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佳照顧人選
 
身為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嗎?
 
女性在照顧病人上的確有著優勢,比較細心、動作較輕柔等等,但是,也有力氣不夠大,當需要搬動病人時,較容易發生意外的缺點。女性,真的是當家人需要照顧時的優先考量嗎?其實不然……。
 
小惠是個職場女強人,靠著努力和敬業的態度,當上了主管。交往多年的男友,也在事業上都有了穩定的基礎,雖然沒有浪漫的求婚過程,但是倆人心意相通地決定朝著往後一起生活的目標邁進,開始細細規畫未來,要不要買房?還是租房子就好?等等。就在小惠覺得自己在打拚了好多年以後,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的時候,傳來父親中風的消息。
 
原本硬朗的父親,即便已經退休,還是活力滿滿,常常拉著媽媽到處去遊山玩水,有了大把時間的他,除了到處看展覽、參加活動,更安排了自己的運動時間,有時候孩子們要見上爸爸一面,還得先打聽一下爸爸今天有沒有約呢!這個活力充沛的老人家,居然說中風就中風。媽媽一下子也亂了手腳,在醫院裡也整日愁眉不展。
 
小惠和哥哥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向醫生詢問病情。即便爸爸出院,也會是行動不便的狀態,除了要積極投入復健,更需要有人隨時在旁邊。這讓小惠和哥哥,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這時候,媽媽開口了:「小惠,你可以請幾天假,先幫幫我一起照顧爸爸嗎?」這時候哥哥也開口了:「需要錢可以跟我說,如果你能一起照顧爸爸,那是最好不過了,畢竟你是女孩子,比較細心,你來照顧我們也放心,何況爸爸最疼愛的就是你這個唯一的女兒,讓你照顧爸爸一定也會很高興的!」
 
但是小惠心裡想著:「你們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也完全不知道怎麼照顧中風的病人,我自己的工作也小有成就,我也想繼續保持,也想更有突破。」這時,與男友說好的結婚決定,不知道為什麼,完全說不出口。「難道,女生就應該擔負比較多照顧責任嗎?」雖然心疼爸爸,但小惠心裡也不禁這樣想。
 
性別刻板印象,綁架著照顧場域中的女性
 
不知道為何,大家想到的照顧者都是女性的形象,女性當照顧者很自然也很平常,換作是男性照顧,應該有人就會覺得真難得、真孝順,是個孝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媳婦到夫家洗碗很正常,有聽過女婿到太太家洗碗嗎?如果有的話,立馬被旁人大大讚賞「好男人」,假設用此標準,那每個女人應該都是「好女人」了!
 
「性別刻板印象」一直到現在,還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即便今天的社會,女性學歷越來越高,自主意識抬頭。女性也擁有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許多年輕家庭,男性也可以共同分擔「家事與照顧」工作,因為孩子不是只有媽媽的、父母也不只有女兒的。
 
但是,場景換掉家中長輩需要照顧時,尋求照顧者的目光又會很自然地落在女性身上。
 
而身為女性,有也會讓自己再度陷入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性別刻板印象」中,當面臨著家中有長者需要照顧的狀況時,女性往往要挑戰的是,要不要被旁人冠上「不孝、不溫柔婉約、不夠好的媽媽、女兒、太太、媳婦」的批評,因而不字覺得想要扮演好每個角色,每個角色我們都想拿高分,想做一個被讚賞的媽媽、女兒、太太、媳婦,盡力想做好每個角色,結果,往往也把自己累壞了!
 
這時候就不一定是別人要求我們,而是我們要求自己,何時,女性可以放過自己呢?不被讚賞,又如何呢?為了得到讚賞,我們付出了多少時間與代價?為了被喜愛,我們習慣性地討好、委曲求全、忍耐、壓抑內心的憤憤不平,何時,女性可以停止被期待顧全大局?
 
從女性的自覺開始,一起分擔照顧責任
 
身為女性,我們要期待與男性平起平坐、平等、尊重,不因為我是女性,就理所當然是「會照顧人的照顧者」。我們可以當個照顧者,是出自於愛、出自於我愛你、我願意照顧你、我選擇要照顧你,而不只是因為我是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
 
身為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嗎?這個答案在於女性自己,也在於女性的另一伴。
 
希望我們的社會也給男性多一些機會去負擔照顧工作,女性也給男性多一些機會去學習與分擔照顧工作,不要覺得男性不細心、不溫柔就不讓他們照顧,照顧人是需要學習的,照顧家人不分性別、也不應該總是由女性來照顧,期待大家可以不對女性抱持過多的期待,只需要和男性一樣平等對待即可。
照顧不應該是「能者多勞」,不能因為女生比較細心,就總是女性來照顧;在攙扶轉移位或者協助身體復健上,男性的力氣反而是比較大的;更不能覺得哪位家人「比較會照顧」就被期待「能者多勞」。
 
女性別勉強自己當個「好媽媽、好女兒、好太太、好媳婦」,如果不是出自於愛,照顧起來都會有委屈與犧牲的成分,長久下來是會產生內心不平衡、不快樂的。
 
女性也有娘家的家人需要照顧,所以男性需要同理心對待,也需要在媽媽與太太之間協助做個溝通的潤滑劑,別把事情丟給太太去面對與承擔。
 
身為女性,請勇於傾聽內心的需要,如果你願意照顧家人,那麼請做好自我照顧與家人分工合作,如果內心有其他顧慮及選擇,也請坦承告訴家人自己的顧慮與困難,別為了「顧全大局」而忽略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心理師的暖心提醒
 
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在照顧家人的責任與分擔上,應該要一起承擔。女性更應該要有自覺,主動與家人溝通。
 
讓男性也一起分擔照顧工作。
 
願意照顧家人,也需要做好自我照顧,分工合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若內心有其他聲音與顧慮,請與家人敞開心胸討論。
 
不勉強、不硬撐,需要幫忙時請求助。
 
										身為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嗎?
女性在照顧病人上的確有著優勢,比較細心、動作較輕柔等等,但是,也有力氣不夠大,當需要搬動病人時,較容易發生意外的缺點。女性,真的是當家人需要照顧時的優先考量嗎?其實不然……。
小惠是個職場女強人,靠著努力和敬業的態度,當上了主管。交往多年的男友,也在事業上都有了穩定的基礎,雖然沒有浪漫的求婚過程,但是倆人心意相通地決定朝著往後一起生活的目標邁進,開始細細規畫未來,要不要買房?還是租房子就好?等等。就在小惠覺得自己在打拚了好多年以後,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的時候,傳來父親中風的消息。
原本硬朗的父親,即便已經退休,還是活力滿滿,常常拉著媽媽到處去遊山玩水,有了大把時間的他,除了到處看展覽、參加活動,更安排了自己的運動時間,有時候孩子們要見上爸爸一面,還得先打聽一下爸爸今天有沒有約呢!這個活力充沛的老人家,居然說中風就中風。媽媽一下子也亂了手腳,在醫院裡也整日愁眉不展。
小惠和哥哥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向醫生詢問病情。即便爸爸出院,也會是行動不便的狀態,除了要積極投入復健,更需要有人隨時在旁邊。這讓小惠和哥哥,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這時候,媽媽開口了:「小惠,你可以請幾天假,先幫幫我一起照顧爸爸嗎?」這時候哥哥也開口了:「需要錢可以跟我說,如果你能一起照顧爸爸,那是最好不過了,畢竟你是女孩子,比較細心,你來照顧我們也放心,何況爸爸最疼愛的就是你這個唯一的女兒,讓你照顧爸爸一定也會很高興的!」
但是小惠心裡想著:「你們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也完全不知道怎麼照顧中風的病人,我自己的工作也小有成就,我也想繼續保持,也想更有突破。」這時,與男友說好的結婚決定,不知道為什麼,完全說不出口。「難道,女生就應該擔負比較多照顧責任嗎?」雖然心疼爸爸,但小惠心裡也不禁這樣想。
性別刻板印象,綁架著照顧場域中的女性
不知道為何,大家想到的照顧者都是女性的形象,女性當照顧者很自然也很平常,換作是男性照顧,應該有人就會覺得真難得、真孝順,是個孝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媳婦到夫家洗碗很正常,有聽過女婿到太太家洗碗嗎?如果有的話,立馬被旁人大大讚賞「好男人」,假設用此標準,那每個女人應該都是「好女人」了!
「性別刻板印象」一直到現在,還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即便今天的社會,女性學歷越來越高,自主意識抬頭。女性也擁有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許多年輕家庭,男性也可以共同分擔「家事與照顧」工作,因為孩子不是只有媽媽的、父母也不只有女兒的。
但是,場景換掉家中長輩需要照顧時,尋求照顧者的目光又會很自然地落在女性身上。
而身為女性,有也會讓自己再度陷入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性別刻板印象」中,當面臨著家中有長者需要照顧的狀況時,女性往往要挑戰的是,要不要被旁人冠上「不孝、不溫柔婉約、不夠好的媽媽、女兒、太太、媳婦」的批評,因而不字覺得想要扮演好每個角色,每個角色我們都想拿高分,想做一個被讚賞的媽媽、女兒、太太、媳婦,盡力想做好每個角色,結果,往往也把自己累壞了!
這時候就不一定是別人要求我們,而是我們要求自己,何時,女性可以放過自己呢?不被讚賞,又如何呢?為了得到讚賞,我們付出了多少時間與代價?為了被喜愛,我們習慣性地討好、委曲求全、忍耐、壓抑內心的憤憤不平,何時,女性可以停止被期待顧全大局?
從女性的自覺開始,一起分擔照顧責任
身為女性,我們要期待與男性平起平坐、平等、尊重,不因為我是女性,就理所當然是「會照顧人的照顧者」。我們可以當個照顧者,是出自於愛、出自於我愛你、我願意照顧你、我選擇要照顧你,而不只是因為我是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
身為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嗎?這個答案在於女性自己,也在於女性的另一伴。
希望我們的社會也給男性多一些機會去負擔照顧工作,女性也給男性多一些機會去學習與分擔照顧工作,不要覺得男性不細心、不溫柔就不讓他們照顧,照顧人是需要學習的,照顧家人不分性別、也不應該總是由女性來照顧,期待大家可以不對女性抱持過多的期待,只需要和男性一樣平等對待即可。
照顧不應該是「能者多勞」,不能因為女生比較細心,就總是女性來照顧;在攙扶轉移位或者協助身體復健上,男性的力氣反而是比較大的;更不能覺得哪位家人「比較會照顧」就被期待「能者多勞」。
女性別勉強自己當個「好媽媽、好女兒、好太太、好媳婦」,如果不是出自於愛,照顧起來都會有委屈與犧牲的成分,長久下來是會產生內心不平衡、不快樂的。
女性也有娘家的家人需要照顧,所以男性需要同理心對待,也需要在媽媽與太太之間協助做個溝通的潤滑劑,別把事情丟給太太去面對與承擔。
身為女性,請勇於傾聽內心的需要,如果你願意照顧家人,那麼請做好自我照顧與家人分工合作,如果內心有其他顧慮及選擇,也請坦承告訴家人自己的顧慮與困難,別為了「顧全大局」而忽略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心理師的暖心提醒
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在照顧家人的責任與分擔上,應該要一起承擔。女性更應該要有自覺,主動與家人溝通。
讓男性也一起分擔照顧工作。
願意照顧家人,也需要做好自我照顧,分工合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若內心有其他聲音與顧慮,請與家人敞開心胸討論。
不勉強、不硬撐,需要幫忙時請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