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就是重症專科醫師
醫學院還沒畢業時,我曾信誓旦旦地說過:「我要當精神科醫師!」那時的我對人性與心靈的幽微之處充滿好奇,覺得能幫助人們走出心靈的迷霧是一件偉大的事。然而,一畢業,我的志向徹底轉彎——我要成為急重症專科醫師。這條路並不容易,中間甚至動過放棄的念頭,不是因為怕苦,而是看見太多醫界前輩的無能與醜態,讓我對這個職業一度失望透頂。
.看看那些醫生的醜態
見習醫生和實習醫生的階段,我走遍各科,看盡各種前輩的表現。當病人心跳停止或陷入病危時,我以為那些專科主治醫師,甚至主任級的前輩,會展現出教科書般的冷靜與專業,然而,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我的臉。有些資深醫師面對病危場面,竟會嚇得手足無措,連最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甚至一句清晰的指令都發不出來。一般民眾若聽到這些,恐怕無法相信——這些人是他們眼中的「名醫」啊!
那時的我只是菜鳥,連醫師執照都沒考上,沒有權力接管局面,只能站在一旁,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我心裡暗自悲嘆 這些人怎麼會是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醫師呢?每當病人病情惡化,所謂的專科醫師、主治醫師,甚至主任醫師,有些人不是專注搶救,而是慌張失措地思考如何向家屬交代。他們用一堆專業術語把家屬搞得一頭霧水,反覆解釋病情,卻忘了病人還在生死邊緣掙扎。
當時我總是憋著一股悶氣問自己:「學長、學姐們,你們為什麼不先好好救人,反而急著安撫家屬?」病危現場的急救殘酷無比,往往只有身旁的護理師和年輕醫師挺身而出,接手急救工作。主刀或主治醫師呢?他們的第一句話常常是:「家屬在哪裡?」原來,對他們來說,向家屬解釋病情比搶救病人更重要。
我不滿,這不是我心目中熱血救人的醫生形象,甚至一度想過:「我不要當醫生了!」我不想成為只是演給家屬看、假裝已經盡力的醫師。那個年代,臺灣還沒有正式的急重症專科醫師訓練制度,各科醫師各自為政,負責自己的領域。許多專科醫師會挑選容易康復的病人,避開重症患者,就能維持高成功率,塑造「名醫」的形象;病情嚴重、癌細胞已經轉移的病人,往往被推來推去,在各科門診間痛苦徘徊,承受無盡的折磨。
曾聽病人無奈地說:「我就像在用痛苦逛醫院……」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當我成為重症專科醫師時,還有病人問我:「黃醫生,為什麼別的醫師都不肯讓我住院?他們說我是癌末,叫我回家等死就好了。」我心裡一陣酸楚,卻不能直白地告訴他:「你被那些醫師騙了。回家不會解決你的痛苦,還是會面對大小便失禁、吃不下東西、全身水腫的折磨。」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一句「回家吧」就消失,可惜這樣的醫師比比皆是。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病人是無辜的。他們從沒想過自己會生病,更不用說是重症。當病魔找上門,他們和家屬的無助,我感同身受。這些重症患者和家人,總會找到像我這樣的醫師——重症專科醫師,我後來明白了一件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於是,在臺灣尚未建立正式重症醫學專科的年代,我已自發性地投入訓練。別的醫師不願值的班,我去值;別人不敢碰的急重症手術,我硬著頭皮上。我不挑內科、外科,也不分婦科、兒科,只要有急重症病患,我一定到場,向少數有膽識的前輩學習應變技巧。住院醫師期間,我幾乎不回家,只怕錯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在各專科累積的特殊技術與急救經驗,讓我在正式成為重症專科醫師之前,就已練就一身「功夫」。
很幸運的,當我完成訓練後,臺灣終於有了重症專科醫師考試。帶著這些年練就的十八般武藝,我順利通過考試,正式成為重症專科醫師。
.我在心血管外科受訓
做為重症專科醫師,我曾在心血管外科接受嚴格訓練。心臟手術後,病人通常會被轉入加護病房觀察。這時,一個病人往往由兩位專科醫師共同負責——心血管外科醫師負責主刀,我則在加護病房擔任第一線主治醫師,負責術後恢復與治療。我的搭檔李醫師是心臟血管外科的頂尖人物,也是我的導師。
別看李醫師平時說話有氣無力、走路慢吞吞,隨時都像會累倒的樣子,誰能想到他是心血管外科的「第一把交椅」?有天早上,他告訴我即將進入開刀房,可能二十四小時後才能出來。我瞄了一眼病歷,病人是六十歲的陳先生,十年前曾接受心臟手術。我那天正好放假,但還是決定跟著李醫師進開刀房「跟刀」,因為我正在心外加護病房輪訓,想多學一點技術。
手術室裡燈光刺眼,李醫師準備為陳先生進行第二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十年前的手術留下了厚重的瘢痕組織,讓這次手術難度倍增。陳先生躺在手術臺上,在麻醉作用下沉睡,他的心臟即將被「故意」停止跳動——這是心臟手術的必要技術,讓我們能在靜止的環境下精準操作。李醫師目光專注,手穩如磐石,但我們都知道刀鋒稍有差池,陳先生可能就回不來了。
鋸開胸骨的那一刻,瘢痕組織被撕裂,鮮血噴濺而出,染紅了手術巾和手套。助手們屏住呼吸,護士小林額頭冒汗,手微微發抖,但不敢有絲毫分心。李醫師沉聲說:「快,給我紗布!控制出血!」小林迅速遞上紗布,緊張地說:「李醫師,血壓下降了,得快點!」李醫師一邊壓住出血點,一邊指揮:「冷靜,我們能做到。小林,準備止血鉗,夾住這條血管。」
沾滿鮮血的雙手在手術臺上快速移動,隨著心臟微弱的跳動逐漸停止,場面緊張到令人窒息。李醫師精準地夾住血管,避開危險區域,穩住了局面。經過二十多小時的奮戰,陳先生的心臟終於重新跳動。手術室裡的我們疲憊不堪,卻都露出滿足的微笑。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在李醫師的巧手下化險為夷。
.手術結束,死亡開始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後七十二小時才是關鍵。陳先生被轉入加護病房,身上插滿管子——呼吸管、鼻胃管、尿管、胸管……隔天早上,我回到加護病房,氣氛依舊緊張。護理師跑來告訴我:「黃醫師,陳先生心跳掉到六十了,要不要處理?」一看監控,血壓從正常的九十~一○○降到七十五/五十,我心裡一沉:「不妙。」
我立刻聯繫李醫師,卻得知他正在另一臺緊急手術中,無法脫身。我當機立斷,指揮團隊:「準備急救!」心跳從五十瞬間歸零,監控器上變成直線的刺耳聲響起。我大喊:「開始心肺復甦!每三分鐘打一次腎上腺素!」護理師按壓胸部,專科護理師注射藥物,但心跳毫無反應。我咬牙說:「準備電擊!」汗水滑過額頭,死神的氣息彷彿就在身邊。
無奈之下,我戴上無菌手套,剪開縫線,手直接伸進胸腔進行心臟按摩。溫熱的血液沾滿手套,心臟還帶著餘溫,這給了我一絲希望。我直接在心臟注射急救藥物,經過六次按摩與藥物刺激,那顆停止的心臟終於在我手中跳動起來。那一刻,比監控器上的數字更加震撼。
.我是不分內外科的重症醫師
李醫師趕到時,看著我滿手的血跡,驚訝地說:「你太像外科醫師了!」我靦腆地笑:「都是跟你學的。」我們確認是血栓風險後,立即加強抗血栓治療,縫合胸腔。看著監控器上穩定的心跳,李醫師感嘆:「好美的心跳。」他轉頭對我說:「你這樣的重症醫師,真是外科型人才。」
我回應:「在我眼裡,重症醫療沒有內外科之分,只有救活或失去的差別。」那天是我第一次直接用雙手喚醒停止的心跳。因為果斷與專業,陳先生可以多活很多年,這更堅定了我做為重症專科醫師的信念——鎮定、果決、明斷,這才是我該有的樣子。
.生死之間——加護病房的日與夜
成為重症專科醫師後,我幾乎把加護病房當成家。那裡的燈光永遠明亮刺眼,卻掩蓋不住空氣中瀰漫的緊張與不安。每一臺監控器的滴滴聲,每一次突如其來的警報,都像在提醒我「這裡是生與死的交界處,容不得半點鬆懈」。
陳先生的手術雖然成功,但術後的恢復之路遠遠沒有結束。那天晚上,我值夜班,走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小陳正盯著陳先生的監控數據,臉色有些凝重。她低聲對我說:「黃醫師,他的氧氣濃度不太穩定,剛剛掉到八八%,現在回升到九二%,但還是低於正常。」我發現陳先生的呼吸頻率有些急促,胸管裡的引流液顏色比白天更深了一些。
我低聲說:「立刻做胸部X光,準備抽血檢查凝血功能和血氧濃度。」小陳點點頭,迅速聯繫放射科。我站在陳先生床邊,聽著呼吸機規律的運作聲,心中隱隱不安。術後併發症隨時可能發生,尤其是像他這樣有過兩次心臟手術的病人,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可能都是致命的。
半小時後,X光片送來了,我和放射科醫師通電話確認,果然發現右肺有些許積液,可能是胸腔內少量出血引起。我立刻下令:「準備胸腔引流管,我們得再插一根,把積液排出來。」護理師和呼吸治療師迅速就位,我穿上無菌衣,戴上手套,在陳先生的胸側小心翼翼地插入引流管。暗紅色的液體緩緩流出,滴進引流瓶裡,每一滴都像是從他體內帶走一分危機。
插完引流管後,陳先生的氧氣濃度逐漸回升到九六%,我鬆了一口氣,但還是叮囑小陳:「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有任何變化立刻通知我。」她點頭,眼神裡帶著疲憊卻堅定的光芒。我拍拍她的肩膀:「辛苦了,今晚還長,我們一起守著。」
.家屬的眼淚與期盼
隔天早上,陳先生的太太來到加護病房外,隔著玻璃窗望著丈夫,眼眶紅腫,手裡緊握著一條手帕。我走出去向她說明情況:「陳太太,昨天手術很成功,但術後狀況還是有些起伏。昨晚發現肺部有積液,已經處理了,現在他的數據穩定了一些。」
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聲音顫抖地說:「黃醫師,他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十年前那次手術後,他就說自己撿回一條命。這次我真的好怕……好怕他撐不過來。」她哽咽到幾乎說不下去。我輕聲安慰:「我們都在盡全力,他的狀況比昨天好了一些。您要相信他,也要相信我們。」
陳太太擦了擦眼淚,點點頭:「謝謝你們,我知道你們很辛苦,我只是希望他能再陪我久一點。」她的話像針一樣刺進我心裡,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那些無數次在加護病房外等待的家屬,他們的希望、恐懼,全都交到我們手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放棄任何一絲可能。
回到病房,我站在陳先生床邊,看著他蒼白的臉和微弱起伏的胸口,心中默默說:「陳先生,你太太還在等你,千萬別放棄啊!」
										醫學院還沒畢業時,我曾信誓旦旦地說過:「我要當精神科醫師!」那時的我對人性與心靈的幽微之處充滿好奇,覺得能幫助人們走出心靈的迷霧是一件偉大的事。然而,一畢業,我的志向徹底轉彎——我要成為急重症專科醫師。這條路並不容易,中間甚至動過放棄的念頭,不是因為怕苦,而是看見太多醫界前輩的無能與醜態,讓我對這個職業一度失望透頂。
.看看那些醫生的醜態
見習醫生和實習醫生的階段,我走遍各科,看盡各種前輩的表現。當病人心跳停止或陷入病危時,我以為那些專科主治醫師,甚至主任級的前輩,會展現出教科書般的冷靜與專業,然而,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我的臉。有些資深醫師面對病危場面,竟會嚇得手足無措,連最基本的急救措施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甚至一句清晰的指令都發不出來。一般民眾若聽到這些,恐怕無法相信——這些人是他們眼中的「名醫」啊!
那時的我只是菜鳥,連醫師執照都沒考上,沒有權力接管局面,只能站在一旁,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我心裡暗自悲嘆 這些人怎麼會是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醫師呢?每當病人病情惡化,所謂的專科醫師、主治醫師,甚至主任醫師,有些人不是專注搶救,而是慌張失措地思考如何向家屬交代。他們用一堆專業術語把家屬搞得一頭霧水,反覆解釋病情,卻忘了病人還在生死邊緣掙扎。
當時我總是憋著一股悶氣問自己:「學長、學姐們,你們為什麼不先好好救人,反而急著安撫家屬?」病危現場的急救殘酷無比,往往只有身旁的護理師和年輕醫師挺身而出,接手急救工作。主刀或主治醫師呢?他們的第一句話常常是:「家屬在哪裡?」原來,對他們來說,向家屬解釋病情比搶救病人更重要。
我不滿,這不是我心目中熱血救人的醫生形象,甚至一度想過:「我不要當醫生了!」我不想成為只是演給家屬看、假裝已經盡力的醫師。那個年代,臺灣還沒有正式的急重症專科醫師訓練制度,各科醫師各自為政,負責自己的領域。許多專科醫師會挑選容易康復的病人,避開重症患者,就能維持高成功率,塑造「名醫」的形象;病情嚴重、癌細胞已經轉移的病人,往往被推來推去,在各科門診間痛苦徘徊,承受無盡的折磨。
曾聽病人無奈地說:「我就像在用痛苦逛醫院……」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當我成為重症專科醫師時,還有病人問我:「黃醫生,為什麼別的醫師都不肯讓我住院?他們說我是癌末,叫我回家等死就好了。」我心裡一陣酸楚,卻不能直白地告訴他:「你被那些醫師騙了。回家不會解決你的痛苦,還是會面對大小便失禁、吃不下東西、全身水腫的折磨。」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一句「回家吧」就消失,可惜這樣的醫師比比皆是。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病人是無辜的。他們從沒想過自己會生病,更不用說是重症。當病魔找上門,他們和家屬的無助,我感同身受。這些重症患者和家人,總會找到像我這樣的醫師——重症專科醫師,我後來明白了一件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於是,在臺灣尚未建立正式重症醫學專科的年代,我已自發性地投入訓練。別的醫師不願值的班,我去值;別人不敢碰的急重症手術,我硬著頭皮上。我不挑內科、外科,也不分婦科、兒科,只要有急重症病患,我一定到場,向少數有膽識的前輩學習應變技巧。住院醫師期間,我幾乎不回家,只怕錯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在各專科累積的特殊技術與急救經驗,讓我在正式成為重症專科醫師之前,就已練就一身「功夫」。
很幸運的,當我完成訓練後,臺灣終於有了重症專科醫師考試。帶著這些年練就的十八般武藝,我順利通過考試,正式成為重症專科醫師。
.我在心血管外科受訓
做為重症專科醫師,我曾在心血管外科接受嚴格訓練。心臟手術後,病人通常會被轉入加護病房觀察。這時,一個病人往往由兩位專科醫師共同負責——心血管外科醫師負責主刀,我則在加護病房擔任第一線主治醫師,負責術後恢復與治療。我的搭檔李醫師是心臟血管外科的頂尖人物,也是我的導師。
別看李醫師平時說話有氣無力、走路慢吞吞,隨時都像會累倒的樣子,誰能想到他是心血管外科的「第一把交椅」?有天早上,他告訴我即將進入開刀房,可能二十四小時後才能出來。我瞄了一眼病歷,病人是六十歲的陳先生,十年前曾接受心臟手術。我那天正好放假,但還是決定跟著李醫師進開刀房「跟刀」,因為我正在心外加護病房輪訓,想多學一點技術。
手術室裡燈光刺眼,李醫師準備為陳先生進行第二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十年前的手術留下了厚重的瘢痕組織,讓這次手術難度倍增。陳先生躺在手術臺上,在麻醉作用下沉睡,他的心臟即將被「故意」停止跳動——這是心臟手術的必要技術,讓我們能在靜止的環境下精準操作。李醫師目光專注,手穩如磐石,但我們都知道刀鋒稍有差池,陳先生可能就回不來了。
鋸開胸骨的那一刻,瘢痕組織被撕裂,鮮血噴濺而出,染紅了手術巾和手套。助手們屏住呼吸,護士小林額頭冒汗,手微微發抖,但不敢有絲毫分心。李醫師沉聲說:「快,給我紗布!控制出血!」小林迅速遞上紗布,緊張地說:「李醫師,血壓下降了,得快點!」李醫師一邊壓住出血點,一邊指揮:「冷靜,我們能做到。小林,準備止血鉗,夾住這條血管。」
沾滿鮮血的雙手在手術臺上快速移動,隨著心臟微弱的跳動逐漸停止,場面緊張到令人窒息。李醫師精準地夾住血管,避開危險區域,穩住了局面。經過二十多小時的奮戰,陳先生的心臟終於重新跳動。手術室裡的我們疲憊不堪,卻都露出滿足的微笑。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在李醫師的巧手下化險為夷。
.手術結束,死亡開始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後七十二小時才是關鍵。陳先生被轉入加護病房,身上插滿管子——呼吸管、鼻胃管、尿管、胸管……隔天早上,我回到加護病房,氣氛依舊緊張。護理師跑來告訴我:「黃醫師,陳先生心跳掉到六十了,要不要處理?」一看監控,血壓從正常的九十~一○○降到七十五/五十,我心裡一沉:「不妙。」
我立刻聯繫李醫師,卻得知他正在另一臺緊急手術中,無法脫身。我當機立斷,指揮團隊:「準備急救!」心跳從五十瞬間歸零,監控器上變成直線的刺耳聲響起。我大喊:「開始心肺復甦!每三分鐘打一次腎上腺素!」護理師按壓胸部,專科護理師注射藥物,但心跳毫無反應。我咬牙說:「準備電擊!」汗水滑過額頭,死神的氣息彷彿就在身邊。
無奈之下,我戴上無菌手套,剪開縫線,手直接伸進胸腔進行心臟按摩。溫熱的血液沾滿手套,心臟還帶著餘溫,這給了我一絲希望。我直接在心臟注射急救藥物,經過六次按摩與藥物刺激,那顆停止的心臟終於在我手中跳動起來。那一刻,比監控器上的數字更加震撼。
.我是不分內外科的重症醫師
李醫師趕到時,看著我滿手的血跡,驚訝地說:「你太像外科醫師了!」我靦腆地笑:「都是跟你學的。」我們確認是血栓風險後,立即加強抗血栓治療,縫合胸腔。看著監控器上穩定的心跳,李醫師感嘆:「好美的心跳。」他轉頭對我說:「你這樣的重症醫師,真是外科型人才。」
我回應:「在我眼裡,重症醫療沒有內外科之分,只有救活或失去的差別。」那天是我第一次直接用雙手喚醒停止的心跳。因為果斷與專業,陳先生可以多活很多年,這更堅定了我做為重症專科醫師的信念——鎮定、果決、明斷,這才是我該有的樣子。
.生死之間——加護病房的日與夜
成為重症專科醫師後,我幾乎把加護病房當成家。那裡的燈光永遠明亮刺眼,卻掩蓋不住空氣中瀰漫的緊張與不安。每一臺監控器的滴滴聲,每一次突如其來的警報,都像在提醒我「這裡是生與死的交界處,容不得半點鬆懈」。
陳先生的手術雖然成功,但術後的恢復之路遠遠沒有結束。那天晚上,我值夜班,走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小陳正盯著陳先生的監控數據,臉色有些凝重。她低聲對我說:「黃醫師,他的氧氣濃度不太穩定,剛剛掉到八八%,現在回升到九二%,但還是低於正常。」我發現陳先生的呼吸頻率有些急促,胸管裡的引流液顏色比白天更深了一些。
我低聲說:「立刻做胸部X光,準備抽血檢查凝血功能和血氧濃度。」小陳點點頭,迅速聯繫放射科。我站在陳先生床邊,聽著呼吸機規律的運作聲,心中隱隱不安。術後併發症隨時可能發生,尤其是像他這樣有過兩次心臟手術的病人,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可能都是致命的。
半小時後,X光片送來了,我和放射科醫師通電話確認,果然發現右肺有些許積液,可能是胸腔內少量出血引起。我立刻下令:「準備胸腔引流管,我們得再插一根,把積液排出來。」護理師和呼吸治療師迅速就位,我穿上無菌衣,戴上手套,在陳先生的胸側小心翼翼地插入引流管。暗紅色的液體緩緩流出,滴進引流瓶裡,每一滴都像是從他體內帶走一分危機。
插完引流管後,陳先生的氧氣濃度逐漸回升到九六%,我鬆了一口氣,但還是叮囑小陳:「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有任何變化立刻通知我。」她點頭,眼神裡帶著疲憊卻堅定的光芒。我拍拍她的肩膀:「辛苦了,今晚還長,我們一起守著。」
.家屬的眼淚與期盼
隔天早上,陳先生的太太來到加護病房外,隔著玻璃窗望著丈夫,眼眶紅腫,手裡緊握著一條手帕。我走出去向她說明情況:「陳太太,昨天手術很成功,但術後狀況還是有些起伏。昨晚發現肺部有積液,已經處理了,現在他的數據穩定了一些。」
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聲音顫抖地說:「黃醫師,他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十年前那次手術後,他就說自己撿回一條命。這次我真的好怕……好怕他撐不過來。」她哽咽到幾乎說不下去。我輕聲安慰:「我們都在盡全力,他的狀況比昨天好了一些。您要相信他,也要相信我們。」
陳太太擦了擦眼淚,點點頭:「謝謝你們,我知道你們很辛苦,我只是希望他能再陪我久一點。」她的話像針一樣刺進我心裡,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那些無數次在加護病房外等待的家屬,他們的希望、恐懼,全都交到我們手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放棄任何一絲可能。
回到病房,我站在陳先生床邊,看著他蒼白的臉和微弱起伏的胸口,心中默默說:「陳先生,你太太還在等你,千萬別放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