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是人類的天敵—拯救脊椎從姿勢開始
現代人的痠痛問題,絕大部分來自於脊椎,而脊椎的問題絕大多數來自姿勢不好。姿勢不好的原因有好幾個因素:
第一,是我們需要對抗地心引力,而我們身體的重心、富含重量的臟器都在脊椎的前方,使得身體自然會有往前傾倒、彎曲的力量,因此需要脊椎後方的肌肉來抗衡。
第二,幾乎我們做所有事情都需要往前,要往前拿東西、做事情、往前走路、往前看,所以從脊椎到四肢,幾乎所有關節都是往前的角度遠大於向後的角度。這樣就造成脊椎需要經常性的往前彎,久了就駝背了。
第三,久坐不運動,絕對是使脊椎彎曲與退化的重要因素。在我的病患中,許多人在被矯正到正確挺立姿勢時,才驚覺與平常習慣的姿勢落差如此巨大,甚至有人還懷疑,「這樣挺直對嗎?」、「有沒有挺過頭了?」其實觀察一下小學生的姿態,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直直的胸椎和翹翹的屁股?那才是我們應該有的良好姿勢。只是後來學業繁重,每天釘在椅子上很久,又沒有運動遊玩的時間,久而久之就變成彎腰駝背、垂頭喪氣、肌肉瘦弱、臀部鬆散的樣子,而且這已經形成台灣人的特色了。
第四,智慧手機的普及,可以說是提升了低頭族的氣焰。回想過去沒有手機的年代,搭車的時候,不是發呆、睡覺,就是看著窗外,手裡拿著書本閱讀的乘客也不多,因此還曾提倡乘車閱讀的運動呢!現在只要一上捷運,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都在低頭滑手機,我都在想,這麼多過度彎曲的脖子,這麼多受到壓迫的椎間盤,以後要怎麼辦啊?
第五,肌肉無力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工作不需要很多力氣,是現代化的指標,但也因此帶來很多現代化的毛病。而身體的任何一個關節,如果少了肌肉有力的支持,就得靠關節自己去承受所有的負荷,因此關節軟骨就容易受傷、發炎、磨損、退化。而脊椎的肌肉無力會使脊椎無法挺直,變成彎腰駝背伸脖子,加速脊椎退化。
脊椎退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椎間盤軟骨退化、突出,壓迫到神經引起的痠、痛、麻,這是非常難擺脫的症狀,而且會影響生活功能與品質。如果壓迫嚴重,甚至可能出現肢體癱瘓無力的情況。再加上軟骨是消耗品,磨完就沒了,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而且神經一旦受傷,就很難完全痊癒,所以我常呼籲:「平時保養好,老時沒煩惱。」保養真的要趁年輕開始,等到退化發生,才想挽救就太遲了。
◎小頸椎硬撐大重量—頸椎壓力大得驚人
頭的重量大約是體重的七分之一,以56公斤體重來說,頭部大約是8公斤。如果用2000 c.c寶特瓶裝水來比擬,就是4大瓶的份量,如果將這4大瓶綁在一起,用手拿著,不消幾分鐘手就會痠到無力。想像一下,如今這樣的重量,是用細細的脖子來撐起一個大大的頭,就像是用細牙籤去插烤玉米;頸椎承擔的壓力是不是非常巨大?
據研究,只要低頭60度,頸椎所承載的重量為正常5倍多,另一個研究是,頭往前伸5公分,頸椎承重竟達原來的3倍左右。因此如果長時間低頭、伸脖子,頸部的肌筋膜在長期過勞的用力,容易充血、腫脹、僵硬,所以才會造就越來越多「肩頸僵硬」的低頭族。更值得注意的是,超過肌肉能負擔的壓力,會由深處的頸椎關節和椎間盤承擔,因此在前彎姿勢和壓力倍增的雙重加乘下,容易導致關節退化和椎間盤突出。
而會無意識做出低頭、頸椎前伸的姿勢,常見於閱讀、滑手機、用電腦、寫作業、改作業、批文件等,這涵蓋了學生、教師、工程師、會計、牙醫師、追劇族、行政、年輕人、銀髮族等,幾乎是「全民運動」了。
頸椎退化通常不是短時間形成,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在退化的過程中,依其症狀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下列七個時期:
第一期 急性落枕。發作時非常疼痛,活動度受限,此時沒有嚴重的神經病變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肌肉拉傷。
第二期 多數發生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偶爾感到中度頸部僵硬或膏肓部位痠痛,通常出現在單邊,但每次發作可能會不同邊,並且持續好幾天,而且隨著發作次數的累積,疼痛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第三期 大約發生在50歲以上。感到肩、頸、膏肓有持續性的疼痛,發作的頻率也越來越密集,此時期通常會因為頸部的僵硬,使得椎間盤突出的情況變得更嚴重。
第四期 疼痛會由膏肓漸漸轉移到手臂,還可能出現神經被壓迫的症狀。例如手麻、針刺感、灼熱感等知覺異常,或是肌肉無力、萎縮、神經反射異常等。
第五期 疼痛或手麻的症狀擴散到雙側的手臂。
第六期 慢性而持續的疼痛,出現在雙側的頭部、頸部、膏肓等地方。
第七期 可再細分為A、B二期。A期為已經壓迫到脊髓本身,兩側手臂、手部、足部會有麻或針刺感出現;B期為骨刺形成,因為壓迫到神經的關係,開始出現漸進式的癱瘓,或是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症狀。
以上七期是頸椎退化過程病症的轉變,雖然說頸椎椎板退化到末期看起來很可怕、很嚴重,但是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及早開始注意自己的姿勢,平時做好保養,一旦出現不適,立刻就診,便能有效減緩頸椎退化的速度。
◎頸椎的保健重點
一般常見的建議都擺在頸椎的姿勢要顧好,但患者卻常常困惑於:他們的頸椎其實很難擺正到正確姿勢,努力很久之後,脖子累了就放棄了。其實要改善頸椎的姿勢,關鍵在於胸椎,這點常常被大家所忽略,我們在下一節會再討論到。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頸椎保健重點,在於避免上肢過度用力。字面上的過度用力,民眾很容易解讀成不要搬重物、抱小孩、提太重的購物袋、肌力訓練不要過度等,這些都沒錯,而這些也是很容易避開的事。但我要講的過度用力,其實就隱藏在生活裡看似無傷的小事,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個用力,其實指的是支撐自己的手臂重量,而過度指的是時間太長。這些會讓你受傷的「小事」,包括從事繪畫、書法、麻將、打字、用滑鼠、滑手機、刷流理臺、做家事等,這種長時間低負荷的小事,會使連結肩膀與頸椎的肌肉群持續緊張,繼而增加頸椎椎間盤的壓力,加速椎間盤的退化;因此採取時間縮短的方式—就如同飲食所建議的「少量、多餐、多變化」—會是比較健康的方式。
現代人的痠痛問題,絕大部分來自於脊椎,而脊椎的問題絕大多數來自姿勢不好。姿勢不好的原因有好幾個因素:
第一,是我們需要對抗地心引力,而我們身體的重心、富含重量的臟器都在脊椎的前方,使得身體自然會有往前傾倒、彎曲的力量,因此需要脊椎後方的肌肉來抗衡。
第二,幾乎我們做所有事情都需要往前,要往前拿東西、做事情、往前走路、往前看,所以從脊椎到四肢,幾乎所有關節都是往前的角度遠大於向後的角度。這樣就造成脊椎需要經常性的往前彎,久了就駝背了。
第三,久坐不運動,絕對是使脊椎彎曲與退化的重要因素。在我的病患中,許多人在被矯正到正確挺立姿勢時,才驚覺與平常習慣的姿勢落差如此巨大,甚至有人還懷疑,「這樣挺直對嗎?」、「有沒有挺過頭了?」其實觀察一下小學生的姿態,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直直的胸椎和翹翹的屁股?那才是我們應該有的良好姿勢。只是後來學業繁重,每天釘在椅子上很久,又沒有運動遊玩的時間,久而久之就變成彎腰駝背、垂頭喪氣、肌肉瘦弱、臀部鬆散的樣子,而且這已經形成台灣人的特色了。
第四,智慧手機的普及,可以說是提升了低頭族的氣焰。回想過去沒有手機的年代,搭車的時候,不是發呆、睡覺,就是看著窗外,手裡拿著書本閱讀的乘客也不多,因此還曾提倡乘車閱讀的運動呢!現在只要一上捷運,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都在低頭滑手機,我都在想,這麼多過度彎曲的脖子,這麼多受到壓迫的椎間盤,以後要怎麼辦啊?
第五,肌肉無力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工作不需要很多力氣,是現代化的指標,但也因此帶來很多現代化的毛病。而身體的任何一個關節,如果少了肌肉有力的支持,就得靠關節自己去承受所有的負荷,因此關節軟骨就容易受傷、發炎、磨損、退化。而脊椎的肌肉無力會使脊椎無法挺直,變成彎腰駝背伸脖子,加速脊椎退化。
脊椎退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椎間盤軟骨退化、突出,壓迫到神經引起的痠、痛、麻,這是非常難擺脫的症狀,而且會影響生活功能與品質。如果壓迫嚴重,甚至可能出現肢體癱瘓無力的情況。再加上軟骨是消耗品,磨完就沒了,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而且神經一旦受傷,就很難完全痊癒,所以我常呼籲:「平時保養好,老時沒煩惱。」保養真的要趁年輕開始,等到退化發生,才想挽救就太遲了。
◎小頸椎硬撐大重量—頸椎壓力大得驚人
頭的重量大約是體重的七分之一,以56公斤體重來說,頭部大約是8公斤。如果用2000 c.c寶特瓶裝水來比擬,就是4大瓶的份量,如果將這4大瓶綁在一起,用手拿著,不消幾分鐘手就會痠到無力。想像一下,如今這樣的重量,是用細細的脖子來撐起一個大大的頭,就像是用細牙籤去插烤玉米;頸椎承擔的壓力是不是非常巨大?
據研究,只要低頭60度,頸椎所承載的重量為正常5倍多,另一個研究是,頭往前伸5公分,頸椎承重竟達原來的3倍左右。因此如果長時間低頭、伸脖子,頸部的肌筋膜在長期過勞的用力,容易充血、腫脹、僵硬,所以才會造就越來越多「肩頸僵硬」的低頭族。更值得注意的是,超過肌肉能負擔的壓力,會由深處的頸椎關節和椎間盤承擔,因此在前彎姿勢和壓力倍增的雙重加乘下,容易導致關節退化和椎間盤突出。
而會無意識做出低頭、頸椎前伸的姿勢,常見於閱讀、滑手機、用電腦、寫作業、改作業、批文件等,這涵蓋了學生、教師、工程師、會計、牙醫師、追劇族、行政、年輕人、銀髮族等,幾乎是「全民運動」了。
頸椎退化通常不是短時間形成,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在退化的過程中,依其症狀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下列七個時期:
第一期 急性落枕。發作時非常疼痛,活動度受限,此時沒有嚴重的神經病變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肌肉拉傷。
第二期 多數發生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偶爾感到中度頸部僵硬或膏肓部位痠痛,通常出現在單邊,但每次發作可能會不同邊,並且持續好幾天,而且隨著發作次數的累積,疼痛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第三期 大約發生在50歲以上。感到肩、頸、膏肓有持續性的疼痛,發作的頻率也越來越密集,此時期通常會因為頸部的僵硬,使得椎間盤突出的情況變得更嚴重。
第四期 疼痛會由膏肓漸漸轉移到手臂,還可能出現神經被壓迫的症狀。例如手麻、針刺感、灼熱感等知覺異常,或是肌肉無力、萎縮、神經反射異常等。
第五期 疼痛或手麻的症狀擴散到雙側的手臂。
第六期 慢性而持續的疼痛,出現在雙側的頭部、頸部、膏肓等地方。
第七期 可再細分為A、B二期。A期為已經壓迫到脊髓本身,兩側手臂、手部、足部會有麻或針刺感出現;B期為骨刺形成,因為壓迫到神經的關係,開始出現漸進式的癱瘓,或是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症狀。
以上七期是頸椎退化過程病症的轉變,雖然說頸椎椎板退化到末期看起來很可怕、很嚴重,但是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及早開始注意自己的姿勢,平時做好保養,一旦出現不適,立刻就診,便能有效減緩頸椎退化的速度。
◎頸椎的保健重點
一般常見的建議都擺在頸椎的姿勢要顧好,但患者卻常常困惑於:他們的頸椎其實很難擺正到正確姿勢,努力很久之後,脖子累了就放棄了。其實要改善頸椎的姿勢,關鍵在於胸椎,這點常常被大家所忽略,我們在下一節會再討論到。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頸椎保健重點,在於避免上肢過度用力。字面上的過度用力,民眾很容易解讀成不要搬重物、抱小孩、提太重的購物袋、肌力訓練不要過度等,這些都沒錯,而這些也是很容易避開的事。但我要講的過度用力,其實就隱藏在生活裡看似無傷的小事,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個用力,其實指的是支撐自己的手臂重量,而過度指的是時間太長。這些會讓你受傷的「小事」,包括從事繪畫、書法、麻將、打字、用滑鼠、滑手機、刷流理臺、做家事等,這種長時間低負荷的小事,會使連結肩膀與頸椎的肌肉群持續緊張,繼而增加頸椎椎間盤的壓力,加速椎間盤的退化;因此採取時間縮短的方式—就如同飲食所建議的「少量、多餐、多變化」—會是比較健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