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長者心智健康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至民國100年臺灣地區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487,893人,占總人口10.74%。106年我國高齡人口將達14%、約331萬人進入高齡社會(羅黨興等,2012)。一般而言,老人的定義是年紀超過65歲者(弘兼憲史,2013),此時也是面臨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年老是自然的過程,需要用正面的心態來接受與因應,才能確保銀髮族豐富與充實的生活,弘兼憲史說,能認清現實做自己就能看見快樂的人生。因此銀髮族不需要因為身體上、社會或家庭地位的改變而自卑或沮喪,反而可以用積極的心態來經營樂齡的生活,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朱芬郁(2012)提到老年人的心理特性,包括:怕老的心理,不喜歡被稱為老人、重視養生保健亦有智慧產出、具有維持自主與獨立的心理需求、友誼的需求、追求生命意義。情緒特性有失落感、懷舊感、孤寂感、衰老感與喪偶哀傷。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1963)主張老年最後的心理危機為「統合」對「絕望」,前者是長者經由自省對人生的統整,若是對人生感覺滿意、有完整與成完的成就感時就能產生自尊。相反的,絕望是當長者無法統整對過去與現在的成敗時,自覺價值的低落而自我否定,甚至對未來死亡產生恐懼與絕望。因此銀髮族以積極態度經營年老生活,也是提早準備退休後的生活。例如加入志/義工幫助弱勢團體、積極樂觀心態、參加持續成長與學習課程、參加社交聚會活動和旅遊、種花種菜的田園生活、認識新朋友、保持開朗的心情、每天告訴自己很快樂、足夠的經濟支持、營養的飲食等等。衛生署(2011)提出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健康檢查、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思想及行為、坦然接受老化安然面對逆境。這些安排可以減輕退休後的無聊所產生的焦慮感,積極而言能對身體退化產生預防機制。但有些長者未必有這些概念與做法,往往有許多長者因為身體精神的病變,由於家庭關係或經濟狀況與照顧的困難,而無法在家受到適當照顧而被安排住進護理之家或是養老院等等。因此機構式的安置乃是配合不同家庭與年長者的需求而設計與供應,其實都有正面的意義。尤其是現代化社會,大部分的子女長大進入社會後,面臨士農工商的經濟獨立階段, 也由於高知識導向與經濟壓力的關係,也必須成為雙薪家庭,處在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之下而變成夾心餅乾,因而不得不尋求照護大小的平衡之道。
年長者因為身體漸趨退化所面臨的生活變化是極大的,依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4,400萬名失智症者,並且以每4秒鐘新增一名的速度不斷攀升,臺灣估計也有超過19萬人罹患失智症(黃婉婷,民104,頁2)。依據失智症篩檢量表報告,有關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以下:
1. 近期記憶力喪失以致影響工作技能。
2. 很難完成原本孰悉的家庭事務。
3. 對時間或地方的概念變差,容易走失。
4. 喪失活動力及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 物品擺放錯亂。
7.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8. 有語言表達的問題,無法說出正確的名詞。
9. 抽象思考能力降低,無法思考複雜的事物。
10. 個性急遽改變。
國際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的起因分為遺傳性與非遺傳性,前者包括年齡、家族史、唐氏症候群、血脂蛋白基因第四型(ApoE4),後者包括中年高血壓、中年膽固醇上升、高半胱胺水平上升(Homocysteine,容易罹患血栓症及心血管疾)、憂鬱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腦外傷。因此預防與照顧失智症者是國家、社會、家庭與個人亟須注意與規劃養護的事。
此外,年長者在老化過程會面臨的身體問題包括:神經系統變化、皮膚系統變化、心血管系統變化、骨骼肌肉系統變化、腸胃道系統變化、呼吸系統變化、內分泌系統變化、感覺系統變化等等。心理問題包括:害怕與失落、悲傷、負疚感、孤獨、無助、憤怒、憂鬱症、自殺、阿氏失智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和焦慮等(梅陳玉蟬等,2006)。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心情開始,是否認識自己和接受轉變,以下幾個項目能幫助自我了解,每個項目可以分「時常」、「有時」和「不會」的評估,若有一項是「不會」,則表示需要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接受退休帶來的轉變(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2011)。
• 我滿意現狀。
• 我會主動尋找快樂。
• 我習慣面對轉變前做好準備。
• 我與家人或朋友談心事。
• 我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
• 我認為人生不同階段均有價值。
• 我會與時並進、學習新事物。
• 我努力去認識我的社區。
• 我容易與人相處。
此外,衛生署提到追求快樂人生可以帶給人幸福的感覺,以下可以做為自我快樂的檢視項目,答案因人而異。
財富: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但富人不一定快樂。
愛情:有親密穩定持久的伴侶能滋潤心靈,可以對抗壓力。
親情:家人相處融洽、彼此扶持能令人快樂。
社交:能交往朋友彼此分享經驗、喜、樂、哀、怒的友情,是快樂泉源。
玩樂:能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對生命的控制感。
健康:健康是無價寶,有健康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宗教信仰:是心靈的寄託,可以把一切事交託自己的神。
工作成就:能發揮專業、積極參與或的成就。
其他:聰明才智和學識等等。
二、長者的情緒與行為特徵所代表的意義
一般而言,安置在療養院的長者或許會因與親人分開居住而感到沮喪、失意與孤獨,感覺像是被拋棄的氣憤或傷心,覺得子女不孝,或是自責、或是忍氣吞聲地接受安排。雖然機構裡有許多的專業人員共同照顧,吃、穿、住非常安全與方便,但情緒上也會因為與子女或親人的分離而感到缺憾。其次所面臨身體健康逐漸衰敗與退化情形,往往讓人覺得雪上加霜,對於晚年抱持悲觀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協助其抒發情緒與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也是生理照顧之時,需要關注到的精神層面。
進行長者藝術治療或是介入服務時,最好能事先了解其身心行為的特徵與原因,讓服務者本身能沉著與冷靜處理問題。而這些認知能提升服務品質,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筆者在機構中觀察與探討的案例中,可以歸納幾種最常發生的情緒與行為特徵,包括:
• 抗拒:可能是關係的失敗將情緒轉移到對其他人的敵意與對抗,以表達對人事物的不滿。但生氣的對象並非是針對當事人。
• 氣憤:可能是角色的轉變造成自尊心受傷,轉而對身邊人的情緒反應。例如一位高高在上的主管級長者,中風之後被安置在機構中失去指揮的權力,往往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
• 發出怪聲:往往跟腦部疾病相關,並非長者故意吵鬧。醫護人員會將狀況轉告醫生,依據症狀開處方並投藥以控制病情。
• 喃喃自語與焦慮:可能是失智容易健忘又回到原點狀態,例如:尋找身邊重要的東西,要上廁所、要吃飯等等,此時需要一些提示物隨時提醒安撫心情,或轉移注意力。
• 強迫性或僵化行為:可能是機構式生活皆由照服員照顧生活起居,而使長者的生活變成機械化,其想法與做法也變成僵化。
• 打人:或許是腦疾病和退化因素無法控制行為,或是未竟之事的經驗想自我保護,或是被攻擊後的自衛行為等等。
• 抱怨與憂鬱:因為長期為病患所苦,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產生憂鬱傾向,嚴重者有自殺傾向。
除此之外,有少數的長者能安身立命住在機構,並成為服務人群的義工,例如:協助打飯、提醒居民地板溼滑小心勿跌倒、訪客接待或是當廣播員等等。筆者遇見幾位長者心情平穩或是常常微笑,這些長者通常都有良好家人關係、常有家人探訪、或是帶他們回家團聚、外出散步與購物等等。
最近幾年失智症成為長者退休後最常發生的症狀,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也是腦部退化或損傷的疾病。造成失智症有許多因素,而腦部功能退化是主因,不但影響生活起居,情緒也會隨之起伏不定,症狀包括:健忘、重複語言、語言障礙、認知障礙、身體機能僵化、溝通障礙、情緒障礙、孤獨、焦慮和憂鬱等,進而造成人際關係障礙,若是沒有及時介入,身體機能退化將會更快速而導致全身無法動彈。常常有人將長者冠以「老番顛」的標籤是很不恰當的,因為當事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失智症,已經是病人了啊!不應該被諷刺和取笑。
長期養護機構中的長者,包括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患者,也包括許多不同身體狀況而被安置的對象,例如糖尿病患截肢而造成肢體障礙、心臟病或伴隨高血壓病症、精神疾病、不明原因的小腦退化造成癱瘓、或是極少的身心障礙,但沒有家人照顧等,而需要專業人員照顧的族群。在生理受到退化與疾病威脅之下,有些長者的情緒和心理也被悲觀與消沉所纏繞,有些自卑、憂鬱、孤立、與世隔絕,症狀較輕的是過一天算一天,等到那天/死亡來到,或是幸運的有信仰支持與家人常常陪伴,嚴重的是自覺完全無用、生命失去意義且有自殺傾向,每個人的情緒與感受依情況差異而有所不同。專家提到人類習慣使用左腦的認知發展區,而忽略了右腦創作對情緒的平衡發展,藝術活動能幫助長者平衡二者發展,透過唱歌、跳舞、畫畫、寫字等藝術活動,能啟開樂活之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