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筋膜的「超有感聯盟」
網路上有則流傳很廣的笑話:「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餓。」對身體來說則是:「有一種緊,叫大腦覺得緊。」你會感覺到緊繃,一切都來自大腦對「緊繃感」的判斷與解讀。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已發現,這些布滿全身的筋膜系統,共含有約2.15億個感覺神經,堪稱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甚至比皮膚與視覺還敏銳。這些感覺神經稱為筋膜機械性受器(Fascial mechanoreceptors),能感受肌肉長度、張力和震動等機械性的刺激變化,並將刺激訊號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送至大腦運動皮質中樞,以調節所需執行動作,進而使我們感受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變化。
筋膜機械性受器共有五種類型,如同身體裡的「超有感聯盟」那樣互相合作以完成各種任務。以下分別介紹這五位超級英雄所具備的獨特超能力。
▍有如「鋼鐵人」的動態監控者:肌梭
肌梭(Muscle spindle)位於肌腹,被包覆在肌外膜的筋膜內,能感應肌肉牽拉長度和速度的變化。假如我們今天搬著重物過馬路,為了不讓重物掉落且順利走過這段路程,重物的重量將改變肌肉長度與收縮速度,進而誘發肌梭以增加肌肉收縮強度。
為此,我們可以把肌梭比喻為「鋼鐵人」,具有動態感應超能力,能精準掌握動態活動上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力量協助。
▍有如「浩克」的主動保護者:高爾基受器
高爾基受器(Golgi receptor)會依所在位置而有不同名稱,若在肌肉肌腱處,則稱高爾基腱器(Golgi Tendon Organs, GTOs);若在韌帶、關節囊、腱膜等結締組織上,則稱高爾基終器(Golgi End Organs)。高爾基受器主要偵測這些組織在張力上的變化,特別是接受到慢速延展刺激時,它會抑制運動神經元的放電以降低肌肉張力,防止過度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保護機制得在肌肉主動收縮下才會發生。所以我們可以把高爾基受器比喻為「綠巨人浩克」,受到主動且慢速的延展刺激時,就會變身為浩克,抑制過度收縮的肌肉以保護身體。
▍有如「奇異博士」的震動感應者:帕西尼小體
帕西尼小體(Pacini receptor)位於肌腱骨頭處、脊柱韌帶、膝關節內外側、深層關節囊、腹部筋膜等處。主要偵測動作中快速的壓力變化或震動刺激以誘發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即感知身體位置和運動的能力),藉此微調動作中的回饋訊息。這也解釋了為何接受快速的整脊手法,以及律動機的震動療法後,會感覺身體「好像比較舒服」。
因此我們可以把帕西尼小體比喻成「奇異博士」,能精確感應關節和深層組織中振動和快速壓力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也許下回當你參加演唱會時,被現場沉重的音響聲「震」到身體怪怪的,那可能就是你體內的「奇異博士」又在畫魔法圈圈了。
▍有如「美國隊長」的剪力穩定者:魯菲尼受器
魯菲尼受器(Ruffini receptor)大多位在緻密的結締組織、四肢關節韌帶和關節囊外層,如胸腰筋膜、膝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腳踝的支持韌帶。魯菲尼受器對於深層、緩慢、穩定的壓力與剪力特別敏感,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副交感系統反射反應,使肌肉張力下降,維持整身體姿勢和關節穩定。
為此,我們可以把魯菲尼受器比喻為「美國隊長」,能在關節處受到剪力刺激時,提供讓人安心、放鬆、穩定的作用。例如當我們把網球放在足底,以慢速、深層的剪力滾動時,便能誘發魯菲尼受器作用。
▍有如「蜘蛛人」的細緻感知者:間質受體
間質受體(Interstitial receptor)又稱游離神經末梢,從體表毛囊到最深層的骨膜內部都可見其蹤影。間質受體能對極輕或極重的壓力做出反應,也負責大部分筋膜對於壓力、張力、溫度的感覺輸入。但過度敏感時,也可能是氣候病(Meteoropathy)或慢性肌筋膜疼痛的成因。
我們可以把間質受體比喻為「蜘蛛人」,透過特殊的蜘蛛感應,感知細微的痛覺、溫度、張力變化。下次當朋友告訴你,他的身體可預測氣候是否快變天時,那就是來自於對方筋膜裡的「蜘蛛人」的提示。
七大肌筋膜經線
許多人在閱讀筋膜相關書籍時,容易將「肌筋膜」與「筋膜」混淆。提及「筋膜」(Fascia)時,通常單純就是指如同蜘蛛網般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若要強調此筋膜與身體活動相關,則會加上Myo-這個字首(意指肌肉組織),成為「肌筋膜」(Myofascia)。至於「肌筋膜經線」(Myofascial meridian),則是強調肌筋膜有如地球儀上的經緯線那般圍繞全身,較常應用在臨床治療等專業溝通的場合,以利精準描述疼痛位置以及相關成因。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
首先介紹淺背線。淺背線從頭頂的頭顱筋膜出發,沿著背部的豎脊肌群一路往下,經過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群、小腿後側的腓腸肌、阿基里斯腱,最終到達足底筋膜。
當大家還是胎兒時,身體呈現前屈的蝦米狀,隨著淺背線陸續活化後,我們才能抬頭、坐直甚至是站立。還記得第1章的站姿體前彎測試嗎?當時我們曾以網球按摩足底,調節淺背線之足底筋膜的張力,進而舒緩大腿與小腿後側部位的緊繃感,使得體前彎更順暢。相反的,若小腿後側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往往會延著淺背線往下影響足底筋膜,除了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外;也可能向上延伸,使下背痛加劇。
▍淺背線的臨床案例
Vivian是位時髦的保險業務,儘管外表總是光鮮亮麗,但時常有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痛的困擾。
一開始她以為是鞋子的問題,換了好幾雙價值不菲的健走鞋,但疼痛問題依然存在,於是前來找我尋求協助。
評估時,我發現她的阿基里斯腱上,有好幾條厚厚的疤痕組織。經詢問後得知她習慣穿會露出腳踝的超短襪,這些疤痕就是皮膚與鞋子反覆摩擦所產生的。由於疤痕位置位於淺背線的路徑,限制了足底筋膜、小腿肌群、豎脊肌群的延展性,造成反覆性疼痛。而在針對這些區域進行處理過後,我叮囑Vivian暫時要穿高過腳踝的襪子或使用肌內效貼布(Kinesiology tape),藉此防止鞋子與肌腱摩擦。
幾週後,Vivian特地來找我,表示經過上次治療後,一直困擾她的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疼痛問題都沒再出現。除此之外,她現在也利用假日慢跑來鍛鍊體力,準備報名年底的知名馬拉松賽事。不過也正因如此,她決定要再買更多漂亮的運動鞋,來搭配未來不同的賽事。聽到這裡,我深深體會到「肌筋膜」易改,「購買欲」難移的道理。
注意!你的脖子上有顆保齡球!
根據臺灣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因頸椎相關病變而就醫的人數逐年上升,2017年為19萬1965人,到了2019年已達到20萬3512人。其中更以50~59歲的中壯年為最大宗,而40~49歲以及30~39歲的族群也分別緊追在後。這再再顯示,頸椎病變、早衰、退化的患者不僅逐年增加,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重量與角度對頸椎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頭部過度前傾的問題談起。成年人的頭顱平均重量為4~5公斤;相當於把一顆保齡球擺在脖子上。承重增加後,頸椎退化的機率便會跟著提高。除了重量之外,頭部與頸椎之間的角度也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生活中充斥著3C產品,讓人很難不「低頭」,而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無論對於頸部周邊的軟組織(如肌肉與韌帶)或脊椎都是一大傷害。
各位若想確認有無頭部前傾問題,可試試顱椎角測量。此方法需測量頭部與頸部的相對角度,即顱椎角(Craniovertebral Angle, CVA)。拍攝一張側面照片。從頸椎第七節(C7)的棘突處先與外耳孔畫一條線,再畫一條穿過C7的水平線,量測這兩條線所形成的夾角,如果角度明顯小於50度,便可能有頭部前傾的問題。
▍改善關鍵在肩膀
大家也許會認為「既然頭部前傾那麼不好,那我縮回去就好啦!」但如果沒能調整肩膀位置,那麼無論你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前傾頭部,都很難真正達到效果。請試著想像一下,你的頸椎與頭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物,而肩膀的位置就像底下的地基;一旦地基往前縮,上方的建築物(頭頸)就會不穩定,形成「比薩斜頸」的狀態。由於地基原本就是斜的,你的頭當然回不到「原廠位置」。以下介紹三個重新打穩肩頸地基的簡單動作。
1.肩膀向後繞圈
試著將肩膀往後繞半圈,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2.手臂向外旋轉
由於圓肩姿勢往往伴隨著肱骨內轉,因此在調整肩膀姿勢時,必須同步將肱骨向外旋轉矯正。請大家先自然下垂雙臂,將手臂往外旋轉至手掌心朝前方。此時你背後兩側的肩胛骨將自然地輕微內夾。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3.頸部向後移動
最後,將頭部在「微點頭」的情形下,水平向後移動到底,這時你會感覺後腦勺的小肌肉群延伸。若從側面看,外耳孔往下的鉛錘線會來到肩關節後方。同樣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
不少人都曾經歷過臺灣某經典中醫廣告「空八空空」提及的坐骨神經痛。過去,這類源自「馬達」(臀部)深處的疼痛,往往會被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然而,這樣的說法如今可能已不再適用。
▍深臀疼痛的真凶是誰?
梨狀肌位於薦骨和髖關節之間,因此人們認為當梨狀肌過於緊繃時,便可能壓迫坐骨神經,並導致臀部和腿部疼痛。然而,2018年一篇發表於《歐洲放射學》(European Radiology)的研究指出,在783位病例中,僅11.3%的坐骨神經痛患者可能與梨狀肌壓迫有關。其實除了梨狀肌之外,深層臀部區域中,還有其他結構也容易造成坐骨神經受到壓迫,包括髖外旋肌群(如孖肌和閉孔內肌)、腿後肌群(例如股二頭肌)等。為此,越來越多專家開始使用「深臀症候群」來描述這些並非單一源自腰椎神經壓迫的臀部疼痛症狀:大部分為單側發生,維持坐姿超過30分鐘時疼痛更為明顯;由於在單腳跨步後期會引發疼痛,因此也會有跛行的狀況。
儘管梨狀肌也位於深臀區域,但造成深臀症候群的真凶,其實是纖維束,即疤痕組織。當人們受傷時,身體便會產生大量膠原蛋白纖維以修復受損的部位,疤痕組織因而形成;除了延展性不佳之外,也容易沾黏其他筋膜層,影響肌筋膜滑動並壓迫坐骨神經產生疼痛。此外,若習慣將錢包放在牛仔褲後方口袋,且長時間坐在硬質平面上,亦容易造成梨狀肌直接的累積性壓迫,引發錢包神經炎(Wallet Neuritis)。
▍深臀症候群的自我評估
若要評估是否患有深臀症候群,可使用梨狀肌伸展測試。將欲測試的髖關節跨於另一腳上方,雙手置於膝蓋與腳踝內側。接著往前彎曲軀幹以延伸臀部壓力,若坐骨或臀部區域疼痛,代表測試結果為陽性。
筋膜的「超有感聯盟」
網路上有則流傳很廣的笑話:「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餓。」對身體來說則是:「有一種緊,叫大腦覺得緊。」你會感覺到緊繃,一切都來自大腦對「緊繃感」的判斷與解讀。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已發現,這些布滿全身的筋膜系統,共含有約2.15億個感覺神經,堪稱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甚至比皮膚與視覺還敏銳。這些感覺神經稱為筋膜機械性受器(Fascial mechanoreceptors),能感受肌肉長度、張力和震動等機械性的刺激變化,並將刺激訊號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送至大腦運動皮質中樞,以調節所需執行動作,進而使我們感受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變化。
筋膜機械性受器共有五種類型,如同身體裡的「超有感聯盟」那樣互相合作以完成各種任務。以下分別介紹這五位超級英雄所具備的獨特超能力。
▍有如「鋼鐵人」的動態監控者:肌梭
肌梭(Muscle spindle)位於肌腹,被包覆在肌外膜的筋膜內,能感應肌肉牽拉長度和速度的變化。假如我們今天搬著重物過馬路,為了不讓重物掉落且順利走過這段路程,重物的重量將改變肌肉長度與收縮速度,進而誘發肌梭以增加肌肉收縮強度。
為此,我們可以把肌梭比喻為「鋼鐵人」,具有動態感應超能力,能精準掌握動態活動上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力量協助。
▍有如「浩克」的主動保護者:高爾基受器
高爾基受器(Golgi receptor)會依所在位置而有不同名稱,若在肌肉肌腱處,則稱高爾基腱器(Golgi Tendon Organs, GTOs);若在韌帶、關節囊、腱膜等結締組織上,則稱高爾基終器(Golgi End Organs)。高爾基受器主要偵測這些組織在張力上的變化,特別是接受到慢速延展刺激時,它會抑制運動神經元的放電以降低肌肉張力,防止過度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保護機制得在肌肉主動收縮下才會發生。所以我們可以把高爾基受器比喻為「綠巨人浩克」,受到主動且慢速的延展刺激時,就會變身為浩克,抑制過度收縮的肌肉以保護身體。
▍有如「奇異博士」的震動感應者:帕西尼小體
帕西尼小體(Pacini receptor)位於肌腱骨頭處、脊柱韌帶、膝關節內外側、深層關節囊、腹部筋膜等處。主要偵測動作中快速的壓力變化或震動刺激以誘發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即感知身體位置和運動的能力),藉此微調動作中的回饋訊息。這也解釋了為何接受快速的整脊手法,以及律動機的震動療法後,會感覺身體「好像比較舒服」。
因此我們可以把帕西尼小體比喻成「奇異博士」,能精確感應關節和深層組織中振動和快速壓力的變化,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也許下回當你參加演唱會時,被現場沉重的音響聲「震」到身體怪怪的,那可能就是你體內的「奇異博士」又在畫魔法圈圈了。
▍有如「美國隊長」的剪力穩定者:魯菲尼受器
魯菲尼受器(Ruffini receptor)大多位在緻密的結締組織、四肢關節韌帶和關節囊外層,如胸腰筋膜、膝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腳踝的支持韌帶。魯菲尼受器對於深層、緩慢、穩定的壓力與剪力特別敏感,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副交感系統反射反應,使肌肉張力下降,維持整身體姿勢和關節穩定。
為此,我們可以把魯菲尼受器比喻為「美國隊長」,能在關節處受到剪力刺激時,提供讓人安心、放鬆、穩定的作用。例如當我們把網球放在足底,以慢速、深層的剪力滾動時,便能誘發魯菲尼受器作用。
▍有如「蜘蛛人」的細緻感知者:間質受體
間質受體(Interstitial receptor)又稱游離神經末梢,從體表毛囊到最深層的骨膜內部都可見其蹤影。間質受體能對極輕或極重的壓力做出反應,也負責大部分筋膜對於壓力、張力、溫度的感覺輸入。但過度敏感時,也可能是氣候病(Meteoropathy)或慢性肌筋膜疼痛的成因。
我們可以把間質受體比喻為「蜘蛛人」,透過特殊的蜘蛛感應,感知細微的痛覺、溫度、張力變化。下次當朋友告訴你,他的身體可預測氣候是否快變天時,那就是來自於對方筋膜裡的「蜘蛛人」的提示。
七大肌筋膜經線
許多人在閱讀筋膜相關書籍時,容易將「肌筋膜」與「筋膜」混淆。提及「筋膜」(Fascia)時,通常單純就是指如同蜘蛛網般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若要強調此筋膜與身體活動相關,則會加上Myo-這個字首(意指肌肉組織),成為「肌筋膜」(Myofascia)。至於「肌筋膜經線」(Myofascial meridian),則是強調肌筋膜有如地球儀上的經緯線那般圍繞全身,較常應用在臨床治療等專業溝通的場合,以利精準描述疼痛位置以及相關成因。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
首先介紹淺背線。淺背線從頭頂的頭顱筋膜出發,沿著背部的豎脊肌群一路往下,經過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群、小腿後側的腓腸肌、阿基里斯腱,最終到達足底筋膜。
當大家還是胎兒時,身體呈現前屈的蝦米狀,隨著淺背線陸續活化後,我們才能抬頭、坐直甚至是站立。還記得第1章的站姿體前彎測試嗎?當時我們曾以網球按摩足底,調節淺背線之足底筋膜的張力,進而舒緩大腿與小腿後側部位的緊繃感,使得體前彎更順暢。相反的,若小腿後側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往往會延著淺背線往下影響足底筋膜,除了增加足底筋膜炎風險外;也可能向上延伸,使下背痛加劇。
▍淺背線的臨床案例
Vivian是位時髦的保險業務,儘管外表總是光鮮亮麗,但時常有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痛的困擾。
一開始她以為是鞋子的問題,換了好幾雙價值不菲的健走鞋,但疼痛問題依然存在,於是前來找我尋求協助。
評估時,我發現她的阿基里斯腱上,有好幾條厚厚的疤痕組織。經詢問後得知她習慣穿會露出腳踝的超短襪,這些疤痕就是皮膚與鞋子反覆摩擦所產生的。由於疤痕位置位於淺背線的路徑,限制了足底筋膜、小腿肌群、豎脊肌群的延展性,造成反覆性疼痛。而在針對這些區域進行處理過後,我叮囑Vivian暫時要穿高過腳踝的襪子或使用肌內效貼布(Kinesiology tape),藉此防止鞋子與肌腱摩擦。
幾週後,Vivian特地來找我,表示經過上次治療後,一直困擾她的足底筋膜炎與下背疼痛問題都沒再出現。除此之外,她現在也利用假日慢跑來鍛鍊體力,準備報名年底的知名馬拉松賽事。不過也正因如此,她決定要再買更多漂亮的運動鞋,來搭配未來不同的賽事。聽到這裡,我深深體會到「肌筋膜」易改,「購買欲」難移的道理。
注意!你的脖子上有顆保齡球!
根據臺灣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因頸椎相關病變而就醫的人數逐年上升,2017年為19萬1965人,到了2019年已達到20萬3512人。其中更以50~59歲的中壯年為最大宗,而40~49歲以及30~39歲的族群也分別緊追在後。這再再顯示,頸椎病變、早衰、退化的患者不僅逐年增加,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重量與角度對頸椎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頭部過度前傾的問題談起。成年人的頭顱平均重量為4~5公斤;相當於把一顆保齡球擺在脖子上。承重增加後,頸椎退化的機率便會跟著提高。除了重量之外,頭部與頸椎之間的角度也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生活中充斥著3C產品,讓人很難不「低頭」,而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無論對於頸部周邊的軟組織(如肌肉與韌帶)或脊椎都是一大傷害。
各位若想確認有無頭部前傾問題,可試試顱椎角測量。此方法需測量頭部與頸部的相對角度,即顱椎角(Craniovertebral Angle, CVA)。拍攝一張側面照片。從頸椎第七節(C7)的棘突處先與外耳孔畫一條線,再畫一條穿過C7的水平線,量測這兩條線所形成的夾角,如果角度明顯小於50度,便可能有頭部前傾的問題。
▍改善關鍵在肩膀
大家也許會認為「既然頭部前傾那麼不好,那我縮回去就好啦!」但如果沒能調整肩膀位置,那麼無論你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前傾頭部,都很難真正達到效果。請試著想像一下,你的頸椎與頭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物,而肩膀的位置就像底下的地基;一旦地基往前縮,上方的建築物(頭頸)就會不穩定,形成「比薩斜頸」的狀態。由於地基原本就是斜的,你的頭當然回不到「原廠位置」。以下介紹三個重新打穩肩頸地基的簡單動作。
1.肩膀向後繞圈
試著將肩膀往後繞半圈,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2.手臂向外旋轉
由於圓肩姿勢往往伴隨著肱骨內轉,因此在調整肩膀姿勢時,必須同步將肱骨向外旋轉矯正。請大家先自然下垂雙臂,將手臂往外旋轉至手掌心朝前方。此時你背後兩側的肩胛骨將自然地輕微內夾。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3.頸部向後移動
最後,將頭部在「微點頭」的情形下,水平向後移動到底,這時你會感覺後腦勺的小肌肉群延伸。若從側面看,外耳孔往下的鉛錘線會來到肩關節後方。同樣停留在這個姿勢10秒鐘,重複10次。
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
不少人都曾經歷過臺灣某經典中醫廣告「空八空空」提及的坐骨神經痛。過去,這類源自「馬達」(臀部)深處的疼痛,往往會被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然而,這樣的說法如今可能已不再適用。
▍深臀疼痛的真凶是誰?
梨狀肌位於薦骨和髖關節之間,因此人們認為當梨狀肌過於緊繃時,便可能壓迫坐骨神經,並導致臀部和腿部疼痛。然而,2018年一篇發表於《歐洲放射學》(European Radiology)的研究指出,在783位病例中,僅11.3%的坐骨神經痛患者可能與梨狀肌壓迫有關。其實除了梨狀肌之外,深層臀部區域中,還有其他結構也容易造成坐骨神經受到壓迫,包括髖外旋肌群(如孖肌和閉孔內肌)、腿後肌群(例如股二頭肌)等。為此,越來越多專家開始使用「深臀症候群」來描述這些並非單一源自腰椎神經壓迫的臀部疼痛症狀:大部分為單側發生,維持坐姿超過30分鐘時疼痛更為明顯;由於在單腳跨步後期會引發疼痛,因此也會有跛行的狀況。
儘管梨狀肌也位於深臀區域,但造成深臀症候群的真凶,其實是纖維束,即疤痕組織。當人們受傷時,身體便會產生大量膠原蛋白纖維以修復受損的部位,疤痕組織因而形成;除了延展性不佳之外,也容易沾黏其他筋膜層,影響肌筋膜滑動並壓迫坐骨神經產生疼痛。此外,若習慣將錢包放在牛仔褲後方口袋,且長時間坐在硬質平面上,亦容易造成梨狀肌直接的累積性壓迫,引發錢包神經炎(Wallet Neuritis)。
▍深臀症候群的自我評估
若要評估是否患有深臀症候群,可使用梨狀肌伸展測試。將欲測試的髖關節跨於另一腳上方,雙手置於膝蓋與腳踝內側。接著往前彎曲軀幹以延伸臀部壓力,若坐骨或臀部區域疼痛,代表測試結果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