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醫療產業的特性
醫療產業形態,受到「醫患關係的特性、當地政府政策、經濟環境、醫療供需」等因素不同,發展出不同的醫療產業形態。如二岸四地,在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的醫療產業形態就不相同。
醫療產業不同其他產業
醫療產業與一般服務產業的特質有極大的不同,不僅醫護從業人員需具備有高度專業性,提供有形與無形的醫療及服務,處理攸關民眾的生命健康問題。更特別的是,愈來愈多的就醫過程,係由第三者(The Third Party)付費促成。
醫療產業特性
醫療產業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同時擁有「不確定性、非營利性、外部性、資訊不對稱性、政府嚴格管制、保險介入」等六項屬性,以下簡明之。
一、不確定性
「醫療服務」的不確定性有兩個面向:一是從「需求面」來看,即疾病發生的「不確定性」,一般民眾無法掌握健康變化;二是從「供給面」來看,係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意指醫療提供者無法確知治療的預期效果。
二、非營利性
由於醫療院所所提供的服務無法試用,一般醫療需求者對醫療提供者的期待與其他企業明顯不同。另外,醫療行為是在供需雙方需在互信基礎下進行,因此醫護人員的專業倫理要求,相對比起其他行業嚴格。基於上述特殊性,有些國家以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營利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三、外部性
意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於旁觀者造成的無報酬影響。可分為「正面外部性」與「負面外部性」。前者乃謂一方的消費行為會增加其他人的滿足程度或福利水準;後者則是會減少其他人的滿足程度或福利水準。關於醫療產業的正面外部性,主要源自對他人健康的關心,是一種「社會關懷」。
四、資訊不對稱性
在醫療服務市場,疾病的發生與復原均具有不確定性,民眾購買的不是實質的商品,而是汲取醫療專家所提供的資訊,並接受相關之醫療照護。然而供需雙方在掌握現代醫學專業知識不相等的情況下,消費者所知有限是與其他產業的最大差別所在。
五、政府嚴格管制
由於醫療產業普遍存在「資訊不對稱」與「進入障礙」等問題,且具有「公共財」與「特殊財」等屬性,再加上醫療品質直接關係到民眾健康,甚至間接影響到國家生產力,使得許多醫療機構面臨「市場失靈」現象。
六、保險介入
在某些國家由於保險的介入,病人並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提供者,而是由提供保險的第三者支付,在中國大陸此種支付狀況更是如此。此種給付制度削弱了價格的影響力,也改變供需雙方的行為模式。1-2台灣醫療產業特性
台灣醫療服務功能分類
台灣自推動全民健保以來,台灣醫療產業依其醫療服務功能的經營,可區分為四大類型:「醫學中心(教學醫院)、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醫療(診所)」的經營方式。
二極化發展
隨著經濟起飛,M型化所得分配等社經環境因素的改變,也促使就醫習慣跟著改變,就醫習性走向二極代「醫學中心、基層醫療診所」,又受「全民健保總額給付、點值」的限制影響下,就醫習性也隨之走向「自費醫療」之趨。
台灣醫療走向國際
行政院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與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提出醫療照護產業發展藍圖,並針對健康加值服務,與國際化發展。藉此提升醫療服務之效率與品質,完善醫療照護服務促進民眾健康。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疾病型態改變,整合性照護需求增加等問題?為提供民眾優質的健康照護服務,使每個人均能享有無差距的醫療資源。當時推動4年期的「新世代健康領航計畫」,為達到「服務品質加值、服務人力加值、健康產出加值及健康產業加值」等4項核心目標,此計畫全力推動實質內容,包含:「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再造、公立醫療資源整合與功能再造、建立優質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強化持續性健康照護體系、加強山地離島、原住民醫療保健服務、強化精神衛生體系、推展病人安全及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作業、全面提升醫療機構與醫事機構照護品質、醫事人力規劃與推展全人照護訓練制度、發展國際醫療衛生交流、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等子計畫,期望透過該計畫達到無差距的醫療目標。
台灣發展有特色的五大醫療觀光
在「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畫」,則是藉由推動「重症醫療」及「觀光醫療」,將台灣醫療優勢及價值推廣至海外,創造台灣獨特的醫療品牌形象。
台灣醫療觀光已然成形,台灣發展醫療觀光,包含二大本質「一是醫療、二是觀光」,依據客戶對於此二種主體的需求不同,可將建構台灣醫療觀光的「創新經營模式」可分為五大類型:國際醫療、商務醫療觀光、自助式醫療觀光、配套醫療觀光、保健旅觀光等。
台灣醫療觀光成功關鍵因素
台灣自從推動醫療觀光以來,對於醫療院所如何發展有特色的醫療觀光經營模式,醫療觀光成功之關鍵因素有以下幾點:
1、以主題式套裝規劃
2、明確的商品訴求
3、商品定位及定價
4、誰會是潛在客戶
5、視訊諮詢,做好行前服務
7、建構策略聯盟網絡
8、韓國、泰國、新加坡是最佳學習標竿
9、誰來主導
10、細節、專業與品質才是核心
醫療產業形態,受到「醫患關係的特性、當地政府政策、經濟環境、醫療供需」等因素不同,發展出不同的醫療產業形態。如二岸四地,在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的醫療產業形態就不相同。
醫療產業不同其他產業
醫療產業與一般服務產業的特質有極大的不同,不僅醫護從業人員需具備有高度專業性,提供有形與無形的醫療及服務,處理攸關民眾的生命健康問題。更特別的是,愈來愈多的就醫過程,係由第三者(The Third Party)付費促成。
醫療產業特性
醫療產業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同時擁有「不確定性、非營利性、外部性、資訊不對稱性、政府嚴格管制、保險介入」等六項屬性,以下簡明之。
一、不確定性
「醫療服務」的不確定性有兩個面向:一是從「需求面」來看,即疾病發生的「不確定性」,一般民眾無法掌握健康變化;二是從「供給面」來看,係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意指醫療提供者無法確知治療的預期效果。
二、非營利性
由於醫療院所所提供的服務無法試用,一般醫療需求者對醫療提供者的期待與其他企業明顯不同。另外,醫療行為是在供需雙方需在互信基礎下進行,因此醫護人員的專業倫理要求,相對比起其他行業嚴格。基於上述特殊性,有些國家以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營利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三、外部性
意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於旁觀者造成的無報酬影響。可分為「正面外部性」與「負面外部性」。前者乃謂一方的消費行為會增加其他人的滿足程度或福利水準;後者則是會減少其他人的滿足程度或福利水準。關於醫療產業的正面外部性,主要源自對他人健康的關心,是一種「社會關懷」。
四、資訊不對稱性
在醫療服務市場,疾病的發生與復原均具有不確定性,民眾購買的不是實質的商品,而是汲取醫療專家所提供的資訊,並接受相關之醫療照護。然而供需雙方在掌握現代醫學專業知識不相等的情況下,消費者所知有限是與其他產業的最大差別所在。
五、政府嚴格管制
由於醫療產業普遍存在「資訊不對稱」與「進入障礙」等問題,且具有「公共財」與「特殊財」等屬性,再加上醫療品質直接關係到民眾健康,甚至間接影響到國家生產力,使得許多醫療機構面臨「市場失靈」現象。
六、保險介入
在某些國家由於保險的介入,病人並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提供者,而是由提供保險的第三者支付,在中國大陸此種支付狀況更是如此。此種給付制度削弱了價格的影響力,也改變供需雙方的行為模式。1-2台灣醫療產業特性
台灣醫療服務功能分類
台灣自推動全民健保以來,台灣醫療產業依其醫療服務功能的經營,可區分為四大類型:「醫學中心(教學醫院)、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醫療(診所)」的經營方式。
二極化發展
隨著經濟起飛,M型化所得分配等社經環境因素的改變,也促使就醫習慣跟著改變,就醫習性走向二極代「醫學中心、基層醫療診所」,又受「全民健保總額給付、點值」的限制影響下,就醫習性也隨之走向「自費醫療」之趨。
台灣醫療走向國際
行政院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與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提出醫療照護產業發展藍圖,並針對健康加值服務,與國際化發展。藉此提升醫療服務之效率與品質,完善醫療照護服務促進民眾健康。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疾病型態改變,整合性照護需求增加等問題?為提供民眾優質的健康照護服務,使每個人均能享有無差距的醫療資源。當時推動4年期的「新世代健康領航計畫」,為達到「服務品質加值、服務人力加值、健康產出加值及健康產業加值」等4項核心目標,此計畫全力推動實質內容,包含:「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再造、公立醫療資源整合與功能再造、建立優質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強化持續性健康照護體系、加強山地離島、原住民醫療保健服務、強化精神衛生體系、推展病人安全及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作業、全面提升醫療機構與醫事機構照護品質、醫事人力規劃與推展全人照護訓練制度、發展國際醫療衛生交流、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等子計畫,期望透過該計畫達到無差距的醫療目標。
台灣發展有特色的五大醫療觀光
在「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畫」,則是藉由推動「重症醫療」及「觀光醫療」,將台灣醫療優勢及價值推廣至海外,創造台灣獨特的醫療品牌形象。
台灣醫療觀光已然成形,台灣發展醫療觀光,包含二大本質「一是醫療、二是觀光」,依據客戶對於此二種主體的需求不同,可將建構台灣醫療觀光的「創新經營模式」可分為五大類型:國際醫療、商務醫療觀光、自助式醫療觀光、配套醫療觀光、保健旅觀光等。
台灣醫療觀光成功關鍵因素
台灣自從推動醫療觀光以來,對於醫療院所如何發展有特色的醫療觀光經營模式,醫療觀光成功之關鍵因素有以下幾點:
1、以主題式套裝規劃
2、明確的商品訴求
3、商品定位及定價
4、誰會是潛在客戶
5、視訊諮詢,做好行前服務
7、建構策略聯盟網絡
8、韓國、泰國、新加坡是最佳學習標竿
9、誰來主導
10、細節、專業與品質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