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節錄
蒂娜是我第一位小病人。我們第一次碰面時她才七歲,坐在芝加哥大學兒童精神分析診所外的候診室,小小的身軀看來弱不禁風,與妹妹一起窩在媽媽懷裡,忐忑不安地等著見新醫生。我帶她進看診室並把門關上。我想我們兩人都很緊張,一個是九十多公分高、一頭辮子綁得紮實工整的非裔美國小女孩,一個是身長近一百九十公分、留著雜亂長髮的白人男子。她坐在沙發上,從頭到腳打量了我一會兒。接著,她走過來爬到我的大腿上,依偎在我身上。
她的舉動讓我感到窩心。我心想,真是個可愛的小孩。但是,我很快便發現自己錯了!她微微調整了一下姿勢,手伸進我的褲襠,想拉開我的拉鍊。當下,我的情緒從原本的焦慮,瞬間轉變成悲傷。我抓住她的手,從我的大腿移開,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她抱起來,讓她站好。
★ ★ ★
蘿拉四歲大,雖然已經靠鼻胃管攝取高熱量的流質食物好幾週,體重卻不到十二公斤。我在護理站看到她的病歷厚厚一疊,大概有一‧二公尺──比這個瘦巴巴的小女生還要高。
走進病房,我看到令人難過的景象。蘿拉二十二歲的母親維吉妮亞正在看電視,坐得離蘿拉遠遠的,母女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身材矮小、消瘦的蘿拉安靜地坐著,眼睛睜得斗大,直盯著一盤食物看。她的鼻子插著一根將養分輸送到胃部的管子。
★ ★ ★
小兒科加護病房幾乎隨時都滿床,一週七天都全天候忙個不停。護士、醫生、助理與家屬在這裡來來去去。醫療儀器、電話與人們交談聲,讓這個偌大的空間嘈雜不斷。病房的燈光一直都是亮的,人們總是走來走去,這個地方看起來一片混亂。
我默默走到護理站,看著白板上的資料,尋找我要見的男孩在哪一個病床。然後,我聽見他的聲音。我聽到淒厲又詭異的尖叫聲,一轉頭,就看見一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包著鬆垮的尿布坐在籠子裡。賈斯汀的病床四周都被鐵欄杆圍了起來,上面蓋著一片夾板並以鐵絲纏繞固定,看起來就像個狗籠!
小男孩不斷前後搖晃著身體,咿咿呀呀地小聲嗚咽著,彷彿在唱搖籃曲安撫自己。他全身上下都沾滿自己的糞便,臉上塗滿食物,尿布也因為浸滿尿液,沉甸甸的。他得了嚴重的肺炎,正在接受治療,但是醫護人員要幫他做檢查或進行手術,他都奮力抵抗,連抽血也要好幾個人抓住他才行。他會扯掉點滴,對護理人員大吼大叫,把食物丟得滿地都是。
★ ★ ★
二月的突襲行動之後的頭三天,大衛分批釋放孩子,一次釋放四名兒童。他們年紀最小五歲,最大十二歲,大多介於四到十一歲之間,來自十個不同的家庭,獲釋的二十一個孩子中,十七個有一個以上的兄弟姊妹。雖然一些前教派成員反駁教派虐待兒童的指控,但孩子們毫無疑問地已受到創傷──不只是警方襲擊莊園的行動,也包含他們之前在莊園裡的生活。
有個小女孩獲釋的時候衣服上別著一張紙條,紙條上頭寫著,等到女孩的親人們看到這張紙條時,女孩的母親已經死去;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媽媽與她吻別、把她交給聯邦調查局探員的時候對她說:「他們是來殺我們的人,我們在天堂見。」
莊園發生大火之前,獲釋的孩子們表現得像是父母已經死了一樣(他們離開莊園時,都知道至少有爸爸或媽媽還活著)。事實上,我第一次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他們正坐著吃午餐。我走進房間時,其中一個幼童抬起頭來平靜地問我:「你是來殺我們的嗎?」
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書中孩子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
在今日難以想像,但八○年代早期我念醫學院時,學者們不太關注心理創傷可能產生的長久危害,創傷可以如何傷害兒童這方面更是乏人問津。過去,學界並不認為創傷與兒童具有關聯。他們認為兒童可以自然地「復原」,天生具備「重新振作」的能力。
當我成為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神經科學家時,目標並不是反駁這項受誤導的理論。但在之後,我逐漸從實驗中觀察到,壓力經驗(尤其是幼年時期)可能會影響兒童大腦。無數動物研究顯示,就連幼年時期遭受看似細微的壓力,也可能對大腦的結構與化學組成、以至行為,造成永久性影響。我不禁思考:為什麼人類不會這樣呢?
隨著我開始進行問題兒童的治療工作,對於這個疑問也更加好奇。不久後我發現,極大多數病患的生活充滿了混亂、忽略與/或暴力。顯而易見地,這些兒童沒能「重新振作」,否則他們不會被帶來兒童精神科求診!他們受創傷所苦,譬如遭到強暴或目擊謀殺事件。假使他們長大後具有精神問題,這些症狀肯定會被多數精神科醫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這些彷彿都與創傷經歷無關的態度進行治療,以為他們只是「碰巧」發展出通常需要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當然,精神病學直到一九八○年才引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起初,學界認為這是罕見病症,只會發生在無法承受戰爭經歷的少數軍人身上。但很快地,相同的症狀──關於創傷事件的侵入性想法、記憶閃現、睡眠失調、不真實感、易受驚嚇、極度焦慮──開始出現在倖存的強暴受害者、天災難民及曾經發生或目睹過生命意外或傷害的目擊者的陳述之中。
今日,據信至少有七%的美國人患有這種症狀,而大部分的人也熟知創傷會造成深遠影響的觀念。從九一一恐怖攻擊到卡翠納颶風造成的餘波,都顯示災難事件會在人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如今我們知道──這種創傷實際上對兒童的影響遠比對成人還要重大。
我把了解創傷如何影響兒童及開發創新的解決方式當做畢生職志。一直以來,我致力於治療與研究遭遇某些想像中最駭人經驗的孩童,從美國德州韋科鎮大衛支派的大火慘案中的生還者、遭到遺棄的東歐孤兒、到種族屠殺的倖存者都有。我也協助法院根據受虐兒童的被迫指控,爬梳受誤導的「撒旦儀式虐待」案件。我盡所能地幫助那些目睹父母親遭到謀殺、以及長年受到禁錮的孩子們。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永遠都不會面臨我許多病患經歷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根據保守估計,約有四成的美國兒童在十八歲前會至少發生一次具潛在創傷性的經驗:這包含父母或手足的死亡、持續的肢體暴力與/或疏忽、性虐待、嚴重意外、天災、家庭暴力或其他暴力罪行。
光是二○○四年,政府兒童保護機構就收到大約三百萬起兒童受虐或疏於教養的正式通報案件;其中,約有八十七萬兩千起案件確有其事。實際受到虐待與忽視的兒童數量肯定比這個數字高出許多,因為多數案件從未被通報,一些真實案件也未能充分確證以利採取正式行動。
一項大規模的調查中,約有八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下兒童在過去一年裡經通報受到成人的嚴重虐待,而且大約二十七%的成年女性與十六%的成年男性在童年時期曾經遭到性迫害。一九九五年的全國調查中,六%的人母與三%的人父甚至承認曾經毆打自己的孩子至少一次。
此外,據信一年有高達一千萬的美國兒童遭到家暴,而每年有四%的十五歲以下在美兒童失去父親或母親。每年約有八十萬名孩童接受扶養,還有數百萬個孩子是天災與重大車禍的倖存者。
你對受創孩童的回應影響重大
我無意暗指這些孩童在往後人生中全會受到不幸經歷的嚴重「傷害」,但根據最保守的估計,在任何時候,超過八百萬名美國兒童面臨嚴重、可診斷與創傷相關的精神問題,還有數百萬人經歷程度較輕微卻同樣痛苦的後果。
創傷事件之後,約莫三分之一的受虐兒童會出現一些明顯的心理問題──不斷有研究顯示,即便是看似單純為「生理」的問題,例如心臟病、肥胖及癌症,也愈有可能影響創傷兒童往後的生活。在創傷事件的當下與事後,成年人對兒童的回應可為最終結果帶來重大影響──無論好壞。
這些年來,針對創傷如何影響孩童及如何能幫助他們走出創傷,我的實驗室及許多其他人的研究提出比以往更為豐富的見解。我們持續從事臨床治療,也還有很多東西在學習,此外,我們也訓練在工作上會接觸兒童的人士──無論是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決策者或政治人物,去了解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將創傷影響減到最低與將復原機會最大化。我們也諮詢政府機關及其他團體的意見,來幫助這些人士實行處理這些問題的最佳做法。我和同事們到世界各地出差,與許多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兒童保護工作者、執法官員及立法機構與關係企業領袖等高層股東面談。
本書,也是我們努力的一部分。
孩子們怎麼了?我們能做什麼?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遇到一些帶我深刻認識創傷如何影響兒童的孩子們。你也會了解,如果他們想構築健康的生活,我們──孩子的父母與監護人、醫生、政府──需要提供什麼事物。你將會看到,創傷經歷如何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與生理和情緒成長的能力……
*你將會遇到我的第一位病人蒂娜,她的受虐經驗讓我認識到創傷對於兒童大腦的影響
*你將會遇到在三歲時不得不加入證人保護計畫的勇敢女孩珊蒂,她讓我認識到允許孩子自己控制治療面向的重要性
*你將會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男孩賈斯汀,他向我證明了兒童可以從難以形容的剝奪中復原
每一個我治療過的孩子,無論是信奉大衛教派、在相互照顧中得到慰藉的孩童,獲得安全感與關愛才會長大的蘿拉,或是在一年級同學的接納下重生的俄國孤兒彼得,都幫助我和同事們在創傷治療領域做出一點貢獻,讓我們能進一步治療受創兒童及他們的家人。
這份工作帶領我們在人們最絕望、孤單、傷心、害怕與受傷的時候,走進他們的生活,但本書敘述的故事大多是成功的案例──意即找回希望、順利存活與贏得勝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我們在邪惡心靈留下的情緒屠殺中迷失的時候,也會發現最美好的人性。
最終,孩子如何通過創傷的生理、情緒或心理考驗,取決於他們周遭的人們──尤其是他們應該要能信任與依賴的成人──是否在身旁給予關懷、支持和鼓勵。火可以帶來溫暖,也能熾熱猛烈;水可以澆滅烈焰,也能氾濫滔天;風可以輕柔宜人,也能凜冽刺骨。人類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創造或毀滅、教養或恐嚇、互相傷害或療癒。
在本書中,你將會讀到關於不平凡孩子們的故事,這些經歷有助我們更加了解人類關係的本質與力量。儘管許多個案的經歷比多數家庭將會面臨的遭遇還要極端得多(謝天謝地),但他們的故事可教育所有的家長,讓他們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負擔。
與受創或受虐兒童一起面對創傷,也讓我仔細思考人類的本性及人類與人性之間的差別。人必須學習如何變得有人性,這個過程──以及它有時會以何種方式嚴重出錯──是本書探討的另一個面向。書中的故事探究同理心──以及相對地,那些可能導致殘忍與冷漠行為的性格──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些故事揭露孩子們的大腦如何在周遭人們的影響下發展與成形,也顯現無知、貧窮、暴力、性虐待、混亂與忽視如何破壞發展中的大腦與未成熟的人格。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了解人類的發展,尤其是釐清為何有些人長大後會變成具有生產力、負責任與善良的人,其他人卻藉由對他人施加更多暴力來回應自己遭受的虐待。這份工作讓我學到許多有關道德發展、罪惡的根源,以及基因傾向與環境影響如何塑造重大決定的知識,而這些決定會進而影響我們後來的選擇,最終影響我們的人格。我不認為暴力或傷害的行為有「虐待的藉口」,但我發現,一些童年時期出現的複雜互動會影響人們設想選擇的能力,而這樣的影響之後可能會使我們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
失去、愛與重生
創傷治療的工作引領我來到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來到人們做出選擇與經歷影響的交叉點,而這些選擇與影響決定了我們是否會發展出仁慈與真正的人性。我會分享了一些從那當中學到的事物,書中的孩子們儘管感到痛苦與恐懼(還有很多人跟他們一樣),卻展現巨大的勇氣與人性,並帶給我希望。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關於失去、愛與重生的道理。
這些孩子讓我學到最重要的經驗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為,要了解創傷,我們需要認識記憶。為了認知孩子們如何恢復健康,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如何學習去愛、去克服挑戰,以及壓力如何影響他們。認清暴力與威脅對愛人與工作的能力造成的有害影響,我們便能更加了解自己並且扶助生命中遇到的人們,尤其是兒童。
十年暢銷全新版本
這本書第一版出版後,我們收到讀者的電子郵件與信件;其中許多人分享有力的童年創傷經驗,有些人感謝這本書幫他們「串起生命中的線索」。儘管我們希望能夠發揮影響力,卻沒預期會收到許多受到創傷與忽視的青少年與成人洪水般的回應──父母親、老師、社工、警察、軍隊長官、兒童福利工作者、少年法院官員、法官、教練、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醫師、小兒科醫師及幾乎任何與遭遇創傷或虐待的個人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士,都與我們聯絡,寫信或來電表示,自己看過這本書,而且將書中的概念運用在他們的工作上。這些年來,本書隨著知名度漸高,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出版,用於兒童發展、創傷及其如何影響心理與生理的各種相關課程。
此外,本書概述的臨床問題解決方式──「治療神經序列模式」──持續引起讀者的強烈興趣。如我們將在新增的最後一章(第十二章)深入討論的,這個方式同樣具有爆炸性。第一次出版本書時,我在兒童創傷學會的同事們是唯一受過訓練、知道如何運用這項模式的人。今日,超過一萬名臨床醫師都在工作中運用同一版本的神經序列模式,直接影響到二十多萬名病患。我們估計,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接觸過治療神經序列模式的某些面向。
之所以撰寫這個更新與附有評註的版本,是為了確保本書能繼續做為實用與精確的來源。十年來,有關童年創傷的研究、實踐、課程發展與政策不斷推進。更新後的版本將:(一)修正與釐清原版的內容;(二)擴充、闡述與更新原版的重要概念與原則;(三)提出相關領域嶄新與大有可為的方向。
關於本書的壓倒性反饋十分正面;多數讀者很能接受書中敘述與科學之間的節奏和平衡。科學絕大部分依然是精確的。因此,我們決定讓每一章完整無缺(只針對真實內容裡的資料其實已經改變的部分進行少許修正)。不過,幾乎每一章的最後,都會加入了與該章相關的系列文章,從目前的觀點來反映並評論該章節的關鍵要素,希望能藉此擴充、更新與闡述書中的內容。
寫作這些短篇章節的過程,我需要回過頭實際閱讀每一章。雖然聽來詭異,但在本書終於出版後,我從來沒有讀過它。毫無疑問地,在與瑪亞寫作及反覆修訂的期間,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每個章節,然而,等到寄出可出版的定稿時,我甚至無法看著這本書。如今十年過去,在某些方面,我從新的角度閱讀每一章。有時候,我對我與瑪亞解釋某件事的方式感到印象深刻;有時則感到羞愧。現在,我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教授這些概念的經驗──從同事與病患身上學到更多東西。而我認為可以利用這一點讓讀者的經驗更加完整。
為了符合依照時序的呈現,我們也在書末增加了一個新的章節及學習指南。這個新章節將時間拉到現代。我們希望藉此釐清重要的核心概念,並且預示此領域的未來走向。新增的學習指南改編自我與同事史提夫.葛萊納──退休教師、教育神經序列模式計畫的負責人──共同著作的教師書卷。我們期望這份指南可以幫助任何希望針對書中重要概念進行更有條理的討論、以及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與孩子的互動與治療的人士。
總括而言,更新後的內容、章節補遺、新增章節及學習指南,都旨在確保本書依然是任何有興趣了解童年創傷或受其影響的讀者能獲取最新資訊的來源。
蒂娜是我第一位小病人。我們第一次碰面時她才七歲,坐在芝加哥大學兒童精神分析診所外的候診室,小小的身軀看來弱不禁風,與妹妹一起窩在媽媽懷裡,忐忑不安地等著見新醫生。我帶她進看診室並把門關上。我想我們兩人都很緊張,一個是九十多公分高、一頭辮子綁得紮實工整的非裔美國小女孩,一個是身長近一百九十公分、留著雜亂長髮的白人男子。她坐在沙發上,從頭到腳打量了我一會兒。接著,她走過來爬到我的大腿上,依偎在我身上。
她的舉動讓我感到窩心。我心想,真是個可愛的小孩。但是,我很快便發現自己錯了!她微微調整了一下姿勢,手伸進我的褲襠,想拉開我的拉鍊。當下,我的情緒從原本的焦慮,瞬間轉變成悲傷。我抓住她的手,從我的大腿移開,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她抱起來,讓她站好。
★ ★ ★
蘿拉四歲大,雖然已經靠鼻胃管攝取高熱量的流質食物好幾週,體重卻不到十二公斤。我在護理站看到她的病歷厚厚一疊,大概有一‧二公尺──比這個瘦巴巴的小女生還要高。
走進病房,我看到令人難過的景象。蘿拉二十二歲的母親維吉妮亞正在看電視,坐得離蘿拉遠遠的,母女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身材矮小、消瘦的蘿拉安靜地坐著,眼睛睜得斗大,直盯著一盤食物看。她的鼻子插著一根將養分輸送到胃部的管子。
★ ★ ★
小兒科加護病房幾乎隨時都滿床,一週七天都全天候忙個不停。護士、醫生、助理與家屬在這裡來來去去。醫療儀器、電話與人們交談聲,讓這個偌大的空間嘈雜不斷。病房的燈光一直都是亮的,人們總是走來走去,這個地方看起來一片混亂。
我默默走到護理站,看著白板上的資料,尋找我要見的男孩在哪一個病床。然後,我聽見他的聲音。我聽到淒厲又詭異的尖叫聲,一轉頭,就看見一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包著鬆垮的尿布坐在籠子裡。賈斯汀的病床四周都被鐵欄杆圍了起來,上面蓋著一片夾板並以鐵絲纏繞固定,看起來就像個狗籠!
小男孩不斷前後搖晃著身體,咿咿呀呀地小聲嗚咽著,彷彿在唱搖籃曲安撫自己。他全身上下都沾滿自己的糞便,臉上塗滿食物,尿布也因為浸滿尿液,沉甸甸的。他得了嚴重的肺炎,正在接受治療,但是醫護人員要幫他做檢查或進行手術,他都奮力抵抗,連抽血也要好幾個人抓住他才行。他會扯掉點滴,對護理人員大吼大叫,把食物丟得滿地都是。
★ ★ ★
二月的突襲行動之後的頭三天,大衛分批釋放孩子,一次釋放四名兒童。他們年紀最小五歲,最大十二歲,大多介於四到十一歲之間,來自十個不同的家庭,獲釋的二十一個孩子中,十七個有一個以上的兄弟姊妹。雖然一些前教派成員反駁教派虐待兒童的指控,但孩子們毫無疑問地已受到創傷──不只是警方襲擊莊園的行動,也包含他們之前在莊園裡的生活。
有個小女孩獲釋的時候衣服上別著一張紙條,紙條上頭寫著,等到女孩的親人們看到這張紙條時,女孩的母親已經死去;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媽媽與她吻別、把她交給聯邦調查局探員的時候對她說:「他們是來殺我們的人,我們在天堂見。」
莊園發生大火之前,獲釋的孩子們表現得像是父母已經死了一樣(他們離開莊園時,都知道至少有爸爸或媽媽還活著)。事實上,我第一次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他們正坐著吃午餐。我走進房間時,其中一個幼童抬起頭來平靜地問我:「你是來殺我們的嗎?」
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書中孩子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
在今日難以想像,但八○年代早期我念醫學院時,學者們不太關注心理創傷可能產生的長久危害,創傷可以如何傷害兒童這方面更是乏人問津。過去,學界並不認為創傷與兒童具有關聯。他們認為兒童可以自然地「復原」,天生具備「重新振作」的能力。
當我成為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神經科學家時,目標並不是反駁這項受誤導的理論。但在之後,我逐漸從實驗中觀察到,壓力經驗(尤其是幼年時期)可能會影響兒童大腦。無數動物研究顯示,就連幼年時期遭受看似細微的壓力,也可能對大腦的結構與化學組成、以至行為,造成永久性影響。我不禁思考:為什麼人類不會這樣呢?
隨著我開始進行問題兒童的治療工作,對於這個疑問也更加好奇。不久後我發現,極大多數病患的生活充滿了混亂、忽略與/或暴力。顯而易見地,這些兒童沒能「重新振作」,否則他們不會被帶來兒童精神科求診!他們受創傷所苦,譬如遭到強暴或目擊謀殺事件。假使他們長大後具有精神問題,這些症狀肯定會被多數精神科醫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這些彷彿都與創傷經歷無關的態度進行治療,以為他們只是「碰巧」發展出通常需要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當然,精神病學直到一九八○年才引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起初,學界認為這是罕見病症,只會發生在無法承受戰爭經歷的少數軍人身上。但很快地,相同的症狀──關於創傷事件的侵入性想法、記憶閃現、睡眠失調、不真實感、易受驚嚇、極度焦慮──開始出現在倖存的強暴受害者、天災難民及曾經發生或目睹過生命意外或傷害的目擊者的陳述之中。
今日,據信至少有七%的美國人患有這種症狀,而大部分的人也熟知創傷會造成深遠影響的觀念。從九一一恐怖攻擊到卡翠納颶風造成的餘波,都顯示災難事件會在人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如今我們知道──這種創傷實際上對兒童的影響遠比對成人還要重大。
我把了解創傷如何影響兒童及開發創新的解決方式當做畢生職志。一直以來,我致力於治療與研究遭遇某些想像中最駭人經驗的孩童,從美國德州韋科鎮大衛支派的大火慘案中的生還者、遭到遺棄的東歐孤兒、到種族屠殺的倖存者都有。我也協助法院根據受虐兒童的被迫指控,爬梳受誤導的「撒旦儀式虐待」案件。我盡所能地幫助那些目睹父母親遭到謀殺、以及長年受到禁錮的孩子們。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永遠都不會面臨我許多病患經歷的可怕遭遇,但很少有兒童徹底遠離創傷。根據保守估計,約有四成的美國兒童在十八歲前會至少發生一次具潛在創傷性的經驗:這包含父母或手足的死亡、持續的肢體暴力與/或疏忽、性虐待、嚴重意外、天災、家庭暴力或其他暴力罪行。
光是二○○四年,政府兒童保護機構就收到大約三百萬起兒童受虐或疏於教養的正式通報案件;其中,約有八十七萬兩千起案件確有其事。實際受到虐待與忽視的兒童數量肯定比這個數字高出許多,因為多數案件從未被通報,一些真實案件也未能充分確證以利採取正式行動。
一項大規模的調查中,約有八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下兒童在過去一年裡經通報受到成人的嚴重虐待,而且大約二十七%的成年女性與十六%的成年男性在童年時期曾經遭到性迫害。一九九五年的全國調查中,六%的人母與三%的人父甚至承認曾經毆打自己的孩子至少一次。
此外,據信一年有高達一千萬的美國兒童遭到家暴,而每年有四%的十五歲以下在美兒童失去父親或母親。每年約有八十萬名孩童接受扶養,還有數百萬個孩子是天災與重大車禍的倖存者。
你對受創孩童的回應影響重大
我無意暗指這些孩童在往後人生中全會受到不幸經歷的嚴重「傷害」,但根據最保守的估計,在任何時候,超過八百萬名美國兒童面臨嚴重、可診斷與創傷相關的精神問題,還有數百萬人經歷程度較輕微卻同樣痛苦的後果。
創傷事件之後,約莫三分之一的受虐兒童會出現一些明顯的心理問題──不斷有研究顯示,即便是看似單純為「生理」的問題,例如心臟病、肥胖及癌症,也愈有可能影響創傷兒童往後的生活。在創傷事件的當下與事後,成年人對兒童的回應可為最終結果帶來重大影響──無論好壞。
這些年來,針對創傷如何影響孩童及如何能幫助他們走出創傷,我的實驗室及許多其他人的研究提出比以往更為豐富的見解。我們持續從事臨床治療,也還有很多東西在學習,此外,我們也訓練在工作上會接觸兒童的人士──無論是父母、檢察官、警察、法官、社工、醫生、決策者或政治人物,去了解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將創傷影響減到最低與將復原機會最大化。我們也諮詢政府機關及其他團體的意見,來幫助這些人士實行處理這些問題的最佳做法。我和同事們到世界各地出差,與許多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兒童保護工作者、執法官員及立法機構與關係企業領袖等高層股東面談。
本書,也是我們努力的一部分。
孩子們怎麼了?我們能做什麼?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遇到一些帶我深刻認識創傷如何影響兒童的孩子們。你也會了解,如果他們想構築健康的生活,我們──孩子的父母與監護人、醫生、政府──需要提供什麼事物。你將會看到,創傷經歷如何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與生理和情緒成長的能力……
*你將會遇到我的第一位病人蒂娜,她的受虐經驗讓我認識到創傷對於兒童大腦的影響
*你將會遇到在三歲時不得不加入證人保護計畫的勇敢女孩珊蒂,她讓我認識到允許孩子自己控制治療面向的重要性
*你將會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男孩賈斯汀,他向我證明了兒童可以從難以形容的剝奪中復原
每一個我治療過的孩子,無論是信奉大衛教派、在相互照顧中得到慰藉的孩童,獲得安全感與關愛才會長大的蘿拉,或是在一年級同學的接納下重生的俄國孤兒彼得,都幫助我和同事們在創傷治療領域做出一點貢獻,讓我們能進一步治療受創兒童及他們的家人。
這份工作帶領我們在人們最絕望、孤單、傷心、害怕與受傷的時候,走進他們的生活,但本書敘述的故事大多是成功的案例──意即找回希望、順利存活與贏得勝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我們在邪惡心靈留下的情緒屠殺中迷失的時候,也會發現最美好的人性。
最終,孩子如何通過創傷的生理、情緒或心理考驗,取決於他們周遭的人們──尤其是他們應該要能信任與依賴的成人──是否在身旁給予關懷、支持和鼓勵。火可以帶來溫暖,也能熾熱猛烈;水可以澆滅烈焰,也能氾濫滔天;風可以輕柔宜人,也能凜冽刺骨。人類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創造或毀滅、教養或恐嚇、互相傷害或療癒。
在本書中,你將會讀到關於不平凡孩子們的故事,這些經歷有助我們更加了解人類關係的本質與力量。儘管許多個案的經歷比多數家庭將會面臨的遭遇還要極端得多(謝天謝地),但他們的故事可教育所有的家長,讓他們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負擔。
與受創或受虐兒童一起面對創傷,也讓我仔細思考人類的本性及人類與人性之間的差別。人必須學習如何變得有人性,這個過程──以及它有時會以何種方式嚴重出錯──是本書探討的另一個面向。書中的故事探究同理心──以及相對地,那些可能導致殘忍與冷漠行為的性格──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些故事揭露孩子們的大腦如何在周遭人們的影響下發展與成形,也顯現無知、貧窮、暴力、性虐待、混亂與忽視如何破壞發展中的大腦與未成熟的人格。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了解人類的發展,尤其是釐清為何有些人長大後會變成具有生產力、負責任與善良的人,其他人卻藉由對他人施加更多暴力來回應自己遭受的虐待。這份工作讓我學到許多有關道德發展、罪惡的根源,以及基因傾向與環境影響如何塑造重大決定的知識,而這些決定會進而影響我們後來的選擇,最終影響我們的人格。我不認為暴力或傷害的行為有「虐待的藉口」,但我發現,一些童年時期出現的複雜互動會影響人們設想選擇的能力,而這樣的影響之後可能會使我們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
失去、愛與重生
創傷治療的工作引領我來到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來到人們做出選擇與經歷影響的交叉點,而這些選擇與影響決定了我們是否會發展出仁慈與真正的人性。我會分享了一些從那當中學到的事物,書中的孩子們儘管感到痛苦與恐懼(還有很多人跟他們一樣),卻展現巨大的勇氣與人性,並帶給我希望。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關於失去、愛與重生的道理。
這些孩子讓我學到最重要的經驗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為,要了解創傷,我們需要認識記憶。為了認知孩子們如何恢復健康,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如何學習去愛、去克服挑戰,以及壓力如何影響他們。認清暴力與威脅對愛人與工作的能力造成的有害影響,我們便能更加了解自己並且扶助生命中遇到的人們,尤其是兒童。
十年暢銷全新版本
這本書第一版出版後,我們收到讀者的電子郵件與信件;其中許多人分享有力的童年創傷經驗,有些人感謝這本書幫他們「串起生命中的線索」。儘管我們希望能夠發揮影響力,卻沒預期會收到許多受到創傷與忽視的青少年與成人洪水般的回應──父母親、老師、社工、警察、軍隊長官、兒童福利工作者、少年法院官員、法官、教練、精神科醫師、護士、心理醫師、小兒科醫師及幾乎任何與遭遇創傷或虐待的個人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士,都與我們聯絡,寫信或來電表示,自己看過這本書,而且將書中的概念運用在他們的工作上。這些年來,本書隨著知名度漸高,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出版,用於兒童發展、創傷及其如何影響心理與生理的各種相關課程。
此外,本書概述的臨床問題解決方式──「治療神經序列模式」──持續引起讀者的強烈興趣。如我們將在新增的最後一章(第十二章)深入討論的,這個方式同樣具有爆炸性。第一次出版本書時,我在兒童創傷學會的同事們是唯一受過訓練、知道如何運用這項模式的人。今日,超過一萬名臨床醫師都在工作中運用同一版本的神經序列模式,直接影響到二十多萬名病患。我們估計,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接觸過治療神經序列模式的某些面向。
之所以撰寫這個更新與附有評註的版本,是為了確保本書能繼續做為實用與精確的來源。十年來,有關童年創傷的研究、實踐、課程發展與政策不斷推進。更新後的版本將:(一)修正與釐清原版的內容;(二)擴充、闡述與更新原版的重要概念與原則;(三)提出相關領域嶄新與大有可為的方向。
關於本書的壓倒性反饋十分正面;多數讀者很能接受書中敘述與科學之間的節奏和平衡。科學絕大部分依然是精確的。因此,我們決定讓每一章完整無缺(只針對真實內容裡的資料其實已經改變的部分進行少許修正)。不過,幾乎每一章的最後,都會加入了與該章相關的系列文章,從目前的觀點來反映並評論該章節的關鍵要素,希望能藉此擴充、更新與闡述書中的內容。
寫作這些短篇章節的過程,我需要回過頭實際閱讀每一章。雖然聽來詭異,但在本書終於出版後,我從來沒有讀過它。毫無疑問地,在與瑪亞寫作及反覆修訂的期間,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每個章節,然而,等到寄出可出版的定稿時,我甚至無法看著這本書。如今十年過去,在某些方面,我從新的角度閱讀每一章。有時候,我對我與瑪亞解釋某件事的方式感到印象深刻;有時則感到羞愧。現在,我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教授這些概念的經驗──從同事與病患身上學到更多東西。而我認為可以利用這一點讓讀者的經驗更加完整。
為了符合依照時序的呈現,我們也在書末增加了一個新的章節及學習指南。這個新章節將時間拉到現代。我們希望藉此釐清重要的核心概念,並且預示此領域的未來走向。新增的學習指南改編自我與同事史提夫.葛萊納──退休教師、教育神經序列模式計畫的負責人──共同著作的教師書卷。我們期望這份指南可以幫助任何希望針對書中重要概念進行更有條理的討論、以及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與孩子的互動與治療的人士。
總括而言,更新後的內容、章節補遺、新增章節及學習指南,都旨在確保本書依然是任何有興趣了解童年創傷或受其影響的讀者能獲取最新資訊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