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心理疾病與其症狀
第2章終於要來談談心理疾病的具體症狀及治療方式。接下來會列舉憂鬱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等疾病予以解說。
Dr. Navi:「好啦!終於要開始解說『心理』的疾病了。」
腦太郎:「是啊,第1章一直圍繞在腦的話題上。不過,這也因為腦是心理的所在之處對吧。」
Dr. Navi:「腦是神經細胞的集合體,在神經細胞間扮演著傳遞工作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會對『心理』造成各種影響。」
腦太郎:「當神經傳導物質沒有正常運作的話,心理就會生病,是吧?」
Dr. Navi:「沒錯。無論神經傳導物質太多或太少,都會成為心理生病的原因。」
腦太郎:「這真是非常簡單明確的概念呢。如果這樣的話,感覺診斷及治療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Dr. Navi:「不,雖說造成心理疾病的於原因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但其實失調及表現的方式類型相當多,這也可以說是心理疾病相當大的特點。」
腦太郎:「這樣啊……那麼,開始第2章吧!」
2.1 各種心理疾病
雖說「心理疾病」的共同原因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但呈現出的症狀卻有諸多類型。此外,現在的精神醫學是以表象症狀進行疾病分類,目前全球普遍運用的分類方式有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表2.1(p.27)列出了DSM最新版本DSM-5精神障礙症中的主要疾病項目。
本書將DSM-5中,主要的「心理疾病」區分城下述4個(情緒障礙、焦慮症、思覺失調症、其他)類群進行說明。由於其中一項為「其他」,因此分類類群主要為三項。接下來會先對各類群進行摘要說明,後續再針對各類群的症狀案例等詳加解說。
(1)情緒障礙症(p.31~54)
●情緒也會有障礙?
在心理疾病類群中,將精神狀態的重點放在「情緒的低落及高昂」者,稱為「情緒障礙症」。這邊所指的「情緒」並非瞬間的情感展現,而是長時間、持續性的情感、情緒。在DSM-IV-TR中雖有列出「情緒障礙症」類群,但DSM-5卻將其刪除。
腦太郎:「情緒是長時間、持續性的情感表現……,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舉例說明?」
Dr. Navi:「可以理解開心到快飛上天的感覺嗎?開心到快飛上天,就是維持在愉快情感狀態的意思。」
腦太郎:「哇,原來如此!不過,醫師……實在不好這麼跟你說,這形容詞以前雖然很流行,但現在根本沒有人會使用耶……」
●情緒障礙症類群
如圖2.1所示,情緒障礙症主要區分為憂鬱症及雙相情緒障礙症。一般被稱為「憂鬱症」的患者,即是指憂鬱症中的「鬱症」之人。在此類群中,罹患「鬱症」的患者雖然最多,但罹患第2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人數也相去不遠。
(2)焦慮症(p.55~72)
●深受極大焦慮所苦
接著,將重點放在「焦慮」情緒上的疾病,稱之為焦慮症。此類群的共同點在於深受極大「焦慮」所苦,但即便是焦慮,患者們的「焦慮」類型仍相當多。
●焦慮症的多元性。
舉例來說,有舉棋不定時隨之而來的焦慮情緒(廣泛型焦慮症,p.70),以及接收到焦慮情緒,導致腦內部位運作異常,出現具攻擊性的行為(恐慌症,p.55)等,相當多元(圖2.2)。
●焦慮症是尚未被完全掌握的疾病
在回溯至40多年以前,大部分深受極大焦慮情緒所苦的焦慮症是被歸類在與神經症或精神官能症(neurosis,p.92)同一類群。但隨著精神醫學不斷進步,發現過去被歸類在相同類群的疾病,實際上能進行更詳細的分類,症狀及治療方式也會有異。罹患焦慮症與憂鬱症或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人數一樣龐大。
目前,除了精神科醫師,多數人對焦慮症仍相當陌生。但像是心跳突然加快、出現恐慌發作(有相當多症狀)的「恐慌症」,以及在意污垢、會不斷清洗雙手無法停止等症狀的「強迫症(OCD)」(p.98)等,在近30年已逐漸被一般人所了解。會罹患焦慮症、憂鬱症及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最大原因都在於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引起極大的焦慮情緒。
(3)思覺失調症(p.74~84)
第三個類群為「思覺失調症」,2002年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台灣於2014年改名)。
在醫學範疇中,若單純提到精神病,多半是指思覺失調症。由此可知,思覺失調症在精神科的治療疾病中,是極具代表性的項目。目前精神科門診中,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焦慮症患者雖然較多,但住院治療的患者中,以思覺失調症患者占多數(參照p.170)。
目前尚未釐清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原因究竟為何,但已知的是,神經傳導物質之一的多巴胺過多,會產生幻覺及妄想。
(4)其他疾病(p.85~90)
除了上述幾種心理疾病外,還有平常電視上皆可聽聞的精神疾病,在本書中也會簡單說明。這些疾病中,除了有大家熟知的阿茲海默症及失眠等類群,還有隨著治療與診斷方式的進步,而受到關注的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類群障礙等。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不一,有可能是因為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也可能是腦部功能發展障礙、腦部受損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