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是一場,不能等的病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蔡瑞鵬醫師
在醫院工作的這些年,我常常聽到兩種聲音。
一種,是來自臨床第一線的醫護同仁:「這張心電圖怎麼看不出來?這根本就是心肌梗塞啊!」
另一種,則來自病人或家屬的關心與遲疑:「怎麼這麼急?可以再等等看嗎?要不要再問問別人?」
這兩種聲音,其實都出於善意。但在我們面對急性心肌梗塞這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時,這樣的落差,往往就是我們與病人最無奈的距離。
急性心肌梗塞的緊急程度,其實很像「產婦突然破水」。它來得又急又快,不能等,也不會自己好。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心臟的肌肉就在慢慢壞死,等不及檢查、也無法觀望。醫療團隊必須立刻做決定、展開搶救,因為每多等一分鐘,就可能多一分遺憾。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拉近醫護人員與民眾之間的「理解距離」。我們希望大家知道──我們不是魯莽、不是草率,而是因為這種病「真的不能等」。我們也希望醫療團隊之間,有更一致的判斷、更明確的溝通語言,讓搶救流程更順暢、不混亂。
書裡整理了100個真實的案例,這些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病人與家屬的故事。每一張心電圖、每一次導管手術、每一次搶救成功與失敗,背後都有一段珍貴的經驗與情感。我們把它們寫下來,是希望讓更多人能提早看懂危險的訊號、提早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本書,也是一個邀請。邀請所有的醫師、護理師、技術員,也邀請家屬、照顧者,甚至社區的你我,一起建立一種共識、一種氛圍──當心肌梗塞發生,我們不用懷疑彼此,而是信任彼此;我們不再拖延,而是立刻動起來,為病人爭取最寶貴的時間。
謝謝願意打開這本書的你。你不是醫師沒關係,但你或許可以在未來某一天,為你自己、或你身邊最親的人,多爭取一點時間,多守住一顆心跳。
謝謝願意閱讀這本書的你。願它帶來一份平安、一份信任,也讓我們在面對「不能等」的時刻,有更多的準備與信心。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蔡瑞鵬醫師
在醫院工作的這些年,我常常聽到兩種聲音。
一種,是來自臨床第一線的醫護同仁:「這張心電圖怎麼看不出來?這根本就是心肌梗塞啊!」
另一種,則來自病人或家屬的關心與遲疑:「怎麼這麼急?可以再等等看嗎?要不要再問問別人?」
這兩種聲音,其實都出於善意。但在我們面對急性心肌梗塞這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時,這樣的落差,往往就是我們與病人最無奈的距離。
急性心肌梗塞的緊急程度,其實很像「產婦突然破水」。它來得又急又快,不能等,也不會自己好。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心臟的肌肉就在慢慢壞死,等不及檢查、也無法觀望。醫療團隊必須立刻做決定、展開搶救,因為每多等一分鐘,就可能多一分遺憾。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拉近醫護人員與民眾之間的「理解距離」。我們希望大家知道──我們不是魯莽、不是草率,而是因為這種病「真的不能等」。我們也希望醫療團隊之間,有更一致的判斷、更明確的溝通語言,讓搶救流程更順暢、不混亂。
書裡整理了100個真實的案例,這些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病人與家屬的故事。每一張心電圖、每一次導管手術、每一次搶救成功與失敗,背後都有一段珍貴的經驗與情感。我們把它們寫下來,是希望讓更多人能提早看懂危險的訊號、提早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本書,也是一個邀請。邀請所有的醫師、護理師、技術員,也邀請家屬、照顧者,甚至社區的你我,一起建立一種共識、一種氛圍──當心肌梗塞發生,我們不用懷疑彼此,而是信任彼此;我們不再拖延,而是立刻動起來,為病人爭取最寶貴的時間。
謝謝願意打開這本書的你。你不是醫師沒關係,但你或許可以在未來某一天,為你自己、或你身邊最親的人,多爭取一點時間,多守住一顆心跳。
謝謝願意閱讀這本書的你。願它帶來一份平安、一份信任,也讓我們在面對「不能等」的時刻,有更多的準備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