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乳癌
認識乳房構造 深入了解乳癌
CASE STUDY
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
對乳癌產生更多疑問
熊太太有一天到市場買完菜,看到市場旁停放一輛乳癌篩檢車,醫護人員邊解說也邊鼓勵適合年齡女性朋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完成篩檢婦女們還贈送小禮物。以前她從來未接受過任何乳房檢查,看到這場景也就跟著走進篩檢車,接受了她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進行將乳房夾住再照相的所謂「乳房X光攝影檢查」。
幾天後收到檢查報告,提醒她需要到專責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然而,不論她怎麼看、怎麼觸摸也不覺自己乳房有任何異樣,但也只好帶著極驚慌的心境來乳房門診。原來她的「乳攝」影片中,發現右乳房裡有怪異鈣化點,此鈣化點外型多樣狀、集中在小範圍,難怪雖然報告中寫BIRADS 4B(罹癌風險機會10~50%)。
然而臨床上乳房外觀卻是正常、觸診正常也無顯現任何異樣。但是,再經我給予切片手術後,病理報告為原位乳癌,當然,她接著更為往後治療而心生無數的問題。
此時,熊太太心中不免產生一連串的疑惑:1好端端的乳房,怎麼照個乳房攝影後竟變成有癌症?;2我該不會因此要切掉乳房吧?;3聽說癌症會轉移,真的會遭遇轉移的威脅嗎?;3是否會因化學治療而面臨掉落頭髮的惡夢?
要了解熊太太心中的這些疑問,首先我們要先清楚乳房的構造。
乳房主要構造介紹
我們都知道乳房的主要功能是哺餵乳養育寶寶,更是女性第二性徵的表現。乳頭上約有15~20個乳孔供應乳汁,乳孔為乳管開口,下面銜接乳葉,乳葉由多個乳小葉聚集形成。乳小葉富含多數腺泡,乳汁自腺泡產生輸送至乳小管再匯入較大乳管,最後多條乳管匯集於乳頭。嬰兒吸吮乳頭時,由於負壓關係,乳汁便源源不斷自乳小葉(製造乳汁)經由乳管(乳汁輸送管道)傳送至乳頭餵奶。
乳暈上分布有多顆微小的小突起,稱為蒙哥馬利腺體(Montgomery's glands),此腺體會分泌油脂保護乳暈及皮膚,避免哺乳時乳頭受傷;有時診間會有年輕未婚女性因為乳暈上皮膚發現白色隆起物(甚至疼痛)而就醫,此乃是蒙哥馬利腺體富含油脂的關係,並非乳癌的乳頭表現。除了乳管、乳小葉外乳房還富含脂肪、纖維(結締)組織。
乳癌!細胞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
不管是乳小葉腺泡或乳小管管腔都有一層管腔細胞(luminal epithelium),乳癌是乳管上皮細胞或乳小葉上皮細胞不受生長調控而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之惡性腫瘤。大部分乳癌是源自乳管(約占80%),小部分來自乳小葉(約占10~15%)。
而末端乳管乳小葉之間是脂肪、結締組織,極少數乳房惡性腫瘤會源自淋巴組織、血管、脂肪、結締組織,譬如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
由上述可知,乳房是由乳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外覆蓋皮膚而位於胸前,乳房內淋巴循環主要經由腋下淋巴腺路徑,部分經由胸骨下的內乳淋巴腺而循環;所以乳癌發生淋巴腺轉移時,在第一時間除了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外,也會同時檢查或清除腋下淋巴腺。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
根據統計,美國女性終其一生每8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國內女性則每12人中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讓女性朋友不得不正視此健康問題!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不僅已經19年連續蟬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首位,而且發生率還逐年上升中。國民健康署114年最新癌症年報資料顯示,111年女性新生乳癌個案已高達20615例,其中乳房侵襲癌有17366例,乳房原位癌3249例(占18.7%),也難怪您不乏聽到辦公室同事、身邊親朋好友因乳癌而接受手術或化學治療。
一般女性25歲以上,即有可能步入乳癌發生的年齡,25歲以前屬於少發個案,台灣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至69歲,平均比歐美早了大約10歲。然而,近來診間也不乏90至100歲左右的年老者。
政府免費提供40~74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乳癌篩檢政策。而乳管原位癌(零期乳癌),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出來。
最新資料顯示美國新生乳癌個案中約有20%是乳管原位乳癌,台灣乳管原位乳癌約占近18%。隨著早期就醫及乳房X光攝影的廣泛使用,目前在國內外新生乳癌病例中,原位乳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
認識乳房構造 深入了解乳癌
CASE STUDY
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
對乳癌產生更多疑問
熊太太有一天到市場買完菜,看到市場旁停放一輛乳癌篩檢車,醫護人員邊解說也邊鼓勵適合年齡女性朋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完成篩檢婦女們還贈送小禮物。以前她從來未接受過任何乳房檢查,看到這場景也就跟著走進篩檢車,接受了她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進行將乳房夾住再照相的所謂「乳房X光攝影檢查」。
幾天後收到檢查報告,提醒她需要到專責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然而,不論她怎麼看、怎麼觸摸也不覺自己乳房有任何異樣,但也只好帶著極驚慌的心境來乳房門診。原來她的「乳攝」影片中,發現右乳房裡有怪異鈣化點,此鈣化點外型多樣狀、集中在小範圍,難怪雖然報告中寫BIRADS 4B(罹癌風險機會10~50%)。
然而臨床上乳房外觀卻是正常、觸診正常也無顯現任何異樣。但是,再經我給予切片手術後,病理報告為原位乳癌,當然,她接著更為往後治療而心生無數的問題。
此時,熊太太心中不免產生一連串的疑惑:1好端端的乳房,怎麼照個乳房攝影後竟變成有癌症?;2我該不會因此要切掉乳房吧?;3聽說癌症會轉移,真的會遭遇轉移的威脅嗎?;3是否會因化學治療而面臨掉落頭髮的惡夢?
要了解熊太太心中的這些疑問,首先我們要先清楚乳房的構造。
乳房主要構造介紹
我們都知道乳房的主要功能是哺餵乳養育寶寶,更是女性第二性徵的表現。乳頭上約有15~20個乳孔供應乳汁,乳孔為乳管開口,下面銜接乳葉,乳葉由多個乳小葉聚集形成。乳小葉富含多數腺泡,乳汁自腺泡產生輸送至乳小管再匯入較大乳管,最後多條乳管匯集於乳頭。嬰兒吸吮乳頭時,由於負壓關係,乳汁便源源不斷自乳小葉(製造乳汁)經由乳管(乳汁輸送管道)傳送至乳頭餵奶。
乳暈上分布有多顆微小的小突起,稱為蒙哥馬利腺體(Montgomery's glands),此腺體會分泌油脂保護乳暈及皮膚,避免哺乳時乳頭受傷;有時診間會有年輕未婚女性因為乳暈上皮膚發現白色隆起物(甚至疼痛)而就醫,此乃是蒙哥馬利腺體富含油脂的關係,並非乳癌的乳頭表現。除了乳管、乳小葉外乳房還富含脂肪、纖維(結締)組織。
乳癌!細胞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
不管是乳小葉腺泡或乳小管管腔都有一層管腔細胞(luminal epithelium),乳癌是乳管上皮細胞或乳小葉上皮細胞不受生長調控而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之惡性腫瘤。大部分乳癌是源自乳管(約占80%),小部分來自乳小葉(約占10~15%)。
而末端乳管乳小葉之間是脂肪、結締組織,極少數乳房惡性腫瘤會源自淋巴組織、血管、脂肪、結締組織,譬如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
由上述可知,乳房是由乳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外覆蓋皮膚而位於胸前,乳房內淋巴循環主要經由腋下淋巴腺路徑,部分經由胸骨下的內乳淋巴腺而循環;所以乳癌發生淋巴腺轉移時,在第一時間除了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外,也會同時檢查或清除腋下淋巴腺。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
根據統計,美國女性終其一生每8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國內女性則每12人中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讓女性朋友不得不正視此健康問題!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不僅已經19年連續蟬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首位,而且發生率還逐年上升中。國民健康署114年最新癌症年報資料顯示,111年女性新生乳癌個案已高達20615例,其中乳房侵襲癌有17366例,乳房原位癌3249例(占18.7%),也難怪您不乏聽到辦公室同事、身邊親朋好友因乳癌而接受手術或化學治療。
一般女性25歲以上,即有可能步入乳癌發生的年齡,25歲以前屬於少發個案,台灣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至69歲,平均比歐美早了大約10歲。然而,近來診間也不乏90至100歲左右的年老者。
政府免費提供40~74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乳癌篩檢政策。而乳管原位癌(零期乳癌),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出來。
最新資料顯示美國新生乳癌個案中約有20%是乳管原位乳癌,台灣乳管原位乳癌約占近18%。隨著早期就醫及乳房X光攝影的廣泛使用,目前在國內外新生乳癌病例中,原位乳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