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自憐與憂鬱
我們終於開始談到導致憂鬱的主要成因了。除了上面所列的原因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能比自憐更快、更嚴重地產生憂鬱。事實上,就算是生理因素所造成的憂鬱症,也會因自憐而惡化。那些患了嚴重疾病的人常會發出吶喊:「為什麼是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算是正當的吶喊,也會加重憂鬱。
每當我遇見這種為憂鬱而自憐的人,他們總是會抗拒我,通常他們會抗議:「我從來沒有可憐過自己!」或:「大部分時候或許是真的,但我的情形不同啊!」有位女士生氣地反駁道:「我是來找你幫忙的,但我看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問題!」有些人生氣地走出去,甚至用力甩上門。事實就像外科手術一樣:很痛,但若不經歷痛楚,腫瘤就不能除去。情緒上的問題也是一樣;此刻,我們稱自憐為腫瘤,是要喚起憂鬱症患者的注意,因為他們總是抗拒這種說法,但這不會改變情況。事實上,我從未指望一個憂鬱症患者會認同這一點。他們在憂鬱的情況下,是無法承擔任何像自憐這般醜惡的事情的;他們寧可接受同情、藥丸或虛偽的陳腔濫調,而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我一再地提到,不憂鬱的人好像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診斷,就算一個通常有憂鬱傾向的人,當他們不憂鬱時,也很少會爭辯。憂鬱的人似乎會反對這種說法,所幸,大部分的人經過反省都會承認問題,並採取行動接受醫治。有一件事我十分確定:一個人如果不改變自憐的心理思考模式,他是沒有希望的。愈是沉溺於自憐的思想中,憂鬱的程度就會愈深。就算使用藥物和電擊療法,也只能帶來短暫的緩解。倘若這種心理的思考模式不改變,這個人很快地又會回到憂鬱的情況裡。
憂鬱的人都會找各種理由,不願意面對自憐就是造成他們問題的可能原因。知識份子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常常會抗議道:「那太簡單了!一定還有更複雜的原因。」還有一些人會拒絕提供這種分析的諮商師。有一位女士罹患憂鬱症超過七年了,但她一直不肯持續地來見我,原因很簡單,她讀了我所著《靈性控制性情》一書中關於憂鬱的篇章,我在其中簡短地討論了問題;她對她的友人說:「我知道他會說我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我心裡明白這不是真的。我的問題要大得多了。」我相信,如果她早一點誠實地面對問題,可能數年前就得著釋放了。
罕見的例外
除了靈性控制性情之外,我尚未見過任何讀物將自憐列為憂鬱的主要成因。自從數年前本書出版之後,數以百計的諮商師、牧師,以及曾患過憂鬱症的人,都表示贊同我的看法。此外,我也在多場家庭研習會中,在數千人面前詳述這個主題。雖然起初有些人會與我爭論,但我的檔案中有許多來信皆強烈地認同這個原則。
不久前,我回到以前曾經舉辦家庭研習會的一個城市,一位女士承認道:「去年,我對你所說我的憂鬱症是自憐造成的感到好生氣,但有一個朋友幫我買了你談到這個主題的錄音帶,並且堅持我一定要聽。於是,我開始追溯我產生憂鬱之前的思考模式,才發現我真的是有自憐的情況。當我誠實地面對這個事實之後,生命就改變了。」
我並不喜歡對憂鬱症患者說,他們正沉溺在自憐中;事實上,有一次我真是徹底地感到自己沒有同情心。我在中西部主持一次家庭研習會時,有一位牧師要求我輔導他會友中的一位姊妹。當她走進諮商室時,我還記得心中在想:「這是我見過最瘦的女人。」她在前六個月中掉了卅九磅的體重,只剩下八十九磅。她的丈夫是一位空軍軍官,在北越的戰事中被擊落,官方的報告是「作戰失蹤」。
當她哭訴她的故事時,我差一點跟她一起掉淚。整整四年的時間,她都未調整好心態。她的丈夫到底是活是死?她的三個兒子每天都會問:「媽媽,你想我們的爹地是不是還活著?」最後,她崩潰了,哭著說:「我寧願知道他死了,這總比面對永無止境的不確定還好。」如果我要在諮商室裡對一個人表達出我的同情,那麼非這個女人莫屬了。諮商的基本原則是:我絕不能對一個憂鬱症患者表達自己的同情心,但給予憐憫、了解和幫助則是適當的。這些人已經過度地可憐自己了,因而產生了憂鬱;他們所需要的是幫助,溫柔地引導他們明白自己正沉溺在自憐中。
當我詢問這位親愛的女士,她愛不愛她的丈夫時,她回答:「是的,他和我的三個小男孩是我生命中惟一最重要的。」然後,我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她先前提到的一個事實─她愛自己比愛丈夫多。「對你來說,你內心的確定,真的比你的丈夫可能還活著更重要嗎?」她坐直了,然後喊道:「天哪!我讓自己苦惱到一個地步,都不能有條理地思考了!」那位女士改變了她的思考模式,從此也改變了她的整個生活方式。她的環境並未改變,她的丈夫仍然是失蹤人口,但她不再為自己感到難過;相反地,她開始為她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而感恩。她對丈夫的摯愛很快地超越了對自己的愛。她也將這樣的想法傳達給兒子,當他們問到父親時,她就帶他們一起禱告,不論他此刻在哪裡,神會使他堅強,也使他抱著希望能再見到他們。
這個目標所提供的願景,把他們一家人帶出了消沉與憂鬱的絕境。他們藉著宣告神的恩典為所面對的環境感恩,於是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
自憐與憂鬱
我們終於開始談到導致憂鬱的主要成因了。除了上面所列的原因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能比自憐更快、更嚴重地產生憂鬱。事實上,就算是生理因素所造成的憂鬱症,也會因自憐而惡化。那些患了嚴重疾病的人常會發出吶喊:「為什麼是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算是正當的吶喊,也會加重憂鬱。
每當我遇見這種為憂鬱而自憐的人,他們總是會抗拒我,通常他們會抗議:「我從來沒有可憐過自己!」或:「大部分時候或許是真的,但我的情形不同啊!」有位女士生氣地反駁道:「我是來找你幫忙的,但我看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問題!」有些人生氣地走出去,甚至用力甩上門。事實就像外科手術一樣:很痛,但若不經歷痛楚,腫瘤就不能除去。情緒上的問題也是一樣;此刻,我們稱自憐為腫瘤,是要喚起憂鬱症患者的注意,因為他們總是抗拒這種說法,但這不會改變情況。事實上,我從未指望一個憂鬱症患者會認同這一點。他們在憂鬱的情況下,是無法承擔任何像自憐這般醜惡的事情的;他們寧可接受同情、藥丸或虛偽的陳腔濫調,而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我一再地提到,不憂鬱的人好像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診斷,就算一個通常有憂鬱傾向的人,當他們不憂鬱時,也很少會爭辯。憂鬱的人似乎會反對這種說法,所幸,大部分的人經過反省都會承認問題,並採取行動接受醫治。有一件事我十分確定:一個人如果不改變自憐的心理思考模式,他是沒有希望的。愈是沉溺於自憐的思想中,憂鬱的程度就會愈深。就算使用藥物和電擊療法,也只能帶來短暫的緩解。倘若這種心理的思考模式不改變,這個人很快地又會回到憂鬱的情況裡。
憂鬱的人都會找各種理由,不願意面對自憐就是造成他們問題的可能原因。知識份子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常常會抗議道:「那太簡單了!一定還有更複雜的原因。」還有一些人會拒絕提供這種分析的諮商師。有一位女士罹患憂鬱症超過七年了,但她一直不肯持續地來見我,原因很簡單,她讀了我所著《靈性控制性情》一書中關於憂鬱的篇章,我在其中簡短地討論了問題;她對她的友人說:「我知道他會說我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我心裡明白這不是真的。我的問題要大得多了。」我相信,如果她早一點誠實地面對問題,可能數年前就得著釋放了。
罕見的例外
除了靈性控制性情之外,我尚未見過任何讀物將自憐列為憂鬱的主要成因。自從數年前本書出版之後,數以百計的諮商師、牧師,以及曾患過憂鬱症的人,都表示贊同我的看法。此外,我也在多場家庭研習會中,在數千人面前詳述這個主題。雖然起初有些人會與我爭論,但我的檔案中有許多來信皆強烈地認同這個原則。
不久前,我回到以前曾經舉辦家庭研習會的一個城市,一位女士承認道:「去年,我對你所說我的憂鬱症是自憐造成的感到好生氣,但有一個朋友幫我買了你談到這個主題的錄音帶,並且堅持我一定要聽。於是,我開始追溯我產生憂鬱之前的思考模式,才發現我真的是有自憐的情況。當我誠實地面對這個事實之後,生命就改變了。」
我並不喜歡對憂鬱症患者說,他們正沉溺在自憐中;事實上,有一次我真是徹底地感到自己沒有同情心。我在中西部主持一次家庭研習會時,有一位牧師要求我輔導他會友中的一位姊妹。當她走進諮商室時,我還記得心中在想:「這是我見過最瘦的女人。」她在前六個月中掉了卅九磅的體重,只剩下八十九磅。她的丈夫是一位空軍軍官,在北越的戰事中被擊落,官方的報告是「作戰失蹤」。
當她哭訴她的故事時,我差一點跟她一起掉淚。整整四年的時間,她都未調整好心態。她的丈夫到底是活是死?她的三個兒子每天都會問:「媽媽,你想我們的爹地是不是還活著?」最後,她崩潰了,哭著說:「我寧願知道他死了,這總比面對永無止境的不確定還好。」如果我要在諮商室裡對一個人表達出我的同情,那麼非這個女人莫屬了。諮商的基本原則是:我絕不能對一個憂鬱症患者表達自己的同情心,但給予憐憫、了解和幫助則是適當的。這些人已經過度地可憐自己了,因而產生了憂鬱;他們所需要的是幫助,溫柔地引導他們明白自己正沉溺在自憐中。
當我詢問這位親愛的女士,她愛不愛她的丈夫時,她回答:「是的,他和我的三個小男孩是我生命中惟一最重要的。」然後,我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她先前提到的一個事實─她愛自己比愛丈夫多。「對你來說,你內心的確定,真的比你的丈夫可能還活著更重要嗎?」她坐直了,然後喊道:「天哪!我讓自己苦惱到一個地步,都不能有條理地思考了!」那位女士改變了她的思考模式,從此也改變了她的整個生活方式。她的環境並未改變,她的丈夫仍然是失蹤人口,但她不再為自己感到難過;相反地,她開始為她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而感恩。她對丈夫的摯愛很快地超越了對自己的愛。她也將這樣的想法傳達給兒子,當他們問到父親時,她就帶他們一起禱告,不論他此刻在哪裡,神會使他堅強,也使他抱著希望能再見到他們。
這個目標所提供的願景,把他們一家人帶出了消沉與憂鬱的絕境。他們藉著宣告神的恩典為所面對的環境感恩,於是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