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什麼是失智症
	
	妮娜和馬丁的故事
	「早安,妮娜,該起床準備去看醫生了。」他盡可能地保持愉快。
	當他們走向浴室時,她看他的眼神充滿愛意。然後,他手把手地幫她刷牙。接著回到他們的臥室,他為她挑選衣服,幫她穿上,首先是一件免洗內衣褲。
	然後,他把她輕輕安置在一張扶手椅上,好讓他可以開始打理自己。
	
	日常能力受損
	當人們記憶和思考能力的問題嚴重到無法獨立生活時,表示他們已經患有失智症了。人們被診斷患有失智症時通常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當自己、家人或醫生注意到患者的記憶和思考能力有明顯的下降。
	2.在正式的思考和記憶測試中出現明顯損害。
	3.思考和記憶的能力衰退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
	
	初級照護者的判斷方法
	在一般的情況下,初級照護提供者可能能夠給予您所愛的人一些診斷。任何失智症評估的基本要素包括症狀回顧、血液檢查、思考和記憶能力的筆試,以及大腦斷層掃描(如下一段所述)。醫生通常會開始檢查是否有與思考、記憶、語言、行為、大小便失禁或行走等相關問題上的困擾。
	此外,也會去檢視患者所服用的藥物,以確保藥物是否損害你所愛的人的記憶、平衡或其他功能(參見第12章)。對血液的檢查包括基本的血液測試,以確保在血清生化報告上沒有出現感染的跡象,以及透過特殊的檢測來排除維生素缺乏和甲狀腺問題。思考和記憶能力的筆試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不同的表現模式可能暗示不同的疾病。在初級保健場域中,通常會以簡單的的思考和記憶能力的篩查測試來進行診斷。這些篩查測試需要5到15分鐘,通常包括記住幾個單詞、畫一個時鐘,以及進行簡單的算術運算。
	
	第4章 如何應對失智症延伸的問題
	
	儘管許多與失智症相關的特定問題最好由同樣具體的解決方案來應對,但有一些通用的方法可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在本章中,我們將回顧三種通用的方法:
	1. 我們將討論如何透過檢視行為改變前後的狀態,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行為。
	2. 我們將回顧四個簡單的小提示,讓你隨時可以在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使用。
	3. 我們將考慮三個及時小建議,以改善與你所愛的人的溝通關係。
	行為改變ABC:先兆、行為、結果
	所有行為都有其目的。這個說法可以理解吧?行為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表達情感,如沮喪或憤怒;可能是為了滿足需求,如飢餓或愛慕;甚至可以是為了傳達訊息,比如「我想獨處」或「我想待在車裡」。
	為了處理這些問題行為,你首先需要了解其背後的目的。行為改變ABC提供了一個理解問題行為發生原因的架構。你可以識別先兆:在行為發生之前,你所愛的人或環境中發生了什麼事了。你還可以識別結果:在行為發生之後發生了什麼了。留下識別問題行為先兆和結果的記錄,將使你能夠釐清一個找出行為原因的模式,並選擇一種行為介入的方法來嘗試改善這些行為,執行後就再評估以確定該行為介入的方法是否奏效,或者是否需要嘗試其他方法。
	
	行為
	行為是具體並且可以觀察。行為包括你的親人所做或不做的事情。行為是可見、可聽或感覺得到的。行為不是我們假設或推斷的事物。例如,當我們看到我們所愛的人大聲喊叫時,我們可能會假設他們很生氣,但生氣不是一種行為。當我們看到他們大聲喊叫時,我們會假設他們感到生氣的情緒。其中我們觀察到的具體行為其實只有大聲喊叫。換句話說,大聲喊叫是一種行為,因為它是具體和可觀察的—我們可以聽到和看到的事情。
	由於行為是具體和可觀察的,我們可以去估測它們:它們多常發生(頻率)和/或它們發生的持續時間(時長)。我們可能會希望患者減少發生某些行為(例如大聲叫囂或重複問問題)並增加其他行為的發生(例如睡覺或洗澡)。
	
	先兆
	先兆是在行為發生之前,你的親人或環境中所發生的事情。先兆可以包括事件(洗澡或睡覺)、環境條件(噪音或人群)或物品(汽車鑰匙或照片)。先兆也可能不太明顯,包括如時間、季節或身體不適等因素。在識別先兆時,除了更明顯的環境誘發因素之外,考慮其他兩個類別或許能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即身體和情感需求。你的親人可能難以表達他們的需求,並可能以行動來滿足這些需求。身體需求包括飢餓和口渴、疼痛和不適、過度或過少的刺激。也許他們便秘或感到不適;也許他們因為衣物上的標籤而發癢;或者環境可能太吵或太安靜。情感需求可能包括對愛慕的渴望、陪伴、空間、新的人或地方,或者改變日常生活習慣。當我們試圖識別先兆時,我們可能會問自己以下問題:
	●那是星期幾,當下是一天的什麼時候?
	●環境條件如何?
	●有誰在場?
	●有沒有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
	●有沒有你的親人想要的東西,比如食物或飲料?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可能引起問題行為的環境或未被滿足的身體或情感需求。這些問題可能幫助你找到原因,例如,大聲叫囂總會在洗澡時間發生。
	
	結果
	結果是行為之後立即會發生的事情。這可以是你對於患者行為的處理,也可以是環境中對應患者行為所發生的事情。請記住,所有行為都有一個目的。預判出行為會導致的結果可能有助於你理解其目的。為此,我們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問題:
	●環境有什麼變化?
	●有沒有因為患者的行為而開始或停止的事情?
	●你的親人有沒有被滿足需求,例如吃飽或被關注之類的?
	舉例來說,大聲叫囂的結果是你當天決定不洗澡了?請注意,並非每個結果或先兆都能解釋行為發生的原因。預判它們的理由之一是為了讓你釐清哪些是跟行為有關,哪些不是。
	
	第8章 如何應對情緒問題
	
	失智症可能會引起你的親人許多情緒反應,包括挫折、沮喪、焦慮,有時甚至會出現過度哭泣或大笑。儘管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但要注意的其實是他們的情緒狀態。沒有被注意到並且給予治療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行為問題和功能衰弱。在本章中,我們將解釋為什麼失智症或許會導致情緒問題,以及你該如何應對它們。當你閱讀時,你可能會發現本章中有些解釋和建議也適用於你自己;這正是我們想看見的。我們將在第14章繼續討論你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例如憂鬱和焦慮。
	
	傑克和莎拉的故事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莎拉越來越擔心她父親可能患有憂鬱症。
	「爸爸,我在想,」莎拉開口說,「你現在不在陶藝店工作,也不和朋友打曲棍球了,那你平常都在做什麼呢?」
	「喔,我自己做早餐吃、看個電視,然後做午餐,或許會睡個覺。」傑克說著,打了個哈欠,「然後我剛被你吵醒。」
	莎拉愣了一下才回答:「爸爸,你聽起來有點憂鬱。」
	「唔,你知道我的朋友們大概有一半都已經去世,而其他朋友也大概不會有什麼活動。即使我有你幫忙我,但還是很難再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了,這確實很令人沮喪。」傑克傷心地說道,「我現在要繼續我的午睡了。稍後再和你說話,莎拉。」
	嗯⋯⋯爸爸聽起來真的很傷心,莎拉心裡想著,頓時有點哽咽。
	
	突發或是不合時宜的哭泣或大笑
	你是否擔憂親人會莫名地哭泣或笑出聲音?他們是否有時會在不合適的時候笑,即使沒有什麼好笑的?如果你在親人身上觀察到這兩種情況之一,就應該考慮這些行為是否與失智症有關。醫生通常將這種狀況稱為假性延髓情緒(pseudobulbar affect)或病理性大笑或哭泣(Pathological Laughing or Crying)。
	如果你的親人經常哭泣,也許是因為他們感到沮喪。但不要假設原因,請問清楚他們自己的感受。如果他們說感到悲傷而哭泣,這就表示他們感到沮喪。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說沒有感到悲傷,但不知道為什麼會哭泣,這可能是由於失智症對大腦的損傷使他們難以控制眼淚。同樣地,自發、誇張或不合時宜的笑聲可能是因為你的親人認為某事非常有趣,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其實不覺得好笑,但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笑聲。直接問清楚是澄清情況的最佳方式—這很重要,因為治療將取決於原因,正如我們將在步驟三中看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