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整理收納書一直要我丟東西?
幸福人生的形式因人而異,對物品的依戀可加深人生的厚度。但另一方面,倘若對物品沒有依戀,就不會太過拘泥於物欲,能舒適、清爽地過日子,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生活效率層面來看,四種整理類型中,極簡主義者贏得壓倒性勝利。在一項以六百名關東居民為對象的調查裡,有一個關於「在自宅中的家事與精神層面」的提問。結果顯示,和其他整理類型相比,極簡主義者在下列四個項目中都占盡優勢。
◎做家事時(吸塵、擦桌、除塵、料理)更覺輕鬆。
◎與家人間的溝通較為活躍積極。
◎工作更加順遂。
◎可隨時邀請朋友到家裡作客。
看到上述優勢之後,大家應該不難了解,何以有這麼多整理收納書一再提倡「只要丟掉東西,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企圖引導大家往極簡主義邁進。
所謂極簡主義者,是在「將日常使用的物品限縮到最小程度,使物品量低於收納空間」的狀態下生活的人。居家環境裡的物品越少,打掃起來就越容易,臨時想找什麼東西的時候也能輕易地找到,給人極簡幹練的印象。
儘管擁有各種物品能讓人產生富饒與幸福感,但連帶的,東西太多的時候,在管理上就容易碰到困難;時間、經濟的效率也會下降。大家不妨想想,圖書館或博物館也是擺滿物品的空間,身處其中卻能給人舒適的感受,這是因為下過苦心整理的緣故。反之,如果架上的物品布滿灰塵、排列順序亂七八糟,根本找不到東西在哪裡,一樣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另外,若無法確實掌握自己擁有什麼東西,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多買,重複購入現階段還不需要的物品,形成經濟方面的浪費。最後,因為「打掃的容易度」和「無法收納,只能放地板的物品量」呈反比。換句話說,你放在地板上的東西越多,打掃時就越困難。這件事可謂放諸四海皆準,並沒有整理類型上的差異。舉個最具體的情境:如果房間地板上沒有多餘的物品(櫃子、桌椅、床架等除外),就可輕鬆使用吸塵器或掃地機器人打掃,提高整理時的效率。
▍以「打造像極簡主義者那般高效率的房間」為目標
不論是哪種類型,讓每個人都能夠「在堅守物品依戀的情況下,同時擁有像極簡主義者那種效率極佳的房間」,便是本書的目標。
特別是祕密基地居民、魅力收納達人,甚至是在垃圾館仙人和祕密基地居民兩種類型反覆輪替的人,嘗試本書方法後應該更能看到效果。
當然,也有所謂「熱愛物品的極簡主義者」,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人,只要善加運用本書的方法,同樣能擁有更具效率且舒適的生活。
請留意,我想教導大家的,是「像極簡主義者那般」的整理法,並不完全等同於「丟棄大量物品,讓家裡呈現空無一物的清爽狀態」。
大家可以先把家裡的空間分成取物容易的「方便取用區」(Handy zone);以及較難取物的「倉庫儲藏區」(Backyard)。
規畫方便取用區時,只需篩選並分類「真正有在使用的物品」,然後再依照相關規則極簡收納。另一方面,「不使用但有愛」的物品則收納在倉庫儲藏區。本書是以「不丟東西」為原則,盡可能將能為自己帶來創意與豐富人生的物品留存起來。因此,倉庫儲藏區並非僅侷限於家裡,各位也可視個人情況,將倉庫儲藏區的範圍擴大到外部。
我還是要強調,整理的目的並非僅僅是收納物品。更重要的是,有效收納物品後,如果無法清楚了解東西放在哪裡、該在什麼時候取出使用、隨時維護保持整潔的話,就失去了擁有物品的意義。所以不論是管理方法、物理實作或精神意識方面,都要以「像極簡主義者那般」的狀態為最終目標。
▍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
每個人對物品的感情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分類,就是「依戀強烈的物品」和「沒有依戀的物品」。因此,在進入步驟二:整理之前,請先試著建立一套「將依戀視覺化」的愛物排行榜。
所謂喜愛的物品,大多都是:
◎一看就喜歡,非買下來不可。
◎光是用看的就覺得情緒激動、萬分滿足。
◎從沒想過要把這東西丟掉,會一直留在身邊。
就像這樣,喜愛的物品就是能觸動你心靈的物品。你可以透過這樣的評估方式,釐清自己愛的究竟是什麼。
評估自己的愛物時,首先請環視房間,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喜愛物品全寫在便條紙上。這時要注意的是,不論物品大或小都可羅列其中。從「吉他」這種大物品,到「試用保養品」這種小東西,全都可以視為自己喜愛的物品。
把喜愛的物品都寫好之後,再依照喜愛的程度排列順序,建立出愛物排行榜。
在實際進行整理作業時,這個排行榜會影響到你「整理的順序」。感情越深的物品越需要花時間整理,所以要把那些物品留到整理作業的最後。
如果你和家人同住,還請邀請全家人一起建立此排行榜,共同評估、討論彼此珍惜的東西。事先了解「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東西卻是家人所珍惜的」,就可避免日後不小心把對方重視的物品丟棄,或是強迫對方整理而引發爭執等問題。例如,紙盒、紙箱、緞帶或包裝紙等,一般人認為毫無用處的東西,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隱藏著出乎意料的特殊情感。如果你一味認定那就是垃圾,並強迫對方「快拿去丟掉!」對方的積極度一定會瞬間下滑,馬上就不想整理了。
「這傢伙就是個丟東西狂魔,我得小心了!」一旦對方產生這種想法,就會緊緊關閉心門,甚至故意把東西藏起來不讓你找到,這當然無益於整理。
▍用手機拍攝照片,掌握當前狀態
確實掌握現狀是最重要的。因此,請大家拿出智慧型手機,把家裡的物品全數拍下來。此處必須注意的是,不是拍攝「房屋整體」,而是以「物品區塊」(例如書籍、衣服、日用品等集合名詞)為單位進行拍攝。
請大家把一件件的物品,以「能清楚目測辨識」的程度進行拍攝;衣櫃或抽屜也要逐一打開,把所有物品全部裝進相機鏡頭裡。此外,拍攝照片的當下請專心拍照,切勿因為手癢而神經兮兮地立刻動手整理。
請秉持著不隱藏、不整理的原則,以客觀的角度拍下物品最真實的樣貌。
▍依礙眼度和使用率決定整理順序
照片拍好後,就可以決定整理順序了。
請大家以礙眼度和使用率為依據,判斷整理的先後順序。
所謂礙眼度是指,拍照時會令你驚覺「啊!原來這裡我都沒有整理!真是有夠誇張!」的狀態。例如堆積如山的書本、從衣櫃裡滿溢出來的衣服等。大家在拍照的過程中,一定可以發現許多平常不曾留意,實際上超級礙眼的「物品堆」。
另一方面,使用率則是指最近一個月內是否使用。請概略計算一下,照片中的物品是否已在當月被你使用過?使用了多少次?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不用逐一檢查每一件物品,可以把拍攝的照片分成上下左右四個區塊(黃金四分割原則)以利檢查。
不論是衣櫃或是儲物櫃,都一定有最常使用的區塊,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四分割原則。我有個朋友,他家裡的衣櫃是左右對開的雙門樣式,由於擺放位置的關係,左半邊比較靠近牆壁(較為內側),因此他平常取用衣物時,幾乎都是以右半邊的區域為主。對他而言,他家衣櫃的黃金區域就是右上和右下;其餘區塊內的物品則較少使用。
有一種說法是,家裡有八成的物品,可能一個月都用不到一次。不論居家空間也好、收納空間也罷,物品使用率越高,空間活用率就越好,也就是呈現肌肉發達的狀態。就像這樣,大家可以根據照片判斷礙眼度和使用率的高低,同時把那些物品整理成視覺化的形態。請隨手拿張紙,畫出以礙眼度為縱軸、使用率為橫軸的映射表(Mapping)。接著請填入出現在照片上的物品區塊名稱,也就是文件、衣服等物品的集合名詞。
填完映射表之後,請從左上方開始,依照礙眼度較高、使用率較低的物品順序逐一編號。這就是之後實際整理時的先後順序。
幸福人生的形式因人而異,對物品的依戀可加深人生的厚度。但另一方面,倘若對物品沒有依戀,就不會太過拘泥於物欲,能舒適、清爽地過日子,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生活效率層面來看,四種整理類型中,極簡主義者贏得壓倒性勝利。在一項以六百名關東居民為對象的調查裡,有一個關於「在自宅中的家事與精神層面」的提問。結果顯示,和其他整理類型相比,極簡主義者在下列四個項目中都占盡優勢。
◎做家事時(吸塵、擦桌、除塵、料理)更覺輕鬆。
◎與家人間的溝通較為活躍積極。
◎工作更加順遂。
◎可隨時邀請朋友到家裡作客。
看到上述優勢之後,大家應該不難了解,何以有這麼多整理收納書一再提倡「只要丟掉東西,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企圖引導大家往極簡主義邁進。
所謂極簡主義者,是在「將日常使用的物品限縮到最小程度,使物品量低於收納空間」的狀態下生活的人。居家環境裡的物品越少,打掃起來就越容易,臨時想找什麼東西的時候也能輕易地找到,給人極簡幹練的印象。
儘管擁有各種物品能讓人產生富饒與幸福感,但連帶的,東西太多的時候,在管理上就容易碰到困難;時間、經濟的效率也會下降。大家不妨想想,圖書館或博物館也是擺滿物品的空間,身處其中卻能給人舒適的感受,這是因為下過苦心整理的緣故。反之,如果架上的物品布滿灰塵、排列順序亂七八糟,根本找不到東西在哪裡,一樣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另外,若無法確實掌握自己擁有什麼東西,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多買,重複購入現階段還不需要的物品,形成經濟方面的浪費。最後,因為「打掃的容易度」和「無法收納,只能放地板的物品量」呈反比。換句話說,你放在地板上的東西越多,打掃時就越困難。這件事可謂放諸四海皆準,並沒有整理類型上的差異。舉個最具體的情境:如果房間地板上沒有多餘的物品(櫃子、桌椅、床架等除外),就可輕鬆使用吸塵器或掃地機器人打掃,提高整理時的效率。
▍以「打造像極簡主義者那般高效率的房間」為目標
不論是哪種類型,讓每個人都能夠「在堅守物品依戀的情況下,同時擁有像極簡主義者那種效率極佳的房間」,便是本書的目標。
特別是祕密基地居民、魅力收納達人,甚至是在垃圾館仙人和祕密基地居民兩種類型反覆輪替的人,嘗試本書方法後應該更能看到效果。
當然,也有所謂「熱愛物品的極簡主義者」,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人,只要善加運用本書的方法,同樣能擁有更具效率且舒適的生活。
請留意,我想教導大家的,是「像極簡主義者那般」的整理法,並不完全等同於「丟棄大量物品,讓家裡呈現空無一物的清爽狀態」。
大家可以先把家裡的空間分成取物容易的「方便取用區」(Handy zone);以及較難取物的「倉庫儲藏區」(Backyard)。
規畫方便取用區時,只需篩選並分類「真正有在使用的物品」,然後再依照相關規則極簡收納。另一方面,「不使用但有愛」的物品則收納在倉庫儲藏區。本書是以「不丟東西」為原則,盡可能將能為自己帶來創意與豐富人生的物品留存起來。因此,倉庫儲藏區並非僅侷限於家裡,各位也可視個人情況,將倉庫儲藏區的範圍擴大到外部。
我還是要強調,整理的目的並非僅僅是收納物品。更重要的是,有效收納物品後,如果無法清楚了解東西放在哪裡、該在什麼時候取出使用、隨時維護保持整潔的話,就失去了擁有物品的意義。所以不論是管理方法、物理實作或精神意識方面,都要以「像極簡主義者那般」的狀態為最終目標。
▍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
每個人對物品的感情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分類,就是「依戀強烈的物品」和「沒有依戀的物品」。因此,在進入步驟二:整理之前,請先試著建立一套「將依戀視覺化」的愛物排行榜。
所謂喜愛的物品,大多都是:
◎一看就喜歡,非買下來不可。
◎光是用看的就覺得情緒激動、萬分滿足。
◎從沒想過要把這東西丟掉,會一直留在身邊。
就像這樣,喜愛的物品就是能觸動你心靈的物品。你可以透過這樣的評估方式,釐清自己愛的究竟是什麼。
評估自己的愛物時,首先請環視房間,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喜愛物品全寫在便條紙上。這時要注意的是,不論物品大或小都可羅列其中。從「吉他」這種大物品,到「試用保養品」這種小東西,全都可以視為自己喜愛的物品。
把喜愛的物品都寫好之後,再依照喜愛的程度排列順序,建立出愛物排行榜。
在實際進行整理作業時,這個排行榜會影響到你「整理的順序」。感情越深的物品越需要花時間整理,所以要把那些物品留到整理作業的最後。
如果你和家人同住,還請邀請全家人一起建立此排行榜,共同評估、討論彼此珍惜的東西。事先了解「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東西卻是家人所珍惜的」,就可避免日後不小心把對方重視的物品丟棄,或是強迫對方整理而引發爭執等問題。例如,紙盒、紙箱、緞帶或包裝紙等,一般人認為毫無用處的東西,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隱藏著出乎意料的特殊情感。如果你一味認定那就是垃圾,並強迫對方「快拿去丟掉!」對方的積極度一定會瞬間下滑,馬上就不想整理了。
「這傢伙就是個丟東西狂魔,我得小心了!」一旦對方產生這種想法,就會緊緊關閉心門,甚至故意把東西藏起來不讓你找到,這當然無益於整理。
▍用手機拍攝照片,掌握當前狀態
確實掌握現狀是最重要的。因此,請大家拿出智慧型手機,把家裡的物品全數拍下來。此處必須注意的是,不是拍攝「房屋整體」,而是以「物品區塊」(例如書籍、衣服、日用品等集合名詞)為單位進行拍攝。
請大家把一件件的物品,以「能清楚目測辨識」的程度進行拍攝;衣櫃或抽屜也要逐一打開,把所有物品全部裝進相機鏡頭裡。此外,拍攝照片的當下請專心拍照,切勿因為手癢而神經兮兮地立刻動手整理。
請秉持著不隱藏、不整理的原則,以客觀的角度拍下物品最真實的樣貌。
▍依礙眼度和使用率決定整理順序
照片拍好後,就可以決定整理順序了。
請大家以礙眼度和使用率為依據,判斷整理的先後順序。
所謂礙眼度是指,拍照時會令你驚覺「啊!原來這裡我都沒有整理!真是有夠誇張!」的狀態。例如堆積如山的書本、從衣櫃裡滿溢出來的衣服等。大家在拍照的過程中,一定可以發現許多平常不曾留意,實際上超級礙眼的「物品堆」。
另一方面,使用率則是指最近一個月內是否使用。請概略計算一下,照片中的物品是否已在當月被你使用過?使用了多少次?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不用逐一檢查每一件物品,可以把拍攝的照片分成上下左右四個區塊(黃金四分割原則)以利檢查。
不論是衣櫃或是儲物櫃,都一定有最常使用的區塊,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四分割原則。我有個朋友,他家裡的衣櫃是左右對開的雙門樣式,由於擺放位置的關係,左半邊比較靠近牆壁(較為內側),因此他平常取用衣物時,幾乎都是以右半邊的區域為主。對他而言,他家衣櫃的黃金區域就是右上和右下;其餘區塊內的物品則較少使用。
有一種說法是,家裡有八成的物品,可能一個月都用不到一次。不論居家空間也好、收納空間也罷,物品使用率越高,空間活用率就越好,也就是呈現肌肉發達的狀態。就像這樣,大家可以根據照片判斷礙眼度和使用率的高低,同時把那些物品整理成視覺化的形態。請隨手拿張紙,畫出以礙眼度為縱軸、使用率為橫軸的映射表(Mapping)。接著請填入出現在照片上的物品區塊名稱,也就是文件、衣服等物品的集合名詞。
填完映射表之後,請從左上方開始,依照礙眼度較高、使用率較低的物品順序逐一編號。這就是之後實際整理時的先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