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很隨興,想到才吃、想吃就吃
關於吃藥,老人家的「症頭」特別多,最常見的是忘記吃藥,還有人會不按醫囑,自己當醫生決定要不要吃,或是自作主張吃家人的藥。還有一些老人家則會特別糾結吃藥的「時機」:到底要飯後還是飯前吃?萬一錯過,該不該「補吃」?
首先,針對忘記吃藥的問題,我會建議老人家養成固定時間服用藥物的習慣,不妨去雜貨店或藥房購買小藥盒,很多藥盒還會印上星期幾、早中晚等標記,避免自己忘記到底吃過藥了沒有。如果老人家有在用智慧型手機,現在有許多提醒服藥的APP可供下載,也是避免忘記吃藥的好工具。
至於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說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的藥物,只要遵守一天服用次數以及劑量,飯前吃或飯後吃效果其實沒什麼差別,只要病人有規律服藥就好,不必太糾結飯前或飯後吃,最重要的是規律服藥,把疾病控制穩定。
倒是有一些藥物特別會刺激胃壁,若覺得空腹吃不舒服,當然還是選擇飯後服用,比較不會引起不適。當然,少數的藥物,因為特別的學理,一定要飯前或飯後吃,那麼醫師通常會特別提醒。
萬一還是忘了吃,到底要不要補吃呢?那得看延遲了多久,倘若只有幾小時,就可以補吃,但假設是早晚該服用的,早上漏吃,到了傍晚才想起來,就不要再補吃了,短時間內吃兩次藥,怕負擔還是太重了。
比較麻煩的用藥問題是「自己當醫生」,不少老人家會不從醫囑,自己調整藥量。有些藥像是抗生素,不宜自行停藥,一定要「吃好吃滿」,或許服用一、二天後,症狀已經緩解,但如果此時就貿然停藥,細菌可能又會反撲,再次造成感染,或是引起抗藥性,原來的藥就沒有效了。此外,像是抗憂鬱劑,也是不宜自行停藥的藥物,一方面可能會影響療效,二方面突然停藥也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一定要跟醫生討論過,才能調整藥量。
還有一種「自己當醫生」的狀況是:一人拿藥全家吃,覺得症狀差不多,就「互通有無」。奉勸各位長輩,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若覺得身體不舒服,應該要去看醫生,萬一吃出問題,後果可大可小,也可能因此錯失診斷出真正癥結的機會。
老人家應該定期打疫苗嗎?
有些老人家對打疫苗這件事頗抗拒,覺得接種疫苗是一件滿危險的事,深怕原本好端端的,打了針以後,反而過敏出亂子;也有老人家是懶得打,覺得自己很硬朗,「應該不會那麼衰」。
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會奉勸老人家,疫苗這種東西,還是有接種有保庇。
以流感為例,因為老人家免疫力比較弱,萬一罹患流感,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最好還是能在流感高峰以前就先做好準備,盡可能避免罹患流感。
因為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大一樣,所以必須每年接種一次不同抗原成分疫苗。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炎是長者第三大死因(八點五%),僅次於惡性腫瘤(二十四點六%)及心臟疾病(十二點八%)。除了流感疫苗,我誠懇建議老人家也該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除了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疱疹疫苗也是我們會建議老人家接種的疫苗。
老人家因為免疫力比較弱,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遠比年輕人高,雖說帶狀疱疹並不是什麼嚴重的致命疾病,但麻煩的是,許多患者在帶狀疱疹痊癒以後,會有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這種痛可長可短,疼痛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痛楚程度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防患未然,打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染病的機率,即便還是不幸得病,也可以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機率。
有些老人家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打疫苗,其實是多慮了。的確有少數人接種疫苗後,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說,肌肉痠痛、輕微的局部紅腫或硬塊、輕度發燒等,這些症狀多半都只是暫時的,不必擔心,除非出現持續不退的高燒,或甚至發燒合併抽筋,才有趕緊送醫的必要。
對絕大多數長輩來說,接種疫苗是相當安全的,但針對有下列狀況的老人家,像是對蛋或疫苗成分嚴重過敏、過去注射曾有過不良反應,或是本身有免疫缺陷(如白血病、淋巴瘤、愛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在打疫苗前,最好還是跟醫生討論評估。
如何讓外籍看護成為照顧長輩的好幫手?父母若年邁,生活功能下降太多,甚至難以自理,但眾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親自照顧,就必須請看護代勞。
本地看護比較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但收費大概只有口袋夠深的人才比較遊刃有餘,對於廣大的升斗小民來說,外籍看護費用負擔比較輕省一點。根據我個人經驗和所見所聞,其實滿多與看護之間的緊張關係,都是因為溝通問題,若能夠把這個環節處理好,也許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讓看護成為照顧爸媽的得力幫手。
以下幾點,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
1. 交辦事項要夠清楚與外籍看護有時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窘況,雇主要更有耐心一些,並給予清楚的指示。比如說,可以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列成清單,甚至附上何時該執行工作的時刻表,方便照表操課,這份清單必須翻譯成英文以及看護國籍的文字,可能的話,最好還能有圖示,就更能降低發生誤會的情況。
有些縣市政府有提供一些相關的圖文照顧手冊(例如台北市目前就有提供中英、中印、中越三種版本的照顧手冊),此外,有些網站如「愛長照」等,也有給外籍看護的相關照顧手冊可下載。此外,雇主在交辦看護事情時,除了用講的,最好也能親自示範給看護看,會比單純用語言溝通還清楚許多。
2. 管理方式恩威並濟雇主一定要記住一點:看護是「幫手」,而不是「下人」,該讓對方也有休假或喘息的時間。
遇到被動或比較沒這麼靈光的看護,就要給予更詳細清楚的指令,立下工作標準,當看護工作做得不夠好或犯錯時,必須嚴肅鄭重告誡,清楚提出自己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如果看護很盡責,表現很好,除了誇獎這種口惠,最好偶爾也能給一些實質上的獎勵。倘若家裡老人家比較難相處,雇主也該給外籍看護一些鼓勵和安慰,緩解她的情緒壓力。
3. 有些事最好親力親為或反覆確認家屬延請外籍看護照顧爸媽,並不是從此就撒手不管,全部交給看護了,有些事情,例如給藥,家屬最好還是能親力親為事先分好藥,或是確認看護真的已經充分瞭解,才能安心交託。總之,聘請外籍看護,家屬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他們是來分攤子女的照顧工作,而不是來代替子女盡孝,作為子女,該給老人家的關懷仍然不可少。
										關於吃藥,老人家的「症頭」特別多,最常見的是忘記吃藥,還有人會不按醫囑,自己當醫生決定要不要吃,或是自作主張吃家人的藥。還有一些老人家則會特別糾結吃藥的「時機」:到底要飯後還是飯前吃?萬一錯過,該不該「補吃」?
首先,針對忘記吃藥的問題,我會建議老人家養成固定時間服用藥物的習慣,不妨去雜貨店或藥房購買小藥盒,很多藥盒還會印上星期幾、早中晚等標記,避免自己忘記到底吃過藥了沒有。如果老人家有在用智慧型手機,現在有許多提醒服藥的APP可供下載,也是避免忘記吃藥的好工具。
至於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說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的藥物,只要遵守一天服用次數以及劑量,飯前吃或飯後吃效果其實沒什麼差別,只要病人有規律服藥就好,不必太糾結飯前或飯後吃,最重要的是規律服藥,把疾病控制穩定。
倒是有一些藥物特別會刺激胃壁,若覺得空腹吃不舒服,當然還是選擇飯後服用,比較不會引起不適。當然,少數的藥物,因為特別的學理,一定要飯前或飯後吃,那麼醫師通常會特別提醒。
萬一還是忘了吃,到底要不要補吃呢?那得看延遲了多久,倘若只有幾小時,就可以補吃,但假設是早晚該服用的,早上漏吃,到了傍晚才想起來,就不要再補吃了,短時間內吃兩次藥,怕負擔還是太重了。
比較麻煩的用藥問題是「自己當醫生」,不少老人家會不從醫囑,自己調整藥量。有些藥像是抗生素,不宜自行停藥,一定要「吃好吃滿」,或許服用一、二天後,症狀已經緩解,但如果此時就貿然停藥,細菌可能又會反撲,再次造成感染,或是引起抗藥性,原來的藥就沒有效了。此外,像是抗憂鬱劑,也是不宜自行停藥的藥物,一方面可能會影響療效,二方面突然停藥也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一定要跟醫生討論過,才能調整藥量。
還有一種「自己當醫生」的狀況是:一人拿藥全家吃,覺得症狀差不多,就「互通有無」。奉勸各位長輩,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若覺得身體不舒服,應該要去看醫生,萬一吃出問題,後果可大可小,也可能因此錯失診斷出真正癥結的機會。
老人家應該定期打疫苗嗎?
有些老人家對打疫苗這件事頗抗拒,覺得接種疫苗是一件滿危險的事,深怕原本好端端的,打了針以後,反而過敏出亂子;也有老人家是懶得打,覺得自己很硬朗,「應該不會那麼衰」。
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會奉勸老人家,疫苗這種東西,還是有接種有保庇。
以流感為例,因為老人家免疫力比較弱,萬一罹患流感,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最好還是能在流感高峰以前就先做好準備,盡可能避免罹患流感。
因為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大一樣,所以必須每年接種一次不同抗原成分疫苗。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炎是長者第三大死因(八點五%),僅次於惡性腫瘤(二十四點六%)及心臟疾病(十二點八%)。除了流感疫苗,我誠懇建議老人家也該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除了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疱疹疫苗也是我們會建議老人家接種的疫苗。
老人家因為免疫力比較弱,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遠比年輕人高,雖說帶狀疱疹並不是什麼嚴重的致命疾病,但麻煩的是,許多患者在帶狀疱疹痊癒以後,會有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這種痛可長可短,疼痛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痛楚程度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防患未然,打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染病的機率,即便還是不幸得病,也可以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機率。
有些老人家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打疫苗,其實是多慮了。的確有少數人接種疫苗後,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說,肌肉痠痛、輕微的局部紅腫或硬塊、輕度發燒等,這些症狀多半都只是暫時的,不必擔心,除非出現持續不退的高燒,或甚至發燒合併抽筋,才有趕緊送醫的必要。
對絕大多數長輩來說,接種疫苗是相當安全的,但針對有下列狀況的老人家,像是對蛋或疫苗成分嚴重過敏、過去注射曾有過不良反應,或是本身有免疫缺陷(如白血病、淋巴瘤、愛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在打疫苗前,最好還是跟醫生討論評估。
如何讓外籍看護成為照顧長輩的好幫手?父母若年邁,生活功能下降太多,甚至難以自理,但眾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親自照顧,就必須請看護代勞。
本地看護比較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但收費大概只有口袋夠深的人才比較遊刃有餘,對於廣大的升斗小民來說,外籍看護費用負擔比較輕省一點。根據我個人經驗和所見所聞,其實滿多與看護之間的緊張關係,都是因為溝通問題,若能夠把這個環節處理好,也許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讓看護成為照顧爸媽的得力幫手。
以下幾點,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
1. 交辦事項要夠清楚與外籍看護有時會出現「雞同鴨講」的窘況,雇主要更有耐心一些,並給予清楚的指示。比如說,可以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列成清單,甚至附上何時該執行工作的時刻表,方便照表操課,這份清單必須翻譯成英文以及看護國籍的文字,可能的話,最好還能有圖示,就更能降低發生誤會的情況。
有些縣市政府有提供一些相關的圖文照顧手冊(例如台北市目前就有提供中英、中印、中越三種版本的照顧手冊),此外,有些網站如「愛長照」等,也有給外籍看護的相關照顧手冊可下載。此外,雇主在交辦看護事情時,除了用講的,最好也能親自示範給看護看,會比單純用語言溝通還清楚許多。
2. 管理方式恩威並濟雇主一定要記住一點:看護是「幫手」,而不是「下人」,該讓對方也有休假或喘息的時間。
遇到被動或比較沒這麼靈光的看護,就要給予更詳細清楚的指令,立下工作標準,當看護工作做得不夠好或犯錯時,必須嚴肅鄭重告誡,清楚提出自己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如果看護很盡責,表現很好,除了誇獎這種口惠,最好偶爾也能給一些實質上的獎勵。倘若家裡老人家比較難相處,雇主也該給外籍看護一些鼓勵和安慰,緩解她的情緒壓力。
3. 有些事最好親力親為或反覆確認家屬延請外籍看護照顧爸媽,並不是從此就撒手不管,全部交給看護了,有些事情,例如給藥,家屬最好還是能親力親為事先分好藥,或是確認看護真的已經充分瞭解,才能安心交託。總之,聘請外籍看護,家屬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他們是來分攤子女的照顧工作,而不是來代替子女盡孝,作為子女,該給老人家的關懷仍然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