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緊咬牙齒」恐怕招來失智症
就寢時沒有自覺地緊咬牙齒
一說『緊咬牙齒』恐怕招來失智症,許多人腦中會浮現「真的嗎?」吧。
的確,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跟牙齒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才對。
然而,我認為緊咬牙齒是失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善緊咬牙齒的情況能夠預防失智症。
本書所說的「緊咬牙齒」是指,就寢時無意識緊咬磨牙的情況。
睡覺時,我們大多會以清醒時2~3倍的強大力量緊咬牙齒。此時,如果牙齒的咬合有問題,會對下顎造成負擔,引起活動下顎感到疼痛、發出鳴響、難以張嘴等症狀。這就是「顳顎關節症」。
下顎的肌肉有連結到肩頸,所以顳顎關節症會使肩頸容易僵硬。換句話說,我認為「頸部僵硬=顳顎關節症造成的肌肉僵硬」。
再者,缺少臼齒或者臼齒咬合不佳的人,會變成緊咬門齒。緊咬門齒會造成頭部些微後仰。
長年以這樣的姿勢就寢,下顎、頸部的肌肉將持續緊繃,不但會使脖子僵硬,睡覺時頭部也會後仰。即便後來牙齒全部沒有了,頭部後仰的習慣也會改不過來。
那麼,為什麼頸部僵硬跟失智症有關呢?
頸部僵硬會壓迫到頸部內側的粗血管「內頸靜脈」,使得腦部的血液難以流回心臟,更詳細內容會在第2章說明。除此之外,我認為這也會讓「腦脊髓液」的循環變差。
腦脊髓液是指,由腦部的「腦室」製造的無色透明液體,有一種說法是腦室每天會產生500毫升的腦脊髓液。腦脊髓液會在腦內緩慢循環,最後流至靜脈與脊髓中被吸收。除了保護我們的頭腦之外,腦脊髓液還會在睡眠時回收腦細胞排出的老舊廢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頸部肌肉(主要是胸鎖乳突肌)僵硬,如同前面的說明,會造成腦脊髓液的循環淤滯,腦部的老舊廢物無法順利排出。結果,腦部機能低下,引發失智症狀。
增加失智症罹患風險的「隱性顳顎關節症」
許多人對緊咬牙齒沒有自覺。
緊咬牙齒發生在睡眠時最深層睡眠的「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所以一般不會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
我至今診察超過兩萬位患者,從這些經驗中發現,即便未顯現顳顎關節症的症狀,非常多人都有「隱性顳顎關節症」。
這邊有快速判斷是不是隱性顳顎關節症的自我檢測。如同下頁照片,請將手指抵到耳垂後方(下顎根部),向上用力推壓。
你有以下的症狀嗎?
「隱性顳顎關節」自我檢測
以食、中兩指抵住耳垂後方(下顎根部)的凹陷處,向上用力推壓。若感到疼痛、異樣感,可能就是「隱性顳顎關節症」。
此時感到疼痛、異樣感的人,可能就有隱性顳顎關節症。
睡眠時緊咬牙齒、頭部後仰,會造成頸部肌肉僵硬。頸部肌肉沒有僵硬的人,強壓耳垂後方是不會感到疼痛的。
另外,請檢查下述的各個項目。
符合的項目愈多,顳顎關節症的可能性愈高,因隱性顳顎關節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
雖然緩解下顎的關節就能覺得輕鬆,但還是要請牙醫師幫忙看診一下。
自行維護的場合,放鬆下顎周邊的肌肉來緩解關節,光是這樣就能輕鬆不少。
你有出現下列情形嗎?
「隱性顳顎關節症」檢測
□用手指推壓下顎關節部分感到疼痛
□嘴巴難以張開
□早上起來後,下顎感到疼痛
□上犬齒出現磨損
□下門齒出現磨損
□脖子僵硬
□脖子無法順暢轉動
□駝背
□半夜起來如廁三次以上
□煮飯時,準備打開冰箱拿食材,卻忘記要拿什麼
□出現暈眩、走路不穩
□睡覺時鼻鼾
□張開嘴巴會發出鳴響
□牙齦裡的骨頭有異常肥大(隆起)的情況
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能罹患「隱性顳顎關節症」,
請確實找牙醫幫忙看診吧。
除了失智症之外,頸部僵硬也會造成頭痛、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睡眠時緊咬牙齒,平常的姿勢也會惡化頸部僵硬。
自然站立時,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從側面來看是不是呈現一直線?這是本來的正確姿勢。
脊椎會呈現S型彎曲,巧妙分散頭部重量並給予支撐。
然而,如果頭部前伸而駝背,就會變成僅有頸部在支撐頭部。脖子直接承受重量,因而造成頸部僵硬。
除了失智症之外,頸部僵硬也會造成頭痛、暈眩、走路不穩、鼻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症狀。詳細解說請翻閱第5章。
正確的姿勢是
「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呈現一直線」
自然站立時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呈現一直線,才是正確的姿勢。頭部前伸而駝背,會造成頸部僵硬。另外,手自然下垂時,手背朝向前方,表示已經駝背了。
為了守護腦部與身體的健康,頸部僵硬不可忽視不理。
有鑑於此,我推薦給患者們的方法是「捏脖子」。
做法相當簡單。
將左手繞到頸部後方,從後面握住頸部。此時,左手拇指會抵到內頸靜脈。這不是針灸等的穴位,不需要對拇指的位置過於神經質。
就這樣對手指施力,用力捏頸部。這是基本的做法,用以緩解「胸鎖乳突肌」的頸部肌肉,改善脖子僵硬的情況。
胸鎖乳突肌是從耳朵後方連接至鎖骨的粗厚肌肉,與「頸椎」的頸部骨頭協力做出歪頭等動作。
腦部血液回流時,會通過最大的血管「內頸靜脈」,但若胸鎖乳突肌僵硬,頭部周邊的血液、腦脊髓液循環會變差。
另外,用左手捏脖子是有其理由的。
超簡單!
改善頸部僵硬的「捏脖子」
用左手握住頸部後方,手指施力按壓脖子。此時,拇指抵到的地方附近有內頸靜脈,能夠緩解胸鎖乳突肌,改善頸部僵硬的情況。
內頸靜脈左右各有一條,但左邊的比右邊的粗約兩倍。重點按壓左側,能夠改善整個內頸靜脈的流動,讓腦內的血液、腦脊髓液體循環變得順暢。
作為進階做法,也可將拇指的位置沿著頸部由上而下移動捏握。這樣能夠提高緩解頸部的效果。
另外,因長年緊咬牙齒的習慣,造成頸部後面僵硬的場合,這邊推薦伸展脖子背側。
雙手交握於頭部後方,以手的重量讓頭部往前倒,伸展大肌肉「斜方肌」等枕骨下肌群,緩解頸部僵硬。
斜方肌是從頸部後面延伸至背部,將頭部往後拉引、支撐頸部的大肌肉。這是容易僵硬的肌肉,建議平時就養成伸展這塊肌肉的習慣。
就寢時沒有自覺地緊咬牙齒
一說『緊咬牙齒』恐怕招來失智症,許多人腦中會浮現「真的嗎?」吧。
的確,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跟牙齒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才對。
然而,我認為緊咬牙齒是失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善緊咬牙齒的情況能夠預防失智症。
本書所說的「緊咬牙齒」是指,就寢時無意識緊咬磨牙的情況。
睡覺時,我們大多會以清醒時2~3倍的強大力量緊咬牙齒。此時,如果牙齒的咬合有問題,會對下顎造成負擔,引起活動下顎感到疼痛、發出鳴響、難以張嘴等症狀。這就是「顳顎關節症」。
下顎的肌肉有連結到肩頸,所以顳顎關節症會使肩頸容易僵硬。換句話說,我認為「頸部僵硬=顳顎關節症造成的肌肉僵硬」。
再者,缺少臼齒或者臼齒咬合不佳的人,會變成緊咬門齒。緊咬門齒會造成頭部些微後仰。
長年以這樣的姿勢就寢,下顎、頸部的肌肉將持續緊繃,不但會使脖子僵硬,睡覺時頭部也會後仰。即便後來牙齒全部沒有了,頭部後仰的習慣也會改不過來。
那麼,為什麼頸部僵硬跟失智症有關呢?
頸部僵硬會壓迫到頸部內側的粗血管「內頸靜脈」,使得腦部的血液難以流回心臟,更詳細內容會在第2章說明。除此之外,我認為這也會讓「腦脊髓液」的循環變差。
腦脊髓液是指,由腦部的「腦室」製造的無色透明液體,有一種說法是腦室每天會產生500毫升的腦脊髓液。腦脊髓液會在腦內緩慢循環,最後流至靜脈與脊髓中被吸收。除了保護我們的頭腦之外,腦脊髓液還會在睡眠時回收腦細胞排出的老舊廢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頸部肌肉(主要是胸鎖乳突肌)僵硬,如同前面的說明,會造成腦脊髓液的循環淤滯,腦部的老舊廢物無法順利排出。結果,腦部機能低下,引發失智症狀。
增加失智症罹患風險的「隱性顳顎關節症」
許多人對緊咬牙齒沒有自覺。
緊咬牙齒發生在睡眠時最深層睡眠的「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所以一般不會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
我至今診察超過兩萬位患者,從這些經驗中發現,即便未顯現顳顎關節症的症狀,非常多人都有「隱性顳顎關節症」。
這邊有快速判斷是不是隱性顳顎關節症的自我檢測。如同下頁照片,請將手指抵到耳垂後方(下顎根部),向上用力推壓。
你有以下的症狀嗎?
「隱性顳顎關節」自我檢測
以食、中兩指抵住耳垂後方(下顎根部)的凹陷處,向上用力推壓。若感到疼痛、異樣感,可能就是「隱性顳顎關節症」。
此時感到疼痛、異樣感的人,可能就有隱性顳顎關節症。
睡眠時緊咬牙齒、頭部後仰,會造成頸部肌肉僵硬。頸部肌肉沒有僵硬的人,強壓耳垂後方是不會感到疼痛的。
另外,請檢查下述的各個項目。
符合的項目愈多,顳顎關節症的可能性愈高,因隱性顳顎關節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
雖然緩解下顎的關節就能覺得輕鬆,但還是要請牙醫師幫忙看診一下。
自行維護的場合,放鬆下顎周邊的肌肉來緩解關節,光是這樣就能輕鬆不少。
你有出現下列情形嗎?
「隱性顳顎關節症」檢測
□用手指推壓下顎關節部分感到疼痛
□嘴巴難以張開
□早上起來後,下顎感到疼痛
□上犬齒出現磨損
□下門齒出現磨損
□脖子僵硬
□脖子無法順暢轉動
□駝背
□半夜起來如廁三次以上
□煮飯時,準備打開冰箱拿食材,卻忘記要拿什麼
□出現暈眩、走路不穩
□睡覺時鼻鼾
□張開嘴巴會發出鳴響
□牙齦裡的骨頭有異常肥大(隆起)的情況
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能罹患「隱性顳顎關節症」,
請確實找牙醫幫忙看診吧。
除了失智症之外,頸部僵硬也會造成頭痛、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睡眠時緊咬牙齒,平常的姿勢也會惡化頸部僵硬。
自然站立時,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從側面來看是不是呈現一直線?這是本來的正確姿勢。
脊椎會呈現S型彎曲,巧妙分散頭部重量並給予支撐。
然而,如果頭部前伸而駝背,就會變成僅有頸部在支撐頭部。脖子直接承受重量,因而造成頸部僵硬。
除了失智症之外,頸部僵硬也會造成頭痛、暈眩、走路不穩、鼻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症狀。詳細解說請翻閱第5章。
正確的姿勢是
「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呈現一直線」
自然站立時耳朵、肩膀、手肘、膝蓋、腳踝呈現一直線,才是正確的姿勢。頭部前伸而駝背,會造成頸部僵硬。另外,手自然下垂時,手背朝向前方,表示已經駝背了。
為了守護腦部與身體的健康,頸部僵硬不可忽視不理。
有鑑於此,我推薦給患者們的方法是「捏脖子」。
做法相當簡單。
將左手繞到頸部後方,從後面握住頸部。此時,左手拇指會抵到內頸靜脈。這不是針灸等的穴位,不需要對拇指的位置過於神經質。
就這樣對手指施力,用力捏頸部。這是基本的做法,用以緩解「胸鎖乳突肌」的頸部肌肉,改善脖子僵硬的情況。
胸鎖乳突肌是從耳朵後方連接至鎖骨的粗厚肌肉,與「頸椎」的頸部骨頭協力做出歪頭等動作。
腦部血液回流時,會通過最大的血管「內頸靜脈」,但若胸鎖乳突肌僵硬,頭部周邊的血液、腦脊髓液循環會變差。
另外,用左手捏脖子是有其理由的。
超簡單!
改善頸部僵硬的「捏脖子」
用左手握住頸部後方,手指施力按壓脖子。此時,拇指抵到的地方附近有內頸靜脈,能夠緩解胸鎖乳突肌,改善頸部僵硬的情況。
內頸靜脈左右各有一條,但左邊的比右邊的粗約兩倍。重點按壓左側,能夠改善整個內頸靜脈的流動,讓腦內的血液、腦脊髓液體循環變得順暢。
作為進階做法,也可將拇指的位置沿著頸部由上而下移動捏握。這樣能夠提高緩解頸部的效果。
另外,因長年緊咬牙齒的習慣,造成頸部後面僵硬的場合,這邊推薦伸展脖子背側。
雙手交握於頭部後方,以手的重量讓頭部往前倒,伸展大肌肉「斜方肌」等枕骨下肌群,緩解頸部僵硬。
斜方肌是從頸部後面延伸至背部,將頭部往後拉引、支撐頸部的大肌肉。這是容易僵硬的肌肉,建議平時就養成伸展這塊肌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