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做父母的人,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懷孕期間吃魚,適當嗎?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我家上幼稚園的寶貝寫反手字,她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還有,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來?
說我們是書呆也沒錯,每當我們一聽到這類擔憂,就會想到我們的老本行「神經科學」。這些問題全都涉及腦袋和它的發展。童年是腦袋發展以及行為變化極為劇烈的時期,而且坐在駕駛座旁看顧的人是父母。如果你和我們一樣,發現這個過程很迷人,又或者你只是想要尋找答案,這本書對你來說,可就再適合不過了。
我們討論的範圍從懷胎開始,一路涵蓋到上大學。因為腦袋發展的時間,遠比出生頭三年長得多,我們可不想依循其他書的討論,都在三歲時打住。兒腦的生長與成熟是很複雜的過程,需要二十來年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熟,適應周遭的世界。事實上,直到你家小孩進入大學,這項工程才算是大功告成。所以說,無論你家小孩現在是嬰兒、幼兒還是青少年,你都可以參考這本手冊。
我們兩名作者加總起來,擁有四十年的神經科學家經驗。珊卓剛開始是在實驗室裡研究腦部發展與可塑性,之後進入神經科學界的頂尖學術期刊擔任編輯。她曾閱讀過數以千計的論文,其中許多都是報導最先進的發現。她那明察秋毫的眼光,來自對這個領域擁有既深且廣的視野。她知道什麼樣的研究結果稱得上周延,什麼樣的結果很可疑。
聲宏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兼研究人員。他發表原創科學研究與教學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他個人的研究專長,主要是腦部資訊處理與學習的流程,以及這個流程在早年可能會出什麼樣的差錯。
聲宏同時也是人父。在他女兒出生前,他總是在討論所謂的雞尾酒會神經科學。然而,自從生活大大改變後,現在掛在他嘴邊的,變成「幼兒園家長會神經科學」了。在這些聚會場合,父母師長會提出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但有時候,他注意到,裡頭確實帶幾許憂慮的味道。
各位父母的疑問,將我們推進圖書館。我們聯手清理文獻,研讀數以百計的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以及流行病學論文。我們將這堆巨量的文獻綜合起來,對於目前已知的兒腦知識,做出我們認為最理想的詮釋。這本《兒腦開竅手冊》正是所有研究的結果。在書中,我們解釋科學,揭穿迷思,並安排實用訣竅給為人父母的您。
現在,我們要給各位第一個建議:深呼吸,放輕鬆。真的。你擔心的那些事,對你家小孩的福祉,通常都比你所想像的來得微不足道。現代許多父母都認為,兒童的個性和長大成人後的行為,主要是由父母的教養方式塑造成的。然而,科學文獻描繪的卻是不一樣的畫面。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可以為大部分有關兒童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做個總結:兒童的生長就像蒲公英。在瑞典,maskrosbarn(蒲公英小孩)這個名詞是用來形容「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的孩子」。心理學研究暗示,像這樣的孩子其實很多、很普遍—前提是父母必須「夠好」。「夠好」的意思是,父母不會虐待孩子或忽視孩子。
從演化觀點來看,這很合理;不論父母能給予的時間和照顧有多少,都能自行設法成長的孩子,本來就比較有機會克服困難的環境,將他們的基因傳衍到下一代。就諸多腦功能來看,從性情、到語文、到智力,大部分兒童都像蒲公英一樣,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
發展中的人腦是經過數千代演化的塑造,才能成為現今地球上最有智慧的資訊處理器。更不可思議的是,它會打造自己。譬如說,你根本不需要教導你家小孩去留意和講出人類語言。你的寶貝兒子或女兒自然知道,而且從很早就知道,你所發出的聲音當中,哪些聲音比其他聲音更有意義。所以,即使你從未替你家小孩上語文課,他們還是很不可能會去模仿冷氣機或汽車的聲音;至少不會模仿得很像。
孩子並不會被動接收父母的教養或學校教育,而是會主動參與自己發展過程的每個項目。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腦袋就準備好要找出、並善用「吻合他們個人需要與偏好」的經驗。基於這個原因,腦部發展不需要特殊裝備或訓練,大部分的孩子也都能在這個世界提供給他們的環境中,找到一條成長之路。
如果孩子適應力這麼強又這麼聰明,他們為何不能馬上就讓腦袋火力全開,來從事活動?在大部分情況下,那是因為在發展過程裡,需要把每個人的腦袋調整到剛剛好適合他們特有的環境。而這也是人類能夠成功存活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原因之一。基因提供你家小孩個人的藍圖,但是在打造期間,整個計畫一定得根據當地的條件(不只包括做為父母的你的行為舉止,也包括你家的其他小孩、鄰居、老師及同伴塑造的文化),來做一些修正。這個調整過程是自動自發的,你只需要沿途從旁提供一些協助。這一切將我們帶到這本書的一個最主要的議題:你家小孩的腦袋,會養育、提升它自己。
在某些情況下,額外的協助是有需要的。如果遺傳架構有瑕疵,或是環境非常艱困,像是貧窮或戰爭,腦袋的發育就有可能出差錯。此外,現代生活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困難。當我們的現代環境無法與我們的古董基因配合時,腦袋發展可能就會遇到麻煩。對於這類案例,我們將會告訴諸位,如何多拉你家小孩一把。
我們根據腦科學原理,將本書區分成七個部分,以幫助各位理解你家小孩的腦袋在通往成年的路途上,究竟如何成長與變化。
第一部: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這個部分是在介紹你家小孩的腦袋,以及它如何運作。我們會討論到,天生的「與外界互動的傾向」如何引發基因和環境之間的雙向對話,而這種對話將會塑造整個童年期的神經發展。
第二部:階段性成長
當腦袋根據較早期的基礎來打造時,會經歷一些階段,而且對某些類型的資訊特別敏感。本書這個部分,將描述你家小孩腦袋用以塑造「睡眠、行走、以及說話的發展」的經驗。
第三部:開始有感覺了
許多神經發展都依賴「幾乎所有兒童都能輕鬆取得」的經驗。身為父母的你,這個過程其實是可以搭便車的;你只要坐在後座,觀看你家小孩的感官如何自行調整到適合外界的狀態。
第四部:玩樂大事
孩童適應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透過玩樂。從幼兒園小娃到青春期,玩耍都是在為成年生活預做演練,有助於發展出某些腦部最重要的功能。
第五部: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遺傳組成裡的不同特性,讓你家小寶寶打從一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人。我們將在這裡解釋,你家小孩個人的情緒與社會特質如何成長,以及如何應對周遭的世界。
第六部:兒腦上學記
縱觀人類的演化史,絕大部分都發生在還沒有書本、小提琴或是微積分之前,更別提臉書了。我們要告訴你,你家小孩的腦袋如何發揮它的彈性,好讓你家小孩處理老祖宗做夢都想不到的抽象概念。
第七部:關關難過,關關過
所有環境都能對發展中的腦袋,構成挑戰與考驗。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生長所需的東西,就像蒲公英一樣,但是少數比較精緻的花朵,卻需要額外的呵護與關照。在這最後一部裡,我們要探討的是,要是出了差錯,你該如何協助你家小孩。
你覺得本書哪兒最有趣,就儘管去讀那個部分吧,並不需要依章節順序閱讀。每一章的焦點和發育年齡範圍,都放在大標題上,因此你可以輕鬆找出我們對你家小孩腦袋的說詞,不論他或她現在有多大。所以啦,我們要報導的範疇還真是廣,得趕緊開始了!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做父母的人,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懷孕期間吃魚,適當嗎?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我家上幼稚園的寶貝寫反手字,她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還有,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來?
說我們是書呆也沒錯,每當我們一聽到這類擔憂,就會想到我們的老本行「神經科學」。這些問題全都涉及腦袋和它的發展。童年是腦袋發展以及行為變化極為劇烈的時期,而且坐在駕駛座旁看顧的人是父母。如果你和我們一樣,發現這個過程很迷人,又或者你只是想要尋找答案,這本書對你來說,可就再適合不過了。
我們討論的範圍從懷胎開始,一路涵蓋到上大學。因為腦袋發展的時間,遠比出生頭三年長得多,我們可不想依循其他書的討論,都在三歲時打住。兒腦的生長與成熟是很複雜的過程,需要二十來年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熟,適應周遭的世界。事實上,直到你家小孩進入大學,這項工程才算是大功告成。所以說,無論你家小孩現在是嬰兒、幼兒還是青少年,你都可以參考這本手冊。
我們兩名作者加總起來,擁有四十年的神經科學家經驗。珊卓剛開始是在實驗室裡研究腦部發展與可塑性,之後進入神經科學界的頂尖學術期刊擔任編輯。她曾閱讀過數以千計的論文,其中許多都是報導最先進的發現。她那明察秋毫的眼光,來自對這個領域擁有既深且廣的視野。她知道什麼樣的研究結果稱得上周延,什麼樣的結果很可疑。
聲宏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兼研究人員。他發表原創科學研究與教學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他個人的研究專長,主要是腦部資訊處理與學習的流程,以及這個流程在早年可能會出什麼樣的差錯。
聲宏同時也是人父。在他女兒出生前,他總是在討論所謂的雞尾酒會神經科學。然而,自從生活大大改變後,現在掛在他嘴邊的,變成「幼兒園家長會神經科學」了。在這些聚會場合,父母師長會提出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但有時候,他注意到,裡頭確實帶幾許憂慮的味道。
各位父母的疑問,將我們推進圖書館。我們聯手清理文獻,研讀數以百計的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以及流行病學論文。我們將這堆巨量的文獻綜合起來,對於目前已知的兒腦知識,做出我們認為最理想的詮釋。這本《兒腦開竅手冊》正是所有研究的結果。在書中,我們解釋科學,揭穿迷思,並安排實用訣竅給為人父母的您。
現在,我們要給各位第一個建議:深呼吸,放輕鬆。真的。你擔心的那些事,對你家小孩的福祉,通常都比你所想像的來得微不足道。現代許多父母都認為,兒童的個性和長大成人後的行為,主要是由父母的教養方式塑造成的。然而,科學文獻描繪的卻是不一樣的畫面。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可以為大部分有關兒童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做個總結:兒童的生長就像蒲公英。在瑞典,maskrosbarn(蒲公英小孩)這個名詞是用來形容「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的孩子」。心理學研究暗示,像這樣的孩子其實很多、很普遍—前提是父母必須「夠好」。「夠好」的意思是,父母不會虐待孩子或忽視孩子。
從演化觀點來看,這很合理;不論父母能給予的時間和照顧有多少,都能自行設法成長的孩子,本來就比較有機會克服困難的環境,將他們的基因傳衍到下一代。就諸多腦功能來看,從性情、到語文、到智力,大部分兒童都像蒲公英一樣,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
發展中的人腦是經過數千代演化的塑造,才能成為現今地球上最有智慧的資訊處理器。更不可思議的是,它會打造自己。譬如說,你根本不需要教導你家小孩去留意和講出人類語言。你的寶貝兒子或女兒自然知道,而且從很早就知道,你所發出的聲音當中,哪些聲音比其他聲音更有意義。所以,即使你從未替你家小孩上語文課,他們還是很不可能會去模仿冷氣機或汽車的聲音;至少不會模仿得很像。
孩子並不會被動接收父母的教養或學校教育,而是會主動參與自己發展過程的每個項目。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腦袋就準備好要找出、並善用「吻合他們個人需要與偏好」的經驗。基於這個原因,腦部發展不需要特殊裝備或訓練,大部分的孩子也都能在這個世界提供給他們的環境中,找到一條成長之路。
如果孩子適應力這麼強又這麼聰明,他們為何不能馬上就讓腦袋火力全開,來從事活動?在大部分情況下,那是因為在發展過程裡,需要把每個人的腦袋調整到剛剛好適合他們特有的環境。而這也是人類能夠成功存活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原因之一。基因提供你家小孩個人的藍圖,但是在打造期間,整個計畫一定得根據當地的條件(不只包括做為父母的你的行為舉止,也包括你家的其他小孩、鄰居、老師及同伴塑造的文化),來做一些修正。這個調整過程是自動自發的,你只需要沿途從旁提供一些協助。這一切將我們帶到這本書的一個最主要的議題:你家小孩的腦袋,會養育、提升它自己。
在某些情況下,額外的協助是有需要的。如果遺傳架構有瑕疵,或是環境非常艱困,像是貧窮或戰爭,腦袋的發育就有可能出差錯。此外,現代生活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困難。當我們的現代環境無法與我們的古董基因配合時,腦袋發展可能就會遇到麻煩。對於這類案例,我們將會告訴諸位,如何多拉你家小孩一把。
我們根據腦科學原理,將本書區分成七個部分,以幫助各位理解你家小孩的腦袋在通往成年的路途上,究竟如何成長與變化。
第一部: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這個部分是在介紹你家小孩的腦袋,以及它如何運作。我們會討論到,天生的「與外界互動的傾向」如何引發基因和環境之間的雙向對話,而這種對話將會塑造整個童年期的神經發展。
第二部:階段性成長
當腦袋根據較早期的基礎來打造時,會經歷一些階段,而且對某些類型的資訊特別敏感。本書這個部分,將描述你家小孩腦袋用以塑造「睡眠、行走、以及說話的發展」的經驗。
第三部:開始有感覺了
許多神經發展都依賴「幾乎所有兒童都能輕鬆取得」的經驗。身為父母的你,這個過程其實是可以搭便車的;你只要坐在後座,觀看你家小孩的感官如何自行調整到適合外界的狀態。
第四部:玩樂大事
孩童適應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透過玩樂。從幼兒園小娃到青春期,玩耍都是在為成年生活預做演練,有助於發展出某些腦部最重要的功能。
第五部: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遺傳組成裡的不同特性,讓你家小寶寶打從一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人。我們將在這裡解釋,你家小孩個人的情緒與社會特質如何成長,以及如何應對周遭的世界。
第六部:兒腦上學記
縱觀人類的演化史,絕大部分都發生在還沒有書本、小提琴或是微積分之前,更別提臉書了。我們要告訴你,你家小孩的腦袋如何發揮它的彈性,好讓你家小孩處理老祖宗做夢都想不到的抽象概念。
第七部:關關難過,關關過
所有環境都能對發展中的腦袋,構成挑戰與考驗。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生長所需的東西,就像蒲公英一樣,但是少數比較精緻的花朵,卻需要額外的呵護與關照。在這最後一部裡,我們要探討的是,要是出了差錯,你該如何協助你家小孩。
你覺得本書哪兒最有趣,就儘管去讀那個部分吧,並不需要依章節順序閱讀。每一章的焦點和發育年齡範圍,都放在大標題上,因此你可以輕鬆找出我們對你家小孩腦袋的說詞,不論他或她現在有多大。所以啦,我們要報導的範疇還真是廣,得趕緊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