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
乳癌罹患率這麼高,我需要做「乳癌遺傳基因檢測」嗎?
BRCA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約占5~10%。國際巨星安潔莉娜.裘莉的母親罹患卵巢癌,阿姨罹患乳癌,兩位親屬皆為BRCA基因突變患者,裘莉本身檢查也發現自己有BRCA1突變,被醫師認為是罹患乳癌的高風險者。
但根據目前研究,BRCA1、BRCA2基因對乳癌的影響性,以白人(特別是猶太人)較準確,目前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亞洲人的乳癌與此兩種基因有強烈關聯,檢測準確度有待更多臨床實證。若經醫師認為有必要或個人有意願做檢查,可參考以下說明再做評估:
BRCA基因是什麼?
BRCA英文取自乳癌(Breast Cancer)的單字字首,BRCA1與BRCA2屬於染色體顯性遺傳,在西方國家,如果父母有一方帶此基因,下一代獲得此基因的機率為50%,比一般人高許多。它們原本是人體的抑癌基因,能協助人體修復受損的DNA,抑制細胞異化,但如果發生損壞時就會產生癌變,特別容易形成乳癌、卵巢癌或男性攝護腺癌。目前研究指出,白人如果帶有BRCA遺傳基因,一生中得到乳癌的機率高達70%,得到卵巢癌的機率約50%,也容易比一般人在更年輕時就罹患這幾類癌症。
哪些人需要做檢測?
「遺傳基因檢測是檢查乳癌最準確的方法嗎?」、「如果我沒有家族病史,需要做檢查嗎?」對於新式的檢測法,從病患熱切的詢問中,很能感受她們對乳癌的憂慮與不安。是否需要做基因檢測,依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NCCN guideline)建議:家族內有一等親年輕型乳癌、三陰性乳癌病史、2位以上家人罹患乳癌,或是同時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家族內已知有乳癌遺傳基因等高危險族群,可考慮做基因檢測,目前台灣醫界並未有共識與制定標準。
乳癌遺傳基因檢測流程
1.檢驗門診:了解受檢者與一等親是否罹患乳癌及婦科癌症,以及身體其他健康情況,並說明基因檢測的內容與流程。 2.檢體採驗:採取受檢者的血液或腫瘤組織。 抽血檢測—―未罹癌或腫瘤已切除者:健康未罹癌者,想了解個人先天遺傳基因BRCA是否有突變,或曾患乳癌已治療後,想了解罹癌是否與遺傳基因有關。 癌組織採驗—―已罹癌者切除腫瘤時採檢:如果本身已罹患乳癌,在切除腫瘤組織時一併採檢,不須再抽血。 3.等待檢驗報告:檢體送往專門實驗室進行BRCA1(第17對染色體)、BRCA2(第13對染色體)基因變異檢測,通常約3〜4週取得檢驗報告,陽性表示取樣組織有增加致癌的機率;陰性表示未檢出可能致癌的相關基因變異。
發現乳癌基因異常,該怎麼辦?
目前此檢驗法對亞洲人並未具有科學證據的文獻,在台灣如果檢查出自己帶有BRCA基因,只顯示可能具有先天罹癌的風險,不需要太緊張。請以積極的心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後天風險管理,同時,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每年定期到醫院做理學觸診檢查,以及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是否需加做乳房磁振造影(MRI)或3D乳房斷層攝影(DBT),可與醫師討論必要性,除非例行檢查發現有異狀,一般正常情況下並不需要做超過常規的檢查。
乳癌遺傳基因的發現,確實使許多女性得以及早有所警覺,或做出積極的醫療計畫,但要提醒大家:BRCA基因並非唯一罹患乳癌的因素,把生活和心態過得健康,遠離後天人為的致癌因素,同樣也很重要。
【摘文2】
恢復外型、重塑自信,給自己全新再造的機會
我從長年來與患者接觸的經驗中發現,乳癌最令人恐懼的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乳房。對廣大的女性來說,失去這個本來應該相伴一生的「好朋友」,不僅感覺自己不再完整,憂慮治療期間無法兼顧家庭與工作,也唯恐會影響夫妻感情,心理壓力非常大。先進的乳癌治療技術,已將罹癌後的生存期大幅延長,但乳房切除手術,對患者不只是生理上很大的創傷,焦慮、沮喪的情緒更會影響日後抗癌的信心與效果,雖能平安活著卻很痛苦。因此,在腫瘤切除手術後重建乳房,是勢在必行的重要治療項目。
「切除腫瘤能活下來就好了,幹嘛還要重建?」、「義乳看起來都很假,硬梆梆的……」早期很多乳癌病人只求治癒癌症,並未有乳房重建的正確醫療觀念,很多人不了解乳房重建對於癌症康復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也因為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多數人對義乳有品質不良的印象,擔心重建乳房後續問題會很多,可能經常要「進廠維修」,還可能隨時會破掉、歪掉,因而裹足不前。如果以前這些乳癌患者也能擁有現在這樣進步的重建技術,人生的景況就會完全不同。有一位患者在看診時,曾提到她看見自己母親不為人知的「小動作」,內心十分不捨,「我母親在70多歲時發現乳癌,那個年代切除腫瘤後沒有乳房重建的觀念,有一次我看到她穿旗袍的時候在內衣裡面塞絲襪,讓我印象深刻,原來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年齡……」後來當她知道自己也罹患乳癌時,毅然決然立刻就跟主治醫師表明要做乳房重建,而且希望是立即性重建。
以母女兩代的醫療案例來看,現在的乳癌患者比過去病友幸運一點的是:以前很多人負擔不起做義乳,醫學技術也不好,花錢重建也常被詬病是「碗公奶」、「石頭奶」,人造乳形生硬不自然,動作大一點就會走山移位,大力一點碰撞到就可能破裂漏漿,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做重建。而現在的乳房重建技術已非常進步,重建出來的乳房效果自然逼真,柔軟有彈性,不易破裂,而且副作用非常低,已沒有以前的那些顧慮。乳癌腫瘤切除後的乳房重建手術,不同於一般的隆乳整形,手術複雜、技術要求也更高,必須細緻地考量患者乳癌的期別、病況及未來長期的穩定性,也盡量顧全病患對乳房外觀的期望,只要患者能慎選醫師,並與醫療團隊相互信賴、充分溝通,目前的重建效果都很理想。
【摘文3】
徹底治癒乳房切除的後遺症,真正走出乳癌暴風圈
成功執行了許多乳房重建的案例,多數病人恢復美觀對稱的乳房,很滿意術後的成果與生活,有人興奮地重拾自己熱愛的跳舞和運動,有人還成為熱心服務其他乳癌病友的義工。在長期的回診追蹤過程裡,我發現有些病人各項檢查狀態都很良好,數值也很正常,卻面有愁容、悶悶不樂,經過追問,才了解她們有手臂水腫的困擾,有人會腫脹疼痛,有人甚至難以正常活動和穿衣。他們以為「所有的乳癌療程」和「乳房重建」都做完了,應該不關乳癌的事,沒有人知道這個「新症狀」發生的原因,也不知道該求助哪一個專科去看診。
當我在診療室開啟這個話題,並主動關懷長期追蹤的病人,這項水腫問題才隨著病人越來越腫的手臂一起「浮出」檯面,受到很大的迴響。外套下的「隱藏版」手臂紛紛伸出,有些已被滲漏皮下的淋巴液繃得光滑、按下去有凹痕。有幾位病人比較嚴重,她們從寬鬆的罩衫袖子費勁「拔出」粗壯腫脹的手臂,急切地問:「醫生,我的乳癌療程都有做完,可是手臂不知道為什麼會腫起來?」、「這種症狀是新陳代謝問題嗎,應該去看哪一科?」、「這是癌細胞沒切乾淨嗎,還是有轉移?」許多才熬過乳癌治療、乳房重建的患者備受打擊,再度陷入焦慮無助,手抬不起來、兩隻手臂粗細比例不同,想找一件穿得下的衣服都很困難,開始變得不敢出門、不想運動。
這其實是切除乳癌腫瘤以及腋下淋巴結清除手術後,常見的一種嚴重後遺症,發生比例約占20〜40%,患者非常多。要幫助乳癌患者完全走出罹癌的陰影,絕不只是消滅癌細胞和重建乳房而已,淋巴水腫後遺症因為發生的時間較晚,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必須在長期追蹤的診察過程,一起納入「完整的乳癌治療」項目裡。根據研究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5000多例淋巴水腫病人,然而這方面的醫療資訊與技術至今仍然非常匱乏。早期遇到淋巴水腫的問題時,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穿壓力衣」、「綁彈性繃帶」或「切除腫脹組織」,這些方式不只無法治本、傷害身體,連緩解不適感的效果都不夠好。20年前我將美國最新的乳房重建醫學引進台灣和全亞洲後,繼續努力研發淋巴水腫的治療技術,經過臨床數百次的實際驗證,目前已有創新的淋巴水腫分級診斷方法,以及超級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邊對端接合技術、顯微下頜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等技術發明,可達到更適性的個人化治療目標與治根的效果,成功率高達98%,為全球最高,國際間整形外科醫學界也因此以台灣馬首是瞻,近20個國家、超過1000位國際醫師和病患專程來台學習與治療,可見這項治療方式確實對淋巴水腫患者有極大幫助,讓所有乳癌患者不必再默默承受腫瘤切除手術後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