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的基礎知識
全身的肌肉
重點
●人體全身約有400多塊骨骼肌。
●依肌肉形狀分成數種類型。
●骨骼肌由肌原纖維、肌纖維、肌束構成。
分布於人體全身的肌肉
所謂肌肉(骨骼肌),是指活動身體時所需要的肌肉組織。基本形狀為兩端尖細,中間寬大的紡錘狀肌,多數骨骼肌都是這種形狀。中間寬大鼓起的部位稱為肌腹,兩端尖細部位的末梢側稱為肌尾,對側稱為肌頭。肌肉尖細末端連接至肌腱。
骨骼肌透過層層重疊以活動身體。淺層肌肉包含覆蓋於肩膀的三角肌、位於胸部的胸大肌、從頸部延伸至背部的斜方肌、從背部延伸至腰部的闊背肌、位於臀部的臀大肌等一些面積較大的肌肉。另一方面,深層肌肉包含位於斜方肌深層且附著於肩胛骨的大/小菱形肌、位於腹肌最深層的腹橫肌、位於腰背部最深層的多裂肌等面積較小的肌肉。
肌肉構造
據說全身上下共有400多塊肌肉,由肌內膜、肌周膜、肌外膜三層肌筋膜包覆。骨骼肌最表面有一層堅固肌筋膜包覆,稱為肌外膜。肌外膜裡有許多覆蓋於肌周膜下方的肌束,而肌束又是由許多成束的肌纖維構成,肌纖維則是由多數肌原纖維所組成。好幾束肌束集結在一起即形成骨骼肌。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肌肉組織
指的是形成骨骼肌的組織。
紡錘狀肌
大多數骨骼肌都是呈紡錘狀。
關鍵字
肌腹
紡錘狀肌中間寬大鼓起部位。
肌頭和肌尾
指的是肌肉的兩端,從肌肉方向來看,固定於靠近身體中心部位的近端側是肌頭,附著於對向遠端側,活動性較大的是肌尾。
肌腱
纖維性結締組織,連接肌肉和骨骼。
【解剖學的歷史】
解剖學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上功不可沒,這麼說一點都不為過。解剖學深入闡明人體結構,促使醫學取得莫大進展,尤其是在診斷學和外科治療方面。
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的西方醫學開始透過解剖來探究人體構造。據說史上第一個進行人體解剖的人是西元前300多年的希羅菲盧斯醫生(Herophilus,西元前335~西元前280年),他基於人體解剖建構解剖學理論,被稱為「解剖學之父」。另外,希羅菲盧斯還發現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是智力所在,他甚至還將神經區分成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在此之前的古希臘,普遍認為精神存在於心臟,因此製作木乃伊時,會特地將心臟另外單獨保存,有別於其他內臟。
正值文藝復興時期的16世紀中期,安德烈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撰寫了一本關於人體解剖的書籍《人體的構造(關於人體構造7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請參照P23)。1543年,世上第一本解剖書《人體的構造》問世。
另一方面,維薩里也於1546年製作了全世界最古老的骨骼系統標本,奠定近代醫學基礎。據說維薩里所描繪的骨架和肌肉圖,比起現在的解剖學書籍絲毫不遜色。
在沒有先進攝影技術的時代,繪畫是記錄解剖學的方法之一。眾所皆知的藝術家兼解剖學者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以精湛筆觸描繪人體解剖圖而聞名。達文西實際進行過解剖,一生中也繪製了779幅解剖圖,然而這些解剖圖並未公諸於世。
五十肩
重點
●五十肩的主要症狀是肩膀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受限。
●病程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
●惡化原因包含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
關節活動度逐漸受到限制
五十肩是一種肩關節活動度受到限制且出現疼痛症狀的疾病。位於肩關節的關節囊發炎而引起疼痛,發炎進一步使關節囊變硬,導致肩膀無法順暢活動。五十肩的病程可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3個階段。
急性期的疼痛症狀最為強烈,劇烈疼痛到半夜睡覺也可能會痛醒。雖然攣縮程度還算輕微,但劇烈疼痛容易使患者因為不願意活動關節而逐漸導致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進入慢性期後,疼痛程度略為減輕,但關節囊攣縮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攣縮是急性期劇烈疼痛致使肩關節長時間持續處於不活動的狀態而引起,久而久之也會對日常生活構成妨礙。進入恢復期後,疼痛症狀逐漸改善,肩關節活動範圍再次擴大。在這個階段,活動肩關節時應該不會再感到疼痛。
肩關節周邊組織的老化也與五十肩有密切關係
五十肩其實是俗稱,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或冰凍肩。如俗名所示,這是一種好發於50歲左右中高齡族群的疾病,因肩關節發炎而引起。雖然說是發炎造成,但多半沒有外傷等特定致病原因,所以也可能是肩關節周邊組織老化而引起。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疾病容易使五十肩的情況更加惡化。另一方面,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旋轉肌袖破裂(請參照P96)、鈣化性肌腱炎等也都可能出現肩膀周圍疼痛的症狀,必須仔細進行鑑別診斷。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活動度
關節能夠自由活動的範圍。也稱為ROM。
黏連性肩關節囊炎
主要症狀為肩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受限。
關鍵字
巴金森氏症
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症狀包含靜態顫抖、動作變緩慢、肌肉僵硬等。
備忘錄
五十肩
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江戶時代的國語辭典中也收錄五十肩這項疾病名。
椎間盤突出
重點
●椎間盤變形導致髓核突出的狀態。
●椎間盤位於脊椎骨和脊椎骨之間,具緩衝功用。
●好發於第四到第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
椎間盤髓核突出引起的疾病
人類的脊柱由24塊脊椎骨,加上薦骨、尾骨所構成,負責支撐身體並保護內臟和神經。脊椎骨堆疊形成隧道狀構造,神經從隧道中通過。
椎間盤突出是肩負緩衝功用的頸椎、胸椎、腰椎脊椎骨間的椎間盤因退化而突出的疾病。椎間盤中心部位具有果凍狀的髓核,而髓核周圍由纖維狀的纖維環包覆,髓核一旦突出,就容易壓迫神經。發病機率由高至低依序是腰椎、頸椎、胸椎。
好發於第四到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
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以纖維環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失去彈性為首,還包括姿勢不良等環境因素、體質和骨骼形狀等遺傳因素,而抽菸更是造成病情加重的惡化因子。
腰椎部位有5塊椎間盤,最容易發生突出的部位是下段腰椎,也就是第四到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的椎間盤。前者會造成小腿外側疼痛,後者則會造成大腿後側至小腿肚部位疼痛。椎間盤突出根據髓核突出程度分為髓核膨出型、髓核突出型、髓核脫出型、髓核游離型4種。
椎間盤突出好發於20~40歲,據說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倍。大多數患者接受保守治療(請參照P86)就能有所改善,但如果有疼痛後遺症、神經麻痺等情況,則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突出(hernia)
內臟或組織等從原本位置脫出的狀態。hernia的語源為拉丁文。
關鍵字
惡化因子
使狀態進一步惡化的因素。
椎間盤的構造
椎間盤由中心部位的果凍狀髓核,以及覆蓋於周圍的纖維環構成。
椎間盤
髓核
纖維環
神經
椎間盤突出的分類
椎間盤突出根據髓核突出程度分為4種類型。
全身的肌肉
重點
●人體全身約有400多塊骨骼肌。
●依肌肉形狀分成數種類型。
●骨骼肌由肌原纖維、肌纖維、肌束構成。
分布於人體全身的肌肉
所謂肌肉(骨骼肌),是指活動身體時所需要的肌肉組織。基本形狀為兩端尖細,中間寬大的紡錘狀肌,多數骨骼肌都是這種形狀。中間寬大鼓起的部位稱為肌腹,兩端尖細部位的末梢側稱為肌尾,對側稱為肌頭。肌肉尖細末端連接至肌腱。
骨骼肌透過層層重疊以活動身體。淺層肌肉包含覆蓋於肩膀的三角肌、位於胸部的胸大肌、從頸部延伸至背部的斜方肌、從背部延伸至腰部的闊背肌、位於臀部的臀大肌等一些面積較大的肌肉。另一方面,深層肌肉包含位於斜方肌深層且附著於肩胛骨的大/小菱形肌、位於腹肌最深層的腹橫肌、位於腰背部最深層的多裂肌等面積較小的肌肉。
肌肉構造
據說全身上下共有400多塊肌肉,由肌內膜、肌周膜、肌外膜三層肌筋膜包覆。骨骼肌最表面有一層堅固肌筋膜包覆,稱為肌外膜。肌外膜裡有許多覆蓋於肌周膜下方的肌束,而肌束又是由許多成束的肌纖維構成,肌纖維則是由多數肌原纖維所組成。好幾束肌束集結在一起即形成骨骼肌。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肌肉組織
指的是形成骨骼肌的組織。
紡錘狀肌
大多數骨骼肌都是呈紡錘狀。
關鍵字
肌腹
紡錘狀肌中間寬大鼓起部位。
肌頭和肌尾
指的是肌肉的兩端,從肌肉方向來看,固定於靠近身體中心部位的近端側是肌頭,附著於對向遠端側,活動性較大的是肌尾。
肌腱
纖維性結締組織,連接肌肉和骨骼。
【解剖學的歷史】
解剖學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上功不可沒,這麼說一點都不為過。解剖學深入闡明人體結構,促使醫學取得莫大進展,尤其是在診斷學和外科治療方面。
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的西方醫學開始透過解剖來探究人體構造。據說史上第一個進行人體解剖的人是西元前300多年的希羅菲盧斯醫生(Herophilus,西元前335~西元前280年),他基於人體解剖建構解剖學理論,被稱為「解剖學之父」。另外,希羅菲盧斯還發現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是智力所在,他甚至還將神經區分成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在此之前的古希臘,普遍認為精神存在於心臟,因此製作木乃伊時,會特地將心臟另外單獨保存,有別於其他內臟。
正值文藝復興時期的16世紀中期,安德烈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撰寫了一本關於人體解剖的書籍《人體的構造(關於人體構造7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請參照P23)。1543年,世上第一本解剖書《人體的構造》問世。
另一方面,維薩里也於1546年製作了全世界最古老的骨骼系統標本,奠定近代醫學基礎。據說維薩里所描繪的骨架和肌肉圖,比起現在的解剖學書籍絲毫不遜色。
在沒有先進攝影技術的時代,繪畫是記錄解剖學的方法之一。眾所皆知的藝術家兼解剖學者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以精湛筆觸描繪人體解剖圖而聞名。達文西實際進行過解剖,一生中也繪製了779幅解剖圖,然而這些解剖圖並未公諸於世。
五十肩
重點
●五十肩的主要症狀是肩膀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受限。
●病程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
●惡化原因包含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
關節活動度逐漸受到限制
五十肩是一種肩關節活動度受到限制且出現疼痛症狀的疾病。位於肩關節的關節囊發炎而引起疼痛,發炎進一步使關節囊變硬,導致肩膀無法順暢活動。五十肩的病程可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3個階段。
急性期的疼痛症狀最為強烈,劇烈疼痛到半夜睡覺也可能會痛醒。雖然攣縮程度還算輕微,但劇烈疼痛容易使患者因為不願意活動關節而逐漸導致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進入慢性期後,疼痛程度略為減輕,但關節囊攣縮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攣縮是急性期劇烈疼痛致使肩關節長時間持續處於不活動的狀態而引起,久而久之也會對日常生活構成妨礙。進入恢復期後,疼痛症狀逐漸改善,肩關節活動範圍再次擴大。在這個階段,活動肩關節時應該不會再感到疼痛。
肩關節周邊組織的老化也與五十肩有密切關係
五十肩其實是俗稱,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或冰凍肩。如俗名所示,這是一種好發於50歲左右中高齡族群的疾病,因肩關節發炎而引起。雖然說是發炎造成,但多半沒有外傷等特定致病原因,所以也可能是肩關節周邊組織老化而引起。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疾病容易使五十肩的情況更加惡化。另一方面,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旋轉肌袖破裂(請參照P96)、鈣化性肌腱炎等也都可能出現肩膀周圍疼痛的症狀,必須仔細進行鑑別診斷。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活動度
關節能夠自由活動的範圍。也稱為ROM。
黏連性肩關節囊炎
主要症狀為肩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受限。
關鍵字
巴金森氏症
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症狀包含靜態顫抖、動作變緩慢、肌肉僵硬等。
備忘錄
五十肩
正式名稱為黏連性肩關節囊炎。江戶時代的國語辭典中也收錄五十肩這項疾病名。
椎間盤突出
重點
●椎間盤變形導致髓核突出的狀態。
●椎間盤位於脊椎骨和脊椎骨之間,具緩衝功用。
●好發於第四到第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
椎間盤髓核突出引起的疾病
人類的脊柱由24塊脊椎骨,加上薦骨、尾骨所構成,負責支撐身體並保護內臟和神經。脊椎骨堆疊形成隧道狀構造,神經從隧道中通過。
椎間盤突出是肩負緩衝功用的頸椎、胸椎、腰椎脊椎骨間的椎間盤因退化而突出的疾病。椎間盤中心部位具有果凍狀的髓核,而髓核周圍由纖維狀的纖維環包覆,髓核一旦突出,就容易壓迫神經。發病機率由高至低依序是腰椎、頸椎、胸椎。
好發於第四到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
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以纖維環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失去彈性為首,還包括姿勢不良等環境因素、體質和骨骼形狀等遺傳因素,而抽菸更是造成病情加重的惡化因子。
腰椎部位有5塊椎間盤,最容易發生突出的部位是下段腰椎,也就是第四到五腰椎間,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間的椎間盤。前者會造成小腿外側疼痛,後者則會造成大腿後側至小腿肚部位疼痛。椎間盤突出根據髓核突出程度分為髓核膨出型、髓核突出型、髓核脫出型、髓核游離型4種。
椎間盤突出好發於20~40歲,據說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倍。大多數患者接受保守治療(請參照P86)就能有所改善,但如果有疼痛後遺症、神經麻痺等情況,則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資格考中常見專門用語
突出(hernia)
內臟或組織等從原本位置脫出的狀態。hernia的語源為拉丁文。
關鍵字
惡化因子
使狀態進一步惡化的因素。
椎間盤的構造
椎間盤由中心部位的果凍狀髓核,以及覆蓋於周圍的纖維環構成。
椎間盤
髓核
纖維環
神經
椎間盤突出的分類
椎間盤突出根據髓核突出程度分為4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