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行醫、做事,時時問心
開車行經國道三號五十公里處,能看見恩主公醫院矗立於三鶯交流道旁。這座外觀樸實的建築是恩主公醫院的復興醫療大樓,也是最初興建的大樓,服務新北市三峽、鶯歌、土城、樹林,以及桃園市大溪、八德居民醫療需求的起點。
如今,恩主公醫院有復興醫療大樓、中山醫療大樓、門診大樓等三個院區,朝向每天服務三千名病患的目標邁進;未來新大樓興建完成,醫院將提升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希望能服務更多的病患。
然而在一九九八年三月三日恩主公醫院開幕之前,土樹三鶯溪等地的居民一旦有醫療需求,若想到林口長庚醫院、台大醫院或台北榮民總醫院就醫,需長途跋涉。正因為舟車勞頓、耗時費資,許多人選擇忍耐病痛,甚至因此延誤了治療時機。
也因此,行天宮決定在三峽興建恩主公醫院的消息一傳出,立即振奮了三鶯居民,鄰近鄉鎮也殷切期盼。
慈悲助人,遠離病苦
玄空師父白手起家而成為礦業鉅子,他所經營的海山二坑煤礦位於三峽,因此對此地有深厚情感,造橋、鋪路、賑災、濟貧、助學,都是他回饋鄉里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三峽白雞山一帶爆發瘧疾,傳染速度極快,礙於山路崎嶇,病患要及時下山診治非常困難。
玄空師父知道後,便緊急調度礦場運輸煤炭的輕便車,做為運送病患就醫的交通工具。若是遇到家境困難者,玄空師父主動幫忙他們安心就醫治療;遇到無法下山的孤苦病患,也捐藥拯疾。他的慈悲助人,挽救了很多鄉親的性命。
當時人心惶惶,為了撫慰大眾,玄空師父恭向關聖帝君恩主公請示,經聖示恩准,在農曆十月於礦場事務所內安奉神龕敬祀恩主公,賜號「行修堂」。玄空師父帶領礦場員工走訪當地居民,探視老弱幼孺,許多居民翻山越嶺,前往虔誠敬拜。
隨著瘧疾逐漸平息,恩主公信仰也進入了三峽地區,而為恩主公建廟的善念種子,也在玄空師父的心裡開始萌芽。
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在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奉獻私產建立三座聖廟,接著成立財團法人並捐獻給社會後,玄空師父於一九七○年仙逝。但他的精神始終與行天宮同在,影響所及,更在二十多年後促成了恩主公醫院的創立。
走慈悲濟世之路
行天宮五大志業中,醫療是很重要的一環。一九八一年信徒大會中,有眾多信徒感念玄空師父慈悲濟世的精神,提出興建醫院的建議。
一九九○年,行天宮董事會決議在醫療資源匱乏的三鶯地區籌設恩主公醫院;同年十二月,籌備處在三峽復興路購得一千零六十八坪土地,做為醫院用地,並由行天宮提出定存單,向行政院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福部)證明財務足以負擔興建。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籌備處收到衛生署許可設立函。基於《醫療法》規定,除非私立醫學院校為學生臨床教學所需,否則新設立的醫院不得附設於財團法人,因此恩主公醫院獨立成為醫療財團法人,由行天宮將醫院用地與定期存款捐贈給恩主公醫院,力促醫院的成立。
恩主公醫院(今復興醫療大樓)終於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竣工,並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三日開幕正式服務社會。
冥冥之中的保佑
這中間曾有一些插曲,行天宮當初為醫院命名時,有董事提議取名「玄空師父紀念醫院」,以此恭向玄空師父擲筊請示,但未獲同意;後以「恩主醫院」命名,最後改名為「恩主公醫院」。
此外,在興建醫院選址時,經恭請恩主公聖示選擇了復興路,然而當時這塊地附近有個不小的山丘,阻隔著三峽與鶯歌。但不久之後,復興路竟然開通了。更因高速公路經過而設置交流道,三峽往鶯歌的道路與橋梁快速興建,此處反而變成三鶯往來的樞紐,恩主公醫院所在的位置,能服務廣大民眾,此刻大家再次深深感受到恩主公的慈悲與靈驗。
二○一一年七月,中山醫療大樓正式啟用,新增中醫部,並擴大牙科、早療中心、精神科日照中心;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之需求,二○一六年九月八日「橫溪恩主公護理之家」啟用,服務範圍再擴大,逐步往全人照護而努力。
二○二○年七月,門診大樓正式開幕,改善原本較局促的門診空間,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高階健康管理中心,完整癌症診療照護,並導入先進的智慧醫療服務,讓醫療服務更上層樓。
萬眾一心捐款護持
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時,恩主公醫院的建成,是由行天宮的襄助及七十多萬筆信眾捐款護持而來,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當時有兩位志工婆婆聽到行天宮要蓋醫院的善舉,便主動到台北濱江花市撿拾廢棄紙箱,然後將變賣所得全數請行天宮代收,做為恩主公醫院建院捐款。
兩位志工婆婆年齡加總超過一百三十歲,身高合計不到三百公分,佝僂身形雖然瘦小,卻因信念與善行而偉大。
恩主公醫院因十方信眾的宏大願力,得以順利服務社會。
每天早上一開診,來自新北與桃園的民眾,紛紛湧入恩主公醫院各科門診。這家醫院從無到有,從有到穩定,從穩定到提升,每一步的成長都蘊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則是一份堅持的信念、一股深厚的動力。
不忘初心,堅守使命
行天宮公益志業會會長黃忠臣曾說︰「我一分一秒,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社會信眾對我們的託付。」因此,恩主公醫院任重而道遠,「受社會之託,用之於社會」是其創立以來的不二使命。
而支持每一位在這裡服務的醫師、護理師或工作人員不斷成長的動力,簡而言之,只有兩個字:「問心」而已。
行醫、做事,時時問心
開車行經國道三號五十公里處,能看見恩主公醫院矗立於三鶯交流道旁。這座外觀樸實的建築是恩主公醫院的復興醫療大樓,也是最初興建的大樓,服務新北市三峽、鶯歌、土城、樹林,以及桃園市大溪、八德居民醫療需求的起點。
如今,恩主公醫院有復興醫療大樓、中山醫療大樓、門診大樓等三個院區,朝向每天服務三千名病患的目標邁進;未來新大樓興建完成,醫院將提升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希望能服務更多的病患。
然而在一九九八年三月三日恩主公醫院開幕之前,土樹三鶯溪等地的居民一旦有醫療需求,若想到林口長庚醫院、台大醫院或台北榮民總醫院就醫,需長途跋涉。正因為舟車勞頓、耗時費資,許多人選擇忍耐病痛,甚至因此延誤了治療時機。
也因此,行天宮決定在三峽興建恩主公醫院的消息一傳出,立即振奮了三鶯居民,鄰近鄉鎮也殷切期盼。
慈悲助人,遠離病苦
玄空師父白手起家而成為礦業鉅子,他所經營的海山二坑煤礦位於三峽,因此對此地有深厚情感,造橋、鋪路、賑災、濟貧、助學,都是他回饋鄉里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三峽白雞山一帶爆發瘧疾,傳染速度極快,礙於山路崎嶇,病患要及時下山診治非常困難。
玄空師父知道後,便緊急調度礦場運輸煤炭的輕便車,做為運送病患就醫的交通工具。若是遇到家境困難者,玄空師父主動幫忙他們安心就醫治療;遇到無法下山的孤苦病患,也捐藥拯疾。他的慈悲助人,挽救了很多鄉親的性命。
當時人心惶惶,為了撫慰大眾,玄空師父恭向關聖帝君恩主公請示,經聖示恩准,在農曆十月於礦場事務所內安奉神龕敬祀恩主公,賜號「行修堂」。玄空師父帶領礦場員工走訪當地居民,探視老弱幼孺,許多居民翻山越嶺,前往虔誠敬拜。
隨著瘧疾逐漸平息,恩主公信仰也進入了三峽地區,而為恩主公建廟的善念種子,也在玄空師父的心裡開始萌芽。
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在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奉獻私產建立三座聖廟,接著成立財團法人並捐獻給社會後,玄空師父於一九七○年仙逝。但他的精神始終與行天宮同在,影響所及,更在二十多年後促成了恩主公醫院的創立。
走慈悲濟世之路
行天宮五大志業中,醫療是很重要的一環。一九八一年信徒大會中,有眾多信徒感念玄空師父慈悲濟世的精神,提出興建醫院的建議。
一九九○年,行天宮董事會決議在醫療資源匱乏的三鶯地區籌設恩主公醫院;同年十二月,籌備處在三峽復興路購得一千零六十八坪土地,做為醫院用地,並由行天宮提出定存單,向行政院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福部)證明財務足以負擔興建。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籌備處收到衛生署許可設立函。基於《醫療法》規定,除非私立醫學院校為學生臨床教學所需,否則新設立的醫院不得附設於財團法人,因此恩主公醫院獨立成為醫療財團法人,由行天宮將醫院用地與定期存款捐贈給恩主公醫院,力促醫院的成立。
恩主公醫院(今復興醫療大樓)終於在一九九七年九月竣工,並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三日開幕正式服務社會。
冥冥之中的保佑
這中間曾有一些插曲,行天宮當初為醫院命名時,有董事提議取名「玄空師父紀念醫院」,以此恭向玄空師父擲筊請示,但未獲同意;後以「恩主醫院」命名,最後改名為「恩主公醫院」。
此外,在興建醫院選址時,經恭請恩主公聖示選擇了復興路,然而當時這塊地附近有個不小的山丘,阻隔著三峽與鶯歌。但不久之後,復興路竟然開通了。更因高速公路經過而設置交流道,三峽往鶯歌的道路與橋梁快速興建,此處反而變成三鶯往來的樞紐,恩主公醫院所在的位置,能服務廣大民眾,此刻大家再次深深感受到恩主公的慈悲與靈驗。
二○一一年七月,中山醫療大樓正式啟用,新增中醫部,並擴大牙科、早療中心、精神科日照中心;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之需求,二○一六年九月八日「橫溪恩主公護理之家」啟用,服務範圍再擴大,逐步往全人照護而努力。
二○二○年七月,門診大樓正式開幕,改善原本較局促的門診空間,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高階健康管理中心,完整癌症診療照護,並導入先進的智慧醫療服務,讓醫療服務更上層樓。
萬眾一心捐款護持
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時,恩主公醫院的建成,是由行天宮的襄助及七十多萬筆信眾捐款護持而來,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當時有兩位志工婆婆聽到行天宮要蓋醫院的善舉,便主動到台北濱江花市撿拾廢棄紙箱,然後將變賣所得全數請行天宮代收,做為恩主公醫院建院捐款。
兩位志工婆婆年齡加總超過一百三十歲,身高合計不到三百公分,佝僂身形雖然瘦小,卻因信念與善行而偉大。
恩主公醫院因十方信眾的宏大願力,得以順利服務社會。
每天早上一開診,來自新北與桃園的民眾,紛紛湧入恩主公醫院各科門診。這家醫院從無到有,從有到穩定,從穩定到提升,每一步的成長都蘊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則是一份堅持的信念、一股深厚的動力。
不忘初心,堅守使命
行天宮公益志業會會長黃忠臣曾說︰「我一分一秒,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社會信眾對我們的託付。」因此,恩主公醫院任重而道遠,「受社會之託,用之於社會」是其創立以來的不二使命。
而支持每一位在這裡服務的醫師、護理師或工作人員不斷成長的動力,簡而言之,只有兩個字:「問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