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分成兩類:背痛的人和即將背痛的人。
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電子郵件,甚至電話,聽人們說自己如何按照我的指示,堅持不懈地做伸展運動,如今擺脫長久以來的疼痛。這不禁讓我覺得或許―只是或許,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肯定地說,還有第三類的人:那些背痛不再復發的人。
身為一位整復推拿師,在我多年來治療神經肌肉骨骼相關症狀的經驗中,總是一再聽到病患問我相同的問題:「伸展眞的有必要嗎?」「我需要做嗎?」答案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需要做嗎?你需要刷牙嗎?不一定,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不刷牙會有什麼後果。可惜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忽略伸展和照顧身體會有什麼後果,非要等到身體這裡疼、那裡痛,才會開始重視。
甚至不知道這些疼痛可能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畢竟我們的身體一直以來都不需要維護,為什麼現在開始疼痛了呢?如果六個月沒有刷牙,結果蛀牙了你會覺得驚訝嗎?疼痛是日積月累而來的,你過去二十年來做過的事,身體都一一幫你記著。
所以我們需要伸展嗎?我認為伸展和運動是身體日常保養的一部分,跟每天刷牙的習慣一樣重要。
無論是用哪種方式伸展,人類和動物都有伸展的習慣。你看剛睡醒的貓狗都會先伸展肩部和臀部肌肉,然後才開始活動。是不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運動的時候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才會失去這種動物本能?也許是吧,不過這種本能依舊存在。當我們早上打哈欠時,還是會向上向外伸展手臂並彎曲背部。
過去10年以來,身為體操選手的我眞的非常痛苦。我常常背痛,更曾經閃到腰,不得不結束我的運動生涯。做為一名身段柔軟的體操選手,我曾以為自己是肌肉和柔軟度的權威。
然而,即便是在當學員的那幾年,我的背痛依然持續,就算接受治療,疼痛也只有稍微改善而已。過了一陣子之後,由於持續伸展特定肌肉,我開始感覺到疼痛有所改善,於是決心讓身體另一側的肌肉達到同樣的柔軟度和靈活性。我逐漸看到成效。如今我不再背痛了。每當我因為鍛鍊或疏忽而又開始背痛,我就會伸展之前伸展過的肌肉,做完之後,疼痛就消失了。回想起來,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在還是體操選手時就知道這些知識,現在會有怎樣的表現。肌肉健康的話,眞的會讓你的世界大不同。
我試著將這些經驗傳授給病患們。我分配給每位病患必須在家完成的功課。我一眼就能看出誰有做功課、誰忘了做功課。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快就達成理想的結果,減緩疼痛並增加活動度。
介紹伸展的書籍或雜誌經常充斥各種神奇的伸展招式。可惜它們都沒有提到需要伸展的眞正原因。那些文章中的伸展練習通常都是錯誤或危險的,相關動作的說明通常並不夠完整,不然就是很難照著做,或根本沒有敎要怎麼伸展。
這是一本工具書,而就像所有其他的工具書一樣,使用時要非常小心,要仔細閱讀內容、徹底研究圖片。書中介紹的練習都是很有用的,但只有正確執行才能發揮效果。這個版本介紹的新版雙人伸展練習是尤其激烈,因此我要強調不管是被伸展的人,或是協助伸展的人,都要仔細讀指示,認眞看圖片,整個伸展過程中互相傾聽彼此的反應,才能避免意外受傷。
〈為什麼要做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的整體目的是增加關節靈活度,也就是關節活動度。這麼做的益處包括舒緩疼痛和提升功能。這裡將會介紹可以帶來這些益處的各種機制。
在了解如何利用伸展運動提升關節靈活度前,要先淸楚下列限制關節活動度的因素:
• 機械性限制:被動柔軟度可能會受到組織、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和肌腱黏彈性(viscoelasticity)限制的負面影響。在主動伸展過程中,神經系統控制了肌肉的長度和張力,因此虛弱或緊繃的肌肉會讓運動和伸展動作無法達到完整的關節活動度。
• 感官性限制:伸展耐受度是指一個人在完整的關節活動度中進行伸展動作時,所能承受的伸展感覺和可能的不適。如果感覺太痛或太不舒服,神經系統就會發送信號,讓伸展動作回到感覺比較舒服的位置。這有可能限制關節達到完整活動度的能力。
• 心理性限制:大腦可能會想起先前做伸展運動時的不愉快經驗,因而透過運動控制施加心理性限制,讓人無法完全伸展。
有些伸展運動的效果沒有相關記載,有些則有詳實記載,分述如下:
• 增加伸展耐受度:透過伸展運動來延伸組織,可以增加組織耐力,讓組織感覺不那麼緊繃。這能提高人的伸展耐受度,使其在更完整的關節活動度內進行伸展時也不會感到那麼不適。
• 改善被動柔軟度:組織液水平的變化會影響黏彈性,(組織受損所造成的)結締組織傷疤的功能改善,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 改善主動柔軟度:伸展運動可以提高運動功能,讓身體能更好地引導肌肉做出各種動作,並利用其進行特定目的。
• 心理效應:人的預期心理可以透過安慰劑效應發揮正面影響。
• 減少神經肌肉活動:伸展運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等等作用,進而導致肌肉放鬆。此外,它還能向筋膜中的受器發送信號,使其將肌肉伸長。
• 降低進行肢體活動時的受傷風險:伸展運動能讓肌肉張力(肌肉緊張程度)變正常、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可能提高運動功能,進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 改善運動後的恢復狀況:伸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局部氧合(oxygenation,這個效應相對較難察覺),進而改善恢復狀況。研究也顯示伸展可以減少運動所帶來的疼痛,但未必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效果。
• 提升肢體表現:部分研究指出,可以利用伸展運動來改善神經肌肉活動、協調性和本體感覺,進而提升表現。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這會減少神經肌肉活動和力量,導致表現下降。在與運動員配合時,要同時考量到這兩種不同的研究發現。
• 傷後復健:個別研究顯示,伸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刺激受損組織癒合。部分證據也指出伸展能讓功能性恢復得更快更好,對肌肉和肌腱發炎的狀況也有正面作用。不過同地,我們要記得這方面的科學證據有限,個別案件的情況差異也很大。
疼痛會導致關節活動度降低,而緊張或緊繃的肌肉會透過下列各種方式引發疼痛:
• 肌肉張力增加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導致局部缺血(也就是所謂的D 圈或疼痛圈,稍後會有說明)。
• 肌肉緊繃可能造成部分肌肉緊張或出現激痛點,導致局部疼痛和投射疼痛。
擧例來說,錯誤的靜態工作姿勢所造成的原發性肌肉緊張會造成肌肉張力增加,進而增導致組織裡細小血管壓力變大。接著,這種壓力會減損血液循環,妨礙動脈和靜脈的氧氣和養分輸送,導致乳酸等代謝物堆積。氧氣供應不足加上代謝輸送不良,會使得負責管控組織受器(傷害受器)的酸鹼値升高。酸鹼値升高則會導致痛感受器傳遞更多脈衝到脊髓,進而增加肌肉張力,讓細小血管承受更多壓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電子郵件,甚至電話,聽人們說自己如何按照我的指示,堅持不懈地做伸展運動,如今擺脫長久以來的疼痛。這不禁讓我覺得或許―只是或許,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肯定地說,還有第三類的人:那些背痛不再復發的人。
身為一位整復推拿師,在我多年來治療神經肌肉骨骼相關症狀的經驗中,總是一再聽到病患問我相同的問題:「伸展眞的有必要嗎?」「我需要做嗎?」答案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需要做嗎?你需要刷牙嗎?不一定,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不刷牙會有什麼後果。可惜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忽略伸展和照顧身體會有什麼後果,非要等到身體這裡疼、那裡痛,才會開始重視。
甚至不知道這些疼痛可能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畢竟我們的身體一直以來都不需要維護,為什麼現在開始疼痛了呢?如果六個月沒有刷牙,結果蛀牙了你會覺得驚訝嗎?疼痛是日積月累而來的,你過去二十年來做過的事,身體都一一幫你記著。
所以我們需要伸展嗎?我認為伸展和運動是身體日常保養的一部分,跟每天刷牙的習慣一樣重要。
無論是用哪種方式伸展,人類和動物都有伸展的習慣。你看剛睡醒的貓狗都會先伸展肩部和臀部肌肉,然後才開始活動。是不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運動的時候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才會失去這種動物本能?也許是吧,不過這種本能依舊存在。當我們早上打哈欠時,還是會向上向外伸展手臂並彎曲背部。
過去10年以來,身為體操選手的我眞的非常痛苦。我常常背痛,更曾經閃到腰,不得不結束我的運動生涯。做為一名身段柔軟的體操選手,我曾以為自己是肌肉和柔軟度的權威。
然而,即便是在當學員的那幾年,我的背痛依然持續,就算接受治療,疼痛也只有稍微改善而已。過了一陣子之後,由於持續伸展特定肌肉,我開始感覺到疼痛有所改善,於是決心讓身體另一側的肌肉達到同樣的柔軟度和靈活性。我逐漸看到成效。如今我不再背痛了。每當我因為鍛鍊或疏忽而又開始背痛,我就會伸展之前伸展過的肌肉,做完之後,疼痛就消失了。回想起來,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在還是體操選手時就知道這些知識,現在會有怎樣的表現。肌肉健康的話,眞的會讓你的世界大不同。
我試著將這些經驗傳授給病患們。我分配給每位病患必須在家完成的功課。我一眼就能看出誰有做功課、誰忘了做功課。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快就達成理想的結果,減緩疼痛並增加活動度。
介紹伸展的書籍或雜誌經常充斥各種神奇的伸展招式。可惜它們都沒有提到需要伸展的眞正原因。那些文章中的伸展練習通常都是錯誤或危險的,相關動作的說明通常並不夠完整,不然就是很難照著做,或根本沒有敎要怎麼伸展。
這是一本工具書,而就像所有其他的工具書一樣,使用時要非常小心,要仔細閱讀內容、徹底研究圖片。書中介紹的練習都是很有用的,但只有正確執行才能發揮效果。這個版本介紹的新版雙人伸展練習是尤其激烈,因此我要強調不管是被伸展的人,或是協助伸展的人,都要仔細讀指示,認眞看圖片,整個伸展過程中互相傾聽彼此的反應,才能避免意外受傷。
〈為什麼要做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的整體目的是增加關節靈活度,也就是關節活動度。這麼做的益處包括舒緩疼痛和提升功能。這裡將會介紹可以帶來這些益處的各種機制。
在了解如何利用伸展運動提升關節靈活度前,要先淸楚下列限制關節活動度的因素:
• 機械性限制:被動柔軟度可能會受到組織、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和肌腱黏彈性(viscoelasticity)限制的負面影響。在主動伸展過程中,神經系統控制了肌肉的長度和張力,因此虛弱或緊繃的肌肉會讓運動和伸展動作無法達到完整的關節活動度。
• 感官性限制:伸展耐受度是指一個人在完整的關節活動度中進行伸展動作時,所能承受的伸展感覺和可能的不適。如果感覺太痛或太不舒服,神經系統就會發送信號,讓伸展動作回到感覺比較舒服的位置。這有可能限制關節達到完整活動度的能力。
• 心理性限制:大腦可能會想起先前做伸展運動時的不愉快經驗,因而透過運動控制施加心理性限制,讓人無法完全伸展。
有些伸展運動的效果沒有相關記載,有些則有詳實記載,分述如下:
• 增加伸展耐受度:透過伸展運動來延伸組織,可以增加組織耐力,讓組織感覺不那麼緊繃。這能提高人的伸展耐受度,使其在更完整的關節活動度內進行伸展時也不會感到那麼不適。
• 改善被動柔軟度:組織液水平的變化會影響黏彈性,(組織受損所造成的)結締組織傷疤的功能改善,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 改善主動柔軟度:伸展運動可以提高運動功能,讓身體能更好地引導肌肉做出各種動作,並利用其進行特定目的。
• 心理效應:人的預期心理可以透過安慰劑效應發揮正面影響。
• 減少神經肌肉活動:伸展運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等等作用,進而導致肌肉放鬆。此外,它還能向筋膜中的受器發送信號,使其將肌肉伸長。
• 降低進行肢體活動時的受傷風險:伸展運動能讓肌肉張力(肌肉緊張程度)變正常、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可能提高運動功能,進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 改善運動後的恢復狀況:伸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局部氧合(oxygenation,這個效應相對較難察覺),進而改善恢復狀況。研究也顯示伸展可以減少運動所帶來的疼痛,但未必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效果。
• 提升肢體表現:部分研究指出,可以利用伸展運動來改善神經肌肉活動、協調性和本體感覺,進而提升表現。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這會減少神經肌肉活動和力量,導致表現下降。在與運動員配合時,要同時考量到這兩種不同的研究發現。
• 傷後復健:個別研究顯示,伸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刺激受損組織癒合。部分證據也指出伸展能讓功能性恢復得更快更好,對肌肉和肌腱發炎的狀況也有正面作用。不過同地,我們要記得這方面的科學證據有限,個別案件的情況差異也很大。
疼痛會導致關節活動度降低,而緊張或緊繃的肌肉會透過下列各種方式引發疼痛:
• 肌肉張力增加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導致局部缺血(也就是所謂的D 圈或疼痛圈,稍後會有說明)。
• 肌肉緊繃可能造成部分肌肉緊張或出現激痛點,導致局部疼痛和投射疼痛。
擧例來說,錯誤的靜態工作姿勢所造成的原發性肌肉緊張會造成肌肉張力增加,進而增導致組織裡細小血管壓力變大。接著,這種壓力會減損血液循環,妨礙動脈和靜脈的氧氣和養分輸送,導致乳酸等代謝物堆積。氧氣供應不足加上代謝輸送不良,會使得負責管控組織受器(傷害受器)的酸鹼値升高。酸鹼値升高則會導致痛感受器傳遞更多脈衝到脊髓,進而增加肌肉張力,讓細小血管承受更多壓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