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作者序:永不停滯的育兒知識

十五年了。
當《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在二○一○年首次出版時,我從未想過這本書能陪伴如此多的家庭走過育兒的漫漫長路。如今,這本書邁入第十五年,而二○二五年的最新第四版,承載著更多醫學進展、家長回饋,以及我對育兒的初心與堅持。
這些年來,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聽到父母說:「從孩子出生就照你的書養。」而他們身邊的孩子,有的五歲、有的十歲,有的甚至已長成十五歲的青少年。這些話語彷彿時間的見證,讓我看見自己不僅是文字的傳遞者,更像一位好朋友,參與了無數家庭的育兒旅程。看著這些孩子們健康、自信的成長,是我人生路上最珍貴的回饋。
醫學從不停滯,育兒知識亦然。自二○一九年暢銷增訂版後,這六年間,新的疫苗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副食品觀念持續革新,兒童疾病與照護的研究也推陳出新。這次的第四版,我大幅更新內容,加上家長們在FB、YouTube、IG、Podcast,甚至AI聊天機器人中的提問,也都整合收錄進書本裡。有人好奇:「二○二五年了,少子化的今天,還有人在看育兒書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有,只是形式更多元了。喜歡紙本書的你,仍可享受翻閱的樂趣;偏好數位的你,也可以選擇電子書;甚至,如果你是習慣用AI查資料的新手爸媽,我也已將這本書的內容整合進「黃瑽寧AI醫師」資料庫中,讓每位父母在困惑時,都能像有一位醫師朋友在旁指引。
這十五年來,我要感謝無數與我萍水相逢的家長。你們的信任,督促我堅持以「實證醫學」為根基,確保書中每一句話都禁得起考驗。也要感謝我的家人,你們的愛與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後盾;感謝我的父親,作為我醫學路上的啟蒙導師;更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有機會以專業成為眾人的祝福,
而最大的祝福之一,就是你手上這本《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
不論你是第一次當爸媽,還是要將本書送給身邊的新手父母,真心的歡迎你,加入這段「用愛與知識陪伴孩子長大」的旅程。
讓我們一起,繼續輕鬆當爸媽,讓孩子更健康。


第一章 迎接寶寶的誕生

產前準備
新手爸媽恭喜了!您現在的心情可能又興奮又緊張,而且腦袋中充滿許多疑惑需要解答吧!每個親戚朋友都替你們高興,並且七嘴八舌的告訴您該準備這個、準備那個,好像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上網一看,更是不得了,網友介紹的東西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真不知該從何下手。
別慌張,本書一開始,就讓我來給新手爸媽們列一張清單,讓您在寶寶出生之前可以替他準備幾樣基本的東西。

1. 嬰兒床
寶寶出生以後,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會躺在嬰兒床上。因此一張好的嬰兒床,對寶寶與父母雙方都很重要。購買時要先想好將來嬰兒床要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丈量好長、寬、高,再去大賣場選購。嬰兒床建議放在大人的床邊,不只餵奶方便,也讓寶寶能看見父母,培養安全感。新手爸媽注意喔!根據二○一六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已經「不建議」父母讓嬰兒一個人睡在單獨的房間,而是在同一個房間共眠。
挑選嬰兒床的第一步,是檢查這張床是否有經過安全標章的認證。這是新手家長最重要的第一個習慣,未來不論是挑玩具,挑嬰兒用品,先檢查是否具備所謂「一箭穿心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認證標章」,把安全放在美觀或功能性之前,才是負責任的好大人。臺灣目前有「家用嬰兒床及折疊嬰兒床」安全標準,也有「家用嬰兒搖床與搖籃」安全標準,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商品,只要不符合規定的,最好不要買,也不要接收他人的恩典好意。舉例來說,嬰兒床的床欄間距應要小於六公分才算合格,若間距過寬,可能會發生寶寶的頭卡在床欄的慘劇。
嬰兒床墊如果是整套的,應該與床的內緣大小一致,才不至於產生過大空隙;如果要另外購買嬰兒床墊,必須與床的內緣符合,如果大小差太多,寶寶的手腳可能會卡在床與床墊的縫隙之間,造成危險。另外床墊不可以太厚,需薄於七‧五公分,以減少嬰兒窒息的風險。
不建議在嬰兒床邊使用海綿護欄,因為當寶寶躺著的時候,護欄會阻擋寶寶的視野,影響視力發育,也可能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我知道寶寶會翻身的時候會撞到床欄,但請放心,不會有什麼危險的。臺灣蚊子多,掛蚊帳是OK的,但其他玩具則要特別小心,不要在嬰兒床上放枕頭,厚棉被,有繩索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嬰兒窒息或猝死風險的物品。
由於居家空間狹小,有些家庭會考慮使用嬰兒床中床,或防嬰兒翻身的固定枕,但這些的產品並沒有安全標準可把關,因此不建議使用。總之在寶寶四到六個月大之前,還無法三百六十度翻身,嬰兒床就是愈乾淨、愈單純愈好。另外,如果是為了親餵母奶方便,在有條件的狀況下母嬰同床是可以的,有關哺乳時母嬰同床的條件,請看以下聊聊天專欄。

BOX:黃醫師聊聊天
嬰兒睡眠環境的小建議:
1. 還在追奶、頻繁哺乳的母親,可以把嬰兒床靠在大人床邊,或者在有條件下母嬰同床。
2. 必須確保床墊硬度適中,並移除厚重棉被等危險物品。
3. 寶寶1歲內不建議父嬰同床,同房不同床則沒問題。
4. 3歲前不建議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睡房間。
5. 最危險莫過於抱著嬰兒在沙發上睡著。

2. 嬰兒澡盆
如果家裡有「非常乾淨」的水槽,也可以取代嬰兒澡盆,好處是大人幫寶寶洗澡時可以不用彎腰駝背。澡盆的選購原則與嬰兒床一樣,先認安全標章,曾經就有標榜多功能特別加蓋的澡盆,造成嬰兒夾傷的事件。
我喜歡有防滑設計的澡盆,內防滑跟外防滑都做,甚至現在還有附水溫監測的澡盆,避免洗澡水太熱,設計真的很貼心。

3. 奶瓶
雖然說母乳最好,可是誰也沒把握自己的母乳可以多到不需要奶瓶。奶瓶的種類五花八門,教新手爸媽看了不頭暈也難。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奶瓶材質要買玻璃的,還是塑膠的?玻璃奶瓶的好處是導熱快,隔水加熱或者用冷水冷卻的速度都比較快,並且不管是沸水消毒或者沖泡,都不用擔心化學物質溶入奶水當中。我個人認為以安全和與餵奶效率而言,玻璃奶瓶是首選。但玻璃奶瓶有兩個缺點,第一是容易打破,第二是比較重,出門攜帶時不方便。
塑膠材質的就完全相反,材質輕、不會打破,但就有微量化學物質滲入之虞。塑膠瓶有PC、PP、PES、PPSU、Silicone等材質,挑選時重點在於耐熱溫度(PC<PP<PES、PPSU<Silicone<不銹鋼),耐熱溫度愈高,化學物質溶解的機率也愈低,理論上也是比較安全的。PC材質已經被證實會溶出較高的塑化劑,因此已經被淘汰,至於PP雖然便宜又安全,但是比較容易變質。現在還有第三種,是不銹鋼材質的奶瓶,不銹鋼奶瓶的缺點是,從外表看不到寶寶喝剩多少奶,但我覺得這也是優點:本來就不需要強迫寶寶每次都乾杯喝光光。
奶瓶嘴的形狀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孔洞最好先選小圓洞式,太大的孔洞容易讓寶寶嗆到。理論上小圓洞的奶瓶嘴可以一路用到一歲,中途不需要再更換,但要記得時常清洗奶瓶嘴底部的「通氣孔」,以免堵塞導致寶寶吸不到奶。額外的廣告噱頭看看就好,比如防脹氣、母乳實感、去舌苔等附加功能等等,畢竟寶寶脹氣與奶瓶並無直接關係,而再怎麼標榜母乳實感也與真正的乳房不一樣。
總而言之,我給新手爸媽的建議是:在家選擇非塑膠的材質(健康安全無慮),出門才使用耐熱度較高的塑膠奶瓶、挑小圓孔,一開始以親餵母奶為主,先買兩個奶瓶備用,之後全瓶餵的家庭大約需要六個奶瓶輪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