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當肌肉受損,無法適當執行其應有的功能時,它們所連動、容納或控制的各個系統也會跟著受損。換句話說,當肌肉功能失調時,必定影響全身。但在傳統的醫療中,肌肉常常是「受忽視的孩子」;並沒有一門醫學專科以治療肌肉為重點,甚至認為肌肉與傷害治療毫無關係。
  當人們骨折、扭傷或脫臼時,通常會直接將治療重點放在創傷、斷裂、受傷的關節上。正因這種單向聚焦的觀點,使得無數人儘管於傷後接受完整治療,卻未能真正痊癒;身體僅能回歸到接近正常的功能,但並非完全康復。具體情況是,你的活動範圍可能稍微受限,且有少許僵硬感。遺憾的是,面對此情此景,人們大多覺得「那就這樣吧」。

▍運動救護不見得能緩解肌肉疼痛

  肌肉組織的痊癒,是完全康復的最後一步。肌肉是移動及關節穩定性的媒介。當骨骼或關節受了傷,大家也應留意作用在該關節上頭的肌肉,設法使其恢復至受傷前的長度和強度。
  運動選手們遠比其他人更清楚,小小的肌肉疼痛或僵硬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導致慢性痠痛及發炎,並降低可動性及力量輸出。儘管部分運動員會為了避免疼痛,而無意識地捨棄適當的練習技巧,但久而久之,此舉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專業的防護員和教練都熟知這類情形,他們通常會要求運動員即刻休息或進行冰敷,即肌肉骨骼傷害照護RICE公式的第一及第二步,以避免組織發炎(RICE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墊高﹝elevation﹞)。有些防護員和教練更會搭配按摩和熱療,或將組織浸入熱水,藉此讓肌肉回到正常的彈性狀態。然而,他們卻未能察覺,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肌肉受傷。
  肌肉由一束束的肌肉纖維組成,彼此平行排列。當肌肉收縮時,這些纖維束便會一起動作。當肌肉拉傷或創傷時,可能導致其中一束或多束受限,導致所謂的緊束帶,而激痛點便會出現在緊束帶中。若把肌肉痙攣想成整條肌肉的收縮,那麼,緊束帶所引起的不適就像微痙攣。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緊束帶引發的肌肉功能障礙,必須等到緊束帶確實被放鬆之後才會消除。
  當肌肉中出現緊束帶和激痛點時,就會處處受限、失去彈性及柔軟度,摸起來緊緊的。如果肌肉長期受限,供給至此處的血液可能變少,導致肌肉更顯纖維化並失去彈性。你會明顯感覺到因肌肉中存在激痛點而引發的悶痛或壓痛,這類位於深層的痛楚將不斷持續,臨床上將這類情況稱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值得注意的是,人體全身上下的每個激痛點,都會產生可預期的疼痛模式(predictable pain pattern);按壓激痛點時,這類可預期的疼痛便會一再復發。有趣的是,疼痛通常不會正好出現在肌肉激痛點的位置,這種遠離激痛點所產生的疼痛,稱為轉移痛(referred pain)。

▍激痛點的治療方式

  那麼,激痛點該怎麼治療呢?首先,我們必須找出肌肉內的激痛點,這部分得透過觸診進行。找到激痛點之後,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會注射止痛劑或麻醉劑;針灸師使用針灸;物理治療師可能會使用超音波或電流刺激等方式,也可能結合肌肉能量技術,或施以等長收縮後的放鬆技術。
  按摩治療師則會徒手按壓激痛點—誠如前言提及的,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自我照護的技巧,關鍵在於找出激痛點所在。大部分的激痛點都位於我們想像得到之處;但由於個體的生理差異,激痛點可能位於任一肌肉內的任何位置。
  肌肉在健康狀態下極富彈性且柔軟;觸碰時應該感覺不到疼痛。但當你覺得膝蓋內側疼痛、發軟時,靠近膝蓋的大腿內側肌肉便感覺沒那麼柔軟。按壓時,你會發覺此處的肌肉不太像柔韌的麵團裡頭彷彿藏了拉緊的筋帶(即緊束帶),你會在其中找到激痛點。
  定位出緊束帶後,將手指放在上頭。試著將這條肌肉帶與周圍的肌肉組織分開。沿著緊束帶往下摸,你會碰到一個壓痛感很強的區域;
遠比緊束帶內其他地方更痛。你甚至會發現,直接在那個點上施壓時,肌肉會不由自主地抽搐。這就是珍妮特.特拉維爾(Janet Travell)醫師所謂的抽搐反應,而這個壓痛感最強烈的點就是激痛點。
  找出激痛點後,請以手指、鉛筆頭上的橡皮擦、網球、壁球按壓,也可使用目前市面上所能找到的治療輔助工具。按壓時,請以「能感覺到緊束帶的緊繃以及激痛點痠痛」的力道施力即可,不需要過度用力。
  按壓20~30秒後,你會漸漸感覺緊束帶開始變軟、疼痛亦慢慢緩解;此時,可再稍微加大按壓力量,以手指的力道「追蹤」這些慢慢消散的痛楚。重複使用這個方法按摩並放鬆肌肉,你會發現膝蓋疼痛開始減輕;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膝蓋也不再發軟無力了。

頭部及面部疼痛

  頭部及面部的疼痛通常源自頸部肌肉受傷或拉傷,尤其當頭部處於伸展狀態(稍微往後仰)時。車禍或跌倒造成的頸部甩鞭症(whiplash)將損害頸部肌群受傷,美式足球選手被人從後方擒抱而摔倒就是最好的例子——其頭部會先往後甩,再往前推,導致胸鎖乳突肌受傷。
  伸展頸部時不慎拉傷,則是另個傷害源頭。尤其是以下這個動作:上半身向前彎、雙腿彎曲、頭部向上、下巴向前突出。此姿勢在美式足球、網球以及其他手持球拍的運動、蛙式的泳姿及自行車運動中很常出現;坐在戲院前排或粉刷天花板,你的頭部及頸部也會呈現這個姿勢——頸部前方的肌肉拉長,頸部後方的肌肉縮短,勢必會造成頸部肌肉組織無力,並形成激痛點。
  長時間保持頭部及頸部前傾也同樣會造成問題。當你躺在床上、下巴靠在胸口上看書或看電視,或是將電腦螢幕放在視線下方,便會限制頸部肌肉,可能引發類似竇性頭痛(sinus headache)的面部疼痛,以及一般完全無法與肌肉組織聯想在一起的現象,如頭暈、失衡及流淚。
  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與咀嚼有關的肌肉(顳肌、嚼肌和翼肌群)通常都會引發激痛點,並造成面部疼痛。由於位置及相關症狀,頭部、頸部和面部肌肉內的激痛點疼痛常被診斷為顳顎關節症候群,即顳顎關節的功能障礙。顳顎關節連接下頷骨及顱骨。這個關節位於耳朵前方。
  將食指放在耳朵中間前方的臉側,然後張開和閉上嘴巴,會感覺到顳顎關節的活動;也可以將手指放進耳朵,感受嘴巴開合時關節的活動。在潛水時,咬緊護齒套或咬住呼吸管或調節器,會導致過度或不當使用這些肌肉;舉起重物(無論是物理上還是心理上的重負皆然)時自動咬緊牙齒亦為同樣的道理。下顎的直接創傷或習慣性保持頭部前傾的姿勢,也會拉緊這些肌肉,可能導致下顎活動出現障礙。

胸鎖乳突肌和激痛點

  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側邊和前方的大肌肉。此名稱清楚描述了其附著點的位置:胸骨(sterno)、鎖骨(cleido)及耳後顱骨底部的凸起,即乳突(mastoid)。當其中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動作時,可使頭部(重達3.6公斤)轉動並往一側傾斜;當兩邊的肌肉都動起來時,則可屈曲頸部,讓下巴往胸口靠近,並控制頭部向後的動作。胸鎖乳突肌還會與斜方肌合作,在下顎移動(也就是每次說話或咀嚼)時幫助穩定頭部位置——試想,這條肌肉肩負著多麼艱鉅的任務啊!
  值得注意的是,胸鎖乳突肌中的激痛點並不會將疼痛轉移至頸部。此處的激痛點最常引發的症狀是額頭疼痛,且痛感大部分會與受影響的肌肉出現在同一側;當激痛點嚴重發作時,整個前額都能感受到疼痛。
  痛感也可能出現在耳朵深處、臉頰、太陽穴及眼睛周圍,就連頭頂也可能覺得疼痛和頭皮壓痛。與疼痛無關的症狀則有頭暈、失去平衡、眼睛發紅、流淚、視力障礙及鼻竇黏液分泌增加,也可能引發乾咳。
  尋找胸鎖乳突肌的位置時,可站在鏡子前,頭部稍微轉向左側,將右耳傾斜、朝向右肩靠近;此時右側的胸鎖乳突肌便會收縮,你會在右側看到其凸起。先以拇指和食指抓住胸鎖乳突肌,再從鎖骨一路往上摸索到顱骨底部。
  找出胸鎖乳突肌的位置後,即可接著放鬆脖子和頭部。請同時用拇指和手指,以抓捏的方式掐住肌肉。順著肌肉按摩,並同步以手指尋找痛點。胸鎖乳突肌的兩側都能找到激痛點。找到之後便輕輕按住並按摩:直接以手指按壓,並在激痛點正上方畫小圈圈,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接著,放開激痛點幾秒鐘,然後再度按壓。
  處理胸鎖乳突肌的激痛點時可能會很痛。此時的訣竅在於,切勿信守「痛才有效」的信條——在可承受範圍內的疼痛才有效;無法承受的疼痛只會讓胸鎖乳突肌更加難受。
  處理完激痛點之後,可接著操作下列伸展動作:

1.將頭頸向後仰,把臉轉向另一側(見伸展1),即可伸展對側的胸鎖乳突肌。
2.將頭部盡可能地轉向另一側,讓下巴靠近肩膀(見伸展2),即可伸展該側的胸鎖乳突肌。

  此外,若僅將空氣吸至胸口,胸鎖乳突肌便會跟著出力,因此各位務必訓練正確呼吸,感覺空氣進到下腹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