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性與人性
還記得很多年前,我還沒開始探索園藝的心療效果時,有位病人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凱伊和兩個兒子同住在附有小花園的一層樓房裡。她患有憂鬱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復發,有時甚至變得非常嚴重。小時候,凱伊的生活中充滿了暴力與忽視;長大後,她無法輕鬆地和他人建立關係。兩個兒子基本上都是她獨力帶大的,在青少年時期發生過多次衝突,兩人先後離家而去,這時凱伊又開始憂鬱了─二十年來,這是她首次獨居。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把很多對自己的負面感受內化了。她從童年就產生這些負面想法,並打從心底相信自己不值得過好生活,這也導致她很難接受生命中的美好。如果真的有什麼好事發生,過一段時間,她就會擔心失去它,結果就是常常破壞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或搞砸其他改變人生的機會,先發制人地帶來她認為絕對會成真的失望─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人生給她的教訓:就算發生了好事,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是失望。如此一來,憂鬱症只會越來越嚴重。她覺得還是別讓任何關係萌芽比較安全、還是別讓希望活過來比較安全,免得到時候又被失望推往更深的黑淵。
凱伊家後面有座小花園,多年來被她兒子破壞得亂七八糟。現在既然兒子都搬走了,她決定收復這塊空間,在接下來幾個月養成種植花草的習慣。有一天,她對我說:「只有在種花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很好。」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一部分是因為她說得無比堅定,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她一直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好。
那麼,凱伊說的這種「很好」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花園裡忙碌時,她可以專注在自己以外的地方,給自己一塊安全的空間,兩者都對她很有幫助。不過,最重要的是,凱伊發現自己能讓植物生長。園藝給了她現實世界的認證,讓她知道世界沒有她想得那麼壞,她也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園藝並不能根治長年困擾她的憂鬱症,但還是能讓她的情緒穩定一些,帶給她亟需的自我價值。
安全的綠色空間
樹木能賦予一個地方結構與永恆生命的感覺,給我們受到保護的安全感,我們也因為它們高大、美麗,所以能輕易產生深深的眷戀;樹木能為鳥類、昆蟲與其他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地,而人類就算沒有真的住在樹上,也能把它們當成心靈上的棲息地。也許這種歸屬感能追溯到我們的本能,畢竟在過去,樹木就是我們祖先的家,原始人類在樹林高處編織了網子、建立供他們活動的平臺,遠離下方的掠食動物。此外,比起其他種類的植物,擁有樹枝與樹冠的樹木讓人聯想到人類的形貌,我們更是賦予它們韌性、智慧與力量等屬於人類的特質。
爬上樹,我們能將周遭萬物收入眼底。愛爬樹的人就知道,樹枝就像是人類的臂彎,你能舒舒服服地靠在樹上─樹的懷抱可以保護你,同時不限制你。給你安全感,但不會困住你,這是最好的一種擁抱。度過新生兒階段後,大多數幼兒都喜歡被人擁在熟悉的懷抱裡,同時四處觀察外面的世界,這種時候,他們往往感到最幸福快樂。
美國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學家哈羅德.塞爾斯(Harold Searles)觀察到,經歷過精神崩潰的病人經常會盯著樹木看好幾個小時,從樹木那裡得到「人類沒能給他們的陪伴」。他相信,這反映了人類與自然古老且深厚的情緒連結,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太過忙碌,沒有注意到這份連結。
擺脫創傷
走過鑄鐵門,走進薩里郡黑德利庭(Headley Court)的一座花園時,你會立即被帶到全新的世界,感覺和隔壁的國防部康復中心宛若千里之遙。花園給人與世隔絕的安全感,但走在園中小徑上,你會發現自己視野開闊、空間體驗極佳。受過創傷的病人在花園裡能夠放鬆,不必保持警戒。園藝治療師安娜.貝克.克雷希維爾(Anna Baker Cresswell)創立的高地慈善(HighGround),也在這裡主辦園藝計畫,並且十分成功,接下來將會擴大發展。
黑德利庭的花園被高高的紫杉樹籬圍著,中間是大水塘與噴泉,好幾片梯田與菜圃的另一頭有座果園。我在夏末某一天造訪這座花園,整體的感覺是「豐饒」─園子裡的花朵嬌豔欲滴,又高又尖的翠雀花有的藍有的粉紅,大片大片的矢車菊與大波斯菊映著寧靜的綠色背景怒放。參加高地園藝計畫的人當中,許多人曾遭受頭部創傷或截肢,當然也有人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過著艱辛痛苦的生活。大多數病人都需要一系列的手術或醫療干預,所以通常會頻繁入院,中間可以回家休息。黑德利庭的園藝治療師卡蘿.塞勒斯(Carol Sales)為她的每一位病人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從安排活動、讓病人觀察自播種到收成的完整循環,還可以帶蔬菜或花朵回家送給伴侶。我和卡蘿談話時,感受到她溫暖的性格,以及她對工作深深的奉獻精神。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很容易受嗅覺刺激影響,和創傷相關的特定氣味可能會觸發恐怖經歷。對參與過實戰的人來說,柴油或東西燃燒的氣味是很常見的刺激,不過在療癒用的花園裡,病人沒有接觸這些氣味的風險。卡蘿在黑德利庭花園裡栽種的香草與植物,反而有令人平靜下來、心情好轉的效果。走進鑄鐵大門過後幾分鐘,病人就會告訴她,他們的心率慢下來了。
在讓身體進入放鬆的生理狀態這方面,花園的效果非常好;雖然有些植物有刺或有毒,它們絕不會突然移動或跳出來攻擊,所以在照顧植物時,不必時時保持警戒或注意背後的危險。除此之外,花園還有其他令人鎮定的效果,像是風吹過樹葉的窸窣聲,多少能濾掉可能令人分心、帶有侵入意味的噪音。另外,綠色在我們眼中是十分舒服的顏色,看著綠色環境時,眼睛不必做多餘的調整,它和藍色一樣,能讓我們自動進入較放鬆的身心狀態。艾絲泰.史登堡(Esther Sternberg)是位常在著作中描寫療癒空間特質的醫師,她認為綠色是「我們大腦的預設模式」,並解釋道,「演化史上,最先出現的光感受器色素,對陽光的光譜與綠色植物反射的光波長最敏感。」從這點看來,園中的綠意會直接和它的療癒效果相關,也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事。
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建築學教授羅傑.烏利奇(Roger Ulrich)是研究大自然對人類益處的先驅,他透過心跳、皮膚與肌肉感測數據,探討了大自然對人類壓力反應的正面影響。過去三十年來,烏利奇的研究結果一而再、再而三顯示,即使在短短幾分鐘內,我們也能看見大自然對心血管系統的療癒效果。花園的安撫效果發揮得這麼快,也是多虧了大腦處理感官經歷、調整生理反應的速度與敏感度。自律神經系統之中,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減少,在消化食物與恢復能量時產生平靜感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受到活化。在生長茂盛且能維持生命的環境中,我們會感到舒適自在、不想離開,也能用演化與生存優勢來解釋。有人認為,我們的遠祖就是靠這些自律神經反應,挑選比較可能讓他們過上好生活的環境。
接觸自然環境數分鐘後,就能觀察到心率與血壓的變化,壓力激素皮質醇濃度要降低卻可能得等二、三十分鐘才觀察得到。體內皮質醇濃度過高的情況維持太久的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為它會抑制免疫系統、擾亂葡萄糖與脂質的代謝。此外,皮質醇還會破壞海馬迴的神經元,抑制大腦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個「肥料」。在神經元受損,大腦又無法健康地成長與修復的情況下,記憶功能也會出現障礙。如此看來,長期的壓力對大腦十分有害,我們不但很難學習新東西,還會喪失生命的豐富感與意義。黑德利庭花園這種與世隔絕的樂土,就像是濃縮的繁盛大自然,有很強的抗壓效果。根據卡蘿的說法,退伍軍人通常會覺得花園中間的溫室最能帶給他們安全感。溫室裡瀰漫著香葉天竺葵與仙客來的花香,除了讓人內心平靜以外,還能提升人們的生產力。因為這個空間給人很強的安全感,病人能把平時用來保持警戒、觀察四周的精力,用來完成手邊的工作。我走訪黑德利庭花園時,一名病人在溫室裡專心致志地摘番茄,同時吸收陽光的熱意,令我印象深刻。我們多數人都對專注於一份工作的能力習以為常,可是對受過創傷的人而言,這可是前進了一大步,他們能從中感覺到重新獲得對自己內心一部分的控制。
照顧植物本身就是一份需要用心的工作,而漫不經心或不經大腦的照顧,稱不上真正的照顧。真正照顧某人、某株植物時,必須專心注意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注意對方的需求,這種專心照顧的能力,正是卡蘿努力幫助黑德利庭花園各位病人學習的。一開始,病人經常無法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但經過練習以後,無論是哪種工作都能專心完成了,卡蘿把這種方式稱為「亦步亦趨式治療」。
創傷會影響大腦處理時間的功能,因為過去不時會侵入現在。而當我們練習專注時,會把所有心神都放在此時此刻,這可以多少扭轉過去的侵犯。在想法、感受或記憶擾亂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追著那些想法偏離正軌,也不會評估它們的好壞,就只是簡單地承認它們的存在,然後把精神集中在此時此刻。
綠色運動
園藝工作讓人覺得得到了力量,也是因為它包含了「被動到主動」的元素。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羅伯.薩波斯基研究了靈長類的壓力機制,發現在缺乏物理宣洩管道的情況下,壓力的效果可能會被內化,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大部分的運動都能減緩壓力,不過運動越是帶給人喜悅、越是讓人沉浸其中,抗壓效果就越強,而且在戶外運動的效果更好。研究顯示,比起在健身房運動,所謂的「綠色運動」降低壓力、改善心情與自尊的效果比較好。用器材健身時可能會計算時間,不過在花園裡,沒有人會計時,因為這不是運動時間,而是園藝時間。
在花園裡挖土種花的一部分樂趣,源自潮溼土壤的氣味。這種氣味被稱為「土臭素」,是泥土中一種叫「放線菌」的細菌釋放出來的。大多數人聞到這個味道都會感到愉悅,會覺得受到安撫。人類的嗅覺中樞對土臭素十分敏感,也許是因為遠古時期的祖先就是用這種嗅覺能力,尋找關鍵的生命來源;就算把土臭素稀釋到一兆分之五,還是有人聞得到。
除了透過運動與氣味改善心情,在花園工作時,直接和土裡其他的細菌互動,一樣有調節血清素濃度的效果。大約在十年前,神經科學家克利斯托福.勞瑞(Christopher Lowry)發現,少量接觸土中常見的一種細菌,有提升腦內血清素濃度的效果。牝牛分枝桿菌生活在用糞便與堆肥施肥的土裡,我們在除草與挖土時,會無意間把這些細菌吸入與吞入體內。尤加利樹是他和世界的連結
花園裡的一切都緩慢地發生,花朵、樹叢與樹木靜靜地按自己的步調成長,花園裡的人也一樣。經歷嚴重創傷後,復原當然得花很長一段時間,艾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四十幾歲的退伍軍人。當初認識他時,他參加了茂盛慈善舉辦的園藝計畫。目前參與活動將近兩年,就快要拿到園藝證照了。
剛開始在花園工作時,艾迪感覺很丟臉。他坐立難安、疑神疑鬼,必須努力調整自己和其他人的距離。園藝治療師很習慣接觸這種病人,他們看得出病人是否做好準備,是不是可以開始和其他人共事。剛開始那幾個月,艾迪有好幾次都差點退出計畫,但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猜忌漸漸消退,也比較不會坐立難安了。話雖這麼說,讓他選的話,艾迪還是偏好獨自工作。
創傷這種經歷會帶給人深深的孤獨。在一開始,病人可能會覺得其他形式的人際關係太具威脅性,但大自然能改善這種分離的狀態,我也在和艾迪繞園區散步時見識到大自然的療癒力。他在一棵尤加利樹旁停下腳步,摘下幾片葉子,捏碎後吸入它們的氣味,對我說:「每次經過這裡,我都會這樣做。」他把幾片樹葉交給我,邀我做同樣的動作並解釋,「每次這樣做都讓我覺得很有精神。」我也感覺到了,尤加利葉的氣味確實令人精神抖擻。我注意到,艾迪和樹木的互動─像是每次經過都對樹木打招呼─成了一種儀式。就各種層面而言,他和那棵樹成了朋友,尤加利樹是他和世界的連結,尤其在最初那幾個月,樹木對他的安定效果更是顯而易見。
在經過尤加利樹之前,艾迪一直沒和我進行眼神接觸,但不知為何,那棵樹給了他和我視線交流的安全感。我端詳他的臉,儘管年紀不小了,他的臉還是有種孩子氣。接著,他用那雙灰色眼眸注視著我,我傾聽他的故事。
艾迪十八歲就入伍加入陸軍,接近三十歲時,他開始出現一些毛病,像是在睡夢中喊叫,還有突然驚醒。每次休假回家,他總是坐立難安、保持警戒。他告訴我,當你看不到敵人,腦子裡一直想著「那個人想幹什麼?」「那輛車會不會爆炸?」時真的過得很辛苦。他開始試圖用酒精解決問題,雖然還勉強能生活,性格卻逐漸改變,失去了原本隨遇而安又喜歡閒聊的個性。最後,他的酗酒問題加劇,婚姻走到末路,終於再也承受不了這些問題了。有一小段時間,他甚至只能睡在自己的車上。那之後不久,他開始住院,接受一些認知行為治療,也參加了情緒管理互助團體。
艾迪的故事並不罕見,平均而言,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通常在經過十一到十三年才會尋求幫助。等到那名退伍軍人開始尋求幫助時,他或她的生活應該已經分崩離析了。很多人會和艾迪一樣結束婚姻,甚至失去工作與住處。而這些人當中,有七五%都會依賴酒精。在軍中,你很難坦承自己遇上心理方面的困境,艾迪覺得自己花了好幾年想辦法獨自與瘋狂戰鬥。「不就是自尊的問題嗎?」他對我說,「我就是不想承認。」話雖如此,他還是很想念軍中生活,談到那種同袍情誼時,依然會露出懷念的神色。
羞愧是阻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尋求幫助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它還會妨礙病人在得到幫助後充分利用資源。艾迪告訴我,剛開始在花園裡工作時,他對身邊所有人抱持猜忌與懷疑的心理,他也補充道:「可以這樣說嗎─我會批判他們。那種感覺就像是─我怎麼會和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待在一起?」相較於身邊的人,自然世界提供了比較友善的環境,讓人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就已經很好了。在接受他人幫助這方面,艾迪心裡有點矛盾,但是尤加利葉令人精神大好的氣味是大自然送給他的禮物,從樹木身上獲得能量,哪有什麼好丟臉的?
值得注意的是,艾迪最初在茂盛慈善的花園裡體驗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結,是透過尤加利樹清爽又令人振奮的氣味。當你的腦子裡充滿負面情緒,很難敞開心扉接受新體驗,但嗅覺是我們最強也最原始的感官,鼻子能直接和杏仁核與大腦深處的情緒、記憶中樞溝通,所以氣味能破除負面感受形成的阻礙。杏仁核、情緒與記憶中樞都是一起從嗅覺系統演化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情緒、記憶與氣味有如此密切的關聯。
對艾迪和其他受過創傷的退伍軍人來說,再次對生命敞開心扉的過程很長。因為在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得花上不少時間扭轉這些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一再體驗自己的存在與安全感。之前在創傷的作用下,認同生命意義的情緒會被弱化或斷開連結,安全感則能加強病人的這些情緒。
談到他和花園建立起來的關係,艾迪說得熱情洋溢。「可以看到好多美麗的東西,」他說,「我也覺得上帝存在,而且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情。」這種身為群體一分子的感覺,令他印象深刻:「在自然界,萬物都交織在一起。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蜜蜂會授粉,害蟲會被其他動物吃掉。花朵和植物為什麼生長?」他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也沒期望我回答,而是往後靠坐著,認真凝視著我高呼:「哇!這些顏色,看了就讓人神清氣爽!」
在被圍繞的安全花園裡,艾迪重新找到了自己對大自然的愛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這種與大自然共處的和諧,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小時候去公園玩,走好幾公里到河邊,那裡有像小綠洲一樣藏在看不到地方的祕密地點,那是沒有被破壞的自然。」
還記得很多年前,我還沒開始探索園藝的心療效果時,有位病人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凱伊和兩個兒子同住在附有小花園的一層樓房裡。她患有憂鬱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復發,有時甚至變得非常嚴重。小時候,凱伊的生活中充滿了暴力與忽視;長大後,她無法輕鬆地和他人建立關係。兩個兒子基本上都是她獨力帶大的,在青少年時期發生過多次衝突,兩人先後離家而去,這時凱伊又開始憂鬱了─二十年來,這是她首次獨居。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把很多對自己的負面感受內化了。她從童年就產生這些負面想法,並打從心底相信自己不值得過好生活,這也導致她很難接受生命中的美好。如果真的有什麼好事發生,過一段時間,她就會擔心失去它,結果就是常常破壞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或搞砸其他改變人生的機會,先發制人地帶來她認為絕對會成真的失望─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人生給她的教訓:就算發生了好事,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是失望。如此一來,憂鬱症只會越來越嚴重。她覺得還是別讓任何關係萌芽比較安全、還是別讓希望活過來比較安全,免得到時候又被失望推往更深的黑淵。
凱伊家後面有座小花園,多年來被她兒子破壞得亂七八糟。現在既然兒子都搬走了,她決定收復這塊空間,在接下來幾個月養成種植花草的習慣。有一天,她對我說:「只有在種花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很好。」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一部分是因為她說得無比堅定,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她一直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好。
那麼,凱伊說的這種「很好」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花園裡忙碌時,她可以專注在自己以外的地方,給自己一塊安全的空間,兩者都對她很有幫助。不過,最重要的是,凱伊發現自己能讓植物生長。園藝給了她現實世界的認證,讓她知道世界沒有她想得那麼壞,她也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園藝並不能根治長年困擾她的憂鬱症,但還是能讓她的情緒穩定一些,帶給她亟需的自我價值。
安全的綠色空間
樹木能賦予一個地方結構與永恆生命的感覺,給我們受到保護的安全感,我們也因為它們高大、美麗,所以能輕易產生深深的眷戀;樹木能為鳥類、昆蟲與其他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地,而人類就算沒有真的住在樹上,也能把它們當成心靈上的棲息地。也許這種歸屬感能追溯到我們的本能,畢竟在過去,樹木就是我們祖先的家,原始人類在樹林高處編織了網子、建立供他們活動的平臺,遠離下方的掠食動物。此外,比起其他種類的植物,擁有樹枝與樹冠的樹木讓人聯想到人類的形貌,我們更是賦予它們韌性、智慧與力量等屬於人類的特質。
爬上樹,我們能將周遭萬物收入眼底。愛爬樹的人就知道,樹枝就像是人類的臂彎,你能舒舒服服地靠在樹上─樹的懷抱可以保護你,同時不限制你。給你安全感,但不會困住你,這是最好的一種擁抱。度過新生兒階段後,大多數幼兒都喜歡被人擁在熟悉的懷抱裡,同時四處觀察外面的世界,這種時候,他們往往感到最幸福快樂。
美國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學家哈羅德.塞爾斯(Harold Searles)觀察到,經歷過精神崩潰的病人經常會盯著樹木看好幾個小時,從樹木那裡得到「人類沒能給他們的陪伴」。他相信,這反映了人類與自然古老且深厚的情緒連結,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太過忙碌,沒有注意到這份連結。
擺脫創傷
走過鑄鐵門,走進薩里郡黑德利庭(Headley Court)的一座花園時,你會立即被帶到全新的世界,感覺和隔壁的國防部康復中心宛若千里之遙。花園給人與世隔絕的安全感,但走在園中小徑上,你會發現自己視野開闊、空間體驗極佳。受過創傷的病人在花園裡能夠放鬆,不必保持警戒。園藝治療師安娜.貝克.克雷希維爾(Anna Baker Cresswell)創立的高地慈善(HighGround),也在這裡主辦園藝計畫,並且十分成功,接下來將會擴大發展。
黑德利庭的花園被高高的紫杉樹籬圍著,中間是大水塘與噴泉,好幾片梯田與菜圃的另一頭有座果園。我在夏末某一天造訪這座花園,整體的感覺是「豐饒」─園子裡的花朵嬌豔欲滴,又高又尖的翠雀花有的藍有的粉紅,大片大片的矢車菊與大波斯菊映著寧靜的綠色背景怒放。參加高地園藝計畫的人當中,許多人曾遭受頭部創傷或截肢,當然也有人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過著艱辛痛苦的生活。大多數病人都需要一系列的手術或醫療干預,所以通常會頻繁入院,中間可以回家休息。黑德利庭的園藝治療師卡蘿.塞勒斯(Carol Sales)為她的每一位病人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從安排活動、讓病人觀察自播種到收成的完整循環,還可以帶蔬菜或花朵回家送給伴侶。我和卡蘿談話時,感受到她溫暖的性格,以及她對工作深深的奉獻精神。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很容易受嗅覺刺激影響,和創傷相關的特定氣味可能會觸發恐怖經歷。對參與過實戰的人來說,柴油或東西燃燒的氣味是很常見的刺激,不過在療癒用的花園裡,病人沒有接觸這些氣味的風險。卡蘿在黑德利庭花園裡栽種的香草與植物,反而有令人平靜下來、心情好轉的效果。走進鑄鐵大門過後幾分鐘,病人就會告訴她,他們的心率慢下來了。
在讓身體進入放鬆的生理狀態這方面,花園的效果非常好;雖然有些植物有刺或有毒,它們絕不會突然移動或跳出來攻擊,所以在照顧植物時,不必時時保持警戒或注意背後的危險。除此之外,花園還有其他令人鎮定的效果,像是風吹過樹葉的窸窣聲,多少能濾掉可能令人分心、帶有侵入意味的噪音。另外,綠色在我們眼中是十分舒服的顏色,看著綠色環境時,眼睛不必做多餘的調整,它和藍色一樣,能讓我們自動進入較放鬆的身心狀態。艾絲泰.史登堡(Esther Sternberg)是位常在著作中描寫療癒空間特質的醫師,她認為綠色是「我們大腦的預設模式」,並解釋道,「演化史上,最先出現的光感受器色素,對陽光的光譜與綠色植物反射的光波長最敏感。」從這點看來,園中的綠意會直接和它的療癒效果相關,也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事。
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建築學教授羅傑.烏利奇(Roger Ulrich)是研究大自然對人類益處的先驅,他透過心跳、皮膚與肌肉感測數據,探討了大自然對人類壓力反應的正面影響。過去三十年來,烏利奇的研究結果一而再、再而三顯示,即使在短短幾分鐘內,我們也能看見大自然對心血管系統的療癒效果。花園的安撫效果發揮得這麼快,也是多虧了大腦處理感官經歷、調整生理反應的速度與敏感度。自律神經系統之中,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減少,在消化食物與恢復能量時產生平靜感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受到活化。在生長茂盛且能維持生命的環境中,我們會感到舒適自在、不想離開,也能用演化與生存優勢來解釋。有人認為,我們的遠祖就是靠這些自律神經反應,挑選比較可能讓他們過上好生活的環境。
接觸自然環境數分鐘後,就能觀察到心率與血壓的變化,壓力激素皮質醇濃度要降低卻可能得等二、三十分鐘才觀察得到。體內皮質醇濃度過高的情況維持太久的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為它會抑制免疫系統、擾亂葡萄糖與脂質的代謝。此外,皮質醇還會破壞海馬迴的神經元,抑制大腦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個「肥料」。在神經元受損,大腦又無法健康地成長與修復的情況下,記憶功能也會出現障礙。如此看來,長期的壓力對大腦十分有害,我們不但很難學習新東西,還會喪失生命的豐富感與意義。黑德利庭花園這種與世隔絕的樂土,就像是濃縮的繁盛大自然,有很強的抗壓效果。根據卡蘿的說法,退伍軍人通常會覺得花園中間的溫室最能帶給他們安全感。溫室裡瀰漫著香葉天竺葵與仙客來的花香,除了讓人內心平靜以外,還能提升人們的生產力。因為這個空間給人很強的安全感,病人能把平時用來保持警戒、觀察四周的精力,用來完成手邊的工作。我走訪黑德利庭花園時,一名病人在溫室裡專心致志地摘番茄,同時吸收陽光的熱意,令我印象深刻。我們多數人都對專注於一份工作的能力習以為常,可是對受過創傷的人而言,這可是前進了一大步,他們能從中感覺到重新獲得對自己內心一部分的控制。
照顧植物本身就是一份需要用心的工作,而漫不經心或不經大腦的照顧,稱不上真正的照顧。真正照顧某人、某株植物時,必須專心注意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注意對方的需求,這種專心照顧的能力,正是卡蘿努力幫助黑德利庭花園各位病人學習的。一開始,病人經常無法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但經過練習以後,無論是哪種工作都能專心完成了,卡蘿把這種方式稱為「亦步亦趨式治療」。
創傷會影響大腦處理時間的功能,因為過去不時會侵入現在。而當我們練習專注時,會把所有心神都放在此時此刻,這可以多少扭轉過去的侵犯。在想法、感受或記憶擾亂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追著那些想法偏離正軌,也不會評估它們的好壞,就只是簡單地承認它們的存在,然後把精神集中在此時此刻。
綠色運動
園藝工作讓人覺得得到了力量,也是因為它包含了「被動到主動」的元素。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羅伯.薩波斯基研究了靈長類的壓力機制,發現在缺乏物理宣洩管道的情況下,壓力的效果可能會被內化,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大部分的運動都能減緩壓力,不過運動越是帶給人喜悅、越是讓人沉浸其中,抗壓效果就越強,而且在戶外運動的效果更好。研究顯示,比起在健身房運動,所謂的「綠色運動」降低壓力、改善心情與自尊的效果比較好。用器材健身時可能會計算時間,不過在花園裡,沒有人會計時,因為這不是運動時間,而是園藝時間。
在花園裡挖土種花的一部分樂趣,源自潮溼土壤的氣味。這種氣味被稱為「土臭素」,是泥土中一種叫「放線菌」的細菌釋放出來的。大多數人聞到這個味道都會感到愉悅,會覺得受到安撫。人類的嗅覺中樞對土臭素十分敏感,也許是因為遠古時期的祖先就是用這種嗅覺能力,尋找關鍵的生命來源;就算把土臭素稀釋到一兆分之五,還是有人聞得到。
除了透過運動與氣味改善心情,在花園工作時,直接和土裡其他的細菌互動,一樣有調節血清素濃度的效果。大約在十年前,神經科學家克利斯托福.勞瑞(Christopher Lowry)發現,少量接觸土中常見的一種細菌,有提升腦內血清素濃度的效果。牝牛分枝桿菌生活在用糞便與堆肥施肥的土裡,我們在除草與挖土時,會無意間把這些細菌吸入與吞入體內。尤加利樹是他和世界的連結
花園裡的一切都緩慢地發生,花朵、樹叢與樹木靜靜地按自己的步調成長,花園裡的人也一樣。經歷嚴重創傷後,復原當然得花很長一段時間,艾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四十幾歲的退伍軍人。當初認識他時,他參加了茂盛慈善舉辦的園藝計畫。目前參與活動將近兩年,就快要拿到園藝證照了。
剛開始在花園工作時,艾迪感覺很丟臉。他坐立難安、疑神疑鬼,必須努力調整自己和其他人的距離。園藝治療師很習慣接觸這種病人,他們看得出病人是否做好準備,是不是可以開始和其他人共事。剛開始那幾個月,艾迪有好幾次都差點退出計畫,但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猜忌漸漸消退,也比較不會坐立難安了。話雖這麼說,讓他選的話,艾迪還是偏好獨自工作。
創傷這種經歷會帶給人深深的孤獨。在一開始,病人可能會覺得其他形式的人際關係太具威脅性,但大自然能改善這種分離的狀態,我也在和艾迪繞園區散步時見識到大自然的療癒力。他在一棵尤加利樹旁停下腳步,摘下幾片葉子,捏碎後吸入它們的氣味,對我說:「每次經過這裡,我都會這樣做。」他把幾片樹葉交給我,邀我做同樣的動作並解釋,「每次這樣做都讓我覺得很有精神。」我也感覺到了,尤加利葉的氣味確實令人精神抖擻。我注意到,艾迪和樹木的互動─像是每次經過都對樹木打招呼─成了一種儀式。就各種層面而言,他和那棵樹成了朋友,尤加利樹是他和世界的連結,尤其在最初那幾個月,樹木對他的安定效果更是顯而易見。
在經過尤加利樹之前,艾迪一直沒和我進行眼神接觸,但不知為何,那棵樹給了他和我視線交流的安全感。我端詳他的臉,儘管年紀不小了,他的臉還是有種孩子氣。接著,他用那雙灰色眼眸注視著我,我傾聽他的故事。
艾迪十八歲就入伍加入陸軍,接近三十歲時,他開始出現一些毛病,像是在睡夢中喊叫,還有突然驚醒。每次休假回家,他總是坐立難安、保持警戒。他告訴我,當你看不到敵人,腦子裡一直想著「那個人想幹什麼?」「那輛車會不會爆炸?」時真的過得很辛苦。他開始試圖用酒精解決問題,雖然還勉強能生活,性格卻逐漸改變,失去了原本隨遇而安又喜歡閒聊的個性。最後,他的酗酒問題加劇,婚姻走到末路,終於再也承受不了這些問題了。有一小段時間,他甚至只能睡在自己的車上。那之後不久,他開始住院,接受一些認知行為治療,也參加了情緒管理互助團體。
艾迪的故事並不罕見,平均而言,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通常在經過十一到十三年才會尋求幫助。等到那名退伍軍人開始尋求幫助時,他或她的生活應該已經分崩離析了。很多人會和艾迪一樣結束婚姻,甚至失去工作與住處。而這些人當中,有七五%都會依賴酒精。在軍中,你很難坦承自己遇上心理方面的困境,艾迪覺得自己花了好幾年想辦法獨自與瘋狂戰鬥。「不就是自尊的問題嗎?」他對我說,「我就是不想承認。」話雖如此,他還是很想念軍中生活,談到那種同袍情誼時,依然會露出懷念的神色。
羞愧是阻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尋求幫助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它還會妨礙病人在得到幫助後充分利用資源。艾迪告訴我,剛開始在花園裡工作時,他對身邊所有人抱持猜忌與懷疑的心理,他也補充道:「可以這樣說嗎─我會批判他們。那種感覺就像是─我怎麼會和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待在一起?」相較於身邊的人,自然世界提供了比較友善的環境,讓人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就已經很好了。在接受他人幫助這方面,艾迪心裡有點矛盾,但是尤加利葉令人精神大好的氣味是大自然送給他的禮物,從樹木身上獲得能量,哪有什麼好丟臉的?
值得注意的是,艾迪最初在茂盛慈善的花園裡體驗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結,是透過尤加利樹清爽又令人振奮的氣味。當你的腦子裡充滿負面情緒,很難敞開心扉接受新體驗,但嗅覺是我們最強也最原始的感官,鼻子能直接和杏仁核與大腦深處的情緒、記憶中樞溝通,所以氣味能破除負面感受形成的阻礙。杏仁核、情緒與記憶中樞都是一起從嗅覺系統演化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情緒、記憶與氣味有如此密切的關聯。
對艾迪和其他受過創傷的退伍軍人來說,再次對生命敞開心扉的過程很長。因為在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得花上不少時間扭轉這些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一再體驗自己的存在與安全感。之前在創傷的作用下,認同生命意義的情緒會被弱化或斷開連結,安全感則能加強病人的這些情緒。
談到他和花園建立起來的關係,艾迪說得熱情洋溢。「可以看到好多美麗的東西,」他說,「我也覺得上帝存在,而且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情。」這種身為群體一分子的感覺,令他印象深刻:「在自然界,萬物都交織在一起。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蜜蜂會授粉,害蟲會被其他動物吃掉。花朵和植物為什麼生長?」他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也沒期望我回答,而是往後靠坐著,認真凝視著我高呼:「哇!這些顏色,看了就讓人神清氣爽!」
在被圍繞的安全花園裡,艾迪重新找到了自己對大自然的愛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這種與大自然共處的和諧,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小時候去公園玩,走好幾公里到河邊,那裡有像小綠洲一樣藏在看不到地方的祕密地點,那是沒有被破壞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