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蒙為什麼重要?跟女性的關係?
女性從兒童時期的無月經(低荷爾蒙的狀態),到青春期開始有月經,歷經三、四十年具有高濃度荷爾蒙的狀態,包含中間的育齡期,直到停經後又變成低荷爾蒙狀態,這種明顯而巨大的變化,男性是沒有的。
若女性的荷爾蒙在該低的時候不夠低,或該高的時候不夠高,都不正常,也會導致疾病。例如,兒童時期如果荷爾蒙過高,會引起「性早熟」,繼而造成生長不佳(身高不夠高)。
育齡時期,如果荷爾蒙過高,會刺激腫瘤生長,或誘發不正常出血;如果荷爾蒙過低,會導致不排卵、月經稀少或無月經、不孕。
停經以後這段時期,雖然荷爾蒙低是正常的,但有些婦女會出現「更年期症狀」,或因器官萎縮退化而引起某些症狀,這時就需要荷爾蒙治療。如果在停經以後荷爾蒙過高,那一定不正常,不僅會誘發不正常出血,甚至會刺激癌細胞生長。
除此之外,以下還有許多女性常見的狀況,也與荷爾蒙有關。
Q1.爸爸媽媽怎麼幫女兒做初經前的準備?
初經前,父母教導女兒如何處理月經,事前的準備非常重要。第一次的月經通常沒有任何預警或感覺,說來就來,可能發生在睡夢中,在學校上課,也可能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建議幫女兒準備一個「衛生包」放在包包裡,裡面放一條棉內褲、兩片衛生棉、一疊衛生紙,如果碰上初經,可以求助老師或學校的護理師;假日與家人或同學出遊,也請帶著這個衛生包,以免出現突發狀況,措手不及。
Q2.有時候突然好想有個伴,是怎麼一回事?
每個月總有一些日子,莫名其妙特別想要有男人的呵護、關懷與溫存,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是雄性素在作祟。每個月在排卵期前後,血液中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與雄性素(男性荷爾蒙)的濃度偏高,雄性素會激發性的需求,雌激素會增加子宮頸及陰道的黏液分泌,這時,會有強烈的欲望希望得到男人的撫慰,情緒上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可是,身為女人,怎麼會與雄性素有關?
原來,女人有了雌激素,身材才會呈現凹凸有致的體態,皮膚才會細嫩;而女人有了雄性素,才能顯出女人需要男人時的風韻。雄性素會激發大腦內的情欲中樞,女人有了雄性素才會想要男人的呵護、關懷與溫存。若女人只有雌激素,而沒有雄性素,就會像冰山美人,無法變成風情萬種的亮麗佳人。
Q3.什麼是正常月經?
正常月經是有排卵但沒有懷孕的撤退性出血。初經兩年後, 月經應該會維持一種穩定的循環,也就是有規則的週期,通常每28天或30天循環一次,每次約7天內,出血量60 毫升以下。
有別於上述的正常月經,若月經的週期不規則,或是非經期出血,屬於「異常出血」,都是不正常的月經。
以月經的週期來分,18天以內就來一次,表示月經次數過多;45天以上才來一次,表示月經次數過少。這兩種情形都是有排卵的月經,只是排卵時間的長或短。
以非經期的異常出血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前三類都是有排卵的異常出血,大部份都不嚴重,不一定需要治療。第四類的異常出血,若沒有治療,出血不會自動停止,一定要接受檢查與治療。
月經間出血,婦女在兩次月經中間出現微量而短期的出血,最常見的就是排卵期出血,量不會很多、而且不會持續很久,大部份會自己停止。
月經前出血,指月經來潮前幾天滴滴答答出血、之後月經才正式來的現象,是黃體機能不足或不良造成的。
月經後出血,指經期結束之後,又有一些微量而短期的出血,同樣是因黃體機能不足或不良造成。
混亂型出血,因為長期無排卵導致,常出現嚴重且大量血流不停的情況,容易造成貧血;又因為沒有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雌激素不斷刺激,會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最好儘快就醫診療。
Q4.月經失調可以預防嗎?
很遺憾,目前仍沒有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月經失調或不正常出血。醫師大多會建議服用排卵藥來調整月經,使月經規則。但若沒有計劃要懷孕,不建議服用排卵藥來調整月經,因為服用排卵藥超過6個月,可能增加卵巢癌的風險。
那麼,月經失調該怎麼辦呢?
■ 減少壓力、減輕體重,有助於恢復排卵功能,改善不正常的出血。
■ 調整生活型態,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運動,也有助於減少壓力和減輕體重。
■ 有計劃懷孕又不容易受孕的女性,尋求不孕症科醫師的協助,接受刺激排卵的治療,可以改善不正常出血,又可以提高懷孕的機會。
Q5.怎麼做才能增加受孕的機會?
若要提高自然受孕的機會,有兩點是必需要身體力行的:一是保持規律的性行為,二是記錄基礎體溫。
規律的性行為
若要有較高的受孕率,應於月經結束後,開始每3~5天一次,或每星期兩次有規律的性行為,可以使精子保持在最佳的狀況。
有人會問,月經剛結束時又不是排卵期,若是為了懷孕,為什麼這時要有性行為呢?
沒錯,這時的性行為是不會懷孕的,但是為了排掉囤積在副睪丸中的老舊精子,到了排卵期才會有品質好的新生精子可用。若隔了十幾天才有性行為,精子的數量可能不少,但活動力很差,大多數都是死的、不會游動的精子,懷孕的機會就降低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只有排卵那一天有性行為才會懷孕,排卵的前一天、後一天、前兩天、後兩天有性行為,都有懷孕的機會。想懷孕的夫妻不必堅持一定要在排卵的當天才有性行為,而且還想盡辦法很積極地確認排卵日,例如使用排卵試紙檢測或找婦產科醫師做超音波檢查,結果還是有90%的機率是希望落空。
記錄基礎體溫
排卵後,體內才會有黃體素,黃體素會使基礎體溫上升約0.5°C。因此,測量並記錄基礎體溫可以知道是否有排卵?推測上個月大約在何時排卵?知道排卵後的黃體機能好不好?也可以反應出是否懷孕或長期無排卵?但基礎體溫無法「預測」排卵,仍然需要靠規律的性行為,才能提高懷孕的機會。
基礎體溫怎麼量是個很重要的步驟,卻常被忽略。
基礎體溫是在安靜的休息或睡覺超過3~4小時以上測得的體溫。因此,晚上睡覺第一次醒過來,就可以測量,什麼時候醒過來,就什麼時候測量,在還沒有下床或上廁所前,就要測量,也就是在休息的狀態下測量,這樣得到標準基礎體溫的機率最大。
基礎體溫不必在固定時間測量,更不需要以鬧鐘叫醒,來測量基礎體溫,何時睡醒就何時測量,只要符合安靜的休息或睡覺超過3~4小時以上。
上大夜班的女性在白天睡覺,也是第一次醒過來時就測量基礎體溫,例如早上九點睡,下午兩點時醒來,就在下午兩點測量。
許多女性常常只記錄2~3個月,若沒有懷孕,就覺得這個方法沒有幫助,便不再記錄。其實這樣很可惜。因為每個月卵巢的排卵功能都可能有變異,若能持續記錄至懷孕為止,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資料,就診時,將基礎體溫和性行為的紀錄,提供給醫師參考,醫師可以做出更為適切的建議。每天只花三分鐘,不困難,也不會有壓力,卻能得到許多寶貴的資訊,何樂而不為。
另外,不論身體有任何狀況,不能只依據網路或朋友的經驗,尤其網路上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分享,朋友間也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很可能因道聽塗說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甚至傷了身體,應該儘早就醫,與醫師仔細討論,配合醫師的建議,才能達到治療的目標。
Q6.晚婚大齡的女性,採用什麼方法比較能成功懷孕?
懷孕的成功率,與女性的年齡以及卵巢濾泡的存量有關。
年齡在37歲以上,且血中抗穆勒氏荷爾蒙值(AMH)在1.0以下,表示卵巢濾泡的存量已經不多,品質差的比率也比較高,自然懷孕的機率不高,應盡早開始嘗試人工協助生殖療法,否則,每個月成批成群的濾泡持續地消耗與萎縮,懷孕的機率也會愈來愈低。若卵巢濾泡存量低到某一個程度,即使接受人工協助生殖療程的治療,懷孕的機率也是低的。
無論年齡大小,依懷孕的成功率來排序:試管嬰兒療法>人工受精療法>自然同房。
Q7.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西元1935 年,史坦醫師及雷文沙醫師共同在《美國婦產科醫學雜誌》發表一篇論文,描述七位無月經且有男性化特徵的女性, 她們的兩側卵巢都比一般女性的卵巢腫大,而且有許多小小的濾泡,排列在卵巢的周圍,像一串珍珠項鍊一樣。因此,「史坦雷文沙症候群」一度被用來形容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長達五十年。
後來,因超音波檢查被廣泛使用,陸續發現雄性素過高且無排卵者,其卵巢也有相同的超音波影像。1985 年,亞當斯醫師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了多囊性卵巢的超音波影像:「直徑0.2~0.8公分的濾泡,超過10個以上(含10個), 排列在卵巢中央基質的周圍,稱之為多囊性卵巢」。
一直到2003年在鹿特丹舉行的共識會議,歐美的婦產內分泌科醫師在會議中共同討論,並訂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以下三項只要出現兩項以上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臨床症狀為排卵稀少或無排卵。
臨床表現有雄性素過高的症狀,且抽血檢查呈現黃體形成激素(LH)值上升,以及雄性素濃度過高。
超音波檢查,卵巢呈現多囊影像。
目前,經腹部及陰道的超音波檢查,能夠無侵入性的提供卵巢的影像測量,再加上臨床症狀的表徵,已能精確診斷出是否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Q8.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多囊性卵巢一樣嗎?
趙小姐,33歲,62公斤,173公分,BMI為20.7,體重正常。結婚六年多,自然生產兩次,順利生下兩個小孩。
最近到醫院做子宮肌瘤的定期追蹤,超音波影像檢查發現, 除了原有兩個子宮肌瘤外,還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但趙小姐的月經一直很規律,皮膚光滑,也沒有體毛過多的問題。醫師診斷趙小姐並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孫小姐,23歲,82公斤,153公分,BMI為35.0,屬第二級肥胖。未婚,月經常三、四個月才來一次,而且手毛腳毛非常濃密。因為月經四個月沒來而就醫。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液中雄性素濃度過高,腦下垂體分泌的黃體形成激素(LH)也偏高;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醫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特徵是雄性素過多的臨床症狀,也有卵巢排卵功能異常,而多囊性卵巢只是超音波的影像發現,並沒有體毛過多及青春痘的臨床症狀,也無卵巢排卵功能異常,兩者差別很大,不能混為一談。
雖然趙小姐與孫小姐的超音波檢查,都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但孫小姐有雄性素分泌過多,以及無排卵的臨床症狀,而趙小姐沒有這些症狀,所以兩個人的診斷是不一樣的。
以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多囊性卵巢的女性,約佔所有女性的20%。在這些女性當中,月經次數過少的寡月經,或至少三個月月經沒來的無月經者,約佔70%;而有雄性素過多症狀者,約佔20~40%。
Q9.荷爾蒙療法會致癌嗎?有什麼副作用?
常有民眾對於服用荷爾蒙的認知及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會得乳癌吧。其實,荷爾蒙只是一個通稱,會刺激乳癌細胞的荷爾蒙是雌激素,且並不是服用幾個月的雌激素就會得乳癌,需要長期、持續的刺激才可能誘發乳癌。
在生活中,容易誘發乳癌細胞的物質是環境荷爾蒙,而非雌激素補充劑。環境荷爾蒙有類似雌激素的構造,在女性身體中會與雌激素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造成女性受孕能力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乳癌、子宮內膜癌等。
環境荷爾蒙在人體內的代謝非常緩慢,半衰期約8~9年,意思是吃進體內的環境荷爾蒙,經過8~9年只有一半能排出體外。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約有七十種,其中四十餘種為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還包括有機氯化物,如戴奧辛、PCB、DDT等;清潔劑原料、塑膠原料等。
Q10.治療更年期症狀的荷爾蒙療法與乳癌的關係?
停經後,因為體內雌激素濃度偏低,約有15~20%的停經後女性會出現明顯而嚴重的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失眠、情緒不穩定、憂鬱等,為了改善更年期症狀而服用荷爾蒙製劑,也就是所謂的「荷爾蒙療法」。
研究數據顯示,荷爾蒙療法會「稍微」增加乳癌的發生率, 重點是荷爾蒙療法是增加乳癌發生的增強劑或促進劑,而不是啟動劑或誘發劑。也就是說,有乳癌的遺傳基因者,即使沒有服用荷爾蒙,也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乳癌,而荷爾蒙療法的影響,可能只是誘導乳癌提前發生,對於沒有乳癌的遺傳基因的人,荷爾蒙療法誘導乳癌發生的機率不大。
女性從兒童時期的無月經(低荷爾蒙的狀態),到青春期開始有月經,歷經三、四十年具有高濃度荷爾蒙的狀態,包含中間的育齡期,直到停經後又變成低荷爾蒙狀態,這種明顯而巨大的變化,男性是沒有的。
若女性的荷爾蒙在該低的時候不夠低,或該高的時候不夠高,都不正常,也會導致疾病。例如,兒童時期如果荷爾蒙過高,會引起「性早熟」,繼而造成生長不佳(身高不夠高)。
育齡時期,如果荷爾蒙過高,會刺激腫瘤生長,或誘發不正常出血;如果荷爾蒙過低,會導致不排卵、月經稀少或無月經、不孕。
停經以後這段時期,雖然荷爾蒙低是正常的,但有些婦女會出現「更年期症狀」,或因器官萎縮退化而引起某些症狀,這時就需要荷爾蒙治療。如果在停經以後荷爾蒙過高,那一定不正常,不僅會誘發不正常出血,甚至會刺激癌細胞生長。
除此之外,以下還有許多女性常見的狀況,也與荷爾蒙有關。
Q1.爸爸媽媽怎麼幫女兒做初經前的準備?
初經前,父母教導女兒如何處理月經,事前的準備非常重要。第一次的月經通常沒有任何預警或感覺,說來就來,可能發生在睡夢中,在學校上課,也可能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建議幫女兒準備一個「衛生包」放在包包裡,裡面放一條棉內褲、兩片衛生棉、一疊衛生紙,如果碰上初經,可以求助老師或學校的護理師;假日與家人或同學出遊,也請帶著這個衛生包,以免出現突發狀況,措手不及。
Q2.有時候突然好想有個伴,是怎麼一回事?
每個月總有一些日子,莫名其妙特別想要有男人的呵護、關懷與溫存,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是雄性素在作祟。每個月在排卵期前後,血液中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與雄性素(男性荷爾蒙)的濃度偏高,雄性素會激發性的需求,雌激素會增加子宮頸及陰道的黏液分泌,這時,會有強烈的欲望希望得到男人的撫慰,情緒上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可是,身為女人,怎麼會與雄性素有關?
原來,女人有了雌激素,身材才會呈現凹凸有致的體態,皮膚才會細嫩;而女人有了雄性素,才能顯出女人需要男人時的風韻。雄性素會激發大腦內的情欲中樞,女人有了雄性素才會想要男人的呵護、關懷與溫存。若女人只有雌激素,而沒有雄性素,就會像冰山美人,無法變成風情萬種的亮麗佳人。
Q3.什麼是正常月經?
正常月經是有排卵但沒有懷孕的撤退性出血。初經兩年後, 月經應該會維持一種穩定的循環,也就是有規則的週期,通常每28天或30天循環一次,每次約7天內,出血量60 毫升以下。
有別於上述的正常月經,若月經的週期不規則,或是非經期出血,屬於「異常出血」,都是不正常的月經。
以月經的週期來分,18天以內就來一次,表示月經次數過多;45天以上才來一次,表示月經次數過少。這兩種情形都是有排卵的月經,只是排卵時間的長或短。
以非經期的異常出血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前三類都是有排卵的異常出血,大部份都不嚴重,不一定需要治療。第四類的異常出血,若沒有治療,出血不會自動停止,一定要接受檢查與治療。
月經間出血,婦女在兩次月經中間出現微量而短期的出血,最常見的就是排卵期出血,量不會很多、而且不會持續很久,大部份會自己停止。
月經前出血,指月經來潮前幾天滴滴答答出血、之後月經才正式來的現象,是黃體機能不足或不良造成的。
月經後出血,指經期結束之後,又有一些微量而短期的出血,同樣是因黃體機能不足或不良造成。
混亂型出血,因為長期無排卵導致,常出現嚴重且大量血流不停的情況,容易造成貧血;又因為沒有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雌激素不斷刺激,會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最好儘快就醫診療。
Q4.月經失調可以預防嗎?
很遺憾,目前仍沒有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月經失調或不正常出血。醫師大多會建議服用排卵藥來調整月經,使月經規則。但若沒有計劃要懷孕,不建議服用排卵藥來調整月經,因為服用排卵藥超過6個月,可能增加卵巢癌的風險。
那麼,月經失調該怎麼辦呢?
■ 減少壓力、減輕體重,有助於恢復排卵功能,改善不正常的出血。
■ 調整生活型態,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運動,也有助於減少壓力和減輕體重。
■ 有計劃懷孕又不容易受孕的女性,尋求不孕症科醫師的協助,接受刺激排卵的治療,可以改善不正常出血,又可以提高懷孕的機會。
Q5.怎麼做才能增加受孕的機會?
若要提高自然受孕的機會,有兩點是必需要身體力行的:一是保持規律的性行為,二是記錄基礎體溫。
規律的性行為
若要有較高的受孕率,應於月經結束後,開始每3~5天一次,或每星期兩次有規律的性行為,可以使精子保持在最佳的狀況。
有人會問,月經剛結束時又不是排卵期,若是為了懷孕,為什麼這時要有性行為呢?
沒錯,這時的性行為是不會懷孕的,但是為了排掉囤積在副睪丸中的老舊精子,到了排卵期才會有品質好的新生精子可用。若隔了十幾天才有性行為,精子的數量可能不少,但活動力很差,大多數都是死的、不會游動的精子,懷孕的機會就降低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只有排卵那一天有性行為才會懷孕,排卵的前一天、後一天、前兩天、後兩天有性行為,都有懷孕的機會。想懷孕的夫妻不必堅持一定要在排卵的當天才有性行為,而且還想盡辦法很積極地確認排卵日,例如使用排卵試紙檢測或找婦產科醫師做超音波檢查,結果還是有90%的機率是希望落空。
記錄基礎體溫
排卵後,體內才會有黃體素,黃體素會使基礎體溫上升約0.5°C。因此,測量並記錄基礎體溫可以知道是否有排卵?推測上個月大約在何時排卵?知道排卵後的黃體機能好不好?也可以反應出是否懷孕或長期無排卵?但基礎體溫無法「預測」排卵,仍然需要靠規律的性行為,才能提高懷孕的機會。
基礎體溫怎麼量是個很重要的步驟,卻常被忽略。
基礎體溫是在安靜的休息或睡覺超過3~4小時以上測得的體溫。因此,晚上睡覺第一次醒過來,就可以測量,什麼時候醒過來,就什麼時候測量,在還沒有下床或上廁所前,就要測量,也就是在休息的狀態下測量,這樣得到標準基礎體溫的機率最大。
基礎體溫不必在固定時間測量,更不需要以鬧鐘叫醒,來測量基礎體溫,何時睡醒就何時測量,只要符合安靜的休息或睡覺超過3~4小時以上。
上大夜班的女性在白天睡覺,也是第一次醒過來時就測量基礎體溫,例如早上九點睡,下午兩點時醒來,就在下午兩點測量。
許多女性常常只記錄2~3個月,若沒有懷孕,就覺得這個方法沒有幫助,便不再記錄。其實這樣很可惜。因為每個月卵巢的排卵功能都可能有變異,若能持續記錄至懷孕為止,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資料,就診時,將基礎體溫和性行為的紀錄,提供給醫師參考,醫師可以做出更為適切的建議。每天只花三分鐘,不困難,也不會有壓力,卻能得到許多寶貴的資訊,何樂而不為。
另外,不論身體有任何狀況,不能只依據網路或朋友的經驗,尤其網路上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分享,朋友間也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很可能因道聽塗說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甚至傷了身體,應該儘早就醫,與醫師仔細討論,配合醫師的建議,才能達到治療的目標。
Q6.晚婚大齡的女性,採用什麼方法比較能成功懷孕?
懷孕的成功率,與女性的年齡以及卵巢濾泡的存量有關。
年齡在37歲以上,且血中抗穆勒氏荷爾蒙值(AMH)在1.0以下,表示卵巢濾泡的存量已經不多,品質差的比率也比較高,自然懷孕的機率不高,應盡早開始嘗試人工協助生殖療法,否則,每個月成批成群的濾泡持續地消耗與萎縮,懷孕的機率也會愈來愈低。若卵巢濾泡存量低到某一個程度,即使接受人工協助生殖療程的治療,懷孕的機率也是低的。
無論年齡大小,依懷孕的成功率來排序:試管嬰兒療法>人工受精療法>自然同房。
Q7.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西元1935 年,史坦醫師及雷文沙醫師共同在《美國婦產科醫學雜誌》發表一篇論文,描述七位無月經且有男性化特徵的女性, 她們的兩側卵巢都比一般女性的卵巢腫大,而且有許多小小的濾泡,排列在卵巢的周圍,像一串珍珠項鍊一樣。因此,「史坦雷文沙症候群」一度被用來形容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長達五十年。
後來,因超音波檢查被廣泛使用,陸續發現雄性素過高且無排卵者,其卵巢也有相同的超音波影像。1985 年,亞當斯醫師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了多囊性卵巢的超音波影像:「直徑0.2~0.8公分的濾泡,超過10個以上(含10個), 排列在卵巢中央基質的周圍,稱之為多囊性卵巢」。
一直到2003年在鹿特丹舉行的共識會議,歐美的婦產內分泌科醫師在會議中共同討論,並訂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以下三項只要出現兩項以上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臨床症狀為排卵稀少或無排卵。
臨床表現有雄性素過高的症狀,且抽血檢查呈現黃體形成激素(LH)值上升,以及雄性素濃度過高。
超音波檢查,卵巢呈現多囊影像。
目前,經腹部及陰道的超音波檢查,能夠無侵入性的提供卵巢的影像測量,再加上臨床症狀的表徵,已能精確診斷出是否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Q8.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多囊性卵巢一樣嗎?
趙小姐,33歲,62公斤,173公分,BMI為20.7,體重正常。結婚六年多,自然生產兩次,順利生下兩個小孩。
最近到醫院做子宮肌瘤的定期追蹤,超音波影像檢查發現, 除了原有兩個子宮肌瘤外,還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但趙小姐的月經一直很規律,皮膚光滑,也沒有體毛過多的問題。醫師診斷趙小姐並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孫小姐,23歲,82公斤,153公分,BMI為35.0,屬第二級肥胖。未婚,月經常三、四個月才來一次,而且手毛腳毛非常濃密。因為月經四個月沒來而就醫。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液中雄性素濃度過高,腦下垂體分泌的黃體形成激素(LH)也偏高;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醫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特徵是雄性素過多的臨床症狀,也有卵巢排卵功能異常,而多囊性卵巢只是超音波的影像發現,並沒有體毛過多及青春痘的臨床症狀,也無卵巢排卵功能異常,兩者差別很大,不能混為一談。
雖然趙小姐與孫小姐的超音波檢查,都有多囊性卵巢的影像,但孫小姐有雄性素分泌過多,以及無排卵的臨床症狀,而趙小姐沒有這些症狀,所以兩個人的診斷是不一樣的。
以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多囊性卵巢的女性,約佔所有女性的20%。在這些女性當中,月經次數過少的寡月經,或至少三個月月經沒來的無月經者,約佔70%;而有雄性素過多症狀者,約佔20~40%。
Q9.荷爾蒙療法會致癌嗎?有什麼副作用?
常有民眾對於服用荷爾蒙的認知及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會得乳癌吧。其實,荷爾蒙只是一個通稱,會刺激乳癌細胞的荷爾蒙是雌激素,且並不是服用幾個月的雌激素就會得乳癌,需要長期、持續的刺激才可能誘發乳癌。
在生活中,容易誘發乳癌細胞的物質是環境荷爾蒙,而非雌激素補充劑。環境荷爾蒙有類似雌激素的構造,在女性身體中會與雌激素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造成女性受孕能力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乳癌、子宮內膜癌等。
環境荷爾蒙在人體內的代謝非常緩慢,半衰期約8~9年,意思是吃進體內的環境荷爾蒙,經過8~9年只有一半能排出體外。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約有七十種,其中四十餘種為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還包括有機氯化物,如戴奧辛、PCB、DDT等;清潔劑原料、塑膠原料等。
Q10.治療更年期症狀的荷爾蒙療法與乳癌的關係?
停經後,因為體內雌激素濃度偏低,約有15~20%的停經後女性會出現明顯而嚴重的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失眠、情緒不穩定、憂鬱等,為了改善更年期症狀而服用荷爾蒙製劑,也就是所謂的「荷爾蒙療法」。
研究數據顯示,荷爾蒙療法會「稍微」增加乳癌的發生率, 重點是荷爾蒙療法是增加乳癌發生的增強劑或促進劑,而不是啟動劑或誘發劑。也就是說,有乳癌的遺傳基因者,即使沒有服用荷爾蒙,也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乳癌,而荷爾蒙療法的影響,可能只是誘導乳癌提前發生,對於沒有乳癌的遺傳基因的人,荷爾蒙療法誘導乳癌發生的機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