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藥向前行:臺灣藥品行銷發展

特價35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導論 
  醫療事業多依隨社會發展腳步而演進,成為觀察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指標。就此而言,臺灣無論在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及全民健保等方面,皆有值得自豪的表現。醫療專業及相關活動的發展,卻不僅限於醫學研究及治療技術的進步,社會文化、制度法規等面向,同樣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在臺灣社會,當代民眾對於醫療的接觸與認知,多集中在疾病治療及藥品研發上,不僅忽略了藥品流通乃是醫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也未能察覺在醫護及研發人員之外,藥師及藥事人員的專業與貢獻。類此「重醫輕藥」、「研發、製造勝於流通、行銷」觀念之形成其來有自。
  首先,醫師、護士是民眾接觸到的第一線醫療人員,參與藥品研發的博士、教授,則被認為從事利惠民生的科學研究,兩者在臺灣之專業形象及權威性深植人心,也被認為從事廣義的社會服務事業。相較之下,大眾領取醫師處方藥或自行購買市售成藥的經驗中,對藥事流通人員的接觸不若前兩者般深刻,甚至都認為其附屬於醫師或藥廠;而無論是藥師專業的諮詢指導,或藥品行銷人員的專業訓練(MR 認證),都是近年才漸漸普及。藥品流通的商業成份也模糊
了藥學及行銷專業,使這個濟世行業蒙上牟利至上的刻板印象。
  其次,在近代臺灣政治社會發展上,醫師群體積極參與革新事業,被認為具有「良醫濟世」的啟蒙地位,或許只有「科技興國」的工程師足堪比擬,也因此,臺灣醫界與政治、宗教的關係長期被學界所關注,科學家則被視為產業發展、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反觀藥業除了在學科建置、資源分配上長期從屬於醫學;藥品的營銷活動又常隨制度及市場而變動,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使藥師及藥業人士的社會聲譽難望其項背。
  第三,在政策、醫療及商業領域,藥品行銷的定位並不明確,長期而言不像醫學及科學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它既不屬於醫學研究、科技研發,與藥學專業相關卻又不完全等同,作為商業領域,藥品及其流通事涉生命安全,受到法規嚴格規範,可謂「限制多,空間小」,長期處於邊緣化發展的命運。
  無論就國民醫療、經濟發展及總體安全等方面,藥品都有其重要性及顯著意義。就醫療的角度而言,藥品的使用不僅僅是單純的消費行為,每銷售一顆藥,其實也意味著疾病的治癒及患者身體狀態的改善,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也與醫藥進步有關。試想,若無人願意投入藥品的流通及行銷,醫療成本將大為提高,人民的健康勢必受到影響,社會對此行業實在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就經濟的角度而言,2014 年,臺灣健保藥品市場規模約有新台幣1,500 億元之譜,全球藥品市場更高達5,000 億美金,發展藥業不啻是臺灣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面向;就政府而言,藥業除了是策略性產業,也應以國防工業看待。特別是面對全球性流行疾病及公共衛生的需求,若缺乏自主研發、生產體系,將難以因應。
  沒有獲利的產業難以長期存在,沒有行銷的產業則發展受限。平心而論,無論是藥品的研發及醫療技術的進展,皆需要商業活動的支撐。臺灣的藥業向來規模有限,除了受限於健保制度「以藥養醫」的結構性制約,近年來更因總額預算制(global budget)的實施,以及產業制度始終缺乏完善配套,而面臨迫在眉睫的發展困境。況且不論藥價「連連降」,長期而言將對我國醫療發展及國民健康產生何種影響。藥界在有限的利潤下如何支應軟(藥品行銷專業認證)、硬(查廠、藥事規範)體要求的不斷提升,已屢現警訊。事實上,藥品研發不僅風險高、資金及技術的投資門檻也高,燒錢卻不見得有相應回報,臺灣企業若想有所發展,勢必得進一步整合到全球產業鏈的分工與博弈當中。
  另一方面,臺灣社會仍普遍存在對藥品行銷業的負面觀感,這些批評多來自藥業過去曾發生的鑽營圖利,以及至今仍有所聞的削價競爭等亂象。然而,對藥業的刻板印象,既高估了藥品的盈收,也忽略了藥業的特殊性。首先,依本書的研究,多數臺灣的上市藥廠,淨利益多半在藥品售價的5-10% 之譜,規模與臺灣一般中小企業無異,加上符合相關法規要求需不斷更新設備、進行投資,絕非人們想像中的坐收暴利。其次,若深究上述亂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例如法規所形塑的「遊戲規則」、醫院—藥商間不對等的地位及權力關係等,則更能瞭解藥業其實也是醫藥共生結構的受害方,其行為實受到制度及市場的引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本書所指出,藥品流通產業在臺灣的發展,是一部藥界人士不斷追求專業化及規範化,突破困境的奮鬥史,藥品行銷更是臺灣醫療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尤有甚者,包含藥業在內,醫療事業在臺灣與政經相互糾結,由來已久,但過去的研究多只著重政策對產業的單方面影響,較少透過歷史的梳理來探討醫藥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性,特別是藥品行銷活動(如藥品透過報紙、廣播、電視廣告曝光等),乃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然接觸的社會場景及共同記憶,但其所獲得的大眾及學術關注卻十分有限,殊為可惜。多年的教學研究及實務經驗讓我們有感於,若無人投入發展脈絡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則臺灣的藥品行銷不免成為「沒有歷史」的行業,淪為藥界耆老口中終將飄零的逸事,甚至連作為臺灣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小註腳都不可得。對藥業本身而言,缺乏歷史根基及論述,不僅會產生傳承及認同問題,更會加深眼下的邊緣化危機。由此出發,我們嘗試去追蹤臺灣藥品行銷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以及究竟是哪些因素推促了藥業的變遷。我們好奇的是,近百年來,由「寄藥包」等最原始純粹的藥品販售行為,發展到晚近的跨國全方位行銷體系,臺灣的藥業如何保有競爭力及生存利基?又是如何邁向專業化的行銷模式?在此過程中,業者人士所面對的制度、市場等各方面的挑戰是什麼?本書以「臺灣藥品行銷發展」為名,即在於凸顯藥品流通介於「事業」、「行業」、「企業」、「產業」之間,難以精確切分界定的性質,因此除了勾勒
臺灣藥品行銷的定位及專業化發展,更在於闡明以下主題:
  一、 記錄臺灣藥業發展的重要篇章:透過資深及具代表性業界人士的深度訪談,描繪從業人員的視野及心聲;旨在保留珍貴的口述資料,也試著從這些「藥人」(medicine person)的見聞點滴中抽絲剝繭,追索臺灣藥品行銷變遷形貌。
  二、 破除大眾對於藥業的誤解及迷思:「以藥養醫」、「藥價黑洞」、「削價競爭」等因政策、制度面的偏差所產生之現象,不僅限縮了本土藥業的發展空間,更加深了民眾對藥商的負面印象。過去三十年來,臺灣藥業在各公、協會的
推動下日益強化行銷專業及自律,而在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下,已無暴利可圖。更重要的,本書認為,作為商業活動,藥品行銷的方式及手段,乃在特定法規及市場條件下運行,廠商的行為,反應了某種醫藥共生的型態。
  三、 拓深產業研究的學術視野:學界過去多半從家族網絡、國家政策、後進追趕的角度來解析臺灣產業及企業的發展,雖不乏代表性的企業史論著,卻鮮少以藥業社群為個案,探討創業精神如何與制度環境互動,構造出獨特的商業軌跡。本書緊扣專業化及多元發展概念,嘗試勾勒臺灣藥業不同時期所歷經的成長與挑戰,以及制度興革下的企業發展及商業文化變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