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十九章
中藥是如何治病的(節錄)

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癒疾病的關鍵所在。中藥的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藥物的「氣」,二是藥物的「味」。什麼是中藥的「氣」呢?這個「氣」指的就是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特性。如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所以它的氣就是涼,生薑給人溫熱的感覺,所以它的氣就是溫。不同的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其中寒和涼屬於同一性質,溫和熱屬於同一性質,只是在程度上有差異,涼之甚者為寒,所以有時也把涼稱為「微寒」,而溫之極者為熱,所以有時也把熱稱為「大溫」。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這四種不同的特性稱為「四氣」,也稱為「四性」。在這四氣之外,有些中藥性質平和,既不過熱,也不過寒,這類藥中醫也稱之為「平性」藥。但每一種平性藥,其實還是具有偏溫或偏涼的特性,所以中醫對藥物性能的描述,還是習慣稱為四氣,而不稱作五氣。

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對疾病的治療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調節來保持體溫的恆定。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人體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往往也會遭到破壞,如果產熱多於散熱,那就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症狀,而如果散熱多於產熱,那又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狀,這也意味著疾病往往可以分為兩大類,那就是熱證和寒證。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熱失衡情況的。寒涼藥可以抑制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熱證;溫熱藥可以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證。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證的治療作用。在學習和認識中藥時,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氣,只有了解了藥物的基本特性,我們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些藥物。例如對於寒邪侵犯人體、凝固血液導致的血瘀和熱邪侵犯人體、煎熬血液導致的血瘀,在選用活血化瘀藥時就需要考慮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性能。對於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選擇性能溫熱的活血藥,如紅花、桂枝、艾葉等;對於熱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選擇性能寒涼的活血藥,如赤芍、丹皮、丹參等。如果選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瘀證,為什麼活血藥用下去沒效果?這就是沒有重視藥物寒、熱、溫、涼的氣的緣故!這就是中藥四氣的作用和意義。

下面我們來講中藥的「味」。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來說,主要有酸、苦、甘、辛、鹹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其中有些藥物沒有特殊的味道,中醫上稱之為淡味,由於其味道不顯,因而中醫常把淡味並附於甘味。還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由於澀與酸常並存而類似,所以中醫又把澀味並附到酸味之中,在習慣上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芥末?芥末辛辣,吃時往往會有明顯的「通鼻竅」感覺,這就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會用到辛味的發散和開通作用,例如說平時受點風寒,鼻塞流涕,頭痛惡寒,這時熬上一碗薑湯,趁熱喝下,再蓋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會感覺輕鬆很多,這就是利用了生薑氣溫味辛的特性來發散風寒。除了辛味的開通、發散作用,中醫在實踐中發現,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苦味藥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甘味藥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藥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藥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從味道上來推測和發現藥物的作用。如酸棗仁、五味子、山茱萸這些藥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斂止汗的功效;如黃芩、黃連、黃柏這些藥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熱燥濕的功效;如黃耆、黨參、熟地、枸杞子這些藥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補益身體的功效;如芒硝、牡蠣、食鹽這些藥物都具有鹹味,所以能起到瀉下通便或是軟堅散結的功效;茯苓、薏苡仁這些藥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滲濕的功效等等。

中醫認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還和人體的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具體來說,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鹹味可以入腎。五味和五臟的關係,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創造,牢記五味入五臟的關係,對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我一個朋友去年十月天氣漸冷的時候出現右脅部疼痛,夜間尤甚,人略有疲乏感,舌淡紅苔薄白,脈象細弱,我診斷為氣虛肝鬱,給予補氣解鬱藥三帖,本以為十拿九穩,不料三帖藥吃完,症狀沒有任何好轉。既然藥物無效,那當然是辨證上存在問題了,於是我再仔細對這些症狀作了一個分析,右脅部疼痛,病位應該在肝,疼痛的性質患者自述不是脹痛也不是刺痛,那應該可以排除氣滯(鬱)和血瘀,脈象虛弱,疾病的性質應該為虛證,綜合起來,疾病的根源應該在於肝虛。再則,肝屬木,而十月正是秋季,秋屬金,金能剋木,所以發病。想到這裡,我豁然開朗,這回可找到病根了,那肝虛該如何治療呢?運用酸能入肝的原理,我擬了一張方子,藥物組成為:山茱萸15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5克,桂枝3克,當歸12克,白芍10克,柴胡3克,麥芽3克。這張方子吃到第二天,我朋友就打電話給我說,這次的藥真靈,現在脅部已經基本不痛了。

再舉個例子,中醫上有個補腎的方子叫「青娥丸」,記載於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由核桃仁、補骨脂、杜仲三味藥組成,主要功用是溫陽補腎,主治腎氣虛弱引起的各種腰痛。原書註明該藥的服法是「溫酒、鹽湯下」,用酒是取其活血的功效,用鹽湯則就是利用鹹能入腎的作用,以增強核桃仁、補骨脂、杜仲等藥物的補腎作用。我在臨床上遇到腎虛腰痛的患者,如有嫌煎中藥麻煩的,我就叫他們回去買上一些核桃肉,用淡鹽水炒過,每天吃三至五顆,連續服用一個月,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所以五味入五臟的理論在臨床上是禁得住考驗的,如果運用得當,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藥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歸經」。「歸」,是歸屬、專任的意思,「經」,就是指人體的經絡和它所屬的臟腑。「歸經」也就是指不同的藥物能對某一經絡及其所屬的臟腑起到特殊的治療作用。中藥為什麼會具有這個作用?在前面我們曾提到過,人體的生命原物質(元陰與元陽)相互作用產生氣,氣攜帶有生命原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能,這個效能通過經絡傳遞到臟腑,就產生了臟腑的各種生理活動。所以經絡的實質,我認為就是氣將其攜帶的效能向靶器官傳遞的一個路徑。是否可以這麼設想,如果中藥能增強或減弱氣在某個路徑上的傳遞,那麼,它就能實現對某一臟腑功能的改變,這也就是「歸經」!如果把五味與五臟的關係和歸經理論相結合,那麼五味能入五臟就意味著五味可以對氣在不同的路徑上的傳導產生影響。如酸味入肝,是因為酸味可以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向肝臟傳遞;苦味入心,是因為苦味可以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向心臟傳遞;甘味入脾,是因為甘味可以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向脾傳遞;辛味入肺,是因為辛味可以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向肺傳遞;鹹味入腎,是因為鹹味可以影響氣所攜帶的效能向腎傳遞。

現在對中藥的研究,往往只看到有效成分、藥理作用,而事實上,中藥能起到治療疾病作用的關鍵,卻是在於中藥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上。這個自然特性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中藥能糾正人體被破壞的內在平衡,也全靠這個自然特性。如前面講的寒涼藥可以治療熱證、溫熱藥可以治療寒證,辛味可以發散、酸味可以收斂、甘味可以補中、苦味可以瀉火、鹹味可以軟堅,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鹹味可以入腎等等。如果忽略了這個自然特性,我們就不可能從本質上去認識和理解中藥的作用,甚至會出現很多的偏差。例如說牡蠣這味藥,其主要成分無非就是碳酸鈣,從藥理上研究除了能中和胃酸外沒有任何作用,中醫卻認為牡蠣具有益陰潛陽、軟堅散結、鎮驚安神、收斂固脫的作用,這些能在實驗室中發現嗎?不能!這些作用有效嗎?臨床證實非常有效!那中醫是如何發現這些作用的?那就是通過對藥物自然特性的認識!中醫認為牡蠣生於水中,具有陰寒之氣,所以能益陰潛陽;牡蠣質地重墜,所以能鎮驚安神;牡蠣味鹹而澀口,所以能軟堅散結、收斂固脫。正是因為古人注意到了藥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以及這個特性對人體內在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今天豐富多彩、療效確切的中藥。所以認識中藥不能只盯在幾個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這樣才能很好地使用這些中藥,真正發揮中藥神奇的功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