是阻塞型和出血性中風,中醫將其歸在「瘀熱」的範圍。
如果糖尿病患者一直在接受注射或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服用苦寒、重鎮藥,卻都沒有辦法壓制下來,中醫將這種高血糖現象歸在「寒瘀」或「瘀熱」的範圍。
在治療方面,西醫通常經過抽血、檢驗等方法,確定糖尿病併發症的型態,再以消除血栓的方式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中醫則由其證型處方用藥,例如瘀熱可用乳沒四物、芩連四物或桃紅四物,其他如地骨皮飲或通經方,或任何一種涼血、活血化瘀中藥皆可以用,方法既多又廣,美中不足的是過去多缺乏足夠的統計數字,無法與西醫比美。不過隨著醫療儀器愈來愈精密,操作也愈來愈簡單、準確,未來一定會走向中西醫結合、互相研究的道路。
一、血管粥狀硬化
隨著年紀增長、老化,我們的血管本來就會逐漸硬化、狹窄,血液也會變得比較濃稠、流動緩慢,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只是隨著糖尿病的病情發展,容易加快血管的周狀硬化速度,而且特別容易出現在心、腦血管與周邊血管之上。
在治療方面,目前西醫不論在理論或藥物的研發方面,好像都有很可觀的進展,在症狀的治療方面,似乎都有藥物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預防中風、冠狀動脈梗塞及周邊血管栓塞;其實從長遠來看,這種延緩病情發展的治療方式似乎還不夠積極,如果能進一步減輕症狀、保有更好的生活與生命品質豈不更佳!在這一方面,個人認為中藥的效果是不錯的。
例如中藥的苦寒及養陰藥,如黃連解毒湯、涼膈散、當歸六黃湯、括蔞牛蒡子湯、防風通聖散等,只要是苦寒的藥物,通常都能延緩血管粥狀硬化,還有降血糖作用,可以相當程度地恢復腎臟等器官的功能。
如用苦寒藥物無法有效降低血糖,有可能是病人已經長期注射或服用降血壓藥物,此時應屬於腎陽虛或腎陰虛兩型,可分別以知柏地黃丸、右歸丸或腎氣丸治療。
「知柏地黃丸型」指患者出現口乾舌燥、容易亢奮、睡不著等症狀;若沒有以上症狀,就用右歸丸、腎氣丸,稱為「右歸丸、腎氣丸型」,只要血糖降下來,血管粥狀硬化的症狀也可獲得改善。如果還是不行,則可再加當歸、川芎、粉光、赤芍、人參、銀杏葉,或加上能通經活絡的藥,像是牛七、杜仲、骨碎補、續斷。這些藥不但可以控制糖尿,也可以加快改善血管粥狀硬化的速度,而且不會對血管造成傷害。
心臟血管粥狀硬化適用方劑
改善心臟血管粥狀硬化的最好方劑還是育生補陽還五湯。如果已經做過氣球擴張術,還是沒有辦法撐開、疏通狹窄、清圍堵塞的血管,那就在主方中加入乾薑、附子、肉桂、黃芩,或再加川七。如果出現暫時的喘、腫症狀,就再加澤瀉、防己,一方面利濕,一方面溶通狹窄阻塞處的血栓塊或粥狀物。或用通經方加乳香、沒藥、乾薑、附子、黃芩、澤瀉,以維持血液流通順暢且處在恆定狀態。
現在很多西醫都喜歡用銀杏葉抽取物,認為有研究顯示,銀杏葉有助於打通血管清為阻塞與周狀硬化。其實銀杏葉抽取物的化學結構式並不穩定,單獨使用的效果不明顯,一定要用複方才有效。如果病人已經在吃銀杏葉素,那只要服用補陽還五湯,另外再配乳沒粉,用乳沒四物更佳,經驗顯示此法有助於改善神經、血管通道狹窄,改善細胞的缺氧狀態。
血管粥狀硬化導致快速老化、記憶力減退
若糖尿病併發血管粥狀硬化,造成老年痴呆、記憶力減退,雖不一定會中風,但可能造成動作遲緩,罹患帕金森氏症。這是大腦皮層減少活動,會產生沒有記憶的症狀,這時該補陽就補陽、該補氣就補氣,用補陽還五湯加四逆,或右歸加黃耆都可以,人參、川七也可加進去,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的溶通,至少也會產生代償作用,漸漸的記憶力就會恢復。若病人的植物神經尚未紊亂,能吃能喝,那只要好好照顧便能持續健康的狀態,但若照顧不好,很容易感染造成生命危險。譬如臥久成褥瘡,或感染傷口成敗血症等,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