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讓家變美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間
在生活中,偶爾我們會缺少物品,即便不是很緊急,我們也常會馬上購買。

很多時候,我們也缺少空間,置物的空間、招待客人的空間、孩子玩耍的空間、廚房大顯身手的空間,但我們不會馬上製造空間,即便感到困擾,甚至因此不開心,也會將就繼續使用著、生活著。
是不是有點奇怪。

這是因為缺少物品時,需要做的是「買」,而缺少空間時,需要做的是「捨」,某種程度來說,「購買」比「捨棄」容易多了,買東西的時候有種快感,捨棄物品時卻有種罪惡感,買東西彷彿是「得到」,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但捨棄東西彷彿是「失去」,是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表面上可能是這樣。
但如果你願意試著相信,「讓家裡變美的方法不是先增加物品,而是先贏回空間。」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會完全不同,就拿客廳來說吧!

簡=精簡=去蕪存菁
比起收納什麼物品,客廳更為重要的是放了哪些家具。客廳既然身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要呈現有活力的狀態,到處堆積物品會讓空間及心靈都停滯不前,捨棄笨重又無用的大型傢俱吧!
只能拿來「饋咖」的大茶几、明明客廳不大卻硬要塞一加二加三的沙發組、因為前面擋了太多雜物早就打不開的邊櫃或邊几、放了一堆陳年舊物的高大電視櫃、擋住了陽光在落地窗旁排排站的收納箱。
這些看似要讓生活便利的物品,當數量不堪空間負荷時,只會讓生活更不方便,這些失去功能的物品是無法寄與厚望的,倒不如適時適量捨棄它們,清出更多空間吧!

約=制約=和這個家的約定
精簡後,留下來的傢俱可收納的容量,就是放在客廳物品的數量底線,不要動不動又多買一個櫃子、多裝一個層架、多疊幾個抽屜。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與其想破頭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列了一堆清單規劃要如何增加收納空間,倒不如直接給自己「空間的制約」,放不下,就不要買。
「約」不只是消極的「制約」,對我而言有更積極、美好的意義,那就是「維持家的樣子,是我們和這個家的約定。」

美=美化=留白之美
習慣淨空和留白後,不太需要再去思考買什麼、放哪裡,「直覺」就是最好的準則,比起思考需要或不需要,問問自己「美或不美」更容易幫助自己下決定,不一定是堆滿美麗的物品就能打造美麗的空間,要有一定程度的留白,有餘裕的空間,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
空間騰出來後,有更多使用的可能性,可以是遊戲場、是運動場、是音樂廳、是電影院,你的家變美也變得更好了。

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看過《我的家空無一物》(夏凡主演)這齣日劇的朋友,肯定都對劇中女主角空無一物的家感到嘖嘖稱奇,對於極簡主義不感興趣的人,可能會覺得:「生活在這樣的房子好無趣」「極簡感覺就是什麼都沒有」但空無一物的房子,擁有的即是「空間」。

可利用的空間俯拾即是,收納的空間、放鬆的空間、工作的空間、小孩奔跑遊戲的空間、家人朋友們歡樂相聚的空間,有足夠的空間就有無限可能,你擁有空間的主導權,可以重新省思,要把什麼放進生活裡,這就是整理的美好。

我家並非空無一物,也不追求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我努力想要得來更多的「空間」,將多餘之物請出家門,只留下真心喜歡的物品,恢復家中每個場所原本的功能,「整理」不是要我丟掉一切,而是幫我分辨什麼值得留下。

曾經有位學員問我:「我家房子很大,就算東西很多也有地方塞,我非得整理不可嗎?」整理絕非萬能,斷捨離也不是什麼仙丹妙藥,就像我在「設限」這篇文章中說的,需不需要整理、要不要丟東西,取決於「人」、「物品」和「空間」這三者間的關係是否協調,如果眼前的生活沒有什麼不適,只要稍微收拾就可以維持,不整理其實也沒什麼關係,但只要其中一項不能滿足於現況,另外兩者就會需要跟著調整;女主角的家原本到處堆滿雜物,一家人在裡頭生活好長一段時間,也未曾想要改變,但地震的發生,導致房屋損毀、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為「空間」不敷使用,這才有了後來演變成極簡之家的過程。

這本書就是為此而生,整理不只是處理物品,而是處理關係,很多關係會因為空間的調整而改善;整理不是要處處追求完美,而是提醒我們不需要掌控一切,更重要的不是整理的成果,而是在過程中 你被提醒了什麼;整理不是丟棄,而是給予,將多的釋出,把愛留下,所以整理也是愛的語言。

  若有一天,你覺得這個家好像需要做點改變,你想要找回那個曾經讓你心動的家,那麼屆時此書若能幫上一點忙,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