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1 成為别人的祝福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 楊育正
我學醫50年,從學醫到行醫,又從治療癌症的醫師到自己成為癌症的病人,如今有機會在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接觸生命末期安寧照顧,經歷深刻的學習。
我也常在各種場合與人分享自己的學習之路,體悟「病人不是唯一受苦的人」!抗癌的路上需要三方合作:病人、醫療團隊、和家人。所有醫療照顧尤其是面對癌症的時候,其核心更是講求全人、全隊、全家、全程、的全心照顧。
生病時,我們經常尋找資料或諮詢先行者,希望借用別人的經驗學習。然而我們常見到的大多是學者專家的著作及病人自己的經驗分享,相形之下都較專業或主觀,極少如本書般是由家人,尤其是同屬內行的醫療專家,從相對客觀卻又切身的體驗完整的分享。
在本書的五章共18節中,作者引領讀者認識癌症,經歷抗癌路途上之所見,又從復健、居家生活及最後的綜顧( overview) 與回顧( review),並就癌症提醒和教會我們的事有深刻的分享。即使是如我般的專家和親身體驗者,都覺得作者縝密的心思和用心寫就的此書,是非常可貴的圭臬。
專文推薦 2了解癌症復健基本觀念,尋求協助不迷惘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
癌症復健醫學目前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被重視,由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成效相較過去已大幅增長,但治療過程中常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像是腦癌、骨癌所引發的肢體障礙,乳癌的上肢水腫,大腸癌、肺癌所導致的活動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容易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癌症治療告一段落後,除了努力維持健康不復發之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克服治療所帶來的障礙,復健科提供許多種治療的方向,來處理各種癌症引發的肢體問題、體力問題、生活障礙的困難等等。
今天看到柏堯治療師把這些概念集結成冊,感覺非常高興,希望透過這本書,能使民眾有基本的癌症復健醫學觀念,進一步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
我也熟知他陪伴母親抗癌的這段經歷,相信他能夠提供非常寫實與生活化的經驗並結合專業的復健知識,給所有癌症患者與家屬,作為對抗癌症過程中的參考與借鏡。
專文推薦3 適度復健,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台南郭綜合醫院副院長/前台南市衛生局長林聖哲 醫師
醫療人員也是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會遇到親友或自己罹癌的情況,然而一般的書報雜誌對於癌症的描述,常聚焦在癌症生理病理學或心理輔導,作者利用照顧親人的臨床經驗及其所受的專業素養,提供涵蓋復健領域等更多元化醫療識能,更符合全人丶全時和全程優質醫療照顧的原則。
醫學和公共衛生有三段五級,除了對普羅大眾的衛教和對高危險群的篩檢外,希望有症狀的病人,可以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就算疾病持續進展,至少要能夠限制殘障,並進行適度的復健,藉此就可大大提高生活品質。
專文推薦 4最寫實的「癌症復健傳記」,最專業的指導手冊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陳宜男
幾年前在臉書上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學弟,努力地在生理職能領域耕耘著,並且不斷地留意著這位後輩的動向,無論是臨床治療或演講分享,除了強調理論基礎的深耕外,更求創意與創新。至於為何會特別吸引我的目光呢?因為我彷彿看見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在兒童治療領域一步一步往前邁進,不斷突破舊有臨床治療服務模式的侷限,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嶄新道路。在生理職能治療領域,也需要有這樣的生力軍一起來為職能治療的未來打拼。這位學弟,就是本書的作者-王柏堯。
《癌症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不僅是我投入臨床服務十餘年以,來第一次看到由職能治療師為癌友所撰寫的專業指導手冊,更是我閱讀關於癌症復健相關書籍中,第一本記錄作者陪伴與協助癌友家人走過治療心路歷程的「癌症復健傳記」,非常有創意的以真人真事故事傳記方式來鋪陳,令人閱讀起來多了點輕鬆,不至於沉重;多了點溫暖的同理心,不至於感到專業的冰冷。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莫過於是由最重視患者生活品質的職能治療師所撰寫,所以不僅止於提供術後的復健方法,或是只針對疾病本身處理的傳統模式,而是以「全人、全程、全隊、全家與全社區」的新思維,著重在癌友回歸一般日常生活與重返職場後,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讓癌友能夠重回人生的正常軌道,並重拾自信心與尊嚴。
由衷地推薦本書,期望能為癌友們及其親朋好友帶來正向的助力。
專文推薦 5職能治療師是改善病患生活障礙的生活魔法家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復健專業團隊顧問/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黃璨珣
癌症,是一種會徹徹底底改變一個人或一家人生活的疾病。
從我多年的臨床經驗理,我始終認為職能治療是足以幫助患者克服「疾病所帶來生活障礙」的專業,職能治療師就像生活的魔法家,無論肢體動作訓練、心理重建、生活型態再設計,都能透過他們巧妙的治療手法,帶來顯著的改善。從癌症醫學的角度來說,像是預防癌症、面對癌患、手術前後、電化療期間如何康復回歸生活,甚或圓夢彌補遺憾,職能治療師也有一定的角色與功能。
坊間我們常看到教導癌症預防、癌症照護、癌症治療的書籍,但鮮少看到職能治療的從業人員,將職能治療師如何處理癌症患者的過程記錄下來。很高興看見王柏堯治療師,藉由職能治療的理念以及陪伴罹癌媽媽的治療歷程,將經驗與專業整合,用輕鬆易懂的描述,讓無論是患者、親友或ㄧ般人都能有實質與心靈的助益。
閱讀〈一碗泡麵的幸福〉這段文章,更讓陪伴大女兒面對癌症的我有十分深刻的感受,在貪嘴的口腹之慾與健康營養之間的抉擇真是難呀!像這樣的難題,我相信這是每個癌友與家屬都會面臨的課題。
從柏堯治療師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抗癌經驗裡,或許可以讓癌友及家屬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降低不適、減少障礙、減少照顧者的焦慮,並回復有意義的生活,也讓人們更安然順意的面對,走過罹癌的生活。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 楊育正
我學醫50年,從學醫到行醫,又從治療癌症的醫師到自己成為癌症的病人,如今有機會在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接觸生命末期安寧照顧,經歷深刻的學習。
我也常在各種場合與人分享自己的學習之路,體悟「病人不是唯一受苦的人」!抗癌的路上需要三方合作:病人、醫療團隊、和家人。所有醫療照顧尤其是面對癌症的時候,其核心更是講求全人、全隊、全家、全程、的全心照顧。
生病時,我們經常尋找資料或諮詢先行者,希望借用別人的經驗學習。然而我們常見到的大多是學者專家的著作及病人自己的經驗分享,相形之下都較專業或主觀,極少如本書般是由家人,尤其是同屬內行的醫療專家,從相對客觀卻又切身的體驗完整的分享。
在本書的五章共18節中,作者引領讀者認識癌症,經歷抗癌路途上之所見,又從復健、居家生活及最後的綜顧( overview) 與回顧( review),並就癌症提醒和教會我們的事有深刻的分享。即使是如我般的專家和親身體驗者,都覺得作者縝密的心思和用心寫就的此書,是非常可貴的圭臬。
專文推薦 2了解癌症復健基本觀念,尋求協助不迷惘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任周正亮
癌症復健醫學目前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被重視,由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成效相較過去已大幅增長,但治療過程中常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像是腦癌、骨癌所引發的肢體障礙,乳癌的上肢水腫,大腸癌、肺癌所導致的活動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容易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癌症治療告一段落後,除了努力維持健康不復發之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克服治療所帶來的障礙,復健科提供許多種治療的方向,來處理各種癌症引發的肢體問題、體力問題、生活障礙的困難等等。
今天看到柏堯治療師把這些概念集結成冊,感覺非常高興,希望透過這本書,能使民眾有基本的癌症復健醫學觀念,進一步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
我也熟知他陪伴母親抗癌的這段經歷,相信他能夠提供非常寫實與生活化的經驗並結合專業的復健知識,給所有癌症患者與家屬,作為對抗癌症過程中的參考與借鏡。
專文推薦3 適度復健,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台南郭綜合醫院副院長/前台南市衛生局長林聖哲 醫師
醫療人員也是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會遇到親友或自己罹癌的情況,然而一般的書報雜誌對於癌症的描述,常聚焦在癌症生理病理學或心理輔導,作者利用照顧親人的臨床經驗及其所受的專業素養,提供涵蓋復健領域等更多元化醫療識能,更符合全人丶全時和全程優質醫療照顧的原則。
醫學和公共衛生有三段五級,除了對普羅大眾的衛教和對高危險群的篩檢外,希望有症狀的病人,可以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就算疾病持續進展,至少要能夠限制殘障,並進行適度的復健,藉此就可大大提高生活品質。
專文推薦 4最寫實的「癌症復健傳記」,最專業的指導手冊
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陳宜男
幾年前在臉書上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學弟,努力地在生理職能領域耕耘著,並且不斷地留意著這位後輩的動向,無論是臨床治療或演講分享,除了強調理論基礎的深耕外,更求創意與創新。至於為何會特別吸引我的目光呢?因為我彷彿看見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在兒童治療領域一步一步往前邁進,不斷突破舊有臨床治療服務模式的侷限,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嶄新道路。在生理職能治療領域,也需要有這樣的生力軍一起來為職能治療的未來打拼。這位學弟,就是本書的作者-王柏堯。
《癌症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不僅是我投入臨床服務十餘年以,來第一次看到由職能治療師為癌友所撰寫的專業指導手冊,更是我閱讀關於癌症復健相關書籍中,第一本記錄作者陪伴與協助癌友家人走過治療心路歷程的「癌症復健傳記」,非常有創意的以真人真事故事傳記方式來鋪陳,令人閱讀起來多了點輕鬆,不至於沉重;多了點溫暖的同理心,不至於感到專業的冰冷。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莫過於是由最重視患者生活品質的職能治療師所撰寫,所以不僅止於提供術後的復健方法,或是只針對疾病本身處理的傳統模式,而是以「全人、全程、全隊、全家與全社區」的新思維,著重在癌友回歸一般日常生活與重返職場後,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讓癌友能夠重回人生的正常軌道,並重拾自信心與尊嚴。
由衷地推薦本書,期望能為癌友們及其親朋好友帶來正向的助力。
專文推薦 5職能治療師是改善病患生活障礙的生活魔法家
美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復健專業團隊顧問/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黃璨珣
癌症,是一種會徹徹底底改變一個人或一家人生活的疾病。
從我多年的臨床經驗理,我始終認為職能治療是足以幫助患者克服「疾病所帶來生活障礙」的專業,職能治療師就像生活的魔法家,無論肢體動作訓練、心理重建、生活型態再設計,都能透過他們巧妙的治療手法,帶來顯著的改善。從癌症醫學的角度來說,像是預防癌症、面對癌患、手術前後、電化療期間如何康復回歸生活,甚或圓夢彌補遺憾,職能治療師也有一定的角色與功能。
坊間我們常看到教導癌症預防、癌症照護、癌症治療的書籍,但鮮少看到職能治療的從業人員,將職能治療師如何處理癌症患者的過程記錄下來。很高興看見王柏堯治療師,藉由職能治療的理念以及陪伴罹癌媽媽的治療歷程,將經驗與專業整合,用輕鬆易懂的描述,讓無論是患者、親友或ㄧ般人都能有實質與心靈的助益。
閱讀〈一碗泡麵的幸福〉這段文章,更讓陪伴大女兒面對癌症的我有十分深刻的感受,在貪嘴的口腹之慾與健康營養之間的抉擇真是難呀!像這樣的難題,我相信這是每個癌友與家屬都會面臨的課題。
從柏堯治療師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抗癌經驗裡,或許可以讓癌友及家屬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降低不適、減少障礙、減少照顧者的焦慮,並回復有意義的生活,也讓人們更安然順意的面對,走過罹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