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士篇】高美鳳:浴火鳳凰,抗癌四重奏
癌症名稱: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腎盂癌
診斷時間:2004年8月
抗癌格言:念轉,運就轉;否極,泰來。
自二○○四年罹患乳癌以來,我與癌共舞超過二十年。這一路上,歷經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與腎盂癌四種癌症的考驗。每一次病魔來襲,都是對身心靈的試煉,但我選擇不逃避,以正面態度迎戰。如今,我是臺中醫院「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的創會及現任會長,也是一位持續走在抗癌路上的鬥士。
選擇堅強,是我給自己、也給他人最真誠的回應。
第一次發現乳癌,是在參加開懷協會的乳癌宣導後,摸到胸口硬塊。起初我不敢相信,以鴕鳥心態逃避檢查,直到確診乳癌第二期,必須全切乳房。接下來的六次化療、十八次紫杉醇注射與三十二次放療,副作用讓我痛不欲生,時常進出急診,但我仍咬牙撐過。
未料兩年後,又確診子宮內膜癌。因發現得早,只需摘除子宮卵巢,不需化療,然而接連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仍讓我陷入沮喪。是病友團體的陪伴與支持,讓我重新找回力量。之後,家族病史讓我迎來第三次戰役—大腸癌第三期。在醫院住了十五天,期間無法進食、喝水,只靠營養針維持。
沒想到,命運仍未放過我。血尿的出現,揭開了第四場挑戰—腎盂癌第三期。這次,我失去了右腎與兩條輸尿管。雖然數不清被拿走了多少器官,但感謝自己還能呼吸、微笑。只要還有明天,我就要活出屬於自己、美麗的人生。
▲毋甘別人疼,成立「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
乳房全切和漫長療程,讓我經歷了很長一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情緒低落到幾乎崩潰。幸好有台中市開懷協會的癌友姐妹們一路陪伴,我才能走過那段最黑暗的時光。她們給了我力量,也讓我立下心願:若能恢復健康,一定要成立一個可以支持癌友的團體!
於是,二○○五年十月,「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誕生。這不只是我對自己的承諾,更是一分「毋甘別人疼」的使命感。我不忍看見癌友孤單面對治療,因此透過陪診、關懷、經驗分享與情緒支持,陪伴更多癌友走出恐懼、重拾希望。
除了創立聯誼會,我也在臺中醫院擔任志工。每週固定時間,我會到病房或候診區陪伴病友,傾聽他們的恐懼與疑問,也分享自己走過癌症的經驗。那一雙雙徬徨無助的眼神,我太熟悉了!正因如此,我總用開朗的態度與幽默的話語,讓氣氛變得輕鬆,看著癌友們露出笑容,暫時忘卻身體的不適,我也同樣被療癒。
「正因為我了解那份痛苦,更願意陪他們走過。」我始終相信,陪伴與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當病友因我的一句話而振作,那份感動與成就感,勝過任何治療帶來的效果。未來,我希望能繼續陪伴更多癌友走過療程,讓「與癌共舞」不再只是苦痛的代名詞,而是一段蛻變、堅強與重生的旅程。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我的抗癌心法
我始終相信:「念轉,運就轉;否極,泰來。」癌細胞最怕的,是我們的堅定與樂觀,若我們一味深陷恐懼,免疫力只會變得更差。二十二年來,我始終以四大原則面對癌症:勇敢面對病情、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不輕信偏方,並學會放下執著與恐懼,讓內心保持平靜。
雖然歷經四種癌症的折磨,我仍維持健康體態與開朗笑容。有人笑稱我像布袋戲裡的「苦海女神龍」,我也欣然接受—因為我相信,身體可以生病,但心靈不能垮掉。
一路走來,我學會用幽默化解壓力,用愛與陪伴走進別人的世界。當我幫助他人時,也能從中獲取力量,這條路雖然艱辛,卻讓我更確信:我不只是活著,還活出了生命的價值。
人生無常,疾病無情,但人心可以很溫柔。只要心中有希望,保持樂觀、規律生活、適當運動,並與他人交流,生命就能找到前行的力量。這是我走過漫長抗癌之路後,最深的體悟。
▲相信自己挺身面對,生命也能閃耀光彩
我想對所有女性朋友說:請好好疼惜自己的身體。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健康最重要的事。生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逃避,只要勇敢面對、積極治療,癌症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開始的契機。
面對病痛時,請記得—轉念是一種力量。勇敢不代表不害怕,而是願意相信自己能走下去,妳並不孤單,這條路上有許多人與妳並肩同行,只要願意挺身面對,生命依然可以閃耀光彩。
這是我的抗癌故事,也是我與生命對話的旅程。如果我的經歷能帶給各位一點勇氣或安慰,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份力量,足以讓我們在風雨之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專家篇】啟動身體的自癒力,現在就開始!
◎ 文╱國策顧問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 簡文仁
「癌友可以運動嗎?」推廣運動多年,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確實,大多數朋友可能都有著這樣的迷思:運動耗費精力、容易氣喘吁吁,對於病情不稳定、虛弱無力的癌友來說,會不會反而過度操勞成為負擔?
但其實越來越多研究證明,癌友不只可以做運動,也應該做運動!運動不只可降低一般人罹癌風險,也可以緩解癌友治療中的不適與副作用,並增強體力、提升免疫力,應對癌因性疲勞,讓癌友能持續用藥,提升治療效益。對抗癌成功的癌友們來說,持續運動也能降低復發或轉移機率。可以說在癌前、癌中到癌後,運動都能帶來健康上的益處。
過去我們常講「Exerciseismedicine」,意思是說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並不亞於藥物,且不必花錢、沒有副作用。而且,這不僅是針對一般大眾,對癌友來說更是如此。
不過,就算接受癌友能運動、也應該運動的想法,很多人一定還是會困擾著該如何開始。先給大家一個觀念,運動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活動過程中涉及肌肉收縮或關節伸展、有意識地啟動身體的部位,都可以是「運動」。甚至對非常虛弱、疲累的癌友來說,練習有控制地呼吸,或是帶動像是橫膈膜、肋間肌等肌群,強化核心穩定度與改善心肺功能,都算是一種有益的運動。當然,如果癌友罹癌後仍神采奕奕,體力與常人無異甚至更佳,那可從事的運動類型又更多。從球類運動、拳法、操法、瑜伽、游泳、田徑跑步、登山健行……等,只要方便做、自己有興趣的都是好的運動。
也就是說,隨運動目的不同、個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在運動選擇上一定會有一些差異。近年來所謂「運動處方」的觀念便是強調針對每個人的病程與身體狀況、困擾,給予更細緻、全面的運動建議。
▲癌友運動三大原則
不同族群,從事運動時最看重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小孩子把運動當作遊戲,年輕人把它當發洩精力的途徑,成年人將它視為社交聯誼的手段,而老年人則多將運動當作養生保健的方法。而癌友們運動的目的,則比較偏重體力的維持或提升,以緩解治療過程的疲累和不適,進而對整體健康帶來助益、降低後續復發或轉移的風險。
總的來說,癌友的運動方式只要先釐清以下三個問題,通常就能安全正確的進行運動。
(一)這個運動,適合我的病情嗎?
任何運動都有一些基本的條件要求,例如有些需要同伴或對手,如球類運動;有些需要有特定如游泳池、健身房、重訓場所等設施設備;有些則需要較高體能門檻,如田徑類或競技性活動;甚至有些具高風險危害,例如溜冰、籃球等容易衝撞、跌倒的動作。所以,如果發現自己不具備這些條件,該運動就是不適合的運動。
也要考量身體的特殊限制。好比前述常有衝撞、跳躍、快跑動作等不穩定型的運動,對有骨質疏鬆症患者,就很容易有骨折風險;有心臟病的人,不適合舉重,因為容易閉氣用力,增加胸腹腔內的壓力,導致心臟病發;膝蓋退化的病人,不適合爬山,因為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導致膝蓋受傷等等。
若以癌友為例,骨癌病友就不適合跑跑跳跳、衝撞型的運動;肺癌病友則不適合在戶外或人潮密集的公共空間等空氣品質不佳的場合運動。另外,病程、治療方式、體能狀況的變化,也會影響適合性的考慮。例如,治療期間、病情不穩或體能較差時,可選擇的運動就會暫時變少。
所以,開始運動前應先找治療團隊討論,了解自己身體可能會有的侷限與風險。也先不需要自行設限,就像前面所說,即使強度看起來很低的拉筋伸展或呼吸吐納,對極度虛弱的癌友來說,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效果。
(二)這個運動,能滿足我的需求嗎?
每個運動都有它的健康效果,也有它帶來的特定生理、心理效益。除了找到適合從事的運動,也要評估哪些運動最能滿足自己當下最首要的需求。
好比有些人關節卡卡不順暢造成手無法舉高,不便穿脫衣服或沐浴、無法蹲坐、跨不開腳步,或難以彎腰穿襪等,那便需要從事伸展為主的運動,幫助延展關節活動度,讓筋骨靈活一些。
若生活中主要困擾來自肌力不足,甚至肌少症,造成生活諸多不便,例如打不開瓶罐、無法提重物、上下樓梯費力、腰痠背痛無法走遠等,則應優先進行以肌力強化為主的運動,利用阻力訓練來增加肌肉量、強化肌力,以順暢執行日常生活的工作。如果是心肺耐力差,平常只要稍微活動就會感到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或走一段路得要休息好幾次才能走完,那運動的項目中就應該包含有氧運動,強化心肺耐力。
當然,跌倒意外是對健康長壽最大的風險危害,不論進行哪種運動,都應該注意防範跌倒的風險。所以運動中應該加入協調性與平衡感的訓練,才能降低跌倒機率,達到「穩而不跌、跌而不倒、倒而不傷」的境界。
(三)這個運動會對我造成運動傷害嗎?
透過前面所說,經過詳細評估和討論篩選出的運動,理論上就不容易受傷。然而,正如一句話所說:「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錯。」無論是醫師、治療師還是癌友自己,都有可能有所疏忽。而癌友自己,作為運動的實際執行者,一定是在運動中對自己身體狀況感覺最實在、最清楚的人。所以,要特別謹記「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雖然這些運動經過醫師、物理治療師的認證核可,是適合也能滿足當前需求的運動,但在活動過程中,還是要特別留意保護自我、避免可能的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一般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運動傷害主要有四大危險因子造成:
◎熱身不足:運動之前熱身的目的在於讓促進血液循環,以降低血管阻力,提升神經傳導速率,並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使動作更流暢,否則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用力不當:每項運動都有其正確的姿勢及技巧,以確保符合人體結構正常的活動方式。如果用錯誤的施力方式執行,就很容易造成相關部位的拉傷、扭傷。而運動強度也應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使身體不會因過度負擔而造成組織的傷害。
◎休息不足:運動時,肌肉纖維等微細組織可能造成微傷,要給它們足夠的時間自我修復,以發揮自癒功能。但除了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時間外,也要提供足夠的營養,以幫助組織的修補。
◎環境不良:太冷、太熱、太潮濕、空氣品質不良、地面太滑、障礙物太多,都不是理想的運動環境。如寒流或炎熱高溫的戶外運動、擁擠悶熱的健身房、平滑的大理石地面、雜物四散的居家空間等。此外,也要記得確認運動設施是否定期保養、正常運作,以及提供足夠的保護。
對癌友們來說,不同年齡、不同癌別、不同期程、不同體能狀況,甚至不同生活情境和心境,對運動的選擇,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存在很多差異性。
癌症名稱: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腎盂癌
診斷時間:2004年8月
抗癌格言:念轉,運就轉;否極,泰來。
自二○○四年罹患乳癌以來,我與癌共舞超過二十年。這一路上,歷經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與腎盂癌四種癌症的考驗。每一次病魔來襲,都是對身心靈的試煉,但我選擇不逃避,以正面態度迎戰。如今,我是臺中醫院「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的創會及現任會長,也是一位持續走在抗癌路上的鬥士。
選擇堅強,是我給自己、也給他人最真誠的回應。
第一次發現乳癌,是在參加開懷協會的乳癌宣導後,摸到胸口硬塊。起初我不敢相信,以鴕鳥心態逃避檢查,直到確診乳癌第二期,必須全切乳房。接下來的六次化療、十八次紫杉醇注射與三十二次放療,副作用讓我痛不欲生,時常進出急診,但我仍咬牙撐過。
未料兩年後,又確診子宮內膜癌。因發現得早,只需摘除子宮卵巢,不需化療,然而接連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仍讓我陷入沮喪。是病友團體的陪伴與支持,讓我重新找回力量。之後,家族病史讓我迎來第三次戰役—大腸癌第三期。在醫院住了十五天,期間無法進食、喝水,只靠營養針維持。
沒想到,命運仍未放過我。血尿的出現,揭開了第四場挑戰—腎盂癌第三期。這次,我失去了右腎與兩條輸尿管。雖然數不清被拿走了多少器官,但感謝自己還能呼吸、微笑。只要還有明天,我就要活出屬於自己、美麗的人生。
▲毋甘別人疼,成立「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
乳房全切和漫長療程,讓我經歷了很長一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情緒低落到幾乎崩潰。幸好有台中市開懷協會的癌友姐妹們一路陪伴,我才能走過那段最黑暗的時光。她們給了我力量,也讓我立下心願:若能恢復健康,一定要成立一個可以支持癌友的團體!
於是,二○○五年十月,「美麗人生乳癌聯誼會」誕生。這不只是我對自己的承諾,更是一分「毋甘別人疼」的使命感。我不忍看見癌友孤單面對治療,因此透過陪診、關懷、經驗分享與情緒支持,陪伴更多癌友走出恐懼、重拾希望。
除了創立聯誼會,我也在臺中醫院擔任志工。每週固定時間,我會到病房或候診區陪伴病友,傾聽他們的恐懼與疑問,也分享自己走過癌症的經驗。那一雙雙徬徨無助的眼神,我太熟悉了!正因如此,我總用開朗的態度與幽默的話語,讓氣氛變得輕鬆,看著癌友們露出笑容,暫時忘卻身體的不適,我也同樣被療癒。
「正因為我了解那份痛苦,更願意陪他們走過。」我始終相信,陪伴與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當病友因我的一句話而振作,那份感動與成就感,勝過任何治療帶來的效果。未來,我希望能繼續陪伴更多癌友走過療程,讓「與癌共舞」不再只是苦痛的代名詞,而是一段蛻變、堅強與重生的旅程。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我的抗癌心法
我始終相信:「念轉,運就轉;否極,泰來。」癌細胞最怕的,是我們的堅定與樂觀,若我們一味深陷恐懼,免疫力只會變得更差。二十二年來,我始終以四大原則面對癌症:勇敢面對病情、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不輕信偏方,並學會放下執著與恐懼,讓內心保持平靜。
雖然歷經四種癌症的折磨,我仍維持健康體態與開朗笑容。有人笑稱我像布袋戲裡的「苦海女神龍」,我也欣然接受—因為我相信,身體可以生病,但心靈不能垮掉。
一路走來,我學會用幽默化解壓力,用愛與陪伴走進別人的世界。當我幫助他人時,也能從中獲取力量,這條路雖然艱辛,卻讓我更確信:我不只是活著,還活出了生命的價值。
人生無常,疾病無情,但人心可以很溫柔。只要心中有希望,保持樂觀、規律生活、適當運動,並與他人交流,生命就能找到前行的力量。這是我走過漫長抗癌之路後,最深的體悟。
▲相信自己挺身面對,生命也能閃耀光彩
我想對所有女性朋友說:請好好疼惜自己的身體。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健康最重要的事。生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逃避,只要勇敢面對、積極治療,癌症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開始的契機。
面對病痛時,請記得—轉念是一種力量。勇敢不代表不害怕,而是願意相信自己能走下去,妳並不孤單,這條路上有許多人與妳並肩同行,只要願意挺身面對,生命依然可以閃耀光彩。
這是我的抗癌故事,也是我與生命對話的旅程。如果我的經歷能帶給各位一點勇氣或安慰,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份力量,足以讓我們在風雨之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專家篇】啟動身體的自癒力,現在就開始!
◎ 文╱國策顧問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 簡文仁
「癌友可以運動嗎?」推廣運動多年,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確實,大多數朋友可能都有著這樣的迷思:運動耗費精力、容易氣喘吁吁,對於病情不稳定、虛弱無力的癌友來說,會不會反而過度操勞成為負擔?
但其實越來越多研究證明,癌友不只可以做運動,也應該做運動!運動不只可降低一般人罹癌風險,也可以緩解癌友治療中的不適與副作用,並增強體力、提升免疫力,應對癌因性疲勞,讓癌友能持續用藥,提升治療效益。對抗癌成功的癌友們來說,持續運動也能降低復發或轉移機率。可以說在癌前、癌中到癌後,運動都能帶來健康上的益處。
過去我們常講「Exerciseismedicine」,意思是說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並不亞於藥物,且不必花錢、沒有副作用。而且,這不僅是針對一般大眾,對癌友來說更是如此。
不過,就算接受癌友能運動、也應該運動的想法,很多人一定還是會困擾著該如何開始。先給大家一個觀念,運動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活動過程中涉及肌肉收縮或關節伸展、有意識地啟動身體的部位,都可以是「運動」。甚至對非常虛弱、疲累的癌友來說,練習有控制地呼吸,或是帶動像是橫膈膜、肋間肌等肌群,強化核心穩定度與改善心肺功能,都算是一種有益的運動。當然,如果癌友罹癌後仍神采奕奕,體力與常人無異甚至更佳,那可從事的運動類型又更多。從球類運動、拳法、操法、瑜伽、游泳、田徑跑步、登山健行……等,只要方便做、自己有興趣的都是好的運動。
也就是說,隨運動目的不同、個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在運動選擇上一定會有一些差異。近年來所謂「運動處方」的觀念便是強調針對每個人的病程與身體狀況、困擾,給予更細緻、全面的運動建議。
▲癌友運動三大原則
不同族群,從事運動時最看重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小孩子把運動當作遊戲,年輕人把它當發洩精力的途徑,成年人將它視為社交聯誼的手段,而老年人則多將運動當作養生保健的方法。而癌友們運動的目的,則比較偏重體力的維持或提升,以緩解治療過程的疲累和不適,進而對整體健康帶來助益、降低後續復發或轉移的風險。
總的來說,癌友的運動方式只要先釐清以下三個問題,通常就能安全正確的進行運動。
(一)這個運動,適合我的病情嗎?
任何運動都有一些基本的條件要求,例如有些需要同伴或對手,如球類運動;有些需要有特定如游泳池、健身房、重訓場所等設施設備;有些則需要較高體能門檻,如田徑類或競技性活動;甚至有些具高風險危害,例如溜冰、籃球等容易衝撞、跌倒的動作。所以,如果發現自己不具備這些條件,該運動就是不適合的運動。
也要考量身體的特殊限制。好比前述常有衝撞、跳躍、快跑動作等不穩定型的運動,對有骨質疏鬆症患者,就很容易有骨折風險;有心臟病的人,不適合舉重,因為容易閉氣用力,增加胸腹腔內的壓力,導致心臟病發;膝蓋退化的病人,不適合爬山,因為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導致膝蓋受傷等等。
若以癌友為例,骨癌病友就不適合跑跑跳跳、衝撞型的運動;肺癌病友則不適合在戶外或人潮密集的公共空間等空氣品質不佳的場合運動。另外,病程、治療方式、體能狀況的變化,也會影響適合性的考慮。例如,治療期間、病情不穩或體能較差時,可選擇的運動就會暫時變少。
所以,開始運動前應先找治療團隊討論,了解自己身體可能會有的侷限與風險。也先不需要自行設限,就像前面所說,即使強度看起來很低的拉筋伸展或呼吸吐納,對極度虛弱的癌友來說,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效果。
(二)這個運動,能滿足我的需求嗎?
每個運動都有它的健康效果,也有它帶來的特定生理、心理效益。除了找到適合從事的運動,也要評估哪些運動最能滿足自己當下最首要的需求。
好比有些人關節卡卡不順暢造成手無法舉高,不便穿脫衣服或沐浴、無法蹲坐、跨不開腳步,或難以彎腰穿襪等,那便需要從事伸展為主的運動,幫助延展關節活動度,讓筋骨靈活一些。
若生活中主要困擾來自肌力不足,甚至肌少症,造成生活諸多不便,例如打不開瓶罐、無法提重物、上下樓梯費力、腰痠背痛無法走遠等,則應優先進行以肌力強化為主的運動,利用阻力訓練來增加肌肉量、強化肌力,以順暢執行日常生活的工作。如果是心肺耐力差,平常只要稍微活動就會感到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或走一段路得要休息好幾次才能走完,那運動的項目中就應該包含有氧運動,強化心肺耐力。
當然,跌倒意外是對健康長壽最大的風險危害,不論進行哪種運動,都應該注意防範跌倒的風險。所以運動中應該加入協調性與平衡感的訓練,才能降低跌倒機率,達到「穩而不跌、跌而不倒、倒而不傷」的境界。
(三)這個運動會對我造成運動傷害嗎?
透過前面所說,經過詳細評估和討論篩選出的運動,理論上就不容易受傷。然而,正如一句話所說:「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錯。」無論是醫師、治療師還是癌友自己,都有可能有所疏忽。而癌友自己,作為運動的實際執行者,一定是在運動中對自己身體狀況感覺最實在、最清楚的人。所以,要特別謹記「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雖然這些運動經過醫師、物理治療師的認證核可,是適合也能滿足當前需求的運動,但在活動過程中,還是要特別留意保護自我、避免可能的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一般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運動傷害主要有四大危險因子造成:
◎熱身不足:運動之前熱身的目的在於讓促進血液循環,以降低血管阻力,提升神經傳導速率,並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使動作更流暢,否則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用力不當:每項運動都有其正確的姿勢及技巧,以確保符合人體結構正常的活動方式。如果用錯誤的施力方式執行,就很容易造成相關部位的拉傷、扭傷。而運動強度也應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使身體不會因過度負擔而造成組織的傷害。
◎休息不足:運動時,肌肉纖維等微細組織可能造成微傷,要給它們足夠的時間自我修復,以發揮自癒功能。但除了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時間外,也要提供足夠的營養,以幫助組織的修補。
◎環境不良:太冷、太熱、太潮濕、空氣品質不良、地面太滑、障礙物太多,都不是理想的運動環境。如寒流或炎熱高溫的戶外運動、擁擠悶熱的健身房、平滑的大理石地面、雜物四散的居家空間等。此外,也要記得確認運動設施是否定期保養、正常運作,以及提供足夠的保護。
對癌友們來說,不同年齡、不同癌別、不同期程、不同體能狀況,甚至不同生活情境和心境,對運動的選擇,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存在很多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