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觀念三:伸展的安全Q&A

Q1:應先跑步再伸展,否則會受傷?

A:不一定,看做法而定。伸展操本身可以是最安全的熱身。

一般人暖身的方法常是「跑步或心肺運動動態暖身靜態暖身」(動、靜態暖身的定義請參閱P?),有時3個步驟並不會都做到,看運動項目和教練的習慣而定。

但就是因為長久以來,大家都遵循這種流程,就誤以為要先跑步或跳繩…,做一些心肺運動先讓身體變熱,才能用伸展來暖身。

這個觀念不算錯,但是這本書教你的10招動作,觀念更先進。

其實,伸展操本身就是一種熱身運動,伸展時血管受到刺激,會把血液打進肌肉內,血液循環增加的結果自然會使肌肉的溫度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加快,就具有暖身的效果。

所以,我這套伸展跟傳統的動態、靜態伸展效果不同;與先跑步再伸展的傳統做法相比較,這套伸展操更安全!其實,以跑步開始也有跌倒、扭傷腳的風險,實務上也處理過為數不少的案例,但把本書的這套暖身當成第一步驟,不但效果好又幾乎沒有受傷風險,更節省時間。

此外,心肺運動跟伸展的傳統做法,是取其互補效果,啟動心肺是增加攝氧量跟體溫、神經傳導速度,而伸展則是為了提升肌肉的適應性,把兩者效果相加來循序進入主訓練。但我的伸展操同時兼具兩者的功能,讓開始運動的第一步驟更安全、更省時。

因此不論誰運用這套伸展操來運動,建議把暖身流程改成「黃老師的10招伸展動態暖身」即可,心肺項目則依照各種運動的需求,可做可不做。

當然,如果是以靜態暖身當成第一步驟,再進行其他暖身,從運動傷害防護的角度來看,相對是比較不優的做法。

Q2:伸展時,「痛」才有效?

A:錯!這是靜態伸展的迷思。

大眾最為熟悉的伸展法,就是「靜態伸展」;顧名思義,就是停留在單一位置長達數十秒~數分鐘的伸展法,這種方法最簡單、最普遍。因為靜態伸展的普及,很多人直接把它與伸展畫上等號,但其實,伸展還有很多種。靜態伸展維持在單一位置的時間較長,很容易在數十秒後就感到疼痛,此時普遍的做法都是要你「繼續保持」,讓疼痛繼續,聲稱這樣才能讓肌肉持續拉長。
但是,這不是絕對的,忍痛的確可以繼續拉長,但可能造成小撕裂傷,引起隔日的疼痛;小撕裂傷在運動過程中雖然難以完全避免,但盡量減少它的產生有助於培養更優質的身體。

我要教你的做法,是「不痛又有效」的做法。

讓我先簡單解釋一下原理,我設計的這套伸展,之所以宣稱不會痛,是因為可以「解除牽張反射」,我常說就是在「騙肌肉」!也就是說,當你伸展到極限時,逐漸感覺到緊繃,就可以回復到原位,然後進行下一次。在這過程中,一次會比一次遠、一次會比一次深,但因為你從未真正到達鎖緊的點,所以根本不會痛,而且只花很少的時間卻伸展得更深!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套動作的效果,實際上做做看你就能比較出差異來。

Q3:伸展完隔天筋緊縮或痛,是正常的?

A:錯!不痛不緊才是最好的。

如果伸展完的隔日或兩、三天內,感覺到明顯的疼痛,甚至感覺到伸展過的部位,好像「縮筋」縮得比以前更緊,但後來幾日又慢慢恢復正常了。請注意,這並不是正常的狀況!

現在的人想要提升柔軟度,還是以靜態伸展為主,尤其是練習瑜珈、舞蹈、體操等需要高柔軟度的人,更是幾乎天天拉筋。長期大量使用靜態伸展的人,會以為「縮筋」是正常的,但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伸展完的隔日會有這些現象,表示在靜態伸展時,並不完全真的伸展到肌肉,而是硬把肌肉拉長而導致小撕裂傷。小撕裂傷在隔日或3天內癒合,會引起疼痛感;而癒合時會有結痂,結痂會讓組織變短,所以感覺起來整條肌肉反而比之前緊縮了。

這種小撕裂傷的狀態,是我們要避免的,因為小瘢痕會累積成大瘢痕,最後影響肌肉運作,或影響血液循環。

然而,有時伸展是搭配在主運動前或後進行的,這時候就不容易分辨,隔日的痠痛究竟是運動造成的乳酸堆積,或者是小撕裂傷,所以這就是我要設計這一套伸展法的用意,如果能在主訓練前確實用這套方法伸展,不但在暖身時就能預防小撕裂傷,連動態伸展、主訓練時都能減少撕裂的機率,它的整體效益是很大的。Q4:我的肌肉強度已經超好,不需要伸展了?

A:錯!肌肉「僵硬」跟「強度」是兩回事。

很多人會誤解肌肉「強度」的意思,所謂強度,指的通常是肌肉可以施展的力量,或肌肉的耐力,或者整體肌肉能力的統稱。

肌肉強,跟僵硬是兩回事!很多人運動或練重訓,肌肉越來越緊繃,越練越暴躁,以為這是正常的,其實把僵硬當成強大是錯誤的觀念。僵硬,只會讓你更容易受傷,但真正強壯的肌肉,應該是觸感有彈性、不死硬,運動時感覺到流暢、協調的。

如果你的肌肉硬梆梆,表示練法錯了,你要學習在暖身、收操或日常保養時加入伸展,來提升肌肉適能。即便連肌肉強度很好的人,也需要常常伸展,伸展對操練過的肌肉來說,就是一種放鬆跟調整,可避免隔日的不適感跟運動傷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