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約有 19 億人會有月經來潮,平均而言,這些人從 13 歲到 51 歲左右,差不多每隔 28 天就會來一次月經,終其一生總共會有 456 次月經。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這個事實。
我們所謂的「月經」只是經血排出的階段,但在月經週期其餘的 23 天左右,還會發生更多事情。
儘管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月經週期的各個階段度過,但英國「女性健康—讓我們來談談」(Women’s Health – Let’s talk about it)調查的結果發現,不到五分之一的女性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月經健康資訊。
我(幾乎)確定你已經知道這些了,但還是以防萬一⋯⋯。如果你在經期時游泳,鯊魚不會攻擊你;吃檸檬,也不會讓你的月經晚到。是的,沒錯,如果你在月經期間發生性行為,你仍然可能懷孕。
這些(真實存在的)迷思中,雖然有些看似有趣,卻助長了對月經的汙名化和羞恥感。對全球許多女孩、婦女和經期人士來說,這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汙名化通常會強化文化信念,將月經描繪成可恥的事情,而非承認它是一種自然的身體機能。即使在現今的已開發國家中,月經也常被認為是不恰當或令人尷尬的話題,例如,英國的「鯊魚週」(Shark Week)、德國的「草莓週」(Erdbeerwoche 或 Strawberry Week)、法國的「番茄醬週」(La semaine Ketchup),以及美國的「大姨媽」(Aunt Flo)等委婉說法,都是用來淡化月經這個話題。而在其他群體中,這種汙名化可能變得更加嚴重,經期婦女被視為「不潔的」,禁止接觸食物或農作物,甚至受到社會排斥或被逐出家門。
對於中低收入國家(LMICs)的許多女性而言,月經汙名化不僅僅是令人尷尬的問題,其真正的根源在於恐懼,這會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理後果。例如,在尼泊爾,婦女和女孩在月事期間被迫待在不安全的「月經隔離」(Chhaupadi)小屋中,面臨衛生環境惡劣、無法獲得乾淨水源、遭到性虐待,甚至是受到野生動物攻擊等問題。這不僅危害她們的人身安全,也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憂鬱、感染及失學的風險增加。
月經不只是個人問題,它是影響我們所有人健康和教育的重要議題。無論我們是否有月經來潮,我們都需要以同理心來處理這個議題。在家裡、學校、職場和其他地方,是時候打破沉默了。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任何人都不應該為自己每個月的身體變化而感到羞愧或一無所知。
回想一下你的初經來潮的時候,或許是在性教育課堂上。你可能已經聽說月經大概每個月都會來,也許有人告訴你如何使用衛生棉,或是不應該讓同一個衛生棉條留在體內太久。但是,是否有人告訴你,在整個生理週期中,身體將如何以及為何會發生變化?為何我們的渴望和飢餓會在經期前幾天變得難以滿足,
或是為何我們原本以為肌膚保養得當,卻突然開始冒出大量青春痘?沒有,從來沒有人告訴我。
除了生殖功能之外,從來沒有人教導過我們,月經週期和控制經期的荷爾蒙,會影響我們健康的許多層面,包括:營養需求(和渴望!)、我們感覺自己有多強壯和精力充沛,以及我們的睡眠品質,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腸道如何運作!
正因如此,月經週期不只是月經而已,還有更多意義。
我們不僅讓女孩和婦女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而且還開始接受與月經相關的症狀,例如經痛、青春痘及胃脹氣,都是我們必須忍受的,因為這「只是月經而已」。
這種將女性痛苦正常化,並合理化這些症狀的作法,正在阻礙我們生活的發展,也妨礙我們透過教育及職場取得進步的能力。我曾進行一項調查,作為本書研究的一部分,探討月經週期如何真正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包括她們的工作和人際關係。在完成調查的 4,735 人中, 91%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的工作會受到經期干擾。而在上班或就讀大學的日子裡,出現月經症狀時,76%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這種勉強出勤(presenteeism),也就是在經痛或大量出血等與經期相關症狀的不適情況下工作,每年會導致女性喪失 9 天的生產力。即使女性確實因為經期症狀而請假(我們的報告發現,32% 的婦女在過去 12 個月內曾因此請假),往往也是犧牲自己的權益,因為不是用光了年假,就是得請無薪假。
此時,你可能會想(在我看來,這個提問合情合理):「可是,現在已經是 21 世紀了,為什麼還會這樣?」
我一直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從多年來與女性談論這個問題的經驗來看,我堅信許多女性和女孩覺得,每月必須「忍受」這些讓人虛弱的症狀,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一直將經痛和不適視為正常現象。但問題是:常見的事情並不代表正常,也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關心。我曾聽說一些女性儘管經痛到虛脫無力,卻還是等了八年或更久時間,才取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證明。因為無論是學校老師、與她們交談的朋友,或是醫療專業人員,都有人引導她們相信自己的經痛是正常的。事實上,我們都被洗腦,以為經痛比其他疼痛更容易忍受和接受。
遺憾的是,當女性向醫療專業人員求助時,她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摒棄,而且得不到支持,許多人最後都會出現在我的 Instagram 私訊中。雖然我並未聲稱知道所有答案,但她們來找我的原因是因為,她們沒有其他人可以尋求幫助。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調查中發現,38% 的受訪者會向網紅尋求有關經期的建議,但其中只有 13% 的人表示這是她們首選的支持來源。我這樣說,並非為了貶低我的同儕,而且我也不認為醫生會故意不理會或「情感操縱」(gaslighting)女性。但這些都反映出我們對月經和經痛的了解及看法有限。
就我個人而言,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拿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因為醫師告訴我「不符合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特徵」,儘管我其實患有青春痘、臉部細毛過度生長,而且月經週期非常不規律。即使身為醫生,我也必須為自己捍衛權益,爭取血液檢驗和超音波檢查,最後才確診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雖然診斷結果令我非常難過,但在經過幾個月,當被告知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之後,部分的我卻又感到如釋重負,覺得自己的堅持終於獲得印證。
不幸的是,醫療專業人員的這種回應,不僅會延誤女性進一步獲得醫療照護和治療的機會,也會導致她們懷疑自己的感受和對疼痛的認知。許多女性開始相信「這都是我的錯覺」,或是「我的耐痛力(pain threshold)一定很低」。這不僅適用於與月經相關的疼痛,況且一般而言,女性雖然更常向醫療專業人員表達身體疼痛,但與男性相比,她們的疼痛也較容易被視為「情緒性」或「心理性」(即「非真實性」)。女性的疼痛不只較少受到重視,也較少因疼痛而拿到止痛藥,即使想獲得止痛藥,也必須等待更久的時間。
性別偏見是女性獲得適當照護的一大障礙,但缺乏對女性健康狀況的研究和教育則是另一個障礙。儘管三分之一的婦女,真的是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會遇到生殖或婦科健康問題,但僅有 2.5% 的公共資助研究專門用於女性生殖健康!勃起功能障礙會影響 19% 的男性,而經前症候群則影響高達 90%
的女性,相較之下,前者的研究量卻比後者多出 5 倍。
前一任英國政府在 2022 年推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女性健康策略時,曾信誓旦旦說會做得更好,並計劃和承諾會支持更多針對女性健康狀況的研究;該策略還要求在 2024 / 2025 年為新入職的醫師提供強制性的女性健康培訓。經常有人問我:「這樣足夠嗎?」,雖然我對這項策略的雄心壯志表示讚賞,但我認為目前我們需要的是更少的雄心壯志和更多的行動。在撰寫本書時,新政府是否會推出進一步的政策,仍有待觀察。
最重要的是,對經期健康議題缺乏認知與了解,源自於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都漠視女性的身體,只假設女性是「縮小版男性」。這代表我們基本上對女性健康問題大多是瞎猜一通,尤其是在月經週期方面。
儘管進展緩慢,但可以肯定的是,愈來愈多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月經週期對生殖以外的健康狀況,帶來顯著的影響,從免疫力、心血管健康到腸道功能,甚至是新陳代謝的速度。
事實上,許多人呼籲將月經週期標記為第五個生命徵象,因為如果我們懂得傾聽,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在月經週期出現問題之前,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它。也就是說,你是其中一位幸運兒,從青春期開始,就順利度過月經失調的種種問題。但從了解女性健康面向看來,尚待學習之處仍然很多,受益之處亦甚多。
我將告訴你原因。
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將了解荷爾蒙的力量,以及它們如何幫助你,而非阻礙你。你也會知道,在生理週期的某些階段,稍微調整一下生活方式,有時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例如,在月經期間增加油性魚類的攝取量、練習瑜伽來緩解經前症候群,以及在排卵期後優化睡眠習慣。
我堅信,女性的潛能受到限制,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認識不足,所以我把改變這一現況當作我的使命。有了正確的知識、工具和支持,你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生理週期。更棒的是,你可以與自己的月事和諧共處,進而將潛能發揮到極致、減輕不適症狀、提高生產效率,並盡情享受你的人生。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幫助你感受到月經週期的力量,而不是被它束縛。
最後,你將了解:
你獨特的女性生理機能,因而可以開始與月經週期重新建立連結,並深化你與自己身體的關係。
什麼是正常的現象,什麼不是,如此你就能發現警訊,並質疑你對自己應該(和不應該)「忍受」的症狀。(順便提醒一下,月經來潮時,絕對不應該那麼痛苦)。
如何透過調整營養、運動和睡眠,甚至是護膚,全面優化你在整個月經週期的健康及表現。k 如何應對在整個月經週期身體意象、性慾和情緒的變化與波動。
如何與伴侶、家人及醫療專業人員溝通,為你和自己的需求爭取最佳權益。
簡而言之,我希望每個女人和每個有月經週期的人都能擁有這本書。
我們所謂的「月經」只是經血排出的階段,但在月經週期其餘的 23 天左右,還會發生更多事情。
儘管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月經週期的各個階段度過,但英國「女性健康—讓我們來談談」(Women’s Health – Let’s talk about it)調查的結果發現,不到五分之一的女性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月經健康資訊。
我(幾乎)確定你已經知道這些了,但還是以防萬一⋯⋯。如果你在經期時游泳,鯊魚不會攻擊你;吃檸檬,也不會讓你的月經晚到。是的,沒錯,如果你在月經期間發生性行為,你仍然可能懷孕。
這些(真實存在的)迷思中,雖然有些看似有趣,卻助長了對月經的汙名化和羞恥感。對全球許多女孩、婦女和經期人士來說,這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汙名化通常會強化文化信念,將月經描繪成可恥的事情,而非承認它是一種自然的身體機能。即使在現今的已開發國家中,月經也常被認為是不恰當或令人尷尬的話題,例如,英國的「鯊魚週」(Shark Week)、德國的「草莓週」(Erdbeerwoche 或 Strawberry Week)、法國的「番茄醬週」(La semaine Ketchup),以及美國的「大姨媽」(Aunt Flo)等委婉說法,都是用來淡化月經這個話題。而在其他群體中,這種汙名化可能變得更加嚴重,經期婦女被視為「不潔的」,禁止接觸食物或農作物,甚至受到社會排斥或被逐出家門。
對於中低收入國家(LMICs)的許多女性而言,月經汙名化不僅僅是令人尷尬的問題,其真正的根源在於恐懼,這會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理後果。例如,在尼泊爾,婦女和女孩在月事期間被迫待在不安全的「月經隔離」(Chhaupadi)小屋中,面臨衛生環境惡劣、無法獲得乾淨水源、遭到性虐待,甚至是受到野生動物攻擊等問題。這不僅危害她們的人身安全,也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憂鬱、感染及失學的風險增加。
月經不只是個人問題,它是影響我們所有人健康和教育的重要議題。無論我們是否有月經來潮,我們都需要以同理心來處理這個議題。在家裡、學校、職場和其他地方,是時候打破沉默了。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任何人都不應該為自己每個月的身體變化而感到羞愧或一無所知。
回想一下你的初經來潮的時候,或許是在性教育課堂上。你可能已經聽說月經大概每個月都會來,也許有人告訴你如何使用衛生棉,或是不應該讓同一個衛生棉條留在體內太久。但是,是否有人告訴你,在整個生理週期中,身體將如何以及為何會發生變化?為何我們的渴望和飢餓會在經期前幾天變得難以滿足,
或是為何我們原本以為肌膚保養得當,卻突然開始冒出大量青春痘?沒有,從來沒有人告訴我。
除了生殖功能之外,從來沒有人教導過我們,月經週期和控制經期的荷爾蒙,會影響我們健康的許多層面,包括:營養需求(和渴望!)、我們感覺自己有多強壯和精力充沛,以及我們的睡眠品質,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腸道如何運作!
正因如此,月經週期不只是月經而已,還有更多意義。
我們不僅讓女孩和婦女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而且還開始接受與月經相關的症狀,例如經痛、青春痘及胃脹氣,都是我們必須忍受的,因為這「只是月經而已」。
這種將女性痛苦正常化,並合理化這些症狀的作法,正在阻礙我們生活的發展,也妨礙我們透過教育及職場取得進步的能力。我曾進行一項調查,作為本書研究的一部分,探討月經週期如何真正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包括她們的工作和人際關係。在完成調查的 4,735 人中, 91%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的工作會受到經期干擾。而在上班或就讀大學的日子裡,出現月經症狀時,76%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這種勉強出勤(presenteeism),也就是在經痛或大量出血等與經期相關症狀的不適情況下工作,每年會導致女性喪失 9 天的生產力。即使女性確實因為經期症狀而請假(我們的報告發現,32% 的婦女在過去 12 個月內曾因此請假),往往也是犧牲自己的權益,因為不是用光了年假,就是得請無薪假。
此時,你可能會想(在我看來,這個提問合情合理):「可是,現在已經是 21 世紀了,為什麼還會這樣?」
我一直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從多年來與女性談論這個問題的經驗來看,我堅信許多女性和女孩覺得,每月必須「忍受」這些讓人虛弱的症狀,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一直將經痛和不適視為正常現象。但問題是:常見的事情並不代表正常,也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關心。我曾聽說一些女性儘管經痛到虛脫無力,卻還是等了八年或更久時間,才取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證明。因為無論是學校老師、與她們交談的朋友,或是醫療專業人員,都有人引導她們相信自己的經痛是正常的。事實上,我們都被洗腦,以為經痛比其他疼痛更容易忍受和接受。
遺憾的是,當女性向醫療專業人員求助時,她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摒棄,而且得不到支持,許多人最後都會出現在我的 Instagram 私訊中。雖然我並未聲稱知道所有答案,但她們來找我的原因是因為,她們沒有其他人可以尋求幫助。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調查中發現,38% 的受訪者會向網紅尋求有關經期的建議,但其中只有 13% 的人表示這是她們首選的支持來源。我這樣說,並非為了貶低我的同儕,而且我也不認為醫生會故意不理會或「情感操縱」(gaslighting)女性。但這些都反映出我們對月經和經痛的了解及看法有限。
就我個人而言,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拿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因為醫師告訴我「不符合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特徵」,儘管我其實患有青春痘、臉部細毛過度生長,而且月經週期非常不規律。即使身為醫生,我也必須為自己捍衛權益,爭取血液檢驗和超音波檢查,最後才確診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雖然診斷結果令我非常難過,但在經過幾個月,當被告知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之後,部分的我卻又感到如釋重負,覺得自己的堅持終於獲得印證。
不幸的是,醫療專業人員的這種回應,不僅會延誤女性進一步獲得醫療照護和治療的機會,也會導致她們懷疑自己的感受和對疼痛的認知。許多女性開始相信「這都是我的錯覺」,或是「我的耐痛力(pain threshold)一定很低」。這不僅適用於與月經相關的疼痛,況且一般而言,女性雖然更常向醫療專業人員表達身體疼痛,但與男性相比,她們的疼痛也較容易被視為「情緒性」或「心理性」(即「非真實性」)。女性的疼痛不只較少受到重視,也較少因疼痛而拿到止痛藥,即使想獲得止痛藥,也必須等待更久的時間。
性別偏見是女性獲得適當照護的一大障礙,但缺乏對女性健康狀況的研究和教育則是另一個障礙。儘管三分之一的婦女,真的是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會遇到生殖或婦科健康問題,但僅有 2.5% 的公共資助研究專門用於女性生殖健康!勃起功能障礙會影響 19% 的男性,而經前症候群則影響高達 90%
的女性,相較之下,前者的研究量卻比後者多出 5 倍。
前一任英國政府在 2022 年推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女性健康策略時,曾信誓旦旦說會做得更好,並計劃和承諾會支持更多針對女性健康狀況的研究;該策略還要求在 2024 / 2025 年為新入職的醫師提供強制性的女性健康培訓。經常有人問我:「這樣足夠嗎?」,雖然我對這項策略的雄心壯志表示讚賞,但我認為目前我們需要的是更少的雄心壯志和更多的行動。在撰寫本書時,新政府是否會推出進一步的政策,仍有待觀察。
最重要的是,對經期健康議題缺乏認知與了解,源自於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都漠視女性的身體,只假設女性是「縮小版男性」。這代表我們基本上對女性健康問題大多是瞎猜一通,尤其是在月經週期方面。
儘管進展緩慢,但可以肯定的是,愈來愈多研究人員開始意識到,月經週期對生殖以外的健康狀況,帶來顯著的影響,從免疫力、心血管健康到腸道功能,甚至是新陳代謝的速度。
事實上,許多人呼籲將月經週期標記為第五個生命徵象,因為如果我們懂得傾聽,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在月經週期出現問題之前,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它。也就是說,你是其中一位幸運兒,從青春期開始,就順利度過月經失調的種種問題。但從了解女性健康面向看來,尚待學習之處仍然很多,受益之處亦甚多。
我將告訴你原因。
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將了解荷爾蒙的力量,以及它們如何幫助你,而非阻礙你。你也會知道,在生理週期的某些階段,稍微調整一下生活方式,有時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例如,在月經期間增加油性魚類的攝取量、練習瑜伽來緩解經前症候群,以及在排卵期後優化睡眠習慣。
我堅信,女性的潛能受到限制,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認識不足,所以我把改變這一現況當作我的使命。有了正確的知識、工具和支持,你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生理週期。更棒的是,你可以與自己的月事和諧共處,進而將潛能發揮到極致、減輕不適症狀、提高生產效率,並盡情享受你的人生。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幫助你感受到月經週期的力量,而不是被它束縛。
最後,你將了解:
你獨特的女性生理機能,因而可以開始與月經週期重新建立連結,並深化你與自己身體的關係。
什麼是正常的現象,什麼不是,如此你就能發現警訊,並質疑你對自己應該(和不應該)「忍受」的症狀。(順便提醒一下,月經來潮時,絕對不應該那麼痛苦)。
如何透過調整營養、運動和睡眠,甚至是護膚,全面優化你在整個月經週期的健康及表現。k 如何應對在整個月經週期身體意象、性慾和情緒的變化與波動。
如何與伴侶、家人及醫療專業人員溝通,為你和自己的需求爭取最佳權益。
簡而言之,我希望每個女人和每個有月經週期的人都能擁有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