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兒童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

79特價379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前言〉透過兒童純真的藝術表達之治療工作
江學瀅

藝術的非語言表達特質,能讓許多語言難以陳述的內容訴諸圖像,展現創作者對事物的獨特情感。兒童在精熟於語言表達之前,便能應用手眼協調能力以圖像展現對事物的理解和對感受的表達。以五官感受體驗世界時,視覺不可見的空氣溫濕度、食物或花朵的氣味、敏銳的觸覺質感、環境周遭的聲音,伴隨眼睛所見的視覺經驗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出生開始,視覺便連同其他感官經驗,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感受世界,觸動大腦對生活經驗的各種感受。

視覺經驗轉為圖像表達時,有如眼睛無時無刻拍攝了影片,綜合了各種感官經驗,直覺地將最重要的感受經驗描繪下來。這類非語言表達形式的重點是為了呈現重要的經驗感受,與繪畫技巧無關,因此對語言發展中的兒童而言,是最佳展現自己的方式之一。如此一來,具有特殊印象之感受強烈的人物,時常是圖畫中最明顯、最大的造型;感受最強烈的部分可能轉變為最衝擊、最鮮豔的色彩;認知上對空間的理解則轉變為散置、線性、摺疊、翻轉、大小比例等空間表達形式。上述雖非寫實之理解,卻在在展現兒童對世界的直覺感受。

當兒童的作品不以美醜寫實評斷,而將兒童的作品視為表達的重要工具時,兒童無疑地是藝術治療最具潛力的服務族群之一。首先,以正常發展的兒童而言,心理上的自我功能在正常發展之下,需平衡原我與超我的衝突,簡單說就是幼兒發展階段之社會化過程,需要學會克制自己行為而成為符合社會規範的個體之過程。因規範產生的內在衝突能在創作中由自我展現個體主體性,因而平衡內外衝突。再者,創作能展現適齡認知能力,兒童因而能更理解自己;創作也能讓感受更清楚的被表達出來,而有更多被接納的機會;創作更能呈現自我獨特性,具有協助獨立個體化成長的內涵。

對不同狀況的兒童而言,各種心理現象可能讓他們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況。症狀加上不被理解的情緒,影響此族群兒童的行為穩定性,也是照顧他們的成年人很難忍受的情況。當藝術幫助這類兒童能以非語言的形式表達時,某種程度提供他們部分的情緒出口。當焦慮、憂鬱、創傷、沮喪、害怕、擔憂等各種兒童難以說清楚的情緒發生時,可能讓他們產生情緒引發之混亂的行為表徵,若能將創作作為外化情緒的容器,則可能相對減輕情緒表達的壓力,更提供兒童表達感受的藍本,以及成人理解兒童並接納包容兒童的管道。

在藝術治療師的支持下,兒童能在操作媒材的圖像表達中,經驗到自我感帶來可預期的作品結果。藝術治療師營造的安全表達空間,讓兒童能在創作中感受到被包容的表達之安全感以及自我控制感,如此能促進內在自我的調適能力,並更進一步發展較為成熟的情緒處理策略。透過藝術創作,藝術治療師在創作行為發生的過程不斷鼓勵與支持,為個體達到心理增能的目標。透過藝術創作的兒童團體互動,個體於其中習得適切的人際經驗,並在藝術治療師帶領之下,能在團體中安全的表達自己的創作想法,更在帶領之下習得以正向的眼光回饋他人作品,相互獲得鼓勵與包容的新經驗。上述透過藝術所產生的新經驗,理論上介於藝術表達的幻想與真實世界之間,作品成為藝術涵容的場域,卻能讓兒童體會在現實中的自我成長為更具有自主獨立性的個體。

藝術表達對兒童的優勢,使各種狀況的兒童成為藝術治療師工作的重要對象,因此許多歐美受訓返臺工作的藝術治療師,皆具備與不同情況兒童工作的經驗。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歷程中,藝術治療考量兒童身心發展之整體性,實務工作時需時刻思考兒童藝術表達與身心發展之關係。同時,兒童成長於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兒童情緒行為表現之間的關係,也成為藝術治療師需要思考的重要條件之一。許多時候,藝術治療師並非單獨與兒童工作,而需要與兒童所處的家庭系統工作,才能較為完整的幫助孩子成長。本書基於上述,將全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談兒童發展相關議題。第一章由長期於教育場域服務並精熟於兒童繪畫發展理論與實務的江學瀅撰寫兒童發展與藝術治療之關係,本章論及兒童自發創作的意義,不以兒童繪畫發展理論做為繪畫分析的工具,關注兒童透過圖像展現感受之內涵,同時由兒童繪畫發展理論之後的多元發展觀點,以及兒童藝術治療學者對於繪畫發展的觀點進行比較。第二章由實務經驗豐富的蔡汶芳撰述一般原則之下的兒童藝術治療之架構與歷程,提供讀者對於兒童藝術治療之基礎概念的理解。發展中的兒童常見藝術治療過程因情緒影響而產生行為的退化現象,並於創作行為中展現,蔡汶芳於第三章清晰的說明此現象,幫助讀者理解,兒童藝術治療並非以描繪漂亮作品為目標,乃呈現情緒狀態,並透過治療能調適而出現適齡的情緒表達。由於自我功能在藝術治療歷程的成長,江學瀅於第四章論及藝術治療中,兒童展現自我概念之成長。第一部分最後一章,由專長於藝術治療倫理研究的黃凱嫈撰寫兒童藝術治療工作中相當重要的倫理議題。第一部分整體而言提供讀者兒童藝術治療的整體面貌之概論,幫助讀者進入第二、第三部分時,有更好的理解。

基於兒童成長為獨立個體之前生活於家庭系統中,因此兒童工作不能脫離系統思考。第二部分因此由楊舜如論述護持環境之概念,說明夠好的涵容在藝術治療情境中對幼兒的幫助。具有早期療育與藝術治療整合專長的江閔瑄,則由早期療育觀點,談到藝術治療幫助處理發展遲緩幼兒之憤怒情緒的內容。同時擁有婚姻家庭治療與藝術治療碩士學位的劉素芬,在第八章由家庭系統觀點看兒童成長,論及家庭系統觀點的藝術治療方法,與家長合作的觀點等。家庭之外,學校也是兒童長時間生活與學習的場域,第九章由長期於校園工作的湯淨棋探討與校園輔導工作整合的兒童藝術治療工作。

上述之外,由四位資深藝術治療師撰述最常面對的兒童藝術治療診斷之症狀。第十章由專長於阿德勒取向藝術治療的黃暄文,由理論與實務的層面,詳實撰述阿德勒觀點的ADHD兒童藝術治療。第十一章由兒童工作經驗豐富的張梅地撰述自閉類群障礙兒童之情緒行為狀態,以及藝術治療如何幫助這些固著的孩子。兒童創傷為心理治療的重要議題,第十二章由朱惠瓊說明創傷心理治療理論,以及藝術治療如何突破語言限制達到創傷心理治療效果的意義。最後一章由曾服務於醫院兒童重症病房和血液腫瘤科病房的藝術治療師王莉鈞,論述住院兒童的醫事藝術治療如何執行與相關助益。 

本書之完成仰賴藝術治療專業作者群的多年經驗而集結成冊,盡量涵括兒童藝術治療最常見的相關議題。然而,兒童創作樣貌豐富且多元,鮮明且獨特,書籍內容再詳盡也無法納入全部,僅以眾人專業經驗之精華呈現給讀者。最後也要感謝兩位師大研究生高旻琪與張取意細心的校對,讓此書更為完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