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安東尼・史蒂芬・佛奇(Anthony Stephen Fauci )是美國免疫學家,曾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冠狀病毒工作組成員及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參與愛滋病和H1N1A型流感以及COVID-19等傳染病的防治研究。佛奇在2022年12月辭去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和總統拜登的醫療顧問等職位。
自2020年1月以來,佛奇一直是白宮冠狀病毒特別工作組的主要成員,以應對美國的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作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醫生,50多年來以各種身份為公共衛生做出了貢獻。作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AID的科學家和主任,曾獲得了羅伯特科赫金獎(2013年)和加德納國際衛生獎(2016年)等,紐約時報曾稱福奇為“美國傳染病領域的權威”。
佛奇的言論與措施不僅影響且左右全球各國防疫政策。2022年8月,佛奇宣布要“追求職業生涯的下一階段”,並於2022年12月31日辭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和美國首席醫學顧問職務。
佛奇是白宮冠狀病毒特別工作組的成員,該工作組於2020年1月下旬在總統川普的領導下成立,以應對COVID-19大流行
佛奇在退休前是鼓勵打疫苗的疫苗幫,但退休後卻發表疫苗無用的論文,其中的翻供轉折不僅耐人尋味且值得探討。

佛奇退休前是疫苗幫
2022年底WHO,即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滿三年,感染COVID-19的人的最終死亡率可能比世界衛生組織(WHO)最初估計的2%更接近1%,比季節性流感的0.1%高出約10倍。
以下為佛奇意見:
感染人數仍然很多,各個國家的病例數、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各不相同,在全球範圍內,但情況比兩三年前要好得多。
比如在美國,每天有80萬到90萬感染者,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有3000到4000人死亡。
目前,美國的感染人數仍然居高不下,但死亡人數已大幅下降至每天約幾百人。然而,這仍然是一個不可接受的數字,說疫情已經過去了,一切都很好是不恰當的。
一兩年前相比,感染人數、住院人數、死亡人數都比較高,雖然好很多了。簡而言之,仍處於大流行之中,正如佛奇博士意見,現在有了疫苗和治療方法,然而,Covid-19尚未消失,世界仍需要適應。
需要什麼來緩解當前局勢並防止另一場大流行?
首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世界各地,不僅要說服未接種疫苗的人,而且加強接種了最新加強疫苗的人。在美國,只有大約70%的總人口接種了疫苗。此外,這些人中只有一半接受了加強劑量。
此外,非常不幸的是,只有約20%的符合條件的人接種了最新的針對Omicron菌株“BA.4和BA.5”的二價疫苗,而在老年人中,只有約40%的人接種。
因此,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確保人們接種最新的疫苗。因為很明顯,疫苗在預防導致住院和死亡的嚴重疾病方面極為有效。
將Omicron菌株“XBB.1.5”與之前的變異株進行比較,毫無疑問,免疫逃脫特性更強。換句話說,不僅是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實際感染產生的抗體也能有效抵禦XBB.1.5。
另一方面,也有一個比較讓人放心的信息,那就是“XBB.1.5”比其他病毒更不容易引起嚴重的疾病,因此在美國,感染人數與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之間的關係低於Delta毒株等。
因此,儘管具有逃過免疫系統的特性,但在現階段,也似乎不太可能導致比以前更嚴重的病例,導致住院和死亡人數增加。
任何國家都會開始感染這種病毒。感染最終會達到頂峰,然後開始下降。一些國家已經看到了這種趨勢。
真正的問題是,下一個將取代“XBB.1.5”的病毒變種是什麼?並且它會比以往的病毒有更強的逃避免疫力的能力,還是會引起更嚴重的症狀?
現階段還沒有出現比“XBB.1.5”免疫逃脱能力更強的變異病毒。但是如所預期的,人類已經被新的變異病毒出賣了,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密切關注局勢發展。
為新的變異病毒做準備只能繼續進行“免疫監測”。換句話說,確認新的變異病毒出現,隨時進行基因組分析,如果有更強的繞過免疫力的能力或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必將更新疫苗,使其能夠應對需要新的變異病毒。
疫情防控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了解疫情。比如美國流行什麼?此外,在其他國家流行什麼?非州、南美洲、亞洲、還是其他國家?
唯亠目的是定期接種疫苗,該策略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出現新的變異病毒,治療和疫苗接種不能等到流感季節。
將其等同於流感的好處是人們習慣於每年秋天定期接種流感疫苗。如果能每年定期接種一次新冠疫苗,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但是,在沒有準備好流感疫苗的時候,有可能感染新的變異病毒,因此需要靈活應對。像對待流感一樣對待它有好處,但也有壞處。感染COVID-19的人中有百分之幾到15%的後遺症持續數周到一年或更長時間,但確切數字不知道。
這種後遺症發生的潛在機制也是未知的。目前正在進行多項研究,以了解後遺症的確切機制。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研究才能完全了解其工作原理,現在有了非常有效的疫苗,最重要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並讓人們的疫苗保持最新狀態。


佛奇退休後宣稱疫苗無用
安東尼•史蒂芬‧佛奇(Anthony Stephen Fauci)是美國免疫學家,曾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冠狀病毒工作組成員及總統首席醫療顧問,曾參與愛滋病和H1N1A型流感以及COVID-19等傳染病的防治研究。
佛奇於2022年年底退休,但卻在2023年1月發表論文全面否定現有疫苗功效,並宣稱還要研發下一代有效疫苗,而比爾‧蓋玆(Bill Gates)也配合預測下一場大疫情,並開發新的「吸入性阻滯劑疫苗」,佛奇這篇論文先否定目前疫苗,是為新疫苗開發找藉口,没完没了的一代接一代疫苗上市,藥廠賺飽,受害的是受疫苗有用論洗腦的民眾。
佛奇在過去一直鼓吹疫苗好處,自己打了4劑疫苗仍確診,依學術期刋審查流程,此篇論文應在2021年底就撰寫完成投稿,當時全球疫情仍嚴重,佛奇昧著良心玩兩手策略,—方面叫人打疫苗,另一面卻凖備疫苗無用論論文,目的何在,為藥廠圖利潤?大家心知肚明!佛奇的言論主導全球各國疫苗政策,台灣亦然,疫情指揮中心的陳時中們必需出面解釋。佛奇論文很長,分兩部分,本文僅先説明前段疫苗無效論部分,由於論文涉及專業,為了讓普羅大衆明瞭,特以簡易語言並加註一些内容補充説明,但並沒歪曲原論文內容。

Cell Host Microbe.(細胞宿主微生物)
2023Jan 11; 31(1):146-157.
Published online 2023 Jan 11.
Rethinking next-generation vaccines for coronaviruses, influenza respiratory viruses(重新思考下一代冠狀病毒、流感呼吸道病毒疫苗)

論文摘要指出,在人類呼吸道粘膜中複製但不會感染全身的病毒,包括A型流感、SARS-CoV-2(新冠肺炎的病毒)、地區性冠狀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和許多其他「普通感冒」病毒,會導致顯著的死亡率和發病率,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課題。由於這些病毒本身通常無法誘發完整且持久的保護性免疫功能,因此到今天為止沒有疫苗能有效控制病毒,包括已獲正式許可或正實驗中的疫苗在內。(作者為生化博士)
佛奇這篇論文主要是談到下一代新疫苗研發的問題,所以要先提出目前疫苗無用論,曾主導美國並影響全球疫苗政策的佛奇否定目前疫苗功效,佛奇曾說中國國產疫苗不很有效應,應提供民眾高效疫苗,目前大翻盤提到全球需發展下一代疫苗(next-generation vaccines),目的只有一個:藥廠長達三年大賺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財還不夠,靠更有效下一代新疫苗繼續撈錢!

佛奇論文中英文摘要內容列於本書附錄
二、目前主要傳染病病原體

1.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英文是COVID-19,語源來自代表冠狀(corona)的CO、代表病毒(virus)的VI和代表疾病(disease)的D所組成,19則代表2019年。但日本則稱為”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但日本將從2023年5月8日開始,將新冠病毒感染症降級,降為與一般流感同級的第5類傳染病;同時,為了因應降級,也要把目前的病名改掉。
由於新冠病毒目前的變種變得更輕,因此除了要降為第5級傳染病。日本「厚生勞動省」也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改名為「冠狀病毒傳染病2019」,去掉「新型」兩字,而符合世衛組織「covid-19」病名的漢字版本。
所以冠狀病毒傳染病包括多種疾病,而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病是在2019年開始的,所以冠上2019年以示區別。
冠狀病毒疾病( coronavirus disease)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人類或動物的病。
人類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包括四種人類冠狀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引起的普通感冒和以下三種導致嚴重肺炎的新興傳染病:




還有許多由動物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非人類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傳染病。冠狀病毒具有高度物種特異性,一般不會感染其他物種,至2020年,COVID-19被推定並歸類為人畜共患疾病,但確切的宿主和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冠狀病毒是以單鏈正鏈RNA為病毒基因組的有包膜病毒。
人類冠狀病毒229E(HCoV-229E,Human coronavirus 229E)是一種感染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蝙蝠的病毒,也是一種有包膜的單鏈正鏈RNA病毒。它與人類冠狀病毒OC43都是引起感冒的病毒之一。與人類冠狀病毒OC43共同於1960年代感染人類首次被發現,是一種極其普遍存在的普通感冒病毒,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疾病。可感染所有年齡段的人,但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更為常見,此外,在200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中,感冒樣冠狀病毒中的頻率相對較低。
人冠狀病毒OC43(HCoV-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是一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會引起人類普通感冒。
與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相比,OC43對神經細胞的侵襲性報導較多,人類冠狀病毒OC43是1889年至1895年間在全球造成100萬人死亡的流感“俄羅斯感冒”導致這次流行的流感病毒尚未確定,但H3N8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已被列為罪魁禍首。
與MERS冠狀病毒類似,人類冠狀病毒NL63(HCoV-NL63,Human coronavirus NL63)被認為是從駱駝演化而來感染人類,是一種引起人類呼吸道感染的冠狀病毒。2004年在荷蘭一名7個月大的病毒性毛細支氣管炎嬰兒中被發現,與呼吸系統疾病有關,主要發生在嬰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並引起季節性感冒。
儘管該病毒於2004年被發現,但據估計該病毒已在人群中傳播了幾個世紀。
人類冠狀病毒HKU1(HCoV-HKU1,Human coronavirus HKU1)是一種RNA病毒,當人類被感染時,會出現感冒症狀,如果病情惡化,則會發展為肺炎和支氣管炎。
這是一種有包膜(膜結構)的單鏈正鏈RNA病毒,於2005年1月在兩名香港患者身上被發現,隨後的研究發現,這種疾病已經在世界傳播,而且之前也有過病例。
冠狀病毒中的英文“Corona”是什麼意思?
“Corona”在希臘語中是皇冠的意思,畫太陽的時候,不是在圓圓的太陽周圍畫很多線嗎?這些線也被稱為光冠(corona)。冠狀病毒因其類似於日冕形狀的尖刺而得名。在日全食期間,當太陽完全被月亮遮住時,肉眼實際上可以看到日冕。
為什麼叫“新”?
因為它確實是“新”的。自蘇格蘭女醫生瓊・阿爾梅達(June Almeida)於1964年首次發現以來,人們就已經知道了各種冠狀病毒,但新型冠狀病毒是在2019年12月首次發現的。
新型冠狀病毒的正式名稱為“SARS冠狀病毒2型(SARS-CoV-2)”,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於2020年2月命名。由於“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的病名給中東地區留下了不好的印象,WHO因此使用“COVID-19”作為“SARS冠狀病毒2”引起的傳染病的名稱。
2.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flu virus),是一種造成人類及動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分4屬4種,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D型流感病毒。但一般使用“流感病毒”一詞時,特指A型和B型,其中,常指感染人類的(流感疫苗不針對C型和D型)。而人類以外的流感病毒以分離的動物的名稱或縮寫命名。
但原本感染以鴨等水禽腸道為天然宿主的為毒病毒,現已變異可感染人類的呼吸系統。流感與人類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這種傳染病早在古埃及就已為人所知。不過,科學判斷流感成為流行病可能是在20世紀之後,之前的結果都是根據流行特徵和病例估計的,並不能確定是否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因此,“已記錄流感流行的病例”也因文獻而異。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文字記載”流行病學”,內容也有似乎是流感的描述。古羅馬的提圖斯•李維也記載了一種具有流感特徵的病症,如畏寒、高燒、流行快速等。
1173-1174年,歐洲記錄到流感樣症狀的流行,被認為是第一個有記錄的流感。
1510年,英格蘭的約翰斯頓記錄了該流行病的症狀和經由馬爾他-西西里島-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的傳播路線,這是歐洲第一個準確的流感記錄,此後也有很多記錄,特別大的流行有1580年、1729-33年、1781-82年以及1830-33年等。
自1876年科霍發現炭疽菌以來,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相繼被分離和發現,但流感病原體的發現卻異常困難。
從1889年到1900年,流感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稱俄羅斯流感)。特別是在1889-1891年間,在歐美非常流行,根據當時案例,推測可能有幾種類型共同傳播。
當時還沒有根據血凝素(hemagglutinin)和病毒神經氨酸酶進行分類,血凝素(hemagglutinin)可使紅血球凝集的抗體或其他物質,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又稱唾液酸酶(sialidase),是分布於流感病毒被膜上的一種醣蛋白,它具有抗原性,可以催化唾液酸水解,協助成熟流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感染新的細胞,常聽到的H1N1,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經氨酸酶。數字代表不同類型。當時被認為可能是A型流感病毒中的H2N2亞型、H3N8亞型、H2N8亞型,然而,有人假設此次流行病是由人類冠狀病毒OC43而不是流感引起的。
1892年,日本北里柴三郎和Richard Pfeiffer從流感患者的呼吸道中分離出一種病原體,命名為流感嗜血桿菌,但並未根據科霍原理得到證實。事實上,流感嗜血桿菌並不是“流行性感冒”這種疾病的病因,儘管由於歷史原因,目前這個名稱仍然存在。然而,此病原體常引起併發於流感的呼吸道感染。另外,當時病毒本身還沒有被認識,1892年俄國德米特里•伊凡諾夫斯基(Dimitri Ivanovsky)首先報導了一種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的存在,與北里的發現同年。
1902年,意大利的森坦尼(Centanni)和薩沃努齊(Savonuzzi)證明禽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雖然這是世界上第四件發現的病毒,但當時並不知道是A型流感病毒,部分原因是其症狀與人類不同。
發生於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病原體為H1N1亞型)成為世界性流行病(pandemic),6億人感染,40至5000萬人死亡,當時人口為2-30億人,據說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根本原因,當時報導了很多可能是細菌和病毒,但1919年經由人體實驗報告,流感是一種感染粘膜的病毒。
1933年,英國的研究人員由華盛頓一名流感患者身上分離出的病毒感染雪貂的呼吸道,實驗証明可出現與人類流感相似的症狀,而且可利用感染病毒進行繁殖,這一實驗顯示流感的病原體是一種病毒,這種病毒被命名為流感病毒(即後來的A型流感病毒)。後來在感染過西班牙流感的患者血清中檢測到當時流行毒株的抗體,明確西班牙流感的病原體是同一種(H1N1 A亞型病毒)。
1940年從流感患者體內分離出一種具有不同抗原性的病毒,命名為B型流感病毒。
1946年從一名有感冒症狀的患者身上分離出一種不同於A型和B型的病毒,1950年證明其致病性,命名為C型流感病毒。
1955年,德國的Werner Schaeffer證明禽瘟的病原體是A型流感病毒。
1957年,亞洲流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大流行,與此前流行的H1N1亞型不同,這種新病毒屬於H2N2亞型,與此同時,H1N1亞型消失了。
1961年在南非發現大量死燕鷗,當時從野生鳥類中首次分離出流感病毒。
1965年前後,美國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馬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的雜交品種,1971年又在豬體內成功培育出豬流感病毒與禽流感病毒的雜交品種。
1968年,香港流感席捲全球,這是一種屬於H3N2亞型的新型病毒。與此同時,H2N2亞型消失了,但卻是目前季節性流感的病因之一。
1976年,美國總統•福特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旨在遏制流感大流行,為1億人準備了疫苗,4000萬人接種了疫苗,但出乎意料的是,並沒有發生流感疫情,但有32人出現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雖然與接種疫苗的因果關係不明,結果該計畫因而停止。格林-巴利綜合症是一種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會損害運動肌肉的運動神經,導致四肢無力,嚴重的情況下,會發生中樞神經性呼吸衰竭,需要氣管切開術導入氧氣。
1977年,蘇聯流感大流行,與西班牙流感屬於相同的H1N1亞型,亞洲流感後消失的H1N1型再次出現的原因不明,一種理論認為病毒存在海豹等非人類生物體中。此時H3N2亞型並沒有消失,H1N1和H3N2從此每年都引起流行,也是當前季節性流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一種高致病性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在香港由禽鳥直接傳染給人類,造成死亡,推翻了沒有發生鳥類直接傳播給人類的既定理論,有全球流行的恐懼,但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性低,因此沒有導致大流行。2001年,一種屬於H1N2亞型的病毒被證實在歐洲、北非和中東的幾個國家的人類中傳播,這是一種同時具有H1N1亞型的H1和H3N2亞型的N2的病毒。
2005年,德裔美國病毒學家Jeffrey Taubenberger 從埋在阿拉斯加永凍土中的屍體萃取物中對西班牙流感基因組進行了定序,此外,Yoshihiro Kawaoka在威斯康辛大學利用反向遺傳學成功合成了西班牙流感病毒。
2009年,墨西哥開始出現新的流感流行,雖然是H1N1型,但與西班牙流感、蘇聯流感不同毒株。在美國被認定為與季節性流感相同。但從2011年4月開始,被視為是季節性流感,名為“2009年H1N1流感”,而不是“新型”。
2013年3月左右,H7N9流感首次在中國上海及周邊地區開始感染人類,上海、北京、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份都有病例,但没發現人傳人病例。
目前流感在全球各地每年均造成流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