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揭開心血管運動治療的真面貌
1.1 運動療法的定位與適用範圍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心臟病已成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者,占全球死亡人數約32%。。所以,守護好我們的心臟是重要的健康主題,我們必須向社會推廣兩項知識:對於健康族群,如何合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與病共存。要做好以上兩點,除了進行健康檢查,依靠先進的醫療技術,合理飲食,戒菸控酒,宣導急救技術和緩解精神壓力等,運動療法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同樣具有正向的作用。
1.1.1 運動療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以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為基礎的外科技術、侵入性治療及電生理檢查技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使得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周邊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的治療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但這些結構性的治療方法,並未在病理機轉上治療心血管疾病。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並非「根治」,所以進一步維護或延緩病理過程的綜合治療仍然十分必要。現有藥物也大幅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安全性,並且可行性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是,目前沒有哪一種藥物可以在源頭上對心血管疾病予以根治,並且藥物的不良反應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比如肝損傷、性功能障礙、水腫、腎功能衰竭、牙齦增生、出血等。隨著對運動療法的理解不斷深入,運動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健身的基本方法,也已經成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方式。
1.1.2 運動療法不同於運動健身與運動競技
人民的健康處於國家優先發展的策略地位,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象徵,政府除了需要全方位關注人民的健康,不僅是關注疾病族群,還要關注健康族群、有健康危險因子的族群、出現早期症狀的族群、以及病後的復健和對老年人的關懷。但是,大量的媒體宣傳及健康產業化的概念,容易讓民眾混淆整體健康、體育運動、運動復健、運動治療之間的區別。全民健身運動以社會為基礎,以提高國民整體身體功能為目的;體育運動著重在提高運動能力和興趣;運動康復目前主要關注在肢體協調能力,恢復自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心血管疾病的運動療法則是需要在個別化指導下的運動、對心臟功能的準確評估、不斷地調整運動的負荷、藥物配合、一些必要的監測警報設備等。
1.1.3 運動療法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年輕化,與國家的快速發展而健康普及相對落後有一定的關係。從病理生理的角度來看,很多心血管疾病如果早期預防、科學評估預警,是可以避免或者延緩發病的。運動可以直接或者間接消除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危險因子,以下所列前8條都是公認的經過運動治療可以解決的。另外,運動能力的準確評估也可以避免競技運動導致的心因性猝死。如隱性惡性心律不整、心肌症、動脈瘤、馬凡氏症候群等。
(1)肥胖。
(2)高血脂。
(3)代謝異常。
(4)心血管功能失調。
(5)焦慮。
(6)胸悶、呼吸困難。
(7)失眠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8)脊柱功能障礙(脊柱關節韌帶功能不良)。
(9)體育競技心血管功能狀態評估(透過評估,減少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1.1.4 運動療法在心血管疾病康復及長期生存中的應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合適的運動,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療法,但又是非常複雜的治療。由於心血管疾病種類繁多,患者的疾病程度、性別、年齡以及併發症存在差異,所以,顯然不行用一個固定的表格或者套餐來概括運動療法的內容。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運動療法,最為關鍵的是:對心血管系統及相關系統做出全面、精確的評估。所以,一般的體育教練、健身教練都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必須依靠經驗豐富的心血管專科醫師,並依賴專業的檢查設備。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以下幾類。
(1)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室壁瘤、缺血性心肌症。
(2)侵入性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
(3)心臟衰竭。
(4)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室性心律不整。
(5)合併腦中風、周邊血管病變。
(6)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7)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
(8)靜脈疾病治療前後。
1.1.5 提高運動主動性:為什麼說健康是一種能力
社會各界都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道理大家都聽得懂,也會做。但是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真正長期堅持卻是少數,做到科學運動的又是少之又少。因此實現精確運動療法就更加困難。所以,培養運動的主動性,或者說提高健康的能力,也是運動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的健康能力(追求健康、保持健康的能力)多數是被病情折磨下建立的,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健康能力與學歷、地位、經濟能力、智力、性別既有一定關係也不完全相關。其決定因素有認知能力、自控能力、醫學常識、心理健康程度等。所以作為運動治療的決策制定者,讓治療對象清楚地理解到自己病情的狀況、病理機轉、科學研究進展狀況、運動的預期療效,其次是結合治療對象的實際身體條件、家庭社會人文環境推薦行之有效的運動模式,達到自己可控、可理解、自願、有興趣,從而能長期堅持運動的目的。
(張紅超)
1.1 運動療法的定位與適用範圍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心臟病已成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者,占全球死亡人數約32%。。所以,守護好我們的心臟是重要的健康主題,我們必須向社會推廣兩項知識:對於健康族群,如何合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與病共存。要做好以上兩點,除了進行健康檢查,依靠先進的醫療技術,合理飲食,戒菸控酒,宣導急救技術和緩解精神壓力等,運動療法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同樣具有正向的作用。
1.1.1 運動療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以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為基礎的外科技術、侵入性治療及電生理檢查技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使得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周邊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的治療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但這些結構性的治療方法,並未在病理機轉上治療心血管疾病。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並非「根治」,所以進一步維護或延緩病理過程的綜合治療仍然十分必要。現有藥物也大幅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安全性,並且可行性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是,目前沒有哪一種藥物可以在源頭上對心血管疾病予以根治,並且藥物的不良反應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比如肝損傷、性功能障礙、水腫、腎功能衰竭、牙齦增生、出血等。隨著對運動療法的理解不斷深入,運動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健身的基本方法,也已經成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方式。
1.1.2 運動療法不同於運動健身與運動競技
人民的健康處於國家優先發展的策略地位,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象徵,政府除了需要全方位關注人民的健康,不僅是關注疾病族群,還要關注健康族群、有健康危險因子的族群、出現早期症狀的族群、以及病後的復健和對老年人的關懷。但是,大量的媒體宣傳及健康產業化的概念,容易讓民眾混淆整體健康、體育運動、運動復健、運動治療之間的區別。全民健身運動以社會為基礎,以提高國民整體身體功能為目的;體育運動著重在提高運動能力和興趣;運動康復目前主要關注在肢體協調能力,恢復自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心血管疾病的運動療法則是需要在個別化指導下的運動、對心臟功能的準確評估、不斷地調整運動的負荷、藥物配合、一些必要的監測警報設備等。
1.1.3 運動療法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年輕化,與國家的快速發展而健康普及相對落後有一定的關係。從病理生理的角度來看,很多心血管疾病如果早期預防、科學評估預警,是可以避免或者延緩發病的。運動可以直接或者間接消除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危險因子,以下所列前8條都是公認的經過運動治療可以解決的。另外,運動能力的準確評估也可以避免競技運動導致的心因性猝死。如隱性惡性心律不整、心肌症、動脈瘤、馬凡氏症候群等。
(1)肥胖。
(2)高血脂。
(3)代謝異常。
(4)心血管功能失調。
(5)焦慮。
(6)胸悶、呼吸困難。
(7)失眠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8)脊柱功能障礙(脊柱關節韌帶功能不良)。
(9)體育競技心血管功能狀態評估(透過評估,減少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1.1.4 運動療法在心血管疾病康復及長期生存中的應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合適的運動,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療法,但又是非常複雜的治療。由於心血管疾病種類繁多,患者的疾病程度、性別、年齡以及併發症存在差異,所以,顯然不行用一個固定的表格或者套餐來概括運動療法的內容。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運動療法,最為關鍵的是:對心血管系統及相關系統做出全面、精確的評估。所以,一般的體育教練、健身教練都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必須依靠經驗豐富的心血管專科醫師,並依賴專業的檢查設備。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以下幾類。
(1)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室壁瘤、缺血性心肌症。
(2)侵入性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
(3)心臟衰竭。
(4)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室性心律不整。
(5)合併腦中風、周邊血管病變。
(6)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7)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
(8)靜脈疾病治療前後。
1.1.5 提高運動主動性:為什麼說健康是一種能力
社會各界都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道理大家都聽得懂,也會做。但是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真正長期堅持卻是少數,做到科學運動的又是少之又少。因此實現精確運動療法就更加困難。所以,培養運動的主動性,或者說提高健康的能力,也是運動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的健康能力(追求健康、保持健康的能力)多數是被病情折磨下建立的,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健康能力與學歷、地位、經濟能力、智力、性別既有一定關係也不完全相關。其決定因素有認知能力、自控能力、醫學常識、心理健康程度等。所以作為運動治療的決策制定者,讓治療對象清楚地理解到自己病情的狀況、病理機轉、科學研究進展狀況、運動的預期療效,其次是結合治療對象的實際身體條件、家庭社會人文環境推薦行之有效的運動模式,達到自己可控、可理解、自願、有興趣,從而能長期堅持運動的目的。
(張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