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探索性繪畫療癒的前行之路

在這個章節中,敘說了關於我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藝術的作用,進而促使我使用藝術療癒來發展,做為協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討的工具的原因。

這些角度包含了藝術本身的作用,我自己的藝術體驗以及我過去在不同環境中,對各種藝術療癒的作用觀察,以及各種理論的綜合概念。

尋找可行之路

在前言中我們有提到,世界越來越難以有清楚的界定,原本有著自由性質的選擇也逐漸失去了該有的純粹而成了工具,當世界越來越交融的時候,「自己」也日漸變的模糊。眼前出現一個新的問題,不是到底該怎麼評估人們有沒有疾病、疾病類型或者疾病的程度,也並不是能否讓人們擁有在藝術表達中的自由,而是揭開表面,裡頭真正的「自己」是否還存在?還存在多少?保持著多少的連繫?還是已經全面斷聯?我們還擁有「自己」多少?面對新的社會型態產生的新問題,也許我們該採用不同的視角去做好個人的心理保健。

生病了需要治療,但人們需要的不僅是去除病態,人們也需要心靈的潔淨與堅定,需要與自己靠近,需要了解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去除內心的迷茫與慌張等情緒,給予自己包容,看見並接納真正的自己,才能面對不斷變動的世界,打造更好的自己,歡樂的前進。如果人們都可以不輕忽自己的內在感受,善待自己的心靈,便能從內在產生更多堅定的力量,去真實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節奏,而不會只是隨波逐流、迷失自我。

整體社會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要靠大眾才能支撐。雖然心理諮商師負有責任,但僅憑心理諮商師是無法負擔起拯救世界的責任,真正能對社會心理健康有重大貢獻的,是廣大群眾。如果廣大群眾都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整個社會都將因多數群眾,穩定的情緒與健康的自我而受惠。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幫助定義上有疾病的人群,更需要幫助一般人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心理衛生的範疇,去除亞健康的問題,正視自己;擁有真實的自己、才能締造健康的社會。所以我們需要開啟新的方向,正視現代社會很普遍忽視自我的現象,重新讓人們看見真實的自己。雖然群眾被認為是烏合之眾,但如果群眾的大部分人有穩定且可彼此支持的力量,那烏合之眾也會不再是烏合之眾,而是可以彼此支持療癒的群體,持續的擴散正向的影響力。而生活在這個被訊息淹沒麻木的時代,過去常用來傳播心理健康訊息的講座形式,它的效用也同樣被生活中的種種訊息所淹沒,所以我們需要新的型態來維護整體社會的心理衛生,而藝術療癒中可能引發的心流,會是個讓來訪者重新回到自己內心不錯的方式。

創作與內心

不論中外古今,藝術一直是許多人的精神寄託。不論是欣賞李白半夜孤單時在船上對影成三人的吟詩作對,或喜愛上梵谷一輩子寄情的繪畫,藝術總能觸發許多人的感觸。雖然我們不能確實的感知藝術家們創作時的真正情境,但我們總能「想像」並揣測著這些觸動人心的藝術名家心中的感受。實際上藝術家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創作,心情好的時候也創作,將感受都投入了創作中,所以我們可以在他們的創作中感覺到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與當下的感受,喜怒哀樂、希望與失望,這些創作不僅充滿了技巧,更充滿了情感、充滿了生命力。

其實每個人只要是進行真正以自己內心感受為基礎的「創作」都會具有生命力,一如那些名家。一般人的作品雖然在技巧上無法跟藝術家相比,沒辦法登上藝術殿堂,但在作品內涵的故事上,卻沒有優劣上下。每個人的創作作品背後都有獨特的感受或者故事;每個故事與感受的描繪技巧或許有優劣,但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則沒有優劣,都是唯一且真實存在的。

創作的過程,就是和自己對話的過程。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心中的感受會層層疊疊的不斷替換,這個顏色似乎該暗一點或亮一點,那個物件似乎該大一點或小一點,憑著感受不停的調整,雖然也說不出個具體的為什麼,甚至畫完之後跟原來的想像完全不一樣,但最後就是想這麼畫才舒服。在畫的時候啥理由也說不上為什麼平衡,就是心中的潛在感受協調到最後的表現結果。

就像我寫這本書,雖然是有意識的進行,也是有著創作的潛在過程。這裡塗塗、那裡改改,一次又一次的和自己寫出來的思緒對話,寫完之後又重新看,放了一陣子之後再繼續看,看見多餘的地方、看見不足的地方、看見好的地方、看見不好的地方,然後一遍一遍的修改,更貼近自己真正的意思。創作沒有一個準則,也無法清楚作品最後的模樣,只是你會很自然的感受或思考,然後修整的越來越靠近;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心中真正存在,但難以說出或被長久忽視的世界,不管你的作品會不會擠上名家,不管你的技巧是否出色,其中潛在蘊含的故事沒有標準,用心體會就能貼近真切的內心。

人生總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理解,藝術和繪畫也是,我們可以在同一個作品上分別尋找到對自己呼應的意義,不論是對他人的作品或自己的,我們也可以經過討論或解說,打開完全不同的視野去欣賞原本自己沒有察覺的,在更寬廣的角度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

藝術沒有絕對,是多角度的,自己的內心也是。

我的創作感受體驗

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力,只要放下「我不會創作」這個自我侷限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的創作大師。如果這個創作是以自我內心的感受表達為主,那就接近自我了解的目的。

我年少時曾經以各種創作來抒發自己的感受,並慢慢的體會到經由創作,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來由,有時候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再次觀看同一件事,或者將情緒整理、維持理性、放下、展望。所以創作也成了我長久以來探索自己、調整自己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我小學的時候,我還沒有任何正式的創作,但我喜愛唱歌、喜歡彈琴、喜歡蒐集有著小文字的小卡片、喜歡蒐集報紙上美麗的圖片,我在這些美的事物上,投射了我心中的情緒與想像藍圖。等我長大些,心中的感觸更多了,投射於蒐集到的藝術小物已經滿足不了我,我便開始創作,直接表述。後來嘗試著寫歌曲、畫畫、拍短片,我常常在這些創作中看見自己的內心,藉以平復自己,思考自己。

我還記得我29歲時的一首創作歌曲〈空虛〉的創作情境,那時候從南部上台北在東區租了一個房子,日復一日的工作著,沒有覺察到自己已經遠離了人群、偏離了目標,有一天半夜,我突然從睡夢中醒來,腦中出現了旋律以及以下歌詞:

醒來,一陣寂寞襲來。
空虛,輕易從被中散開。
星星,被關在門外。
我,被關在人群之外。
打開燈,只聽見嗡嗡的日光燈。
像雪,冷清的空氣中竄升。
寂寞的羽翼,在擁擠的窗口。
想像著,被釋放的快樂。在歌詞中陳述著我感受到的房間景象與身在其中的感受,一直被我忽視的寂寞情緒。這些是我在白天忙碌時,沒有在腦海中思考過的事情,我透過整理歌詞開始思索並認識到,自己因為離家又沒有同好產生的孤獨感。

日有所感,夜有所夢,我並沒有暗示自己要創作,我只是不阻止內心感受的出現,並且在內心感受自然竄出的時候,用心的去捕捉細節,並且思索,將之具體化、將之完整。我也曾經試著在沒有出現內心感動的情況下純粹為了創作而創作,結果產生的作品連我自己都不喜歡。

在創造中,我理解、抒發並安放自己的感受,探究並思索而在創作中開創了新思路。現在回顧過去,也的的確確可以看到自己感受與思緒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跡,所以我對於「經歷感受,並以感受來創造」可以引發修復這件事,一直是了解並受益的。我心裡的那個藝術對我進行療癒的作用方式一直在呼喚著我。

創作是很奇妙的,它總會閃現出一些真實存在,但一直被自己忽略的事,可以跳過人們的表面思維,所以我認為藝術療癒是個很好接近來訪者內心的窗口。我感謝過去藝術曾經給我的幫助,也相信藝術可以幫助其他人,我認可藝術曾經打開過我內心的能力,所以我也想藉由藝術打開其他人的心。@
不同的療癒形式在我過往工作中的運用

療癒有很多種類,不管是廣泛的表達性藝術療癒、休閒療癒、園藝治療或其他,每種療癒形式都各有自己的特色、適合人群與目的。

例如有些舞蹈形式的療癒方式,來訪者不需借助工具就可以參與,而在參與的主要方式是依賴參與者的即時表現或互動。這種類形的療癒方式,因為參與者的任何表現都會毫無時差的馬上被他人看見,所以這樣的方式對於不習慣將自己展現在他人面前的參與者,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暖身,但一旦真的投入其中,在過程中逐漸改變的不再擔心展現自我的心態,會更深的讓來訪者感受到自我的拘謹到舒展的不同,更願意釋放。所以這種直接展現的療癒,對於較害羞的來訪者,有很大一部分,可以收獲增強自我表達的勇氣。而對於原本就習慣於表達的來訪者,就會更能正視自己當下的感受。

園藝療法以及寵物療法等形式就比較間接溫和,不需要來訪者主動的展現自我,只需要來訪者不會過度擔心親近土地或害怕動物的問題,願意接受照顧植物的工作,或者不排斥寵物的來訪就可以進行。不用擔心療癒過程中的植物或動物會評價自己,可以進行靜默的、被動的互動,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給予他們照顧與愛,或從他們身上接收到滿滿的安全感,擁有較高的掌控權,並不需要為展現自己而焦慮。

而敘事等需要長時間思考創作的療癒形式,不同於音樂、舞蹈等以即時表現與感受回饋為主的形式,這些形式可以透過創作慢慢的進行思緒的整理,開展不同角度的觀看,並可留下能夠不斷反覆咀嚼思索的作品,所以療癒完成之後,也能繼續長久的詳細探討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