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長大的過程中有太多受傷的痕跡,只是我從來沒有發覺,也沒有大人看見。

這些精神病症是打從我出生的家庭環境影響、國小到高中的人際互動過程,以及接收到的社會眼光與壓力等,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決定了我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儘管這些症狀帶有先天遺傳,但更多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我們能透過有意識地覺察與分析,更清楚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事件,而非歸咎於運氣或其他莫名的因素,只能任由焦慮掌控。

焦慮的感受總是被壓抑入潛意識,掌控了我們的性格,然後,焦慮變成一種慢性疾病,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表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症。

我們的焦慮情緒與形式,大多是從與人相處的學習而來。而家庭作為我們第一個人我互動的場域,也具有最深層、最廣泛的影響。

尤其主要照顧者對仍是孩童的我們、對其他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對無常生活的態度,會被孩童潛移默化地融入他的心智,成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再透過外在事件的誘發,將那些主要照顧者的反應給表現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部分是焦慮心理書籍經常略過,但卻重要到無法忽視,那就是我們的社會文化與經濟體系。

這些大環境因素決定了多數人會用什麼眼光看待我們,也當然影響了我們的父母輩如何接收後再灌輸給我們。

這是一本從我自身經驗出發,加入眾多在生活中、諮商中第一手觀察到的現象,描繪焦慮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最後,回到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聯,了解一個人如何被對待,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重新整合這些經驗。

以我自己為例,就是我如何從遠離人群、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胃食道逆流、喉嚨灼燒、難以喘氣,種種的黑色深淵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過程。

這是我重新成為一個人,然後再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的經驗談。

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說變就變的,也不是成為了就一直是那個樣子。

生活有很多的苦難,需要不斷地克服、不斷地解開看似死結之處,結果你發現它仍是死結,只好想辦法接受它。

接受,是一件更困難的事。

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太多事情難以接受了,不管是症狀本身難以接受(每天重複強迫行為八到十二個小時),或是當初的我還無力承受(被嚴重精神疾病的家人所擾、被重要他人批評不配當人),都引發我嚴重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很難用焦慮或憂鬱來概括。如果說只是焦慮或憂鬱,那可能還好處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焦慮或憂鬱都不是用一個病名就能說完,那是由家庭、友誼、愛情、自我價值等等的否定匯聚而成。

後續的章節中,我將談到這些症狀的樣貌、焦慮轉變成慢性焦慮與各種精神病症的過程,以及它們更深層的內涵。

唯有知道我們為何被困住,且在重蹈覆轍時,提醒自己別又掉入死胡同,也才會記得循著逃生路線走出來──當然,這一切肯定不輕鬆。

因此在本書中,第一章會從最顯而易見的關係焦慮、職場焦慮、金錢焦慮談起,論及焦慮衍生出的精神疾病。第二章將焦慮拆解,瞧瞧裡頭的完美主義與災難化思考,且一路分析推回至孩童時期的幻想,以及與父母相處時的關係焦慮。第三章則是從拆開的焦慮裡,找出可以重新組裝與修復的成分,讓你敏感於自己的焦慮,也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

其中,我也會以自己的經驗作為例子,呈現出主觀意識中的焦慮樣貌。這與我的心理治療觀點一致──心理師並非只是冰冷的旁觀者,而是富有真實情感的同行者。心理師也會哭笑,也會焦慮擔憂恐懼。再多的理論也敵不過現實情感的打擊,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讓生活不那麼痛苦,甚至,有時能與它們和平共處。

冀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帶給同樣敏感不安的人更多沉澱與思考。

備註:書中提到的所有個案皆以想要說明的核心概念,加上多數人的經驗所虛構出的人物,並依序以A到Z開頭的英文名作為個案的名字。若有任何個案背景或議題與你或認識的人相似,那表示你與該議題有所共鳴,絕非指涉特定的人事物。

從內在緩解焦慮── 從13個自我思考開始練習

大部分的情境下,會有一些外在的狀況使我們變得焦慮,但焦慮只是一種最初,也最模糊的感受。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你:「老闆在旁邊大吼其他同事。雖然我不是被罵的人,但也感覺到極度害怕,擔心下一個就是我,這也讓我焦慮到有點反胃、想吐。」

心理師的叮嚀:

你的內心狀態容易與環境連動,也容易影響生理狀況,通常這三方面會相互影響。也就是說,當你能反過來讓環境與身體處在安適的狀態,也能讓你的心靈較為平靜。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你:「被老闆直接挨罵是8分,在旁邊聽別人被罵是7分,覺得沒把事情做好是5分,回家洗完澡躺在床上休息是2分,但如果和伴侶吵架則是10分。」

心理師的叮嚀:

你可以給所有遇到的事情一個焦慮分數,這有助於提升你的自我覺察。每一次發生事情,都記得在當下或事後想想帶來的焦慮有多少。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要在焦慮時還能保有理智的反思,就像是雙手使盡全力扛著大石頭,還要計算石頭的重量。因此,當下沒做到,也別苛責自己。你可以事後回想。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你:「如果被老闆罵,其實情緒很快就過去了,頂多躲到廁所哭一下。但如果和伴侶吵架,就不一樣。我會想很久,是不是哪邊做錯了,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我會一直重看訊息,也會一直討好對方。」

心理師的叮嚀:

有時候你會發現,原本以為被老闆罵是焦慮到想要嘔吐的嚴重,但想到伴侶或父母的負面反應時,可能就變成天旋地轉的世界崩毀。

這很正常,因為他們與你的關係最為親密,也就有最大的影響力,而檢視那些影響你最嚴重的自身反應,大概能了解你與焦慮的關係。

如果你與範例中的狀況類似,你可以想想,這份自責是怎麼來的,而你需要一直討好,肯定也很疲憊,會不會問題不在於「你」做錯了事情,而是「你們的關係」出了問題?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你:「對老闆只能盡力做好,每次都祈禱他不要走到我面前。對伴侶,會常常確認他是否還愛我,也會準備很多驚喜,希望彌補感情。」

心理師的叮嚀:

如果你也是個焦慮的敏感人,那麼,每一段關係都會讓你小心翼翼,不敢真正的做自己。你的行為大都是被恐懼驅使,而非熱情。因為你好害怕重要的人事物會離開、自己變得孤單、生活轉而破碎。

但你要記得,你的害怕永遠值得被承接。你還是可以做些事情,避免想像中的災難發生,但同時,也要適當地告訴親密的重要他人,你對於關係的擔憂、對於衝突的恐懼,甚至有深入一些的對話,讓重要的人知道你容易因為害怕而自責與討好。

有了說出口的機會,也可以被溫暖的理解時,才能回過頭讓你的焦慮暫時安放。

事情本身就是事情,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事情。也就是說當面對外在情境時,若產生較大的情緒,通常是我們的內心產生了一些衝突,使得自己焦慮不安。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你:「被老闆責備時,我覺得自己很渺小,像是被壓在底下的、不重要的小人物,隨時都可以被犧牲。」

心理師的叮嚀:

回憶情緒時,也許會讓你害怕,畢竟像是重新經歷一次讓你焦慮想吐的狀態。

如果感到不舒服,就讓自己先停下來。如果可以繼續,慢慢一步一步來。

這些情緒感受會再作為後續自我探索的羅盤。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你:「有時候相符,有時候不相符,尤其是我看到被罵的同事都沒這麼受影響,我卻在旁邊撐不下去,就覺得自己很沒用。」

心理師的叮嚀:

情緒是非常主觀的東西。每個人對於情緒的感受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有不一樣的行為、結果,也很正常。

只是,當和自己做比較時,你還是可以知道有些時候莫名的不對。

你說不出前因後果,但就是在某個你覺得應該不會有強烈情緒的時刻,情緒硬是彈爆出來。

記下這些特殊的時刻,它們可能代表另一些事件的情緒在這裡才找到出口。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你:「不知道……但我想起媽媽也是很渺小。她在外人面前卑躬屈膝的模樣,讓我看了就討厭,但她也教導我們做人要和平往來,不可以冒犯他人,不可以讓別人增添麻煩。」

心理師的叮嚀:

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也是心理師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你可能沒辦法立即將生命故事串聯成一幅圖,但你可以想起過去一些時間點發生的事情。

心理治療或自我分析中,最重要的即是將聯想到的事情記下來。它們在表面上可能無關,但你會因為它們類似的模式或情緒而在腦海中被打撈上岸。

慢慢地,這些點連成線的過程,也是你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多體悟的時刻。

只是,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你可以記在手機中,想起來一點,就寫一點,想不到就放著,會有靈光一閃的那天。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你:「我覺得自己沒用,但其實又是老闆最重用的員工之一。我覺得伴侶可能會背叛我,但我又知道其實關係很穩固。我很同情媽媽,但又對她把自己看扁感到很生氣。」心理師的叮嚀:

這些都是你可以繼續深入探索的部分,關於階級、背叛、犯錯、委屈、憤怒、分離、渺小、孤單。

這些字詞彼此相關,相互影響。可以如此確定,是因為它們都和「你」有關。即使你還沒看出關聯,但情緒已經先從最深處冒出且造成困擾。

你會有好多的內心小劇場,尤其是焦慮的人。每種可能性都會想過一次,每一次嗅到災難就會焦慮一回,每回合結束就精疲力竭。

整天下來,回到家,只能癱軟在沙發。而你也真的需要休息,不只是因為這些想像,而是你會責備自己想得不夠多,自己沒有持續精進而不夠好。

但你真正需要的,是有一個人在身旁,輕輕地告訴你:「你可以休息,無論多久都可以,因為你已經很棒了,足夠勇敢,也足夠堅強,只是你仍然在勉強自己變得更好。但我想和你說,現在的你,就已經值得被好好地愛著,你不需要重複確認。只要你有需要,我就會在你身旁。」

外在情境引發的情緒變成內在衝突前,有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即是我們內心的涵容能力。

它掌管了對情緒的消化、對事件的反思、對生命的體悟。涵容能力越強,心靈越能夠應付迎面而來的事件。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我在和伴侶吵架時,還是很擔心他離開我,但能夠先讓自己冷靜,也知道他不會輕易地說要離開。在和老闆的溝通中,當他在罵我時,也會覺得委屈,但逐漸可以思考他只是亂發脾氣,或是我真的有沒做好的部分。」

心理師的叮嚀:

這是本書強調的重要能力:「混亂中仍保有思考」與「情緒中仍保有理智」。

人不可能沒有焦慮,但你可以學會如何與焦慮共處。在焦慮時,還是能夠發揮人性與社會功能,不至於讓焦慮真的癱瘓你。

你還是會有崩潰的時刻,但也曉得崩潰後,世界不會真的毀滅。

當你有自覺地從每一次覺得崩潰、真的崩潰,事後還是可以回歸平靜後,慢慢地體悟到,你是有能力在其中思考時,那就是處在過渡空間的時刻。

你有平靜,也有混亂,你有糾結,也有釋懷。然後,你感覺到自己多了幾分智慧,好像多長大了一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