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
推薦序
第一本由本土照護中心撰寫的全方位攻略—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 周麗華
台灣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的議題近年一再被關注,而大部分的失能或失智症者仍是由家人照顧,雖然許多照顧者很想好好扮演照顧者角色,但卻不知如何照顧,雖然現在相關照顧知能也隨著需求而被產出,但大部分的書籍,仍以國外經驗為主軸,本書是少見由本土從業人員,累積二十年的經驗,期待分享給照顧者。且其編排淺顯易懂,對讀者而言,應該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本書作者是一個從未涉入老人照顧的年輕人,卻一步步地踏入長期照顧的領域,二十年間他生病再起,為了能有研修機會他去攻讀碩士,在信仰的支持下,他把照顧老人視為天命。他了解照顧老人的辛苦,故本書第一章即提醒照顧者要先照顧好自己,以及注意自己身心狀況及如何調適,接著才從老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逐項說明,並貼心地點出如有外籍看護工者,如何從行動中教導,並且能針對較常發生的問題以問答方式解題,也讓照顧者知道台灣有哪些單位可以協助,以及家人如何安排照顧。
照顧是一個辛苦的工作,除了現行政府有許多照顧措施外,了解與陪伴也是照顧者的需求,本書想寫給照顧者,也希望照顧者能透過本書,了解受照顧者以及知道如何做才是受照顧者的需求,並藉此以提升照顧者與受照顧者之生活品質。p.12-17
生命故事
重生後,翻轉人生—策劃撰寫者 孫浩玫
他,二十八歲軍中退伍即刻投入老人照護的工作,成為養護機構的負責人。
他,三十八歲因腦阻塞嚴重中風,左側偏癱,成為受照顧者。
他信仰的主,讓他從人生中體驗自己所從事的志業,是多麼重要與神聖,也從身患重症重生過程,全盤且深刻體認到如何讓老人照護工作更臻完美。他了解受照顧者的實際需要,更體會到專業照顧者或家庭照顧者,該如何提供專業照顧技巧與觀念,兩者間的各自辛苦與需求他完全掌握,朱偉仁對從事長期照顧這社會工作有更深的體悟,在台灣邁入高齡化的階段,他要將長達二十年的照顧經驗與朋友分享,更期待能為台灣的長者多付出一分關心,做一個長期照顧者的職場傳教士。
朱偉仁,台北大學統計系讀滿六年肄業,出身於單親家庭,小學畢業的母親開設美容院照養朱偉仁三姊弟,於是從高中開始朱偉仁便半工半讀,甚至在大學時期,工作才是正業,讀書只是兼差,他將統計系當作醫學系來念。工讀期間,他經歷不少工作產業,曾在菜市場及夜市裡賣衣服、在有線頻道擔任推銷業務,後來在建築公司從事業務工作。當時,正逢台灣房地產高峰,讓這僅僅二十出頭歲的大學生就擁有百萬收入,也因為這樣,他對房地產業有深入的了解並產生濃厚興趣,甚至將房地產業認定為個人未來深耕的事業。
投入養護照顧六個月即告陣亡
不過,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民國八十六年朱偉仁當兵退伍,台灣房地產業進入一段衰退期,而母親也將美容院收了起來,轉作經營老人養護所,並想擴大經營增開一所,希望兒子能夠協助,這時朱偉仁也意識到房地產走下坡不適合投入,而且台灣未來老人將會越來越多,從商業經營角度考量,他也就順遂母親的願望,協助母親管理新開的養護所。但是,這舉動卻讓已在養護產業經營多年的前輩給看衰,對朱偉仁母親說:「怎麼能讓這沒經驗的兒子來做這產業,恐怕不用六個月就陣亡了。」薑是老的辣,還真讓這前輩給說中了,六個月後,朱偉仁成為養護所逃兵。
原來,老人養護產業不僅僅需要企業經營概念,還需要醫療照護的專業技巧與觀念,照顧者更需要具備誠心、真心與耐心。當時年紀還輕的朱偉仁,發現這是條滿是荊棘的漫漫長路,接下養護所的第一時刻,他就已經想離開,但是看到需要照顧的老人家,他不斷說服自己也詢問被照顧的老人家應該如何選擇工作,但每個月內心都會發出要離開的聲音,經過半年,他終於決定抽離。只不過,就在他離開一個月後,接手的經營者也無法支撐,養護所內二十五位老人家竟有十位在醫院裡進進出出,甚至有人就此離開人世,這景況讓朱偉仁難過放不下,於是,他重新回來照顧心之所念的老人家們。全年無休待call 醫師的全力支持
重新執掌養護所的經營千頭萬緒,如何讓老人家們獲得最好的照顧,朱偉仁遇到了貴人—侯瑞城醫師,他是與養護所合作為院內老人家做醫療照護的醫師,他對朱偉仁說「我可以二十四小時接你電話」,這句話讓朱偉仁感動莫名,更是產生力量以至於能繼續接續養護所的重要關鍵,因為受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已經獲得侯醫師的強力後盾。同時,朱偉仁也隨時向侯醫師就教,學習相關醫療照護的知識與技巧,每每拿到受照顧者的藥後,總是徹夜一一翻閱藥典,了解用藥與相關藥學,也藉此了解每位受照顧者的病況。因為,作為一位照顧者必須在受照顧者出現不舒服的當下,學會如何判斷與評估,在前往醫院就醫前,做正確的處置,找出其發病的可能原因,讓受照顧者獲得最適當的醫療處置。
在受照顧者的健康照顧,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撐後,朱偉仁更致力於提供受照顧者更好的生活環境,力求完美的個性也相對產生更多的壓力,這也讓他的健康亮起紅燈,民國九十七年六月,他因腦阻塞中風住院,身體左側偏癱無法動彈,就連左腳腳趾頭都無法抬起,言語也變得遲緩,這位照顧者瞬間成為受照顧者,朱偉仁並未被這重大疾病打倒,經過六個月積極復健,他已經可以小跑步。即使受病魔之苦,朱偉仁仍心繫養護所,出院後,他立即回到工作崗位,每天工作兩小時,將工作當成復健。為讓老年長期照護更臻完善,更重回校園研修,獲得老人保健碩士學位,將所學應用於實質工作上,期待進而改革台灣私人安養護機構生態。
照顧老人是天命
在病中,朱偉仁讀了《珍貴的禮物》一書,內容闡述年輕人創業的過程,他將書中的內容與身為基督徒的太太分享,太太告訴他這書裡所說的都是聖經的故事。原本只將賺錢作為信仰的朱偉仁,對有許多戒律的基督教是不太願意接近的,但「如果聖經是可以接受教人如何賺錢的信仰,我也願意受洗進而認識基督教」,就是這個念頭,他開始接觸基督信仰,也因為這個機緣,朱偉仁終於重新找回為何要做照顧老人這份志業的初衷。
即使從事養護所照顧老人的工作已經十數年,朱偉仁還是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難道這是天命?他經常問牧師「什麼是天命?」牧師回答說「天命,應該是讓你做事得心應手,但並非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是上天賦予你要做的工作,就當盡力而為。」朱偉仁豁然開朗,因為養護所經營雖然辛苦,但他的確做得不錯,也獲得同業與受照顧者家屬的肯定。他真的得到了答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加上經歷病痛,他開始體會到世界是有神存在,只要自己盡力而為,一切都有主會幫忙成事,所以,朱偉仁「心定了」。經歷過人生的高山低谷,朱偉仁有了信仰寄託,在老人照護領域經營更為穩健,更戮力推展各項老人社會福利,最近十年,台灣在地老化、社區照顧議題盛行,這也是朱偉仁一直強調推動的,對於長者長照服務應該要在地化、小而美、重品質!
讓受照顧者能在家安寧
近年來,年邁的母親受病痛之苦,甚至罹患躁鬱症及癌症等重大病症,需要隨時有人陪伴,朱偉仁成為家庭照顧者,但他無法隨時都在媽媽身邊,只能申請外勞協助照顧。在長期照顧的領域裡,朱偉仁自己經歷了受照顧者、專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等各種角色,有了最完整的角色經歷,更深刻了解彼此的辛苦與難處,還有需求。照顧者與受照顧者都需要社會、國家各種資源的協助。
根據統計,照顧失智者的照顧者,有兩成罹患憂鬱症,這是值得重視的警訊,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是必須受到關懷的。所以,在未來,朱偉仁希望能將個人長達二十年的照護經驗,與照顧者分享,協助照顧者在家照顧受照顧者,這需要公部門與社會都一起參與、有系統性的支持,讓受照顧者能在家安寧是朱偉仁最衷心熱切的企盼。p.29
請先照顧好自己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的老人百分之八十五是由自己家庭照顧,而且照顧者年齡大多集中在五十一至六十歲,平均每位照顧者的照顧時間大約六‧五年。由此可見,照顧長者或失能者絕不是幾天、幾個月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時間的偉大任務,更是一種挑戰。所以,長期照顧者在照顧心中所繫的家人之前,請先照顧好自己,唯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有品質地照顧家人。
這是一個無法喊停就停的工作
在醫院我們常常會看見驚慌失措的病人家屬,因為當家人因病或意外倒下,家屬便需立即接手照護重任。如果只是一個急性且可立即復元的狀態,大家或許還能鬆口氣,但若是罹患慢性生理或心理疾病,甚至因意外而無法從事日常生活活動的病患,那麼對照顧者而言,將是場長期抗戰。
一旦家中有一位年長者或是生活失能的家人,家庭照顧者將會面臨許多來自各種面向的壓力,因為他們要扮演的再也不只是一個伴侶或子女的角色。他們因為家庭、工作以及個人生活需要等,扮演著多重角色,將承受各種壓力。加上還有一個可能罹患失能、失智、或機能逐漸老化的長者需要照顧,因此,在長時間的照顧過程裡,照顧者將承受與經歷生理健康問題、心理壓力與情緒崩潰、社會人際關係、經濟等多面向壓力。
一般來說,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經常被協助翻身或移位,以免產生褥瘡等情況,但是在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動作錯誤或不良姿勢,導致照顧者身體受傷;而且照顧是需要超高體力的,除了翻身,還有洗澡、換尿片等等多不勝數的照顧工作,若是有失智的父母常半夜起來活動,照顧者也無法睡覺,會導致長期睡眠不足。這是個無法想喊停就停的工作,當照顧者的精神、體力都無法負荷時,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也成為重大疾病患者的高危險群,所以生理健康所產生的壓力絕對不可小覷,一個人的體力是有限的,千萬別讓自己也成為第二個受照顧者,那將會是更可怕的噩夢。
p.104-108
如何進食最安全?
一般人通常會因為年齡漸長或罹患中風、癌症等疾病,抑或遭逢意外,導致口腔變化,致使吞嚥或咀嚼困難。在用餐時,會出現咳嗽或嗆咳的現象,有時每一口食物都要吞嚥兩、三回才能吞下去。甚至用餐後,舌面上還會殘留許多食物殘渣,或者食物堆在口腔的一側沒有完全吞下,這都是吞嚥困難的現象之一。照顧者在進食或餵食的時候,都需要特別留意,因為前述這些狀況會造成受照顧者不舒服或引發危險。善用各式用餐輔具
「我已經無法得心應手地使用筷子了。右手的拇指無法用力抓緊,其他手指也變得僵硬、無法動彈。往後,吃飯的方法自然也需要隨之改進—結果,除了流食外別無選擇。」 —一公升的眼淚 亞也的日記
飲食是門藝術,可以吃得健康、可以吃得優雅,但是當我們因為生病或年齡高長,慢慢產生行動或咀嚼吞嚥困難時,如何維持平常的飲食方式,或許都會認為是痴人說夢。甚至有些身心障礙朋友要進餐廳享受一頓美食,都顯得困難。
許多罕病的患者,如小腦萎縮症、漸凍人、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症、粒線體缺陷等,因為身體功能逐漸退化,肌肉無力,導致用餐時困難重重,一般人看來簡單的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簡直難如上青天。另外,失智症患者因為慢慢失去溝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多事情將變得極為困難。受照顧者在經歷這些痛苦的過程,很容易產生厭惡、灰心的情緒,甚至會減少飲食或拒絕用餐。因為他們會產生自己無用無能的想法,凡事都要照顧者餵食而感覺自己失去生活能力。
在長期照顧的觀念裡,我們一直都強調要擴展受照顧者獨立生活的能力,維持受照顧者的尊嚴。所以,在科技飛梭似的進步時代,相關飲食輔具紛紛出籠,只要根據受照顧者的需求選擇,一樣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愉快用餐。
巴金森氏患者手部常會有抖動情形,容易發生食物潑灑,需要穩定性較高的餐具。單側偏癱患者則容易因為手部行動有角度限制、左右手會有不同施力點及力氣不足,需要的則是具重量的握把,讓進食時能自行施力等。目前市面上就有許多根據各種受照顧者普遍具有的現象與需求,設計出各式創意具足的飲食用餐輔具,如碗盤、刀子、叉子、筷子、湯匙,滿足不同類型與需求的受照顧者。
選擇使用飲食輔具,需注意「動」的過程,包括角度、流暢性與方便性。有些受照顧者可能是手部動作或肌力不佳,無法使用筷子而改用湯匙,但是,現在則有輔助筷可以使用。這是在筷子的後端做連結,外型如同一個夾子,讓使用者可以正常抓握筷子進食,對於習慣使用筷子的受照顧者來說,無疑是個貼心的設計,亦可以順便訓練自己手的肌力。對於部分手部關節變形或僵硬而無法握住一般餐具的受照顧者,也有加粗握把的湯匙、叉子等餐具的選擇,可訓練受照顧者自行用餐,讓受照顧者認為自己仍是可用之人,避免需要他人餵食的煩惱。
另外,還有生活上飲食相關的輔助器具,如單手開罐器、斜口杯都可提供給特殊需求者使用(見飲食輔具的準備與應用)。
一般通用設計主要以便利使用者攝取食物,及讓受照顧者盡可能獨立使用餐具為發想,在維持、鼓勵受照顧者的自主性之餘,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推薦序
第一本由本土照護中心撰寫的全方位攻略—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 周麗華
台灣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的議題近年一再被關注,而大部分的失能或失智症者仍是由家人照顧,雖然許多照顧者很想好好扮演照顧者角色,但卻不知如何照顧,雖然現在相關照顧知能也隨著需求而被產出,但大部分的書籍,仍以國外經驗為主軸,本書是少見由本土從業人員,累積二十年的經驗,期待分享給照顧者。且其編排淺顯易懂,對讀者而言,應該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本書作者是一個從未涉入老人照顧的年輕人,卻一步步地踏入長期照顧的領域,二十年間他生病再起,為了能有研修機會他去攻讀碩士,在信仰的支持下,他把照顧老人視為天命。他了解照顧老人的辛苦,故本書第一章即提醒照顧者要先照顧好自己,以及注意自己身心狀況及如何調適,接著才從老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逐項說明,並貼心地點出如有外籍看護工者,如何從行動中教導,並且能針對較常發生的問題以問答方式解題,也讓照顧者知道台灣有哪些單位可以協助,以及家人如何安排照顧。
照顧是一個辛苦的工作,除了現行政府有許多照顧措施外,了解與陪伴也是照顧者的需求,本書想寫給照顧者,也希望照顧者能透過本書,了解受照顧者以及知道如何做才是受照顧者的需求,並藉此以提升照顧者與受照顧者之生活品質。p.12-17
生命故事
重生後,翻轉人生—策劃撰寫者 孫浩玫
他,二十八歲軍中退伍即刻投入老人照護的工作,成為養護機構的負責人。
他,三十八歲因腦阻塞嚴重中風,左側偏癱,成為受照顧者。
他信仰的主,讓他從人生中體驗自己所從事的志業,是多麼重要與神聖,也從身患重症重生過程,全盤且深刻體認到如何讓老人照護工作更臻完美。他了解受照顧者的實際需要,更體會到專業照顧者或家庭照顧者,該如何提供專業照顧技巧與觀念,兩者間的各自辛苦與需求他完全掌握,朱偉仁對從事長期照顧這社會工作有更深的體悟,在台灣邁入高齡化的階段,他要將長達二十年的照顧經驗與朋友分享,更期待能為台灣的長者多付出一分關心,做一個長期照顧者的職場傳教士。
朱偉仁,台北大學統計系讀滿六年肄業,出身於單親家庭,小學畢業的母親開設美容院照養朱偉仁三姊弟,於是從高中開始朱偉仁便半工半讀,甚至在大學時期,工作才是正業,讀書只是兼差,他將統計系當作醫學系來念。工讀期間,他經歷不少工作產業,曾在菜市場及夜市裡賣衣服、在有線頻道擔任推銷業務,後來在建築公司從事業務工作。當時,正逢台灣房地產高峰,讓這僅僅二十出頭歲的大學生就擁有百萬收入,也因為這樣,他對房地產業有深入的了解並產生濃厚興趣,甚至將房地產業認定為個人未來深耕的事業。
投入養護照顧六個月即告陣亡
不過,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民國八十六年朱偉仁當兵退伍,台灣房地產業進入一段衰退期,而母親也將美容院收了起來,轉作經營老人養護所,並想擴大經營增開一所,希望兒子能夠協助,這時朱偉仁也意識到房地產走下坡不適合投入,而且台灣未來老人將會越來越多,從商業經營角度考量,他也就順遂母親的願望,協助母親管理新開的養護所。但是,這舉動卻讓已在養護產業經營多年的前輩給看衰,對朱偉仁母親說:「怎麼能讓這沒經驗的兒子來做這產業,恐怕不用六個月就陣亡了。」薑是老的辣,還真讓這前輩給說中了,六個月後,朱偉仁成為養護所逃兵。
原來,老人養護產業不僅僅需要企業經營概念,還需要醫療照護的專業技巧與觀念,照顧者更需要具備誠心、真心與耐心。當時年紀還輕的朱偉仁,發現這是條滿是荊棘的漫漫長路,接下養護所的第一時刻,他就已經想離開,但是看到需要照顧的老人家,他不斷說服自己也詢問被照顧的老人家應該如何選擇工作,但每個月內心都會發出要離開的聲音,經過半年,他終於決定抽離。只不過,就在他離開一個月後,接手的經營者也無法支撐,養護所內二十五位老人家竟有十位在醫院裡進進出出,甚至有人就此離開人世,這景況讓朱偉仁難過放不下,於是,他重新回來照顧心之所念的老人家們。全年無休待call 醫師的全力支持
重新執掌養護所的經營千頭萬緒,如何讓老人家們獲得最好的照顧,朱偉仁遇到了貴人—侯瑞城醫師,他是與養護所合作為院內老人家做醫療照護的醫師,他對朱偉仁說「我可以二十四小時接你電話」,這句話讓朱偉仁感動莫名,更是產生力量以至於能繼續接續養護所的重要關鍵,因為受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已經獲得侯醫師的強力後盾。同時,朱偉仁也隨時向侯醫師就教,學習相關醫療照護的知識與技巧,每每拿到受照顧者的藥後,總是徹夜一一翻閱藥典,了解用藥與相關藥學,也藉此了解每位受照顧者的病況。因為,作為一位照顧者必須在受照顧者出現不舒服的當下,學會如何判斷與評估,在前往醫院就醫前,做正確的處置,找出其發病的可能原因,讓受照顧者獲得最適當的醫療處置。
在受照顧者的健康照顧,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撐後,朱偉仁更致力於提供受照顧者更好的生活環境,力求完美的個性也相對產生更多的壓力,這也讓他的健康亮起紅燈,民國九十七年六月,他因腦阻塞中風住院,身體左側偏癱無法動彈,就連左腳腳趾頭都無法抬起,言語也變得遲緩,這位照顧者瞬間成為受照顧者,朱偉仁並未被這重大疾病打倒,經過六個月積極復健,他已經可以小跑步。即使受病魔之苦,朱偉仁仍心繫養護所,出院後,他立即回到工作崗位,每天工作兩小時,將工作當成復健。為讓老年長期照護更臻完善,更重回校園研修,獲得老人保健碩士學位,將所學應用於實質工作上,期待進而改革台灣私人安養護機構生態。
照顧老人是天命
在病中,朱偉仁讀了《珍貴的禮物》一書,內容闡述年輕人創業的過程,他將書中的內容與身為基督徒的太太分享,太太告訴他這書裡所說的都是聖經的故事。原本只將賺錢作為信仰的朱偉仁,對有許多戒律的基督教是不太願意接近的,但「如果聖經是可以接受教人如何賺錢的信仰,我也願意受洗進而認識基督教」,就是這個念頭,他開始接觸基督信仰,也因為這個機緣,朱偉仁終於重新找回為何要做照顧老人這份志業的初衷。
即使從事養護所照顧老人的工作已經十數年,朱偉仁還是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難道這是天命?他經常問牧師「什麼是天命?」牧師回答說「天命,應該是讓你做事得心應手,但並非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是上天賦予你要做的工作,就當盡力而為。」朱偉仁豁然開朗,因為養護所經營雖然辛苦,但他的確做得不錯,也獲得同業與受照顧者家屬的肯定。他真的得到了答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加上經歷病痛,他開始體會到世界是有神存在,只要自己盡力而為,一切都有主會幫忙成事,所以,朱偉仁「心定了」。經歷過人生的高山低谷,朱偉仁有了信仰寄託,在老人照護領域經營更為穩健,更戮力推展各項老人社會福利,最近十年,台灣在地老化、社區照顧議題盛行,這也是朱偉仁一直強調推動的,對於長者長照服務應該要在地化、小而美、重品質!
讓受照顧者能在家安寧
近年來,年邁的母親受病痛之苦,甚至罹患躁鬱症及癌症等重大病症,需要隨時有人陪伴,朱偉仁成為家庭照顧者,但他無法隨時都在媽媽身邊,只能申請外勞協助照顧。在長期照顧的領域裡,朱偉仁自己經歷了受照顧者、專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等各種角色,有了最完整的角色經歷,更深刻了解彼此的辛苦與難處,還有需求。照顧者與受照顧者都需要社會、國家各種資源的協助。
根據統計,照顧失智者的照顧者,有兩成罹患憂鬱症,這是值得重視的警訊,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是必須受到關懷的。所以,在未來,朱偉仁希望能將個人長達二十年的照護經驗,與照顧者分享,協助照顧者在家照顧受照顧者,這需要公部門與社會都一起參與、有系統性的支持,讓受照顧者能在家安寧是朱偉仁最衷心熱切的企盼。p.29
請先照顧好自己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的老人百分之八十五是由自己家庭照顧,而且照顧者年齡大多集中在五十一至六十歲,平均每位照顧者的照顧時間大約六‧五年。由此可見,照顧長者或失能者絕不是幾天、幾個月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時間的偉大任務,更是一種挑戰。所以,長期照顧者在照顧心中所繫的家人之前,請先照顧好自己,唯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有品質地照顧家人。
這是一個無法喊停就停的工作
在醫院我們常常會看見驚慌失措的病人家屬,因為當家人因病或意外倒下,家屬便需立即接手照護重任。如果只是一個急性且可立即復元的狀態,大家或許還能鬆口氣,但若是罹患慢性生理或心理疾病,甚至因意外而無法從事日常生活活動的病患,那麼對照顧者而言,將是場長期抗戰。
一旦家中有一位年長者或是生活失能的家人,家庭照顧者將會面臨許多來自各種面向的壓力,因為他們要扮演的再也不只是一個伴侶或子女的角色。他們因為家庭、工作以及個人生活需要等,扮演著多重角色,將承受各種壓力。加上還有一個可能罹患失能、失智、或機能逐漸老化的長者需要照顧,因此,在長時間的照顧過程裡,照顧者將承受與經歷生理健康問題、心理壓力與情緒崩潰、社會人際關係、經濟等多面向壓力。
一般來說,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經常被協助翻身或移位,以免產生褥瘡等情況,但是在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動作錯誤或不良姿勢,導致照顧者身體受傷;而且照顧是需要超高體力的,除了翻身,還有洗澡、換尿片等等多不勝數的照顧工作,若是有失智的父母常半夜起來活動,照顧者也無法睡覺,會導致長期睡眠不足。這是個無法想喊停就停的工作,當照顧者的精神、體力都無法負荷時,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也成為重大疾病患者的高危險群,所以生理健康所產生的壓力絕對不可小覷,一個人的體力是有限的,千萬別讓自己也成為第二個受照顧者,那將會是更可怕的噩夢。
p.104-108
如何進食最安全?
一般人通常會因為年齡漸長或罹患中風、癌症等疾病,抑或遭逢意外,導致口腔變化,致使吞嚥或咀嚼困難。在用餐時,會出現咳嗽或嗆咳的現象,有時每一口食物都要吞嚥兩、三回才能吞下去。甚至用餐後,舌面上還會殘留許多食物殘渣,或者食物堆在口腔的一側沒有完全吞下,這都是吞嚥困難的現象之一。照顧者在進食或餵食的時候,都需要特別留意,因為前述這些狀況會造成受照顧者不舒服或引發危險。善用各式用餐輔具
「我已經無法得心應手地使用筷子了。右手的拇指無法用力抓緊,其他手指也變得僵硬、無法動彈。往後,吃飯的方法自然也需要隨之改進—結果,除了流食外別無選擇。」 —一公升的眼淚 亞也的日記
飲食是門藝術,可以吃得健康、可以吃得優雅,但是當我們因為生病或年齡高長,慢慢產生行動或咀嚼吞嚥困難時,如何維持平常的飲食方式,或許都會認為是痴人說夢。甚至有些身心障礙朋友要進餐廳享受一頓美食,都顯得困難。
許多罕病的患者,如小腦萎縮症、漸凍人、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症、粒線體缺陷等,因為身體功能逐漸退化,肌肉無力,導致用餐時困難重重,一般人看來簡單的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簡直難如上青天。另外,失智症患者因為慢慢失去溝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多事情將變得極為困難。受照顧者在經歷這些痛苦的過程,很容易產生厭惡、灰心的情緒,甚至會減少飲食或拒絕用餐。因為他們會產生自己無用無能的想法,凡事都要照顧者餵食而感覺自己失去生活能力。
在長期照顧的觀念裡,我們一直都強調要擴展受照顧者獨立生活的能力,維持受照顧者的尊嚴。所以,在科技飛梭似的進步時代,相關飲食輔具紛紛出籠,只要根據受照顧者的需求選擇,一樣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愉快用餐。
巴金森氏患者手部常會有抖動情形,容易發生食物潑灑,需要穩定性較高的餐具。單側偏癱患者則容易因為手部行動有角度限制、左右手會有不同施力點及力氣不足,需要的則是具重量的握把,讓進食時能自行施力等。目前市面上就有許多根據各種受照顧者普遍具有的現象與需求,設計出各式創意具足的飲食用餐輔具,如碗盤、刀子、叉子、筷子、湯匙,滿足不同類型與需求的受照顧者。
選擇使用飲食輔具,需注意「動」的過程,包括角度、流暢性與方便性。有些受照顧者可能是手部動作或肌力不佳,無法使用筷子而改用湯匙,但是,現在則有輔助筷可以使用。這是在筷子的後端做連結,外型如同一個夾子,讓使用者可以正常抓握筷子進食,對於習慣使用筷子的受照顧者來說,無疑是個貼心的設計,亦可以順便訓練自己手的肌力。對於部分手部關節變形或僵硬而無法握住一般餐具的受照顧者,也有加粗握把的湯匙、叉子等餐具的選擇,可訓練受照顧者自行用餐,讓受照顧者認為自己仍是可用之人,避免需要他人餵食的煩惱。
另外,還有生活上飲食相關的輔助器具,如單手開罐器、斜口杯都可提供給特殊需求者使用(見飲食輔具的準備與應用)。
一般通用設計主要以便利使用者攝取食物,及讓受照顧者盡可能獨立使用餐具為發想,在維持、鼓勵受照顧者的自主性之餘,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