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
口腔黏膜是由表皮細胞所形成的口腔內襯,避免裸露於外界環境中,以防受到環境中物理、化學、微生物和毒素的破壞。由於有此特殊需求,此處表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不同於皮膚、胃腸和呼吸道系統只是單純宿主和環境間的介面,口腔黏膜還負責保護更深層的組織防止機械性的傷害,同時還要負責防止細菌和毒素進入體內,因此,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前面提到,我們吃東西、說話都會用到口腔,口腔的功能看似單純,卻又有著人體生存必要的作用。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看起來似有若無的「口腔黏膜」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對人體健康有著全面影響的黏膜組織。
口腔黏膜——人體的神奇機制
人體的口腔黏膜是由一個個表皮細胞所組成的表皮組織,在細胞和細胞間或是細胞和結締組織間都有連接器,讓細胞可以互相緊密的連在一起,形成一整片有屏障效果的內襯,覆蓋在我們的口腔內。
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正是靠這些不同的連接器來調節細胞的反應,因此,因應不同的物理及化學環境,連接器的組成也會有所不同。
首先是緊密連接 (Tight Junctions):能讓細胞非常緊密的相接,防止物質進出,通常出現在表皮結構的最上層,提供表皮主要的屏障功能,防止大多數的可溶物質、微生物和毒素在細胞間流竄。而間隙連接(Gap Junctions)又稱為通訊連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s),可允許細胞間小分子物質的交換。而錨定連接(Anchoring Junctions,如;橋粒Desmosomes),可將細胞互相嵌合,兩端有由角質蛋白組成的中間絲深入細胞質來固定,主要功能在維持細胞結構的完整性。一但這些連接器受損或產生變化,細胞和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就會改變,有可能是細胞增生或是細胞分化的調控失去平衡,因而導致疾病發生,例如慢性發炎和癌症都可發現緊密連接相關的蛋白發生機能上的障礙;許多病原菌和病毒作用在連接器上,引起連接器位移,造成細胞死亡。因此,這些連接器的完整性和所在位置的正確性至關重要。
此外,不同區域的口腔黏膜也有不同的「機械強度」,例如咀嚼部位(硬顎和牙齦)的黏膜組成就是角質化的表皮層,下層緊密連結富含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而內襯黏膜(頰部和舌下)是由非角質化的表皮所組成,由彈性和可塑性較高的結締組織所支撐,這部位的細胞增生速度比角質化的表皮快,因此黏膜組織的代謝相對快。舌背部位則是由角質化和非角質化的表皮相互組成的特化組織。
這些組成口腔黏膜的表皮和皮膚表皮一樣,較深層的細胞會不斷增生,然後逐層向上推,外層的細胞會慢慢成熟,逐漸替換最表層的老化細胞,讓黏膜維持在平衡的狀態。
黏膜細胞代謝 同步清除細菌
在外層細胞的代謝過程中,原本定植和入侵在黏膜上的細菌也會因為「代謝」而被快速清除,因此,「細胞代謝」這個日復一日的「基本動作」,也就成了守護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不過,想要透過「代謝」清除口腔的微生物,卻也是一個「不可能」的工程。因為,口腔內微生物的組成和影響力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些生存於口腔和喉嚨、鼻咽的細菌約有 700 種以上,包含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原蟲、真菌)和病毒等,統稱為「口腔菌叢」。
人體的口腔正常溫度平均為 37°C,不會有明顯變化,且唾液還具有對大多細菌種類有利的 6.5-7穩定 pH 值,同時也為細菌保持高濕度,同時因為我們的進食,所以會源源不絕地為細菌提供營養物質,簡直是微生物的天堂。因此,這些細菌散布於牙齒、牙齦、舌頭和喉嚨,隨著身體結構和環境的不同,有些部位(如牙齦縫隙)不會受到唾液的沖刷;有些部位(如喉嚨和舌頭)則因上皮細胞的持續剝落,影響了菌叢組成的變化。
根據2024年發表於自然評論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4, Volume 22: 89-104)的論文分析,口腔中大多部位存在的菌都是以鏈球菌 (Streptococcus)為主,上牙齦菌斑主要有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spp.)、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卟啉單胞菌屬(Porphyromonas spp.)、巴氏桿菌科(Pasteurellaceae spp.);頰粘膜(Buccal mucosa)常見的菌為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巴氏桿菌科(Pasteurellaceae spp.);舌背上常見的則有韋榮氏菌屬(Veillonella spp.)、羅氏菌屬(Rothia spp.)、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 spp.)、放線菌屬(Actinomyces spp.)、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
700多種細菌同在 好菌壞菌都有
聽到這麼多陌生的細菌名稱,還有種類,可能讓人有點緊張。但事實上,雖然有這麼多細菌,卻不是所有細菌都對人體有害。通常定植於牙齒和口腔黏膜上的微生物,會和口腔內的細胞相互作用,因此能維持在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簡單來說,某些對人體有好處的細菌,能幫助分解養分,方便人體吸收;也會產生抗菌物質,幫助人體對抗外來的病原菌;有些細菌則能幫助體內的荷爾蒙維持在平衡狀態。這些和人體和平相處的共生菌,可以說是黏膜組織建立免疫屏障和產生免疫反應的主要驅動者。當然,這麼多的細菌生態中,既然有對人體有好處的細菌,自然也有些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的細菌,因此有些致病菌或病毒會透過影響黏膜細胞的基因或蛋白質來改變人體的第一層屏障功能,甚至直接破壞細胞間的連接器,深入表皮組織,造成黏膜破損,導致原本和我們免疫系統間維持平衡無害的微生物群,也循著這個「破口」,伺機作亂。
然而,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只關注疾病造成的身體病痛,往往忽略了亂源的起點,可能就是被我們日常所輕忽的破口。口腔黏膜的重要性,可能比你想的要重要多了!
口腔黏膜菌叢失衡 引發身體發炎危機
正因為口腔是體內除了腸道外,含菌量最多的部位,通常在我們免疫力好且有良好的口腔照護習慣下,這些菌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所謂「病從口入」,口腔正是消化道的開口,也是和呼吸道開口連通,一旦口腔內的菌叢起了變化,無害的菌就可能變成有害的菌,會使這些壞菌沿著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消化器官或是呼吸道器官,也可能透過血液進入身體更內部的器官,引起疾病,甚至干擾免疫系統的作用,產生自體免疫相關疾病。
口腔隨著部位而有不同的基質、營養物質、氧氣、唾液以及pH值,所以每個部位的微生物群組成也不盡相同,有些菌會形成複雜的組織,緊密的附著在黏膜上,形成有著複雜的多種菌群聚集的生物膜,其中最複雜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就是由多種生物膜形成的牙菌斑。
口腔黏膜的菌叢失衡影響會有多大呢?簡單舉個例子,很多做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病人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因藥物限制了黏膜深層細胞的增生,導致細胞生長速度受到影響,於是,在新的細胞還沒有產生,而上層的老化表層細胞卻持續剝落下,就會導致黏膜的表皮層變薄,無法抵禦持續定植在口腔內以及外來菌群的影響,於是口腔黏膜就容易發炎潰爛引發口腔黏膜炎。
壞菌口腔內增生 改變口腔菌叢生態
除了微生物對黏膜的影響外,我們說話、吃東西時不小心咬到口腔,或是食用過於尖硬(核果)或太刺激(辣椒)、具毒性(姑婆芋)的食物,以及口腔衛生不良、外傷、吸菸、酗酒或任何其他刺激下,都可能增加口腔黏膜原發性細菌感染風險,另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毒感染者、癌症患者或接受長期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的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會無形中改變菌相,例如刷牙時沒刷乾淨,留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就會被口腔內的細菌轉化為糖當成食物,隨著時間慢慢積累,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細菌代謝物和細菌聚集在一起,形成菌膜,甚至慢慢演變成堅固的堡壘,也就是成為我們熟悉的牙菌斑,最終引發蛀牙或是牙周病,這時口腔內主要的菌就是這些造成蛀牙或是牙周病的壞菌了。
當這些壞菌或是它們的代謝物進入我們的消化道或呼吸道四處亂竄時,就容易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人體組織長期的發炎就會引發病變。另外,疾病或是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造成唾液分泌量減少,使唾液中的抗菌成份無法有效抑制壞菌生長,或平衡口中的酸鹼值,也會使口中的菌叢失衡,增加口腔疾病的發生率。
總而言之,你過去或許一點都不在意,但從現在起,你應該更好好關心,口腔健康和身體的關係,才能打好未來的健康基礎。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口腔不健康,到底會引發哪些健康危機?
「菌從口出」才是身體最大的「隱性危機」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口腔內有許許的細菌,我們喝一口水,就可能吞入數百萬的細菌,所有這些常在嘴裡出入的不同細菌,正是影響口腔和全身健康的關鍵因子。
到底口腔內有哪些細菌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呢?現在,就來讓我們好好了解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細菌吧!
口腔黏膜是由表皮細胞所形成的口腔內襯,避免裸露於外界環境中,以防受到環境中物理、化學、微生物和毒素的破壞。由於有此特殊需求,此處表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不同於皮膚、胃腸和呼吸道系統只是單純宿主和環境間的介面,口腔黏膜還負責保護更深層的組織防止機械性的傷害,同時還要負責防止細菌和毒素進入體內,因此,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前面提到,我們吃東西、說話都會用到口腔,口腔的功能看似單純,卻又有著人體生存必要的作用。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看起來似有若無的「口腔黏膜」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對人體健康有著全面影響的黏膜組織。
口腔黏膜——人體的神奇機制
人體的口腔黏膜是由一個個表皮細胞所組成的表皮組織,在細胞和細胞間或是細胞和結締組織間都有連接器,讓細胞可以互相緊密的連在一起,形成一整片有屏障效果的內襯,覆蓋在我們的口腔內。
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正是靠這些不同的連接器來調節細胞的反應,因此,因應不同的物理及化學環境,連接器的組成也會有所不同。
首先是緊密連接 (Tight Junctions):能讓細胞非常緊密的相接,防止物質進出,通常出現在表皮結構的最上層,提供表皮主要的屏障功能,防止大多數的可溶物質、微生物和毒素在細胞間流竄。而間隙連接(Gap Junctions)又稱為通訊連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s),可允許細胞間小分子物質的交換。而錨定連接(Anchoring Junctions,如;橋粒Desmosomes),可將細胞互相嵌合,兩端有由角質蛋白組成的中間絲深入細胞質來固定,主要功能在維持細胞結構的完整性。一但這些連接器受損或產生變化,細胞和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就會改變,有可能是細胞增生或是細胞分化的調控失去平衡,因而導致疾病發生,例如慢性發炎和癌症都可發現緊密連接相關的蛋白發生機能上的障礙;許多病原菌和病毒作用在連接器上,引起連接器位移,造成細胞死亡。因此,這些連接器的完整性和所在位置的正確性至關重要。
此外,不同區域的口腔黏膜也有不同的「機械強度」,例如咀嚼部位(硬顎和牙齦)的黏膜組成就是角質化的表皮層,下層緊密連結富含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而內襯黏膜(頰部和舌下)是由非角質化的表皮所組成,由彈性和可塑性較高的結締組織所支撐,這部位的細胞增生速度比角質化的表皮快,因此黏膜組織的代謝相對快。舌背部位則是由角質化和非角質化的表皮相互組成的特化組織。
這些組成口腔黏膜的表皮和皮膚表皮一樣,較深層的細胞會不斷增生,然後逐層向上推,外層的細胞會慢慢成熟,逐漸替換最表層的老化細胞,讓黏膜維持在平衡的狀態。
黏膜細胞代謝 同步清除細菌
在外層細胞的代謝過程中,原本定植和入侵在黏膜上的細菌也會因為「代謝」而被快速清除,因此,「細胞代謝」這個日復一日的「基本動作」,也就成了守護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不過,想要透過「代謝」清除口腔的微生物,卻也是一個「不可能」的工程。因為,口腔內微生物的組成和影響力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些生存於口腔和喉嚨、鼻咽的細菌約有 700 種以上,包含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原蟲、真菌)和病毒等,統稱為「口腔菌叢」。
人體的口腔正常溫度平均為 37°C,不會有明顯變化,且唾液還具有對大多細菌種類有利的 6.5-7穩定 pH 值,同時也為細菌保持高濕度,同時因為我們的進食,所以會源源不絕地為細菌提供營養物質,簡直是微生物的天堂。因此,這些細菌散布於牙齒、牙齦、舌頭和喉嚨,隨著身體結構和環境的不同,有些部位(如牙齦縫隙)不會受到唾液的沖刷;有些部位(如喉嚨和舌頭)則因上皮細胞的持續剝落,影響了菌叢組成的變化。
根據2024年發表於自然評論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4, Volume 22: 89-104)的論文分析,口腔中大多部位存在的菌都是以鏈球菌 (Streptococcus)為主,上牙齦菌斑主要有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spp.)、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卟啉單胞菌屬(Porphyromonas spp.)、巴氏桿菌科(Pasteurellaceae spp.);頰粘膜(Buccal mucosa)常見的菌為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巴氏桿菌科(Pasteurellaceae spp.);舌背上常見的則有韋榮氏菌屬(Veillonella spp.)、羅氏菌屬(Rothia spp.)、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 spp.)、放線菌屬(Actinomyces spp.)、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
700多種細菌同在 好菌壞菌都有
聽到這麼多陌生的細菌名稱,還有種類,可能讓人有點緊張。但事實上,雖然有這麼多細菌,卻不是所有細菌都對人體有害。通常定植於牙齒和口腔黏膜上的微生物,會和口腔內的細胞相互作用,因此能維持在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簡單來說,某些對人體有好處的細菌,能幫助分解養分,方便人體吸收;也會產生抗菌物質,幫助人體對抗外來的病原菌;有些細菌則能幫助體內的荷爾蒙維持在平衡狀態。這些和人體和平相處的共生菌,可以說是黏膜組織建立免疫屏障和產生免疫反應的主要驅動者。當然,這麼多的細菌生態中,既然有對人體有好處的細菌,自然也有些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的細菌,因此有些致病菌或病毒會透過影響黏膜細胞的基因或蛋白質來改變人體的第一層屏障功能,甚至直接破壞細胞間的連接器,深入表皮組織,造成黏膜破損,導致原本和我們免疫系統間維持平衡無害的微生物群,也循著這個「破口」,伺機作亂。
然而,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只關注疾病造成的身體病痛,往往忽略了亂源的起點,可能就是被我們日常所輕忽的破口。口腔黏膜的重要性,可能比你想的要重要多了!
口腔黏膜菌叢失衡 引發身體發炎危機
正因為口腔是體內除了腸道外,含菌量最多的部位,通常在我們免疫力好且有良好的口腔照護習慣下,這些菌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所謂「病從口入」,口腔正是消化道的開口,也是和呼吸道開口連通,一旦口腔內的菌叢起了變化,無害的菌就可能變成有害的菌,會使這些壞菌沿著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消化器官或是呼吸道器官,也可能透過血液進入身體更內部的器官,引起疾病,甚至干擾免疫系統的作用,產生自體免疫相關疾病。
口腔隨著部位而有不同的基質、營養物質、氧氣、唾液以及pH值,所以每個部位的微生物群組成也不盡相同,有些菌會形成複雜的組織,緊密的附著在黏膜上,形成有著複雜的多種菌群聚集的生物膜,其中最複雜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就是由多種生物膜形成的牙菌斑。
口腔黏膜的菌叢失衡影響會有多大呢?簡單舉個例子,很多做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病人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因藥物限制了黏膜深層細胞的增生,導致細胞生長速度受到影響,於是,在新的細胞還沒有產生,而上層的老化表層細胞卻持續剝落下,就會導致黏膜的表皮層變薄,無法抵禦持續定植在口腔內以及外來菌群的影響,於是口腔黏膜就容易發炎潰爛引發口腔黏膜炎。
壞菌口腔內增生 改變口腔菌叢生態
除了微生物對黏膜的影響外,我們說話、吃東西時不小心咬到口腔,或是食用過於尖硬(核果)或太刺激(辣椒)、具毒性(姑婆芋)的食物,以及口腔衛生不良、外傷、吸菸、酗酒或任何其他刺激下,都可能增加口腔黏膜原發性細菌感染風險,另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毒感染者、癌症患者或接受長期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的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會無形中改變菌相,例如刷牙時沒刷乾淨,留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就會被口腔內的細菌轉化為糖當成食物,隨著時間慢慢積累,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細菌代謝物和細菌聚集在一起,形成菌膜,甚至慢慢演變成堅固的堡壘,也就是成為我們熟悉的牙菌斑,最終引發蛀牙或是牙周病,這時口腔內主要的菌就是這些造成蛀牙或是牙周病的壞菌了。
當這些壞菌或是它們的代謝物進入我們的消化道或呼吸道四處亂竄時,就容易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人體組織長期的發炎就會引發病變。另外,疾病或是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造成唾液分泌量減少,使唾液中的抗菌成份無法有效抑制壞菌生長,或平衡口中的酸鹼值,也會使口中的菌叢失衡,增加口腔疾病的發生率。
總而言之,你過去或許一點都不在意,但從現在起,你應該更好好關心,口腔健康和身體的關係,才能打好未來的健康基礎。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口腔不健康,到底會引發哪些健康危機?
「菌從口出」才是身體最大的「隱性危機」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口腔內有許許的細菌,我們喝一口水,就可能吞入數百萬的細菌,所有這些常在嘴裡出入的不同細菌,正是影響口腔和全身健康的關鍵因子。
到底口腔內有哪些細菌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呢?現在,就來讓我們好好了解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細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