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聖經基礎
第一章 誰在掌控?
感覺我的腦子有化學不平衡的狀況,我該怎麼辦?
「我的孩子是否該服用Ritalin?」
「為什麼我老爸會有這樣的舉止?老年癡呆症使他完全變了個人。」
「我兒子自從上次意外之後,已經失去了25份工作,難道他就這樣一輩子和我們住下去嗎?」
「我很生氣神把我造成一個酒鬼,別人就不需要面對這種問題,為什麼祂讓我有這種疾病?」
「要我不上同性戀酒吧逛逛,或不上網看色情網站,實在太難了。既然我有同性戀的傾向,怎能停止過這樣的生活呢?」
以上這些新的問題,會讓人覺得要幫助別人似乎比以往更加複雜。我們一向認定以聖經來面對人生的重要問題是綽綽有餘的,但上述的問題的確向這樣的假設發出挑戰。畢竟,聖經對腦中的化學不平衡說過什麼?對於Ritalin,或酗酒是一種疾病,說了什麼?也許每個朋友、輔導、門徒訓練者和牧師都應該在聖經知識之外,再補充一些基因學、神經生化學和腦傷害與疾病的課程。
但是,有一種取代的辦法,就是考慮一下: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不一定會比認識人腦更加精密複雜。相反的,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入和實際探討聖經中與這類問題有關的經文。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對腦科學的觀察研究來說明聖經的立場。
我們的任務一開始是聆聽由來已久的討論,它關注著心靈(或稱為心思)、人腦,以及這兩者的關聯。
心靈與腦
許多世紀以來,人腦是個令人類著迷的主題。「這真的是難以捉摸的靈魂所居住之處嗎?如果是,那麼,靈魂在哪兒?」許多生理學家和哲學家都在問這個問題。早在主前五世紀,一位來自克倫頓(Kroton)的醫生阿可米安(Alkmeon)提出一個清晰的理論,他認為感官資訊,像是影像和聲音等,都是屬地的,它們占據了腦部特定的部分;然而,思想是屬靈的,是屬於非物質和不滅的靈魂,是無法以有形質的方式找到它的所在。
柏拉圖宣稱,腦是人體中最高的器官,但是,他的理論卻很特殊,他認為人腦下層圓圓的部位,即現今醫學稱之為腦髓的部位,就是上帝將人靈魂栽種與封存之處。亞里斯多德卻不那麼肯定,他認為心臟是可以找到人靈魂的所在,人的腦部只不過是「熱水器」或「水壺」,主管血液加熱或降溫的工作。
來自藍沙可司(Lampsakos)的斯他德司(Stratos)在人的眉毛當中,找著了靈魂!莎士比亞追隨一位希臘哲學家的立場,寫下靈魂是在軟腦脊髓中,也就是那層包著腦部的灰皮質中。在《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第二幕,第一場景)他批評圍攻特洛依的戰士亞捷士:「他的軟腦脊髓還不及一隻麻雀的心。」最通俗的概念認為,靈魂是住在腦部滿了汁液的腦室中。有些神職人員還認為,腦室就是腦中某處足以裝下靈魂的房間。
每個人對腦和靈魂的關係都有自己的理論,坦白說,絕大多數都錯謬得離譜。事實上,至少在腦的科學領域裡,有人建議說:「要衡量人的偉大,完全在於他的理念阻礙進步的時間有多久。」1
有些人可能會爭論,這種對偉大的定義,仍然和腦或神經科學有關,但是,無人可以否認,過去兩個世紀以來,這類學科戲劇化的發展。這個進展就某部分來看,可以說是拜科技發展所賜。比如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和先進的顯影儀器,提供人無與倫比的視窗來認識腦。才不過是幾十年前,我們就得以首度看見神經細胞彼此溝通的模式;而今,人腦的研究正揭露了基因如何支持這些神經細胞互動的奧祕,也發現了造成腦部溝通網絡的化學物質的範疇。以如此複雜的科技作後盾,人腦的研究者足以讓自己的科學好奇心任意奔馳。結果是有此純研究的基礎,在未來的二十年內,人類就可以在帕金森和老年癡呆症的疾病,獲得維持性命的進展。對於人腦研究者而言,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的時刻。
身為旁觀者,我們可能不了解腦部正電放射斷層攝影和喚起潛能的差別;對於腦科學的興趣程度,我們也可能只是坐在一邊觀看和鼓掌罷了,我們並不懂得腦部科學家在做什麼,但至少聽起來相當不錯,偶爾有些科技研究可能的應用評估報告,聽起來還挺振奮人心的。於是,我們就說:「繼續努力,盼望國家健康總署(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提供你們更多的研究經費。」
然而,這點可不是說說就罷了。
到底神說了什麼?
人腦科學雖然是如此複雜和吸引人,但本書的前提是,它們仍然處於某些更壯觀的事物之下,也就是在聖經之下,其結果必須經過聖經的解釋架構來評量,乍聽之下,這可能很愚昧。到底聖經對人腦科學能提供什麼,特別是我們想到在聖經的時代,對於人腦和靈魂的問題流行著明顯錯誤的概念。我們可否如此說,聖經在屬靈層面的事上才具有權威,而人腦科學則對人腦有權威?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動聽,但是,這種妥協的解決方案,事實上是輕視了聖經的神,同時高抬了人類的見解;這就像是說,「有些研究的範疇,我不會先問『神怎麼說?』」事實上,正如箴言所說的,「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一切知識皆由此開始;所有的智慧始於先問:「神說了什麼?神要我們怎樣看這些事?」這也是我們研究性、金錢、經濟、政治,和任何值得仔細探討事物的態度。所有與人生有關的事都必須放在聖經的權威下衡量。(圖1.1)2
運用聖經的原則來監督人腦科學的研究,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區區可數的聖經原則可供引導,以下是其中三項:
1.上帝創造了萬有,因此,上帝也創造腦子。
2.上帝呼召我們研究受造物,因此,受造物包括腦子,都是可以被研究和部分了解的。
3.身為神創造的世界的研究者,必須是正直或講實話的人。因此,科學家必須在研究上留心,並誠實地報告,不能為了配合私人的議題而造假或更改結果。
這些原則都很好,也很真實,但是,卻不能幫助我們將聖經的智慧帶入現今的專業議題中。結果是,雖然理論上,我們將聖經高舉超過腦部科學;實質上,我們並沒有運用神的話來管制神經科學資訊的解釋。聖經最終看似傀儡政府,沒有實權──最多不過是個木偶國王罷了。
很不幸的是,在生物科學方面,聖經早已失去了功能性的權威,於1800年代曾經有過一個轉捩點,事關當時的霍亂疫情,在1832與1849年最初兩次的疫情爆發時,教會被公認為疫情的權威解說者和顧問團體,可惜的是,教會雖然站在如此尊貴的地位上,卻給予了過度簡化和不完全的解釋。一個普遍的解釋是,霍亂的流行是上帝對人的罪所作的懲罰。當時教會中的典型成員,多數是經濟穩定的中上階層人士,這當然是最方便的說詞,因為被感染的人通常屬於社會低階層的平民。
當然疫情很可能是神執行管教的結果,顯明人需要認罪悔改和尋求靈命的出路,但它同時也可能和個人的罪無關。事實上,認為病痛總是和個人的罪有關,這種說法是個老掉牙的異端,可以追溯到約伯和他那幾位輔導們。所以,為什麼1800年代的教會不教導罪和病痛未必有關聯?為什麼他不鼓勵人們更精確的觀察這受造界(雖然是墮落了),以致更多了解當時的疫情?或許是因為當時教會的神學眼界不夠好,以致無法有意義的解釋問題。
如此不正確的運用聖經,終於導致虧損。到了1866年的霍亂爆發時,沒有人尋求教會給予有用的答案。相反的,焦點轉移到公共衛生部門,由他們採取主導的角色,而聖經合法的統管範圍從此就縮減了。科學取代了聖經的角色,科學統治著它自己的王國,聖經只能退讓到毫不出色的小範疇裡。
上帝仍然在天上,正如多數美國人很快就會肯定的,但在他們的生命中,祂的存在早已不再是有意義和重要的實體。1832年對於感知的預言這類警告被證實,物質的先決占有和經驗的思維習性並未被擊敗,反而取代了前代所有人的屬靈考量。美國人似乎正奔向成為「實用無神論者」的土地。3
今天在腦的科學界,情況也很類似。聖經並未被擊敗,但卻變得毫不相關。許多研究者發現,非物質的靈魂概念不再有用,所有人類行為都可被所謂腦化學和腦醫學來解釋。
不知你是否熟悉關於酗酒的研究?這研究的本身非常吸引人,然而,它卻被一種主張人根本沒有靈魂的理論包裝,而呈現在我們面前。喝酒喝到酩酊大醉,現在被稱為是一種病,是生理問題,而非靈性的問題。如果你嘗試建議,醉酒是因罪所引起的,肯定會被當代人當作藍沙可司的斯他德司,還記得他在人的眉毛當中找著了人的靈魂?你的話將被看成是好奇卻毫不相關的古老聲音。
想想其他的實際問題,比方說,一位牧師正在輔導一位極度憂鬱的女性信徒,他們經過多年的奮戰,並且確信她的憂鬱症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答案;之後,這位憂鬱症患者從鄰居聽說,某人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經歷,以致這位女士就去看了她鄰居的醫生,也開始服用藥物,跟著她的憂鬱症得到解決。毫無疑問的,這位女士會認定,腦部科學家對她的問題,要比聖經更加有見解和有權威。她嘗試了這兩者,而醫藥來得更有效。
那麼,你可曾讀過《神奇百憂解》(Listening to prozac)4這本書開頭的案例?它敘述一位沉迷於色情書刊的男子,在服用藥物後不久,隨即停止了他的壞行為。你想這人會稱沉迷色情書刊是罪嗎?當然不會。因為並非屬靈的更新使他除去了他的慾望,而是透過藥物操縱了他腦內化學物質的分泌。因此,他會爭論說,如果靈魂存在,它可以藉由處方的藥物,而非傳講福音而得到改變。
類似的爭論還有很多,有關同性戀的生理基礎,這類辯論你早就知道。那麼,你可曾體會憤怒、不孝敬父母、憂慮、藥物濫用,和淫亂也都被說成是腦部的問題,而非罪的問題?腦部研究本身很少作出這種結論,然而,一旦相關報告經過耳語傳播,經過六點晚間新聞,進入大眾心理的分析判斷,往往就產生這些解釋。
身為現代的基督徒,我們需要避免類似1800年代教會所犯的錯誤,現今我們需要聽聽人們怎麼說到人腦的,並且也要發展清晰、強而有力的聖經範疇,同時為還在發展過程中的科學和教會祝福。
第一章 誰在掌控?
感覺我的腦子有化學不平衡的狀況,我該怎麼辦?
「我的孩子是否該服用Ritalin?」
「為什麼我老爸會有這樣的舉止?老年癡呆症使他完全變了個人。」
「我兒子自從上次意外之後,已經失去了25份工作,難道他就這樣一輩子和我們住下去嗎?」
「我很生氣神把我造成一個酒鬼,別人就不需要面對這種問題,為什麼祂讓我有這種疾病?」
「要我不上同性戀酒吧逛逛,或不上網看色情網站,實在太難了。既然我有同性戀的傾向,怎能停止過這樣的生活呢?」
以上這些新的問題,會讓人覺得要幫助別人似乎比以往更加複雜。我們一向認定以聖經來面對人生的重要問題是綽綽有餘的,但上述的問題的確向這樣的假設發出挑戰。畢竟,聖經對腦中的化學不平衡說過什麼?對於Ritalin,或酗酒是一種疾病,說了什麼?也許每個朋友、輔導、門徒訓練者和牧師都應該在聖經知識之外,再補充一些基因學、神經生化學和腦傷害與疾病的課程。
但是,有一種取代的辦法,就是考慮一下: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不一定會比認識人腦更加精密複雜。相反的,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入和實際探討聖經中與這類問題有關的經文。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對腦科學的觀察研究來說明聖經的立場。
我們的任務一開始是聆聽由來已久的討論,它關注著心靈(或稱為心思)、人腦,以及這兩者的關聯。
心靈與腦
許多世紀以來,人腦是個令人類著迷的主題。「這真的是難以捉摸的靈魂所居住之處嗎?如果是,那麼,靈魂在哪兒?」許多生理學家和哲學家都在問這個問題。早在主前五世紀,一位來自克倫頓(Kroton)的醫生阿可米安(Alkmeon)提出一個清晰的理論,他認為感官資訊,像是影像和聲音等,都是屬地的,它們占據了腦部特定的部分;然而,思想是屬靈的,是屬於非物質和不滅的靈魂,是無法以有形質的方式找到它的所在。
柏拉圖宣稱,腦是人體中最高的器官,但是,他的理論卻很特殊,他認為人腦下層圓圓的部位,即現今醫學稱之為腦髓的部位,就是上帝將人靈魂栽種與封存之處。亞里斯多德卻不那麼肯定,他認為心臟是可以找到人靈魂的所在,人的腦部只不過是「熱水器」或「水壺」,主管血液加熱或降溫的工作。
來自藍沙可司(Lampsakos)的斯他德司(Stratos)在人的眉毛當中,找著了靈魂!莎士比亞追隨一位希臘哲學家的立場,寫下靈魂是在軟腦脊髓中,也就是那層包著腦部的灰皮質中。在《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第二幕,第一場景)他批評圍攻特洛依的戰士亞捷士:「他的軟腦脊髓還不及一隻麻雀的心。」最通俗的概念認為,靈魂是住在腦部滿了汁液的腦室中。有些神職人員還認為,腦室就是腦中某處足以裝下靈魂的房間。
每個人對腦和靈魂的關係都有自己的理論,坦白說,絕大多數都錯謬得離譜。事實上,至少在腦的科學領域裡,有人建議說:「要衡量人的偉大,完全在於他的理念阻礙進步的時間有多久。」1
有些人可能會爭論,這種對偉大的定義,仍然和腦或神經科學有關,但是,無人可以否認,過去兩個世紀以來,這類學科戲劇化的發展。這個進展就某部分來看,可以說是拜科技發展所賜。比如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和先進的顯影儀器,提供人無與倫比的視窗來認識腦。才不過是幾十年前,我們就得以首度看見神經細胞彼此溝通的模式;而今,人腦的研究正揭露了基因如何支持這些神經細胞互動的奧祕,也發現了造成腦部溝通網絡的化學物質的範疇。以如此複雜的科技作後盾,人腦的研究者足以讓自己的科學好奇心任意奔馳。結果是有此純研究的基礎,在未來的二十年內,人類就可以在帕金森和老年癡呆症的疾病,獲得維持性命的進展。對於人腦研究者而言,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的時刻。
身為旁觀者,我們可能不了解腦部正電放射斷層攝影和喚起潛能的差別;對於腦科學的興趣程度,我們也可能只是坐在一邊觀看和鼓掌罷了,我們並不懂得腦部科學家在做什麼,但至少聽起來相當不錯,偶爾有些科技研究可能的應用評估報告,聽起來還挺振奮人心的。於是,我們就說:「繼續努力,盼望國家健康總署(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提供你們更多的研究經費。」
然而,這點可不是說說就罷了。
到底神說了什麼?
人腦科學雖然是如此複雜和吸引人,但本書的前提是,它們仍然處於某些更壯觀的事物之下,也就是在聖經之下,其結果必須經過聖經的解釋架構來評量,乍聽之下,這可能很愚昧。到底聖經對人腦科學能提供什麼,特別是我們想到在聖經的時代,對於人腦和靈魂的問題流行著明顯錯誤的概念。我們可否如此說,聖經在屬靈層面的事上才具有權威,而人腦科學則對人腦有權威?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動聽,但是,這種妥協的解決方案,事實上是輕視了聖經的神,同時高抬了人類的見解;這就像是說,「有些研究的範疇,我不會先問『神怎麼說?』」事實上,正如箴言所說的,「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一切知識皆由此開始;所有的智慧始於先問:「神說了什麼?神要我們怎樣看這些事?」這也是我們研究性、金錢、經濟、政治,和任何值得仔細探討事物的態度。所有與人生有關的事都必須放在聖經的權威下衡量。(圖1.1)2
運用聖經的原則來監督人腦科學的研究,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區區可數的聖經原則可供引導,以下是其中三項:
1.上帝創造了萬有,因此,上帝也創造腦子。
2.上帝呼召我們研究受造物,因此,受造物包括腦子,都是可以被研究和部分了解的。
3.身為神創造的世界的研究者,必須是正直或講實話的人。因此,科學家必須在研究上留心,並誠實地報告,不能為了配合私人的議題而造假或更改結果。
這些原則都很好,也很真實,但是,卻不能幫助我們將聖經的智慧帶入現今的專業議題中。結果是,雖然理論上,我們將聖經高舉超過腦部科學;實質上,我們並沒有運用神的話來管制神經科學資訊的解釋。聖經最終看似傀儡政府,沒有實權──最多不過是個木偶國王罷了。
很不幸的是,在生物科學方面,聖經早已失去了功能性的權威,於1800年代曾經有過一個轉捩點,事關當時的霍亂疫情,在1832與1849年最初兩次的疫情爆發時,教會被公認為疫情的權威解說者和顧問團體,可惜的是,教會雖然站在如此尊貴的地位上,卻給予了過度簡化和不完全的解釋。一個普遍的解釋是,霍亂的流行是上帝對人的罪所作的懲罰。當時教會中的典型成員,多數是經濟穩定的中上階層人士,這當然是最方便的說詞,因為被感染的人通常屬於社會低階層的平民。
當然疫情很可能是神執行管教的結果,顯明人需要認罪悔改和尋求靈命的出路,但它同時也可能和個人的罪無關。事實上,認為病痛總是和個人的罪有關,這種說法是個老掉牙的異端,可以追溯到約伯和他那幾位輔導們。所以,為什麼1800年代的教會不教導罪和病痛未必有關聯?為什麼他不鼓勵人們更精確的觀察這受造界(雖然是墮落了),以致更多了解當時的疫情?或許是因為當時教會的神學眼界不夠好,以致無法有意義的解釋問題。
如此不正確的運用聖經,終於導致虧損。到了1866年的霍亂爆發時,沒有人尋求教會給予有用的答案。相反的,焦點轉移到公共衛生部門,由他們採取主導的角色,而聖經合法的統管範圍從此就縮減了。科學取代了聖經的角色,科學統治著它自己的王國,聖經只能退讓到毫不出色的小範疇裡。
上帝仍然在天上,正如多數美國人很快就會肯定的,但在他們的生命中,祂的存在早已不再是有意義和重要的實體。1832年對於感知的預言這類警告被證實,物質的先決占有和經驗的思維習性並未被擊敗,反而取代了前代所有人的屬靈考量。美國人似乎正奔向成為「實用無神論者」的土地。3
今天在腦的科學界,情況也很類似。聖經並未被擊敗,但卻變得毫不相關。許多研究者發現,非物質的靈魂概念不再有用,所有人類行為都可被所謂腦化學和腦醫學來解釋。
不知你是否熟悉關於酗酒的研究?這研究的本身非常吸引人,然而,它卻被一種主張人根本沒有靈魂的理論包裝,而呈現在我們面前。喝酒喝到酩酊大醉,現在被稱為是一種病,是生理問題,而非靈性的問題。如果你嘗試建議,醉酒是因罪所引起的,肯定會被當代人當作藍沙可司的斯他德司,還記得他在人的眉毛當中找著了人的靈魂?你的話將被看成是好奇卻毫不相關的古老聲音。
想想其他的實際問題,比方說,一位牧師正在輔導一位極度憂鬱的女性信徒,他們經過多年的奮戰,並且確信她的憂鬱症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答案;之後,這位憂鬱症患者從鄰居聽說,某人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經歷,以致這位女士就去看了她鄰居的醫生,也開始服用藥物,跟著她的憂鬱症得到解決。毫無疑問的,這位女士會認定,腦部科學家對她的問題,要比聖經更加有見解和有權威。她嘗試了這兩者,而醫藥來得更有效。
那麼,你可曾讀過《神奇百憂解》(Listening to prozac)4這本書開頭的案例?它敘述一位沉迷於色情書刊的男子,在服用藥物後不久,隨即停止了他的壞行為。你想這人會稱沉迷色情書刊是罪嗎?當然不會。因為並非屬靈的更新使他除去了他的慾望,而是透過藥物操縱了他腦內化學物質的分泌。因此,他會爭論說,如果靈魂存在,它可以藉由處方的藥物,而非傳講福音而得到改變。
類似的爭論還有很多,有關同性戀的生理基礎,這類辯論你早就知道。那麼,你可曾體會憤怒、不孝敬父母、憂慮、藥物濫用,和淫亂也都被說成是腦部的問題,而非罪的問題?腦部研究本身很少作出這種結論,然而,一旦相關報告經過耳語傳播,經過六點晚間新聞,進入大眾心理的分析判斷,往往就產生這些解釋。
身為現代的基督徒,我們需要避免類似1800年代教會所犯的錯誤,現今我們需要聽聽人們怎麼說到人腦的,並且也要發展清晰、強而有力的聖經範疇,同時為還在發展過程中的科學和教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