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亞斯伯格」是什麼?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PDD),在二○一三年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亞斯伯格症已歸於泛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大陸譯為「孤獨症」)中一員,其重要特徵有兩項重要指標:1.社交溝通困難;2.固著行為。在泛自閉症譜系裡,亞斯伯格症相較之下智能分布正常,語言及認知能力甚至早熟,往往給人一種「他真的是泛自閉症者嗎?」的感覺。
我遇過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評估,若確診為亞斯,醫療人員大概僅這兩個特徵作簡單說明。就醫過程緊湊,候診人數又多,我們的醫療文化不流行繼續發問,很多家長自動以為「喔,這是一種疾病」「所以要按時回診服藥」「遵照醫囑就會好」……大人若對「亞斯伯格症」懵懂,就醫後反而會更誤解,他們以為「孩子已經治療了啊!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孩子不肯改,是性格問題吧!」……
不,完全不是這樣。
亞斯伯格是種特質,有生理特性,特質像是個容器,引導思考、情緒與行為表現傾向某個方向。一般而言特質不影響個人生活,主要是有些表現會抵觸社會規範而造成彼此困擾,當影響到達一定程度,又超過適應彈性及心理調適的界線,才會被診斷為「症」。那亞斯特質的實際影響是什麼呢?亞斯特質一出生就有,在身心發展的起點影響,並順著成長產生完全不同的處世系統。
亞斯特質是大腦神經迴路分布的錯置
泛自閉症譜系(或統稱「泛自閉症」)屬於「神經系統的發展障礙」,意指處理訊息的神經系統與大腦間的連結錯置,不在它原來的位置上,由於錯置而無法解析情緒訊息,導致大腦與身體各部門間的協調無法回饋、修正與運用。
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我們的日常正是由身體接受龐大資訊而構成的,如聲音、氣味、觸覺、味道及豐富的視覺畫面,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對亞斯人來說,卻無法很自然地成為它原本的樣子,反而成為難以解碼的雜訊。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原本該是新鮮有趣的,結果卻成為嚴重干擾:悅耳的音樂聽起來可能刺耳;食物變成無法接受的複雜味道;太多人的公眾場所,訊息量過亂,處理不來……對亞斯人來說,生理感官訊息要轉成「感受」,必須一次一件刻意觀察學習,若是大量且混雜的資訊通通湧進來,會讓他感到不適,甚至痛苦。比感官訊息更複雜的社會互動、人際交流場域,則是多量訊息和多變情緒所共組的多重意義,對亞斯人來說根本眼花繚亂,難以區辨與處理。然而為什麼社會人可以解讀呢?那是因為處理感受的情緒系統承接了這項工作,在兒童期便能以直覺方式學習社會潛規則——解碼種種人際交流。
真的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除了應付外在刺激,個人內在需求也必須仰賴這條管道,人們常說的覺察,必須先「覺」後「察」,前端的「覺」被擋住了,後端的「察」自然無法進行,造成亞斯人對「親密、親近」等需求的遲鈍,加上處於兒童期,更難以表達,最後乾脆自己一個人玩,才讓人看起來「他就是喜歡搞自閉」;成人後,當內、外在的感受管道都被阻礙,與人交流便會陷入「孤獨」。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亞斯人非常想與人親近,但只敢在外圍偷偷窺看,被動地等待對方邀請。
發展性障礙擋住情緒系統
亞斯人大腦神經系統的先天錯置,並不是故障待修的概念,比較像是先天屏障,無法發揮功能,也無法修復。由於位處發展源頭,像塊石頭擋在出水口,稱為「發展性障礙」。
發展性障礙會讓兒童缺乏某項「心理學習工具」,在亞斯特質方面是「擋住情緒系統」,這導致亞斯人對情緒感受困惑、誤解、消化不良,並影響原本在成長中該學習的內容,變得沒有效率或困難重重,學習成果差。由於個體沒有心理學習工具可用,大人又看到結果很差,以為孩子偷懶、狡獪、投機,實在是雙重打擊。其實孩子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心理學習工具的阻礙讓人挫折,但因為表面上看不出來,也說不出來,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發展性障礙又稱「隱形障礙」,包括智力障礙、泛自閉族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障礙)及動作發展障礙,都是神經系統受限,導致學習工具受阻,卻因為外表看不出來,而被誤解「他是故意的」。第五章、是如何溝通的問題,不是誰有障礙的問題
歐洲人和亞洲人初次見面,靠著共通的英語溝通。歐洲人禮貌性親臉表示歡迎,亞洲人嫌沒禮貌也嫌髒;亞洲人動手摸歐洲人小孩的頭說:「好可愛喔!」歐洲人馬上抱走,嫌亞洲人沒有禮貌,對兒童不尊重。
同樣都是禮貌,他們用英語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善意:「我在向你表示友善咧,你為何不接受?」同時又認為對方胡說八道:「你的行為從我的觀點來說就不是友善,簡直強詞奪理。」最後兩人生氣不相往來。
讀者以第三者觀點及學習到的資訊,來解讀這則故事,是歐洲人與亞洲人彼此誤解,也被誤解的結果。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溝通呢?不溝通,是因為他們都是自我中心觀點,以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以自己生活的那一套價值觀,去認為別人也是這樣想的,導致善意被誤解為惡意。今天我們能理解「誤解」來自中間有看不見的「文化差異」,文化是一群人長久以來因應生活而產生的共識,因地區、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以前歐洲人找殖民地時,根本視相異文化為土著觀點,輕視他們是未發展、低文明的人類,我們現在知道不是這樣的,人類應該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這是社會改變、教育學習與生活體驗來的。
不同系統在溝通上的隱形障礙
文化差異是看不見的,有隱形的距離,神經系統的影響也是。這讓社會早存在著兩組不同神經迴路所發展出來的兩群人,一群是傳統的社會性動物,稱為「社會人」,他們發展出「社交系統」,以人際關係及情感連結作為活下去的合作手段;另一群人情緒系統先天接錯線,無法辨識而「情盲」,稱為「亞斯人」,他們發展出「見理系統」,以探究萬物之理及邏輯效率,作為活下去的手段。如果在深山等自然環境中,見理系統最能存活,但到了社交性社會就很辛苦,例如不懂「吃虧就是占便宜」的概念。社會人能洞悉他人心意與情境氛圍,推估得知「是不計較得失,日後也能互惠的人情交換」,此共識被學習和應用;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違反邏輯,好像他拿到一個沒有使用說明書的東西,只能自己拆解,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人類的「社交系統」與「見理系統」各有所長,前者情緒與認知並用,主導人際關係;後者認知運作獨大,主導物理關係,如果仔細觀察,每個人都存有不同比例的雙系統,以應付不同領域,並非真的二分為社會人或亞斯人族群。世界由社會人與亞斯人共同組成,不過比例懸殊,研究上推估約九比一。社會人創造出各種複雜社會關係、讓群體分工合作,像電腦裡整合不同功能的系統軟體;而亞斯人發覺宇宙真理、創造可控程式,像電腦不斷升級的元件硬體,組合起來讓文明進步。亞斯人在歷史上其實多有成就,最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發明交流電的特斯拉,以及小說人物福爾摩斯偵探,他們雖不擅長情感,但非常擅用資訊觀察與建構。
然而九比一的懸殊比例,群眾不會刻意理解少數群體,反而稱他們為「怪人」或「天才」(視亞斯人有什麼成就而定);而亞斯人也不明白自己怎麼了,畢竟社會教育以社交系統(做人道理)為圭臬。
兩種系統在溝通上確實存在著「隱形障礙」,至於多隱形呢?「溝通」這個中文詞大家都懂,但兩套系統產生的溝通概念卻不同,亞斯人認為「我坦誠心中的想法並直言不諱,是對你的尊重,你有權知道全部」;社會人認為溝通是「雙方的心情都要顧慮,說出來沒有幫助的話不用說,說的時候好聽的話比例要高,以免對方聽了受傷」。看出來多麼不同了嗎?兩人都帶著誠意溝通,結果是彼此誤解與被誤解,就像早先歐洲人與亞洲人的溝通障礙,其實是文化差異——看不見卻存在的某物在卡關。
社會人與亞斯人一樣,互相以為對方知道溝通障礙的原因是什麼,事實上是互相不知道卡在哪裡,兩方都盲目的「雙盲」,才導致社會人以為亞斯人有病,而亞斯人以為社會人在欺壓他們,有被害的恐懼。
解決溝通卡關,「翻譯」很重要
要解決這個困境,需要有一個對照,也就是要有「翻譯」居中協調,以雙方都能聽懂的語言與比喻,補充系統間的意義落差。翻譯非常重要,知道原理與意圖,知道系統焦點不同導致關注點不同,彼此沒有惡意,自然就會互相尊重,再進一步找輔助方案互相理解。現在我們進入歐洲,都知道要入境隨俗,不可隨便拍攝兒童、不可以摸頭;歐洲人來到亞洲,如果未經詢問逕自親臉問安,你可以拒絕,因為他不尊重你。這裡提的「翻譯」倒不一定要有「翻譯員」,而是心中要有緩衝概念,當「同一訊息」產生誤會時,必須在理解瞬間「修但幾咧」(稍等一下)!然後意識到這是因為有兩個系統存在,且關注點不同所致,然後切換系統翻譯與再思考。不過不要忘記,這只是兩個大群體的比喻,就像歐洲人可以再細分各種語系、文化、次文化,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最終還是要回到你們兩人的溝通上,討論怎麼澄清、如何再解釋的程序,這才是最重要的。人類既存兩套系統,相輔相成,到最後便是「如何溝通的問題」,而不是「誰有障礙的問題」。
本章將重點摘要亞斯人與社會人,在生活裡常見的衝突,並指出兩個系統如何事前理解及事後溝通,互助跨越這些差異。既然已經知道是隱形障礙,那麼就要事先預備,以「不能理解」替代「對方是故意的」的溝通說詞。溝通是雙向的,不僅社會人要懂亞斯人的心理歷程及認知運作,亞斯人也要學習社會人的心理歷程及社交運作,不是誰該配合誰的問題,而要共同努力、彼此瞭解、互相尊重,這才是關係經營之道。
兩個系統的處世比較
兩個系統對「溝通訊息」的接收與處理大不相同,間接導致思考的點和行事習慣也不同,社交系統是情緒、認知資訊共組作整體考量;見理系統則「單純」就事論事,而單純的思考模式也會影響亞斯人的性格,在認識自己及社會反應上趨向簡單明瞭。亞斯特質的表現在兒童期明顯易辨,成長後愈接受社會磨練,愈懂得掩飾而不容易看出來。以下簡述兩個系統,在生活裡常見的衝突與誤解,並做比對。大部分的概念前述章節都提過,這邊會多舉例說明。
人際溝通
1.亞斯人就事論事:人與事完全分開
朋友問:「我煮的菜好不好吃?」
亞斯人會直接回答:「不好吃。」
亞斯人就事實回答,無法延伸和想像句子裡的「我」,即煮菜的這個人勞動辛苦的過程、分享給對方的心意等不可見的情感資訊,他就事論事,他只是在說「菜不好吃」,沒說朋友不努力或不好心。同樣一句問話,社會人會回答:「這道菜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吧?如果不要那麼鹹的話,其實味道很接近了。」示範的是「三明治說話法:好——壞——好」,真實意見在中段,前後由兩段好話包夾。社會人回話冗長,是因同時回應「情緒腦——對方感受」及「認知腦——物理性的好不好吃」,這便是社交句型,且情緒訊息的重要性遠大於物理性,人際和諧比好不好吃更重要。而跟亞斯人溝通的最好方式是什麼都直接說,他們對人和事是分開評論的。
2.亞斯人遵守字面意義
那天老闆帶著情緒說:「你最好是這麼做!」
社會人聽了後會參照語調、情緒、眼神、剛剛談話的氣氛,及老闆背後意圖等非語言線索,解釋這句話,進而猜出老闆的意思是「要我最好不要這樣做,這樣做就觸犯他的地雷」,也明白出這是抱怨,最好不要頂嘴。
亞斯人不然,直接照字面來理解,認為「照著做是最好的方式」,剛出社會的亞斯人,會照語言的字面意義理解,對他來說那是客觀、可見的,然後就回答:「好喔!」當他真的照做了,卻會被說是「白目」。他很生氣:「我已經做好你說的。照你的話做,為什麽你要生氣?不然你為什麽要這樣說?」
社會人的溝通就是這麼多變,情緒附加後,甚至能扭轉字面原來意義,像LINE訊息溝通常用的情緒貼圖,就令亞斯人傷透腦筋,不解其意(除非貼圖上有「字」輔助說明)。跟亞斯人溝通,最好的方式是純文字表達,如使用MAIL作確認。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PDD),在二○一三年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亞斯伯格症已歸於泛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大陸譯為「孤獨症」)中一員,其重要特徵有兩項重要指標:1.社交溝通困難;2.固著行為。在泛自閉症譜系裡,亞斯伯格症相較之下智能分布正常,語言及認知能力甚至早熟,往往給人一種「他真的是泛自閉症者嗎?」的感覺。
我遇過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評估,若確診為亞斯,醫療人員大概僅這兩個特徵作簡單說明。就醫過程緊湊,候診人數又多,我們的醫療文化不流行繼續發問,很多家長自動以為「喔,這是一種疾病」「所以要按時回診服藥」「遵照醫囑就會好」……大人若對「亞斯伯格症」懵懂,就醫後反而會更誤解,他們以為「孩子已經治療了啊!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孩子不肯改,是性格問題吧!」……
不,完全不是這樣。
亞斯伯格是種特質,有生理特性,特質像是個容器,引導思考、情緒與行為表現傾向某個方向。一般而言特質不影響個人生活,主要是有些表現會抵觸社會規範而造成彼此困擾,當影響到達一定程度,又超過適應彈性及心理調適的界線,才會被診斷為「症」。那亞斯特質的實際影響是什麼呢?亞斯特質一出生就有,在身心發展的起點影響,並順著成長產生完全不同的處世系統。
亞斯特質是大腦神經迴路分布的錯置
泛自閉症譜系(或統稱「泛自閉症」)屬於「神經系統的發展障礙」,意指處理訊息的神經系統與大腦間的連結錯置,不在它原來的位置上,由於錯置而無法解析情緒訊息,導致大腦與身體各部門間的協調無法回饋、修正與運用。
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我們的日常正是由身體接受龐大資訊而構成的,如聲音、氣味、觸覺、味道及豐富的視覺畫面,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對亞斯人來說,卻無法很自然地成為它原本的樣子,反而成為難以解碼的雜訊。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原本該是新鮮有趣的,結果卻成為嚴重干擾:悅耳的音樂聽起來可能刺耳;食物變成無法接受的複雜味道;太多人的公眾場所,訊息量過亂,處理不來……對亞斯人來說,生理感官訊息要轉成「感受」,必須一次一件刻意觀察學習,若是大量且混雜的資訊通通湧進來,會讓他感到不適,甚至痛苦。比感官訊息更複雜的社會互動、人際交流場域,則是多量訊息和多變情緒所共組的多重意義,對亞斯人來說根本眼花繚亂,難以區辨與處理。然而為什麼社會人可以解讀呢?那是因為處理感受的情緒系統承接了這項工作,在兒童期便能以直覺方式學習社會潛規則——解碼種種人際交流。
真的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除了應付外在刺激,個人內在需求也必須仰賴這條管道,人們常說的覺察,必須先「覺」後「察」,前端的「覺」被擋住了,後端的「察」自然無法進行,造成亞斯人對「親密、親近」等需求的遲鈍,加上處於兒童期,更難以表達,最後乾脆自己一個人玩,才讓人看起來「他就是喜歡搞自閉」;成人後,當內、外在的感受管道都被阻礙,與人交流便會陷入「孤獨」。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亞斯人非常想與人親近,但只敢在外圍偷偷窺看,被動地等待對方邀請。
發展性障礙擋住情緒系統
亞斯人大腦神經系統的先天錯置,並不是故障待修的概念,比較像是先天屏障,無法發揮功能,也無法修復。由於位處發展源頭,像塊石頭擋在出水口,稱為「發展性障礙」。
發展性障礙會讓兒童缺乏某項「心理學習工具」,在亞斯特質方面是「擋住情緒系統」,這導致亞斯人對情緒感受困惑、誤解、消化不良,並影響原本在成長中該學習的內容,變得沒有效率或困難重重,學習成果差。由於個體沒有心理學習工具可用,大人又看到結果很差,以為孩子偷懶、狡獪、投機,實在是雙重打擊。其實孩子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心理學習工具的阻礙讓人挫折,但因為表面上看不出來,也說不出來,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發展性障礙又稱「隱形障礙」,包括智力障礙、泛自閉族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障礙)及動作發展障礙,都是神經系統受限,導致學習工具受阻,卻因為外表看不出來,而被誤解「他是故意的」。第五章、是如何溝通的問題,不是誰有障礙的問題
歐洲人和亞洲人初次見面,靠著共通的英語溝通。歐洲人禮貌性親臉表示歡迎,亞洲人嫌沒禮貌也嫌髒;亞洲人動手摸歐洲人小孩的頭說:「好可愛喔!」歐洲人馬上抱走,嫌亞洲人沒有禮貌,對兒童不尊重。
同樣都是禮貌,他們用英語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善意:「我在向你表示友善咧,你為何不接受?」同時又認為對方胡說八道:「你的行為從我的觀點來說就不是友善,簡直強詞奪理。」最後兩人生氣不相往來。
讀者以第三者觀點及學習到的資訊,來解讀這則故事,是歐洲人與亞洲人彼此誤解,也被誤解的結果。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溝通呢?不溝通,是因為他們都是自我中心觀點,以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以自己生活的那一套價值觀,去認為別人也是這樣想的,導致善意被誤解為惡意。今天我們能理解「誤解」來自中間有看不見的「文化差異」,文化是一群人長久以來因應生活而產生的共識,因地區、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以前歐洲人找殖民地時,根本視相異文化為土著觀點,輕視他們是未發展、低文明的人類,我們現在知道不是這樣的,人類應該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這是社會改變、教育學習與生活體驗來的。
不同系統在溝通上的隱形障礙
文化差異是看不見的,有隱形的距離,神經系統的影響也是。這讓社會早存在著兩組不同神經迴路所發展出來的兩群人,一群是傳統的社會性動物,稱為「社會人」,他們發展出「社交系統」,以人際關係及情感連結作為活下去的合作手段;另一群人情緒系統先天接錯線,無法辨識而「情盲」,稱為「亞斯人」,他們發展出「見理系統」,以探究萬物之理及邏輯效率,作為活下去的手段。如果在深山等自然環境中,見理系統最能存活,但到了社交性社會就很辛苦,例如不懂「吃虧就是占便宜」的概念。社會人能洞悉他人心意與情境氛圍,推估得知「是不計較得失,日後也能互惠的人情交換」,此共識被學習和應用;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違反邏輯,好像他拿到一個沒有使用說明書的東西,只能自己拆解,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人類的「社交系統」與「見理系統」各有所長,前者情緒與認知並用,主導人際關係;後者認知運作獨大,主導物理關係,如果仔細觀察,每個人都存有不同比例的雙系統,以應付不同領域,並非真的二分為社會人或亞斯人族群。世界由社會人與亞斯人共同組成,不過比例懸殊,研究上推估約九比一。社會人創造出各種複雜社會關係、讓群體分工合作,像電腦裡整合不同功能的系統軟體;而亞斯人發覺宇宙真理、創造可控程式,像電腦不斷升級的元件硬體,組合起來讓文明進步。亞斯人在歷史上其實多有成就,最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發明交流電的特斯拉,以及小說人物福爾摩斯偵探,他們雖不擅長情感,但非常擅用資訊觀察與建構。
然而九比一的懸殊比例,群眾不會刻意理解少數群體,反而稱他們為「怪人」或「天才」(視亞斯人有什麼成就而定);而亞斯人也不明白自己怎麼了,畢竟社會教育以社交系統(做人道理)為圭臬。
兩種系統在溝通上確實存在著「隱形障礙」,至於多隱形呢?「溝通」這個中文詞大家都懂,但兩套系統產生的溝通概念卻不同,亞斯人認為「我坦誠心中的想法並直言不諱,是對你的尊重,你有權知道全部」;社會人認為溝通是「雙方的心情都要顧慮,說出來沒有幫助的話不用說,說的時候好聽的話比例要高,以免對方聽了受傷」。看出來多麼不同了嗎?兩人都帶著誠意溝通,結果是彼此誤解與被誤解,就像早先歐洲人與亞洲人的溝通障礙,其實是文化差異——看不見卻存在的某物在卡關。
社會人與亞斯人一樣,互相以為對方知道溝通障礙的原因是什麼,事實上是互相不知道卡在哪裡,兩方都盲目的「雙盲」,才導致社會人以為亞斯人有病,而亞斯人以為社會人在欺壓他們,有被害的恐懼。
解決溝通卡關,「翻譯」很重要
要解決這個困境,需要有一個對照,也就是要有「翻譯」居中協調,以雙方都能聽懂的語言與比喻,補充系統間的意義落差。翻譯非常重要,知道原理與意圖,知道系統焦點不同導致關注點不同,彼此沒有惡意,自然就會互相尊重,再進一步找輔助方案互相理解。現在我們進入歐洲,都知道要入境隨俗,不可隨便拍攝兒童、不可以摸頭;歐洲人來到亞洲,如果未經詢問逕自親臉問安,你可以拒絕,因為他不尊重你。這裡提的「翻譯」倒不一定要有「翻譯員」,而是心中要有緩衝概念,當「同一訊息」產生誤會時,必須在理解瞬間「修但幾咧」(稍等一下)!然後意識到這是因為有兩個系統存在,且關注點不同所致,然後切換系統翻譯與再思考。不過不要忘記,這只是兩個大群體的比喻,就像歐洲人可以再細分各種語系、文化、次文化,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最終還是要回到你們兩人的溝通上,討論怎麼澄清、如何再解釋的程序,這才是最重要的。人類既存兩套系統,相輔相成,到最後便是「如何溝通的問題」,而不是「誰有障礙的問題」。
本章將重點摘要亞斯人與社會人,在生活裡常見的衝突,並指出兩個系統如何事前理解及事後溝通,互助跨越這些差異。既然已經知道是隱形障礙,那麼就要事先預備,以「不能理解」替代「對方是故意的」的溝通說詞。溝通是雙向的,不僅社會人要懂亞斯人的心理歷程及認知運作,亞斯人也要學習社會人的心理歷程及社交運作,不是誰該配合誰的問題,而要共同努力、彼此瞭解、互相尊重,這才是關係經營之道。
兩個系統的處世比較
兩個系統對「溝通訊息」的接收與處理大不相同,間接導致思考的點和行事習慣也不同,社交系統是情緒、認知資訊共組作整體考量;見理系統則「單純」就事論事,而單純的思考模式也會影響亞斯人的性格,在認識自己及社會反應上趨向簡單明瞭。亞斯特質的表現在兒童期明顯易辨,成長後愈接受社會磨練,愈懂得掩飾而不容易看出來。以下簡述兩個系統,在生活裡常見的衝突與誤解,並做比對。大部分的概念前述章節都提過,這邊會多舉例說明。
人際溝通
1.亞斯人就事論事:人與事完全分開
朋友問:「我煮的菜好不好吃?」
亞斯人會直接回答:「不好吃。」
亞斯人就事實回答,無法延伸和想像句子裡的「我」,即煮菜的這個人勞動辛苦的過程、分享給對方的心意等不可見的情感資訊,他就事論事,他只是在說「菜不好吃」,沒說朋友不努力或不好心。同樣一句問話,社會人會回答:「這道菜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吧?如果不要那麼鹹的話,其實味道很接近了。」示範的是「三明治說話法:好——壞——好」,真實意見在中段,前後由兩段好話包夾。社會人回話冗長,是因同時回應「情緒腦——對方感受」及「認知腦——物理性的好不好吃」,這便是社交句型,且情緒訊息的重要性遠大於物理性,人際和諧比好不好吃更重要。而跟亞斯人溝通的最好方式是什麼都直接說,他們對人和事是分開評論的。
2.亞斯人遵守字面意義
那天老闆帶著情緒說:「你最好是這麼做!」
社會人聽了後會參照語調、情緒、眼神、剛剛談話的氣氛,及老闆背後意圖等非語言線索,解釋這句話,進而猜出老闆的意思是「要我最好不要這樣做,這樣做就觸犯他的地雷」,也明白出這是抱怨,最好不要頂嘴。
亞斯人不然,直接照字面來理解,認為「照著做是最好的方式」,剛出社會的亞斯人,會照語言的字面意義理解,對他來說那是客觀、可見的,然後就回答:「好喔!」當他真的照做了,卻會被說是「白目」。他很生氣:「我已經做好你說的。照你的話做,為什麽你要生氣?不然你為什麽要這樣說?」
社會人的溝通就是這麼多變,情緒附加後,甚至能扭轉字面原來意義,像LINE訊息溝通常用的情緒貼圖,就令亞斯人傷透腦筋,不解其意(除非貼圖上有「字」輔助說明)。跟亞斯人溝通,最好的方式是純文字表達,如使用MAIL作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