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何謂憂鬱
從字面來看,憂鬱就是情緒受阻,鬱鬱寡歡。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如事業挫折、婚姻失敗、家庭矛盾、親人離世、學業負擔、身體生病等。每當這些負面事件發生時,我們都會體驗到悲傷和痛苦,甚至絕望。儘管如此,許多人也不願意將悲傷、痛苦表達出來而壓抑到內心深處,久而久之成為折磨人的一種情緒,我們稱之為憂鬱情緒。
不光人會憂鬱,萬物都會出現憂鬱。憂鬱的含義非常廣泛。狹義上,有客觀性憂鬱,也有主觀性憂鬱;廣義上,有人類的憂鬱、社會的憂鬱、國家的憂鬱、大自然的憂鬱等等。客觀世界都有其固定運行的規律和靜動平衡的系統化原則。如果系統化被打破,並且長期得不到修復,系統就會因失衡而產生憂鬱。
個體是社會的基礎,個人出現憂鬱,會引起周邊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憂鬱;當社會性憂鬱達到一定規模,必然引起國家憂鬱;一個國家如果出現憂鬱,又會影響國家決策乃至國際形勢的動盪不安。
本書主要研究人類個體化憂鬱和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二節 憂鬱界定
憂鬱分為常態和病態兩種。常態憂鬱,是指沒有心理衝突、心理糾纏和心理問題的憂鬱現象,包括心理、生理和行為的異常,如義憤填膺,心情低落,孤獨無助,傷感鬱悶,心慌氣短,心跳加速,全身發抖,四肢發涼,頭暈目眩,四肢無力,思考遲鈍,記憶減退,嚴重失眠等等。有常態憂鬱的人,雖然也有難言之隱,但對憂鬱本身(包括伴隨性生理異常)並不感到困擾和焦慮,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憂鬱心理問題。
病態憂鬱,是指伴有心理衝突、心理糾纏和心理問題的憂鬱。病態憂鬱,不僅有憂鬱情緒,更有對憂鬱情緒揮之不去的恐懼、強迫、焦慮、憤怒、困擾和絕望等,是涉及家庭、社會、情感、生理和認知等綜合性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以憂鬱情緒、掩飾憂鬱、對抗憂鬱、逃避憂鬱為外顯特徵,伴隨自律神經失調,局部肌肉、器官、組織的緊張抽搐性痙攣、疼痛等軀體化反應,持續出現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消沉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精神病性症狀。
病態憂鬱,也叫憂鬱症。有病態憂鬱者,稱為憂鬱症患者。表面上,憂鬱和憂鬱症沒有什麼差異,但兩者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我們說,人人都會憂鬱,但不能說人人都有憂鬱症。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如下:
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憂鬱是情緒的狀態。正常人的憂鬱都有明確的誘因,而憂鬱症不一定有,有時好事連連也發病。正因為如此,許多自以為「憂鬱康復者」,過段時間後,就會「被打回原形」。
由於心境與實際狀況很不相稱,憂鬱症者常被人誤以為無病呻吟。其實,憂鬱只是心情不暢,就像得了感冒一樣,會慢慢好起來,而憂鬱症則是一種慢性心理疾病。
憂鬱症不是在任何時候或場合下都會發作,而是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呈週期性變化。患者在心情輕鬆愉快或忘我工作時一般不會憂鬱,只有遇到某些特定場景(如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環境或心境等)才會出現憂鬱。
憂鬱症在發作之前通常會出現恐懼緊張、心慌意亂、頭暈嘔吐等預期性反應(即應急反應或預感,下同),嚴重時會出現心悸、顫抖、瀕死感,腦子裡好像進了水一樣一片空白,腿像灌了鉛一樣邁不開,有時想哭都哭不出來,用盡全力也說不出話。
憂鬱症為患者帶來的挫敗、羞恥、煩躁和絕望等負面情感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這些負面情緒損害了患者的自尊,摧毀了他們的自信,使其性格變得謹小慎微,即使吃虧也是委曲求全。
憂鬱症不僅表現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無聲的抗議,更主要是對憂鬱症狀揮之不去所表現出的一種極端無奈。憂鬱症患者千方百計地迫切擺脫憂鬱的困境,但越「抗」越嚴重,這種不合常理的結果讓他們更加恐懼、困惑、焦慮和憂鬱。
不難理解,物質上的供給永遠跟不上精神上的需求。有沒有心理問題,就看人如何處理自己的煩惱問題。大部分人遇到煩惱會先接受下來,帶著煩惱去生活,在生活中解決或淡化煩惱;而少數人卻必須先消除煩惱後才願意投入工作和生活,他們絕不允許煩惱的出現,結果反而被煩惱牢牢捆住,由此進入惡性循環。換句話說,正常人是對現實(客觀存在)感到煩惱,而憂鬱症患者是對煩惱(主觀態度)感到煩惱,這就是憂鬱症的核心。
因此,憂鬱症也叫憂鬱困擾症,是由於難以釋懷的糾纏導致的心理問題。或者說,憂鬱情緒就是由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所致,而憂鬱症是對憂鬱的憂鬱。也可以說,正常的憂鬱是執著於現實生活和現實的世界,而憂鬱症患者是執著於自我和主觀的世界。憂鬱情緒是被現實生活所困,而憂鬱症是因為排除憂鬱,結果越排除越糟糕(由於努力得不到回報,這種打擊必然加重憂鬱情緒),陷入了惡性循環。
或者說:正常人遇到不如意事而憂鬱,而憂鬱症患者是遇到憂鬱而憂鬱。正常人能帶著憂鬱去生活,並在生活中淡化憂鬱;非正常人不能接受憂鬱(即使能面對生活,也只是強忍著),繼而陷入抗鬱又無法戰勝憂鬱中不可自拔。
正常人的憂鬱都是因生活所逼,屬於常態性憂鬱;憂鬱症的憂鬱大都是由心理對抗而獲得,屬於病態性憂鬱。
從憂鬱情緒來說,並沒有什麼病態意義,但憂鬱症肯定是心理出了問題。正因如此,本書將全面系統性地剖析憂鬱症形成的根源和心理機制,為憂鬱症的根治探索一條正確的道路。
從字面來看,憂鬱就是情緒受阻,鬱鬱寡歡。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如事業挫折、婚姻失敗、家庭矛盾、親人離世、學業負擔、身體生病等。每當這些負面事件發生時,我們都會體驗到悲傷和痛苦,甚至絕望。儘管如此,許多人也不願意將悲傷、痛苦表達出來而壓抑到內心深處,久而久之成為折磨人的一種情緒,我們稱之為憂鬱情緒。
不光人會憂鬱,萬物都會出現憂鬱。憂鬱的含義非常廣泛。狹義上,有客觀性憂鬱,也有主觀性憂鬱;廣義上,有人類的憂鬱、社會的憂鬱、國家的憂鬱、大自然的憂鬱等等。客觀世界都有其固定運行的規律和靜動平衡的系統化原則。如果系統化被打破,並且長期得不到修復,系統就會因失衡而產生憂鬱。
個體是社會的基礎,個人出現憂鬱,會引起周邊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憂鬱;當社會性憂鬱達到一定規模,必然引起國家憂鬱;一個國家如果出現憂鬱,又會影響國家決策乃至國際形勢的動盪不安。
本書主要研究人類個體化憂鬱和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二節 憂鬱界定
憂鬱分為常態和病態兩種。常態憂鬱,是指沒有心理衝突、心理糾纏和心理問題的憂鬱現象,包括心理、生理和行為的異常,如義憤填膺,心情低落,孤獨無助,傷感鬱悶,心慌氣短,心跳加速,全身發抖,四肢發涼,頭暈目眩,四肢無力,思考遲鈍,記憶減退,嚴重失眠等等。有常態憂鬱的人,雖然也有難言之隱,但對憂鬱本身(包括伴隨性生理異常)並不感到困擾和焦慮,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憂鬱心理問題。
病態憂鬱,是指伴有心理衝突、心理糾纏和心理問題的憂鬱。病態憂鬱,不僅有憂鬱情緒,更有對憂鬱情緒揮之不去的恐懼、強迫、焦慮、憤怒、困擾和絕望等,是涉及家庭、社會、情感、生理和認知等綜合性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以憂鬱情緒、掩飾憂鬱、對抗憂鬱、逃避憂鬱為外顯特徵,伴隨自律神經失調,局部肌肉、器官、組織的緊張抽搐性痙攣、疼痛等軀體化反應,持續出現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消沉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精神病性症狀。
病態憂鬱,也叫憂鬱症。有病態憂鬱者,稱為憂鬱症患者。表面上,憂鬱和憂鬱症沒有什麼差異,但兩者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我們說,人人都會憂鬱,但不能說人人都有憂鬱症。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如下:
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憂鬱是情緒的狀態。正常人的憂鬱都有明確的誘因,而憂鬱症不一定有,有時好事連連也發病。正因為如此,許多自以為「憂鬱康復者」,過段時間後,就會「被打回原形」。
由於心境與實際狀況很不相稱,憂鬱症者常被人誤以為無病呻吟。其實,憂鬱只是心情不暢,就像得了感冒一樣,會慢慢好起來,而憂鬱症則是一種慢性心理疾病。
憂鬱症不是在任何時候或場合下都會發作,而是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呈週期性變化。患者在心情輕鬆愉快或忘我工作時一般不會憂鬱,只有遇到某些特定場景(如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環境或心境等)才會出現憂鬱。
憂鬱症在發作之前通常會出現恐懼緊張、心慌意亂、頭暈嘔吐等預期性反應(即應急反應或預感,下同),嚴重時會出現心悸、顫抖、瀕死感,腦子裡好像進了水一樣一片空白,腿像灌了鉛一樣邁不開,有時想哭都哭不出來,用盡全力也說不出話。
憂鬱症為患者帶來的挫敗、羞恥、煩躁和絕望等負面情感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這些負面情緒損害了患者的自尊,摧毀了他們的自信,使其性格變得謹小慎微,即使吃虧也是委曲求全。
憂鬱症不僅表現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無聲的抗議,更主要是對憂鬱症狀揮之不去所表現出的一種極端無奈。憂鬱症患者千方百計地迫切擺脫憂鬱的困境,但越「抗」越嚴重,這種不合常理的結果讓他們更加恐懼、困惑、焦慮和憂鬱。
不難理解,物質上的供給永遠跟不上精神上的需求。有沒有心理問題,就看人如何處理自己的煩惱問題。大部分人遇到煩惱會先接受下來,帶著煩惱去生活,在生活中解決或淡化煩惱;而少數人卻必須先消除煩惱後才願意投入工作和生活,他們絕不允許煩惱的出現,結果反而被煩惱牢牢捆住,由此進入惡性循環。換句話說,正常人是對現實(客觀存在)感到煩惱,而憂鬱症患者是對煩惱(主觀態度)感到煩惱,這就是憂鬱症的核心。
因此,憂鬱症也叫憂鬱困擾症,是由於難以釋懷的糾纏導致的心理問題。或者說,憂鬱情緒就是由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所致,而憂鬱症是對憂鬱的憂鬱。也可以說,正常的憂鬱是執著於現實生活和現實的世界,而憂鬱症患者是執著於自我和主觀的世界。憂鬱情緒是被現實生活所困,而憂鬱症是因為排除憂鬱,結果越排除越糟糕(由於努力得不到回報,這種打擊必然加重憂鬱情緒),陷入了惡性循環。
或者說:正常人遇到不如意事而憂鬱,而憂鬱症患者是遇到憂鬱而憂鬱。正常人能帶著憂鬱去生活,並在生活中淡化憂鬱;非正常人不能接受憂鬱(即使能面對生活,也只是強忍著),繼而陷入抗鬱又無法戰勝憂鬱中不可自拔。
正常人的憂鬱都是因生活所逼,屬於常態性憂鬱;憂鬱症的憂鬱大都是由心理對抗而獲得,屬於病態性憂鬱。
從憂鬱情緒來說,並沒有什麼病態意義,但憂鬱症肯定是心理出了問題。正因如此,本書將全面系統性地剖析憂鬱症形成的根源和心理機制,為憂鬱症的根治探索一條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