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把記憶力和思考力都交給AI,現代人的腦部正在退化

比老化更可怕的是「腦的退化」

•  站起來的瞬間,忘記自己本來要做什麼

•  聊天時,想說的詞彙偏偏想不起來

•  同時處理多件事情變得困難

•  比以前更容易生氣

•  沒有手機或電腦就會感到不安

同年齡的人聚在一起時,可能會熱烈討論與老化有關的話題,大家甚至會直呼「對啊,我也有這種情況!」不過,這可不是一句「上了年紀,沒辦法了」就能敷衍過去的事情。年紀增長當然會帶來影響,但更可能的,是大腦的「退化」腦功能下降或是腦內平衡失調。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度依賴數位設備。

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逐漸取代了大腦的一部分功能,而腦力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過去需要親自搜尋或觀察才能收集的資訊,現在只要按個按鍵,就會在螢幕上呈現。而且這些資訊不需要自己分析,只要看網路或社群整理好的重點,就容易覺得「自己好像已經了解一切了」。電腦與手機逐漸成為大腦的外接記憶體,隨時可以透過瀏覽歷史回顧資訊。因此,我們做筆記或努力記住事情的習慣,也大幅減少。

現代社會確實非常便利。但我擔心的是,大腦可能變成「不記憶的腦」與「不思考的腦」。如果不正視自己的腦,單純依賴科技的便利,身體與心理都會逐漸衰退。我很難想像,用退化的大腦能創造幸福的未來。無論稱它為數位社會、科技社會,或 AI 社會,都無妨。可以肯定的是,科技進步會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更深刻影響我們的大腦。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問自己:

•  不管幾歲,都能健康、活出自我嗎?

•  每天會煩躁、無精打采,甚至鬱鬱寡歡嗎?

•  認知功能會快速衰退,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嗎?

每天的生活選擇,決定我們的未來。唯有正視「大腦的特性」,養成強化腦力的生活方式,才能培養出「持續成長的成人大腦」。這,是現代生活中必須培養的能力。

 

持續成長的大腦

我在一九八七年從醫學院畢業後,一邊累積各種臨床經驗,一邊進行 MRI 腦影像的獨自診斷研究。透過分析從胎兒到百歲以上高齡者、超過一萬人的腦影像,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發現:

•  大腦每天都在變化,直到死亡前都能持續成長。

•  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大腦,每個大腦都是其人生經驗的總和。

雖然神經細胞的數量從一歲前就開始減少,但大腦中的胺基酸分泌並不會隨年齡下降。「生命之源」般的胺基酸,是構成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也是大腦的重要養分。只要營養持續供給,大腦就具備持續成長的潛力。這些觀察結果帶給我們一些重要啟示,「大腦成長」並不僅取決於神經細胞的數量,更重要的是細胞間的網絡。具體而言,神經細胞聚集的「皮質」與神經纖維聚集的「白質」網絡被強化,這才是真正的大腦成長方式。即便隨著年齡神經細胞數量減少,大腦網絡仍能不斷增強,從而維持大腦功能。

當大腦獲得資訊刺激時,負責傳遞訊息的白質會變得更粗壯,而處理資訊的神經細胞成長則讓皮質表面積擴張。這種情況就像樹木的葉片張開、樹幹與樹枝逐漸變粗延伸,我稱之為「腦的枝幹」。初生嬰兒的大腦,只能看到細而脆弱的枝幹。隨著成長,吸收各種資訊後,腦的枝幹逐漸發展壯大。在四十多歲達到成長高峰,五十歲之後個體差異開始明顯(詳細會在第 3 章說明)。「個體差異存在」,也代表日常習慣與照護方式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就像工作一樣,隨著年紀增長,體力上可能無法比年輕人,但靠經驗累積與廣泛人脈,仍能維持高效表現。大腦亦同理,只要持續接受良好刺激並養成習慣,它就能保持成長與活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