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誕生緣起
絕大多數女性都多多少少有月經方面的困擾,但 對月經的健康意義、疾病徵兆,以及生孕影響,普遍缺乏充分的認識 。
有些患者因並不嚴重的症狀而過度擔憂,也有些患者忽視了重要的初期症狀反而延誤就醫,最終導致生殖系統病變惡化,影響生孕能力。
月經(menstruation)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生理現象,其週期規律和樣態表現不僅反映了身體的正常運作,更是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標。許多婦科疾病會影響生孕能力,並會透過月經異常表現出早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劇烈經痛等。
然而,在女性生理健康方面,長久以來缺乏完善的教育,從學校乃至全社會均是如此。許多女性未能充分理解月經、婦科疾病及生孕能力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重要性,因而忽視了潛在的健康問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影響到生孕機能。
此外,雖然台灣就醫便捷,醫療品質已臻國際最佳水準,且有中西醫兩種模式並存,實是病患之幸。但許多女性仍未能深入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當就醫方式,以及中西醫的專業術語與治療理念,這些均不利其做出最有益健康的醫療決策。
由於在長期臨床診療經驗中,看到許多患者均有相似的就醫困擾,本書作者群開始有這樣的思考:何不試著以系統、易懂的方式,解說關於月經、婦科疾病與不孕症之間的重要關聯,並解析此領域中西醫診療的專業思維,藉此幫助女性更加理解自身健康,選擇就醫時更有依據,從而避免許多遺憾!
常見月經不適
經期不適為許多女性的常見困擾,而各人症狀差異大,與個人體質、疼痛耐受度相關。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因子宮收縮所致)和續發性(由疾病引起),都可能對生活品質產生顯著影響。緩解方式上,建議若疼痛影響生活,應就醫檢查,確認無疾病後可使用止痛藥等方式改善症狀。中醫調理強調體質調整,以長期改善症狀。綜合中西醫方法,有助於提升經期的生活品質。
經血的多寡、樣貌與顏色
單次經血樣態異常多半無須過度擔憂,尤其在壓力增大或生活節奏改變時。但若經血顏色顯著異常或伴隨異味、不適症狀,即使只出現一次,也應立即就醫檢查。對於有生孕計畫的女性,應格外注意經血量異常,過多與過少皆可能與婦科病變有關,也可能造成受孕能力減損。定期觀察並及時就醫,是維護生孕健康的最好方式。
解密關於經期的坊間傳聞
關於生理期調養的傳統說法,經現代科學檢視,部分是屬訛誤,有些還是值得參考。值得參考的說法,例如關於吃冰、運動等廣泛流傳的建議,都應根據科學證據和個人體質實況進行判斷,不必墨守成規。
出自一家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複雜且多樣化的疾病。由於其病灶分散,即使手術開刀也無法盡除,而且容易復發。其中,巧克力囊腫和子宮肌腺症因子宮內膜異位位置分別於卵巢和子宮肌層,手術治療難免影響生孕能力,選擇治療方案時一定要特別謹慎留意。整體而言,目前醫界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醫療趨勢傾向保守療法為主;若情狀嚴重至必須開刀手術,一定要請醫師考量患者未來生孕計畫,並且針對治療方式充分討論。
庫存量不足就不孕?——AMH數值與生孕的關係
卵巢庫存量不足並非代表不孕,但確實需要更加謹慎管理卵巢健康。建議患者積極的調整生活方式和選擇合適自己的醫療方案。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女性患者仍可以有效減緩卵巢庫存量的流失。對於仍有生孕需求的女性,如發現卵巢功能有下降趨勢,建議及早考慮凍卵,以保留生孕機會。
沉默的健康威脅——卵巢癌
卵巢癌對患者的生孕能力會造成極大損害。結合中西醫治療的優勢,能強化化學治療效果,也能幫助患者緩解副作用,恢復身體機能,甚至降低復發機率。最重要的關鍵,是女性應重視定期檢查,盡早發現異常,才能在疾病早期階段採取積極治療,提升復原機會並降低對健康的傷害。
揭開不孕症面紗——年齡是最大關鍵!
不孕症的成因複雜多元,涵蓋女性排卵、子宮和輸卵管問題,以及男性造精功能、精子品質異常等。其中,對於女性而言,年齡是影響生孕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因卵巢功能與卵子品質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建議35歲以上高齡夫妻,若備孕超過半年沒有消息,就要就醫檢查。
在診斷與治療不孕症時,中西醫各有所長,整合治療是當前趨勢。西醫擅長精準診斷以及處理器質性的病變,中醫則著重調整體質和陰陽平衡調整。在妥善的溝通與合作下,中西醫整合治療能全方位改善生殖功能與整體健康,讓夫妻求子的過程更加順利。
跨出不孕症治療的第一步——藥物輔助治療與人工授精
不孕症的治療方式依介入程度分為藥物輔助治療、人工授精及試管嬰兒。部分身體條件尚可的不孕症患者,可採用前兩項治療達成懷孕目的,並非人人都需要直接做試管嬰兒。
藥物輔助治療與人工授精,屬於侵入性較低的人工生殖技術,對於排卵異常和輕度男性不孕的患者,提供了負擔相對較低的選擇。而中醫在這個階段,可透過協助患者調整體質,改善生殖系統健康,進一步支持西醫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