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聽聞頌缽:一心敲缽 一心諦聽

79特價8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盡情探索的童年

我從小就是好奇的孩子,對聲音好奇─父親工作的藥材行的搗藥聲*、神功戲台上的樂器和人聲;對周遭環境好奇─很小的年紀就自己一個人到處探索,踏遍城市裡所有能去到的地方。這份好奇心滋養了我的感官,視覺、聽覺……都在沒有框限的狀態下得到最大的延展。

曾經在母親老家南ㄚ島待了一整個暑假,每天畫畫,什麼都畫,畫了上百張。在幾乎沒什麼人煙的自然環境中,悠遊自得,心中所想只是盡可能在紙上把所見景物描繪下來。那段與大自然為伍的自由時光,奠定了我日後在藝術及美感上能夠有所表達的最重要基礎。

童年時有很多一個人自處的時間,但並不無聊,因為生活中充滿各種聲音及畫面。不知道這是緣於父母親的放任,讓我可以無拘無束地去觀察,造就了感官的敏銳,還是本性好奇,因而打開了向外探索的觸覺,總之,在童年的眼光中,「世界」充滿各種有趣事物,生活是豐盛和美妙的。

我九歲就開始打工,從小認為要自己照顧自己,才能照顧父母。算起來,人生中打過的工超過三十種:幫人開車門、派報紙、清潔工、推銷員、油漆工、補鞋、配鎖匙等,包括當時香港最龍蛇雜處的九龍城寨,我也待過。打工對我來說有點像是去旅遊、探索整個香港,能接觸到各種人。現在教學時懂得與不同人溝通,有很多學習來自那段打工的經歷。

我一直是用玩樂和探索的心態去看待生命中許多事物,我覺得那才是最符合人與人、人與大自然溝通的方式。因此不停的打工,也許在外人看來是辛苦的,但那也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過程。從童年到少年時期,我看過各式各樣的人─生命的卑微和沉重、現實中的真實與虛假─可以說,我在很小的年紀就已見識過非常多樣的人生。

* 搗藥器由黃銅製造,用來搗碎藥材,使用時會發出「咚咚」聲。

成為舞台設計師

在這些邊界和探索中,有一條明確的路始終佔據我最多熱情。小時候深深著迷的神功戲,開啟了我對表演藝術的興趣,中學在學校表演話劇、學藝術,畢業後去考演藝學院,成為舞台設計系的學生。不論是台上表演或幕後工作,對我都有同等吸引力。那一方被有形無形元素構築出來的世界,充滿想像空間,可以有各種表述。我有時身兼演員、有時在後台打工,除了舞台設計,台前、幕後我都非常熟悉,在構想和實作中得到很多靈感。這段求學的過程裡,唯一的困擾是英國老師的教學方式─著重理性思考模式,一板一眼,要求學生畫很多草稿及資料搜集。我卻覺得創作沒那麼複雜,並不需要通過太多分析說明,而可以直接達到結果。後來我發現那是東西文化在創作上的差異,有一些意境是無法透過言語來解說的,也不需要。融合東西方的方法去創造新的舞台語言,是我期盼的一個劇場畫面。

畢業後原本給自己三年時間,如果沒辦法在舞台設計這一行得到發展,就轉行去做別的事,畢竟我有那麼多打工經驗,什麼都能做。很幸運地,一畢業就有專業劇團邀約,也陸續得到一些重要獎項,得獎或許並不意味著什麼,但在這一行當中,你的名字被記住了,自然會有更多邀約合作,於是就這麼一路以舞台設計師的身份走到今天。

結合東西方

剛畢業那年,我得到德國歌德學院獎學金,到慕尼黑學習德語。那時天天去看戲,發現德國設計很接近東方思想、接近自己的觀點。德國的舞台設計非常簡約而有感染力,在精準的空間設定中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思考,布景的存在與表演者自然融合。

也是在這個時候,認識了「間離效果」─這是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所提出的戲劇表演理論。布萊希特深受梅蘭芳影響,他認為觀眾看戲時要清醒,不要代入角色狀態,對舞台上的情感投射會妨礙看戲的冷靜判斷。「你要很清楚你在看什麼」,某種程度我也受此觀念影響。

從學校開始,我就一直在找方法,要把東方思惟深入我的作品裡,現在依然還在路上,還沒有最終結果,但它始終是一個明確的指引。

從事舞台設計的同時,我去學了武術、太極,一方面出於好奇,另一方面我想多了解中國文化脈絡。太極是武術師父的父親傳授給我的,我稱他師公。師公的引導讓我更理解東方武術的「道」「理」,每個招式都是有意圖的。他要我每個禮拜來學,一年以後幫他教學生。他說,「不要介意你現在學什麼、也不要介意虧本,你不知道以後這件事會帶你去到哪裡。」

確實,「教」的過程學到更多。要用什麼方法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明白,非常考驗教的人。這段學習也成了我現在教頌缽的助力。然而我對楊氏太極拳有個印象,或許會因為要養氣而練出大肚子(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及我的師公便是如此)。我想學太極拳卻不想練出大肚子,心想應該有方法可以平衡,那就是瑜伽。因此開始接觸瑜伽,兩度去到印度,取得國際瑜伽導師證照。同時間我也去禪修打坐,學習觀呼吸:出入息念。

進入缽的世界

這些經歷到二○○九年,有了全新的意義。當時瑪雅文明的二○一二末日預言,在全世界引發很多討論,我剛巧參與朋友策劃的一齣戲《2012夜之祭典》,探索世界末日。因為這群朋友,第一次接觸到頌缽,開始對頌缽感到興趣。

我覺得應該要繼續探索缽的世界,去不同的地方學習。此時美國意外成為第一站。二○○九年我得到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二○一○年有機會到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擔任研究學者。那時經常坐六小時車來回紐約市與學校之間,偶然在紐約一間書店看到一本談頌缽的小書,非常機緣巧合地,作者剛好在紐約有個頌缽課程,我立刻報名。初次學到頌缽技巧,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它,往後頌缽學習之路又延伸到尼泊爾、印度。

我覺得要學一樣東西,必須真的進入它的世界裡,譬如頌缽,要清楚明白它為何能讓人這麼安定,於是我嘗試從很多不同的文化去尋找支持。

之前學瑜伽時,有個字叫「Nāda」,代表聲音的意思,也可解釋為flow(流動),我把這種瑜伽哲學用在頌缽之中;太極也是flow,「流動」就是太極的基本。所以過去我所學過的東西,最終都匯聚在頌缽裡面,然後用我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理解。對我來說,生命就是一個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