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跨世代醫學傳承之道
提升肝膽胰健康的權威指南
▍林肇堂教授
臺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從讀者到譯者,歷程的蛻變
1971年,我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大三基礎醫學課程中,都是大量拉丁文醫學術語和全英文教科書,面臨了巨大挑戰。當時,中文醫學教材幾乎絕跡。當時的我們不得不同時背誦拉丁文解剖名詞和研讀英文教科書,這種學習方式極為艱辛。在那段歷程中我就常思考:為何臺灣醫界前輩不翻譯或編寫中文醫學教科書呢?
1979年,成為臺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後,我與外科張北葉醫師合作翻譯《麻醉學手冊》,開啟了譯者生涯。隨後,在謝維銓教授的指導下,又翻譯了《傳染病學》。1984年,在王德宏教授指導下翻譯《實用腸胃學》時,讓我深入理解了國外消化醫學教材的精髓,也再次認識到將專業醫學知識準確轉譯成中文的重要性。
‧初心致力出版,臺灣醫學專書
1982年,我初次參加日本醫學會時,被琳瑯滿目的醫學書籍攤位深深吸引。精美的排版和豐富的內容激發了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臺灣也能出版如此高質量的醫學專著。這個願景驅使我在1990年整理臺大醫院腸胃科的病例,出版了兩本專書:《消化系醫學:影像判讀與病例分析》,分別涵蓋胃腸篇和肝膽胰篇。隨後,仍持續在消化醫學領域耕耘;1995年為健康世界出版社撰寫了《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並於2000年發行第二版。
我的創作熱情未曾減退,2004年出版《消化醫學:病例解析》,2014年推出《消化內視鏡新進展》,2016年又完成《消化疾病之臨床推理與決策》。這一系列專業書籍的出版,體現了對提升臺灣醫學文獻質量的不懈追求。
然而,臺灣醫師購買專業醫學書籍的意願偏低,現實不免影響了我持續創作的熱情。儘管如此,仍堅持初心的我,努力為臺灣醫學出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同行對專業知識的追求,共同提升臺灣醫學界的學術水平。
‧推廣醫學知識,傳承惠及大眾
「王德宏教授消化醫學基金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我們更致力於推廣消化醫學教育。從1997年開始,基金會陸續出版了《胃何不輪轉?》、《胃何不舒服?》、《胃何不下嚥?》、《好膽嘜走》、《心曠神胰》、《腸治久安》、《食全食美》、《消化大補帖》、《消化問題大解惑 》、《Say No to 大腸癌 》、《關注胰臟健康-莫遲胰》等20多本科普書籍,涵蓋了從胃部問題到大腸癌預防等多面向的消化系統健康知識。這些書籍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複雜的醫學概念,旨在提高民眾對消化健康的基本認識。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在網上搜尋免費的健康資訊。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網上資訊良莠不齊,普通民眾往往難以辨別其準確性。同時,在實際就醫過程中,患者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症狀,而醫生使用的專業術語又常常令患者感到困惑,導致溝通不暢。因此,凸顯了可靠且易懂的醫學資訊之重要性,確保民眾能獲得準確和實用的健康知識,以及改善醫患溝通的迫切需求,提升整體社會的健康水平。
‧首本胃腸學科普書,穩居暢銷榜首
2023年,我們出版《腸保健康好胃來》這本胃腸學科普書,旨在為一般民眾、醫師和醫事人員提供最新、最準確的消化醫學資訊。摒棄了傳統醫學書籍的說教方式,改以生動的故事形式介紹真實病例,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取代艱深的醫學術語。
書中添加了生動的示意圖和精簡的圖表,以加強讀者對疾病的理解。這種創新的呈現方式使得整本書更加易懂且富有啟發性,還證明嘗試後非常成功;《腸保健康好胃來》出版後僅一個月就登上博客來書店排行榜榜首,並持續暢銷至今,成為深受歡迎的胃腸學科普讀物。
‧臺灣肝膽胰醫學界,跨三代精華的傳承之作
《強肝、利膽、莫遲胰》是一部由臺灣三代消化系統專家共同撰寫的重要著作,旨在應對肝病作為臺灣國病、肝癌高發以及膽胰疾病治療新進展等問題。這本書涵蓋了29例常見的肝、膽、胰疾病,以及10篇關於消化醫療新境界的文章,堪稱一部診斷和治療肝膽胰疾病的小百科全書。
本書匯集了國內頂尖專家的智慧,包括元老級的臺大名譽教授許金川、李伯皇等,領銜級的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臺灣消化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等,以及40多位青壯年醫師。龐大的跨世代陣容不僅見證了臺灣半個世紀以來,在肝膽胰疾病診療研究方面的成就,還介紹了最新的診斷技術、治療策略、新儀器和新藥物,同時展望了未來發展。
儘管面臨出版業的挑戰,我仍堅持30多年來致力於消化醫學教育的熱忱和初衷,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臺灣民眾提供最準確的健康教育知識,共同實現「強肝、利膽、莫遲胰」的目標。這部著作不僅是一本醫學參考書,更是凝聚多代專家智慧的醫學巨著,對提升臺灣民眾的肝膽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跨世代醫學傳承之道
提升肝膽胰健康的權威指南
▍林肇堂教授
臺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從讀者到譯者,歷程的蛻變
1971年,我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大三基礎醫學課程中,都是大量拉丁文醫學術語和全英文教科書,面臨了巨大挑戰。當時,中文醫學教材幾乎絕跡。當時的我們不得不同時背誦拉丁文解剖名詞和研讀英文教科書,這種學習方式極為艱辛。在那段歷程中我就常思考:為何臺灣醫界前輩不翻譯或編寫中文醫學教科書呢?
1979年,成為臺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後,我與外科張北葉醫師合作翻譯《麻醉學手冊》,開啟了譯者生涯。隨後,在謝維銓教授的指導下,又翻譯了《傳染病學》。1984年,在王德宏教授指導下翻譯《實用腸胃學》時,讓我深入理解了國外消化醫學教材的精髓,也再次認識到將專業醫學知識準確轉譯成中文的重要性。
‧初心致力出版,臺灣醫學專書
1982年,我初次參加日本醫學會時,被琳瑯滿目的醫學書籍攤位深深吸引。精美的排版和豐富的內容激發了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臺灣也能出版如此高質量的醫學專著。這個願景驅使我在1990年整理臺大醫院腸胃科的病例,出版了兩本專書:《消化系醫學:影像判讀與病例分析》,分別涵蓋胃腸篇和肝膽胰篇。隨後,仍持續在消化醫學領域耕耘;1995年為健康世界出版社撰寫了《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並於2000年發行第二版。
我的創作熱情未曾減退,2004年出版《消化醫學:病例解析》,2014年推出《消化內視鏡新進展》,2016年又完成《消化疾病之臨床推理與決策》。這一系列專業書籍的出版,體現了對提升臺灣醫學文獻質量的不懈追求。
然而,臺灣醫師購買專業醫學書籍的意願偏低,現實不免影響了我持續創作的熱情。儘管如此,仍堅持初心的我,努力為臺灣醫學出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同行對專業知識的追求,共同提升臺灣醫學界的學術水平。
‧推廣醫學知識,傳承惠及大眾
「王德宏教授消化醫學基金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我們更致力於推廣消化醫學教育。從1997年開始,基金會陸續出版了《胃何不輪轉?》、《胃何不舒服?》、《胃何不下嚥?》、《好膽嘜走》、《心曠神胰》、《腸治久安》、《食全食美》、《消化大補帖》、《消化問題大解惑 》、《Say No to 大腸癌 》、《關注胰臟健康-莫遲胰》等20多本科普書籍,涵蓋了從胃部問題到大腸癌預防等多面向的消化系統健康知識。這些書籍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複雜的醫學概念,旨在提高民眾對消化健康的基本認識。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在網上搜尋免費的健康資訊。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網上資訊良莠不齊,普通民眾往往難以辨別其準確性。同時,在實際就醫過程中,患者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症狀,而醫生使用的專業術語又常常令患者感到困惑,導致溝通不暢。因此,凸顯了可靠且易懂的醫學資訊之重要性,確保民眾能獲得準確和實用的健康知識,以及改善醫患溝通的迫切需求,提升整體社會的健康水平。
‧首本胃腸學科普書,穩居暢銷榜首
2023年,我們出版《腸保健康好胃來》這本胃腸學科普書,旨在為一般民眾、醫師和醫事人員提供最新、最準確的消化醫學資訊。摒棄了傳統醫學書籍的說教方式,改以生動的故事形式介紹真實病例,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取代艱深的醫學術語。
書中添加了生動的示意圖和精簡的圖表,以加強讀者對疾病的理解。這種創新的呈現方式使得整本書更加易懂且富有啟發性,還證明嘗試後非常成功;《腸保健康好胃來》出版後僅一個月就登上博客來書店排行榜榜首,並持續暢銷至今,成為深受歡迎的胃腸學科普讀物。
‧臺灣肝膽胰醫學界,跨三代精華的傳承之作
《強肝、利膽、莫遲胰》是一部由臺灣三代消化系統專家共同撰寫的重要著作,旨在應對肝病作為臺灣國病、肝癌高發以及膽胰疾病治療新進展等問題。這本書涵蓋了29例常見的肝、膽、胰疾病,以及10篇關於消化醫療新境界的文章,堪稱一部診斷和治療肝膽胰疾病的小百科全書。
本書匯集了國內頂尖專家的智慧,包括元老級的臺大名譽教授許金川、李伯皇等,領銜級的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臺灣消化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等,以及40多位青壯年醫師。龐大的跨世代陣容不僅見證了臺灣半個世紀以來,在肝膽胰疾病診療研究方面的成就,還介紹了最新的診斷技術、治療策略、新儀器和新藥物,同時展望了未來發展。
儘管面臨出版業的挑戰,我仍堅持30多年來致力於消化醫學教育的熱忱和初衷,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臺灣民眾提供最準確的健康教育知識,共同實現「強肝、利膽、莫遲胰」的目標。這部著作不僅是一本醫學參考書,更是凝聚多代專家智慧的醫學巨著,對提升臺灣民眾的肝膽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