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柔情
1.
「病」是潛意識創傷的表現,透過身體反映出欲望與現實的衝突。
「我姐叫我來找你。」他一進門,還沒坐下就開口了。
黝黑微胖的他理著平頭,臂膀上的刺青和誠懇的笑容形成對比,卻讓人感覺熟悉。
看到病歷上的名字,我想起前陣子來看診的患者,是我當年在南部小鎮服役時,福利社小姐的哥哥。那時,嚴明的軍紀與醫官的悠閒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種特權。
我喜歡在蟬鳴的午後,利用門診外的空檔,到福利社隨意與她聊天。當時尚未實施健保,鄉下的醫療資源匱乏;許多病患除了營區內的阿兵哥,還包含附近村落的居民。我在那兒照護大家的健康,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現今的網紅,長官們還常戲稱我為「地下司令」。
「所以你是她的弟弟?」
「是。我最近常感到頭暈,每天早上起床時會恐慌、無力,害怕接電話,甚至不敢起床。雖然我已經看了心臟科、耳鼻喉科和神經科,但似乎都沒有對症治療。」
來診的患者通常是在輾轉多個科別後才來到這裡。這正是西方醫學「辨病論治」的特色,每個器官各有專科,互不干涉,同一症狀會被不同方式處理,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不一定有效。如果能以中醫「辨證論治」,或許一個方子就能解決問題。
2.
這些幾乎可以確定是焦慮伴隨的軀體症狀,基層身心科醫師對此再熟悉不過。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記憶中他可是村裡讓家人傷心、鄉民頭痛、無所畏懼的「頭號人物」,怎會也有這麼脆弱的一面?
「怎麼了?」我忍不住問道。
他既喜悅又驕傲地說:「這次選舉我又當選里長,已經連任四屆了。除了第一屆外,其實就是同額競選,沒有人敢與我競爭!」
的確,作為地方上的「人物」,一般人不敢輕易挑戰他。然而,如果沒有讓鄉民滿意,他也不可能連任成功。「是啊,我盡心盡力為鄉民服務;紅白喜事、糾紛調解,任何問題到我手上都能解決。」他自豪地重申。
我想,「喬」事情的確是他的專長!
這些轉變真是令人不可思議!「你可以說說看嗎?」我問道。
「從小我就『好勇鬥狠』,喜歡當英雄,追求過程中的『肯定』。打架鬥狠成了家常便飯,我在獄中的時間超過十年,因流氓管訓、槍械、販毒等罪名受罰無數。反骨的我寧可戴腳鐐、受鞭打,也絕不屈服。」
「那些年讓媽媽傷透了心。她雖然沒多說什麼,但是每次探監就會很不捨地抱著我痛哭。」他接著又說:「從懂事開始,我總是倔強地以最劇烈的方式對抗『這一切令人感到憤怒不公平的世界』;覺得只有暴力才能討回公道!」就在不斷地在闖禍與入監中,不知不覺已步入了中年。
媽媽總是在那兒,傷心之餘更是擔心!!
說到這裡,他突然放聲大哭;「我很懊惱媽媽不能看到我的今天!」眼睜睜地看著這武松一樣出生入死的漢子,不可思議失控式地宣洩著自己的情緒。
3.
「出獄後,我遊手好閒,媽媽也不久後過世了。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附近廟裡的活動。」
台灣本土信仰多元,人們內心的投射常藏其中。觀音的母性正好填補了民眾的心理需求,而我參與的廟寺也崇拜觀音。
「我將時間和精力全心投入廟寺活動,擔任管理委員,無形中我的命運也悄然改變。在觀音座下,我決心痛改前非,一心向上,每天讀經並幫助他人。暴躁之氣逐漸消散,整個人宛如脫胎換骨。」
「因為年輕時的歷練,我處理事情的能力比一般人更高。大家推舉我選里長,沒想到這一選便再也停不下來。默默無語的觀音總是慈祥地持著蓮花,關注著我的努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4.
連任里長,雖然有喜悅,但內心的壓力如千斤重擔,讓他難以喘息。他說:「幾個月前,我被一位生意上的朋友騙了一千六百萬。」
我靜靜地聽著,仔細觀察他痛苦而扭曲的表情。他似乎試圖將那些浮現在意識中的圖像描述出來。
「那筆錢是我多年辛苦積攢的。他總是找藉口不還,又說隨便我怎麼樣。」
「每次想到這件事,我都想像以前那樣去找他討回來。但,我強行壓抑了這種衝動。」這種內心的煎熬經常讓他頭暈、恐慌和呼吸困難。原本打算再追問下去,但看到桌上一疊厚厚的病歷,聽到診間外越來越高亢的吵雜聲,只好暫時停下。
「嗯,今天先針對症狀做個處理;我們一起進行三分鐘的靜坐體驗,然後你再離開。」
「我覺得輕鬆多了,謝謝你!」
5.
「我們」在診間相遇,但時光彷彿回到了年輕歲月中那熟悉的駐軍農村。我與他背後的「我們們」曾共同存在。
他陳述了自己如何在慈母的包容下,獲得救贖並凝聚理想的力量;而身體症狀讓他感受到意識前沿的恐懼。他擔心是否會重返過去那無明的日子,那些好不容易突破的妄念會否再現?
「我們」無法多做什麼,只是在同一空間中體驗彼此的經歷。然而,體驗之後,他將何去何從?
6.
見面一週後。
「這星期好多了!雖然早上起床時還是有些暈、無力和恐慌,但按時吃藥後就沒事。前幾天夢到隔壁祭拜關公的兵將來騷擾我,洗了符水後感覺好多了。」
門診時間總是不夠,但至少能專注於身體問題。他的症狀已顯著改善,真令人欣慰!接下來應該可以安心工作了。
「繼續按時吃藥,兩週後再回診!」
門診繁忙,在健保制度下量比質重要,一次三、四十個患者讓人喘不過氣。
「最近情況不錯!」
「發作減少了,也不再那麼在意他。雖然被騙了一千六百萬元,只要他活著就能還我,所以更在意他的安危。只要他好好活著,我的錢一定能要回來。」
「現在起床後不再擔心自己會失控對他施暴,而是更關心他的安危。」
「您覺得他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像你的作風。」
「我也不知道,只覺得只要他活著,我的財富就能改善。」
他內心戰勝了過去的思考模式,像是脫離了神經迴路的限制,以新的方式面對生活。我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但這確實很美!
在生病過程中,他體驗了內心陰陽力量的衝突,解決了問題,採取了更理想的方法。正向的力量戰勝了邪惡念頭,救贖了自己!這說明了什麼?矛盾的內心交戰!!
他看起來更自信自在,恐懼不再纏繞,隨著內心的變化,軀體症狀也逐漸緩解。
7.
緣起性空,神秘地主體間性總孕育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治療力量?簡德林所說的「我們」就是這力量的基礎。
這期間我們在騰出的空間創造了可以給予涵容、抱持的母親,因著「她」鏡映與理解,他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完成了一次次聚焦的過程,得到前進的力量。
我不僅體驗了他的體驗,同時我自己也被他體驗了!
1.
「病」是潛意識創傷的表現,透過身體反映出欲望與現實的衝突。
「我姐叫我來找你。」他一進門,還沒坐下就開口了。
黝黑微胖的他理著平頭,臂膀上的刺青和誠懇的笑容形成對比,卻讓人感覺熟悉。
看到病歷上的名字,我想起前陣子來看診的患者,是我當年在南部小鎮服役時,福利社小姐的哥哥。那時,嚴明的軍紀與醫官的悠閒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種特權。
我喜歡在蟬鳴的午後,利用門診外的空檔,到福利社隨意與她聊天。當時尚未實施健保,鄉下的醫療資源匱乏;許多病患除了營區內的阿兵哥,還包含附近村落的居民。我在那兒照護大家的健康,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現今的網紅,長官們還常戲稱我為「地下司令」。
「所以你是她的弟弟?」
「是。我最近常感到頭暈,每天早上起床時會恐慌、無力,害怕接電話,甚至不敢起床。雖然我已經看了心臟科、耳鼻喉科和神經科,但似乎都沒有對症治療。」
來診的患者通常是在輾轉多個科別後才來到這裡。這正是西方醫學「辨病論治」的特色,每個器官各有專科,互不干涉,同一症狀會被不同方式處理,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不一定有效。如果能以中醫「辨證論治」,或許一個方子就能解決問題。
2.
這些幾乎可以確定是焦慮伴隨的軀體症狀,基層身心科醫師對此再熟悉不過。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記憶中他可是村裡讓家人傷心、鄉民頭痛、無所畏懼的「頭號人物」,怎會也有這麼脆弱的一面?
「怎麼了?」我忍不住問道。
他既喜悅又驕傲地說:「這次選舉我又當選里長,已經連任四屆了。除了第一屆外,其實就是同額競選,沒有人敢與我競爭!」
的確,作為地方上的「人物」,一般人不敢輕易挑戰他。然而,如果沒有讓鄉民滿意,他也不可能連任成功。「是啊,我盡心盡力為鄉民服務;紅白喜事、糾紛調解,任何問題到我手上都能解決。」他自豪地重申。
我想,「喬」事情的確是他的專長!
這些轉變真是令人不可思議!「你可以說說看嗎?」我問道。
「從小我就『好勇鬥狠』,喜歡當英雄,追求過程中的『肯定』。打架鬥狠成了家常便飯,我在獄中的時間超過十年,因流氓管訓、槍械、販毒等罪名受罰無數。反骨的我寧可戴腳鐐、受鞭打,也絕不屈服。」
「那些年讓媽媽傷透了心。她雖然沒多說什麼,但是每次探監就會很不捨地抱著我痛哭。」他接著又說:「從懂事開始,我總是倔強地以最劇烈的方式對抗『這一切令人感到憤怒不公平的世界』;覺得只有暴力才能討回公道!」就在不斷地在闖禍與入監中,不知不覺已步入了中年。
媽媽總是在那兒,傷心之餘更是擔心!!
說到這裡,他突然放聲大哭;「我很懊惱媽媽不能看到我的今天!」眼睜睜地看著這武松一樣出生入死的漢子,不可思議失控式地宣洩著自己的情緒。
3.
「出獄後,我遊手好閒,媽媽也不久後過世了。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附近廟裡的活動。」
台灣本土信仰多元,人們內心的投射常藏其中。觀音的母性正好填補了民眾的心理需求,而我參與的廟寺也崇拜觀音。
「我將時間和精力全心投入廟寺活動,擔任管理委員,無形中我的命運也悄然改變。在觀音座下,我決心痛改前非,一心向上,每天讀經並幫助他人。暴躁之氣逐漸消散,整個人宛如脫胎換骨。」
「因為年輕時的歷練,我處理事情的能力比一般人更高。大家推舉我選里長,沒想到這一選便再也停不下來。默默無語的觀音總是慈祥地持著蓮花,關注著我的努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4.
連任里長,雖然有喜悅,但內心的壓力如千斤重擔,讓他難以喘息。他說:「幾個月前,我被一位生意上的朋友騙了一千六百萬。」
我靜靜地聽著,仔細觀察他痛苦而扭曲的表情。他似乎試圖將那些浮現在意識中的圖像描述出來。
「那筆錢是我多年辛苦積攢的。他總是找藉口不還,又說隨便我怎麼樣。」
「每次想到這件事,我都想像以前那樣去找他討回來。但,我強行壓抑了這種衝動。」這種內心的煎熬經常讓他頭暈、恐慌和呼吸困難。原本打算再追問下去,但看到桌上一疊厚厚的病歷,聽到診間外越來越高亢的吵雜聲,只好暫時停下。
「嗯,今天先針對症狀做個處理;我們一起進行三分鐘的靜坐體驗,然後你再離開。」
「我覺得輕鬆多了,謝謝你!」
5.
「我們」在診間相遇,但時光彷彿回到了年輕歲月中那熟悉的駐軍農村。我與他背後的「我們們」曾共同存在。
他陳述了自己如何在慈母的包容下,獲得救贖並凝聚理想的力量;而身體症狀讓他感受到意識前沿的恐懼。他擔心是否會重返過去那無明的日子,那些好不容易突破的妄念會否再現?
「我們」無法多做什麼,只是在同一空間中體驗彼此的經歷。然而,體驗之後,他將何去何從?
6.
見面一週後。
「這星期好多了!雖然早上起床時還是有些暈、無力和恐慌,但按時吃藥後就沒事。前幾天夢到隔壁祭拜關公的兵將來騷擾我,洗了符水後感覺好多了。」
門診時間總是不夠,但至少能專注於身體問題。他的症狀已顯著改善,真令人欣慰!接下來應該可以安心工作了。
「繼續按時吃藥,兩週後再回診!」
門診繁忙,在健保制度下量比質重要,一次三、四十個患者讓人喘不過氣。
「最近情況不錯!」
「發作減少了,也不再那麼在意他。雖然被騙了一千六百萬元,只要他活著就能還我,所以更在意他的安危。只要他好好活著,我的錢一定能要回來。」
「現在起床後不再擔心自己會失控對他施暴,而是更關心他的安危。」
「您覺得他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像你的作風。」
「我也不知道,只覺得只要他活著,我的財富就能改善。」
他內心戰勝了過去的思考模式,像是脫離了神經迴路的限制,以新的方式面對生活。我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但這確實很美!
在生病過程中,他體驗了內心陰陽力量的衝突,解決了問題,採取了更理想的方法。正向的力量戰勝了邪惡念頭,救贖了自己!這說明了什麼?矛盾的內心交戰!!
他看起來更自信自在,恐懼不再纏繞,隨著內心的變化,軀體症狀也逐漸緩解。
7.
緣起性空,神秘地主體間性總孕育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治療力量?簡德林所說的「我們」就是這力量的基礎。
這期間我們在騰出的空間創造了可以給予涵容、抱持的母親,因著「她」鏡映與理解,他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完成了一次次聚焦的過程,得到前進的力量。
我不僅體驗了他的體驗,同時我自己也被他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