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毒與藥有什麼不同?
1-1 為了對抗疾病與傷口而誕生的「藥物」
──藥的歷史
對古代人來說,應該沒有比「藥」更令人感激的東西了吧?牙痛、傷口疼痛或生病發燒等難受的時候,只要吃藥就能夠從痛苦中解放。他們說不定覺得藥是神明的恩賜。
●咒術與醫學
但這樣靈驗的藥物也並非從遠古時代就存在。人類誕生之初,不要說藥物了,想必連日常的糧食都無法滿足。被害獸弄傷、吃下腐敗的食物導致食物中毒、各種疾病……人類只能忍耐著這些痛苦,等待自己的體力恢復。
人類想必從一誕生就開始對抗受傷與疾病。受傷的原因明確,預防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不重蹈覆轍即可。
但疾病的原因想必難以得知,這麼一來該如何抵抗呢?
當時的人們想到的方法是借助神明的力量,因此仰賴「咒術」與「加持.祈禱」。
那個時候的支配者想必多半擅長加持.祈禱,他們就是所謂的巫師、咒師。據說古代日本邪馬台國的支配者卑彌呼或許也是其中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傳說中的人物「神農氏」就在西元前2740年出現。他親自嘗遍各種植物,研究這些植物的藥效,並傳授給人們。他所留下的著作《神農草本經》的謄本,長久以來都作為漢方藥的指針不斷流傳下去。
後來,史上記載的古文明也都留下自己關於藥物的記載,譬如寫在埃及莎草紙上的藥物功效等。其中被譽為歐洲文明起源的古希臘,在西元前400年左右出現了解明疾病原因的機會。
其中心是即使到了現代仍被尊稱為「醫學之父」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西元前460年~370年)。不過在當時,無論是草木、礦物還是動物器官的一部分等存在於自然界的事物,都直接被當成藥物使用。
文藝復興(14至16世紀)結束的17至18世紀間,科學的發展終於起步,而在其中一項領域「化學」,逐漸開始盛行探究生命體與有機化合物之間的關係。彷彿與之相呼應一般,醫學奠定了其作為「疾病的科學」的角色,開始致力於以科學方法究明疾病原因,找出預防方式。
金納(Edward Jenner,1749~1823)提出的天花預防接種,就可說是成果之一吧!到了19世紀後半,德國的柯霍(Robert Koch,1843〜1910)發現了結核菌和霍亂菌,人們於是發現在過去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其實不是惡魔或惡靈作祟,而是由被稱為病原菌的「物質」所引起,並且也開始探究其原因。
至於藥學方面,過去被視為民俗藥方的草木有效成分,到了19世界後開始被接二連三分離出來。日本藥學會的首任會長長井長義(1845~1929),在1885年成功從植物麻黃中分離出專治氣喘的特效藥麻黃素,其功績也象徵著日本的藥學具備與世界各國相提並論的實力。
19世紀末期,從柳樹(楊柳)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水楊苷,被改良合成為退燒消炎劑──乙酰水楊酸(市售名稱為阿斯匹靈)。阿斯匹靈至今在全世界依然有每年5萬噸的消費量,是人類史上重要的合成藥物。
●化學療法的驚人發展
後來隨著藥理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進步,開發醫藥品時,開始從分子層級解釋其病理及藥效的發現機制,再加上合成技術與制劑技術的進步,其發展開始突飛猛進。
例如1910年開發的撒爾佛散,因做為特效藥治療當時極度猖獗的梅毒而受到矚目,但這款藥品卻與天然藥物無關,純粹從化學的角度開發出來。
進入20世紀後,隨著化學和生物學的進步,接二連三帶來新的發現和發明。1928年,英國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發現了以盤尼西林為首的抗生物質,在人類與細菌無止盡的戰爭中,提供給人類無與倫比的武器。
直到今天,化學療法藥物一直都是治療與預防各種傳染病的重要武器,為人類帶來貢獻。不只在傳染病的領域,具備抗癌作用的抗生物質的開發等,也從許多過去一直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中拯救了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