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你想的夠多嗎?
「家」的基本輪廓
建構一個自己的家,許多人都會想到預算有多少、家中人口有多少的考量,然而這兩個前提固然重要,空間的基本需求卻不僅來自於居住人數變化這項變因而已。
一般而言,居家空間的預設週期以十年為一單位,在此時間軸的前提下,掌握人口、需求、機能及對象的預設值,並配合前述條件規劃所需空間及隔間,才能滿足基本需求,尤其兒童房、長輩房或客房等空間之需求。生活者於購屋時僅以當下及近程所需做購入及裝修估算的預想數值,對於未來的生活所需勢必造成困擾。
夠用與不夠用
就像人會成長、會衰老,居住空間也自然需跟隨生活者而改變,並不是以單一樣貌從一而終地提供軀殼而已。
舉例而言,稚齡者的生活空間在時間軸的前進中,跟隨年齡成長也造成了範圍擴大,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行為也相對影響空間需求,反之,熟齡者的生活空間也因應著年齡逐漸成長而多集中於必要空間,特定空間的收納需求反而更為其所需,這些看不見的改變,都將影響生活空間關照生活的細緻差異。
安居與終老
不同年齡者的購屋需求,往往反映著不同時期的家庭輪廓,無論是組成家庭的親人或年齡與對象都存在不同差異。
一般而言,家的分階段輪廓可分為以下三個重要週期,也是做為規劃居家空間的必要考量:
1. 黃金成長期:約屋主30~50歲前後,此階段空間處於人口增加、子女成長、工作時間長等生活狀態,公共空間使用時間長、私人空間使用時間短,因事業忙碌而造成家人互動較少,以強化親情互動為空間規劃重點。
2. 家族變動期:約末屋主50~60歲前後,此階段為居家空間人口變動最大時,子女因為求學、獨立、結婚等原因陸續離家,二代宅則處於新生兒誕生、入學的人口增加及新生,保有空間調整彈性為規劃重點。
3. 安養天年期:約末屋主60歲以後,人口因結婚及遷出而減少,生活者也處在體力欠佳、公共空間利用率較低的狀態,關照生活安全為空間規劃重點。所謂需求,就是從內心到空間做一次生活習慣總盤點
1. 健康的生活環境:宜居的居家空間,除了室內環境之外,室外環境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室內環境主要包括通風、採光,室外環境主要包括日照、噪音等要素,良好的生活環境除了強化先天優勢外,更需補強不足、解決問題,才能締造出優質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及健康。
2. 勾勒需求與想像:每位家庭成員,對於「生活」的想像都不盡相同,或因年齡、角色、性別、個性及需求等考量,都會對於生活空間擁有不同想像。在進行空間規劃前,不妨請家人共同盤點生活物品數量、確立各空間使用機能、填寫空間需求表等等,透過檢討與分析而客觀地掌握各空間所需滿足的尺度、機能、木作等項目。
3. 看近也莫忘遠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角色的居家空間,是跟隨生活者共同成長的時間載具。預留空間調整彈性、善用親情增溫設計、創造多元使用機能、預留相關線路、規劃較多收納空間等方式,都可讓「家」跟著「人」的生活往前,從從容容在不同階段以同樣的自在打造舒適宜人的環境。
八大空間體檢重點,掌握裝修概念
1. 格局與動線設計
不同的空間所衍生的生活行為,都有各異的動線與方式。良好的空間配置固然是建構生活單元的必要基盤,合宜的動線安排卻是進一步將生活由有到好的細緻關照,例如高齡者的生活動線應介於公共空間與衛浴空間之間、稚齡者的生活動線應配置於公共空間周邊、來客多的家庭應將客廳與廚房毗鄰於客廳等等,以完善細緻的規劃使生活更加美好。
2. 景觀與開窗條件
只要基地條件許可,一般多以大面積開窗引光入室,除了創造遼闊景觀更能保持居住者身體健康。為了取得引光與隱私間的平衡,除了透過出簷、雨庇、窗簾此類人工添加物加以調整外,更可利用自然環境加以調節開窗與環境的關係,例如針對夏季樹木生長茂盛、冬季多見凋零的窗外,可多於南向種植樹木及植栽,使開窗景觀不僅調節風與光,更能在不同季節扮演遮陽與採光的角色,環保又省電。
3. 對流與通風條件
我們常說房子要有「生氣」,指的便是住家空間應保持空氣的流動,進而創造環境乾燥、空氣新鮮的良好生活環境,避免因污濁空氣而造成身體負荷。空氣對流完善的生活空間,固然可透過通風設備加以強化,卻不環保且增加開支,建議於進行空間規劃初期即留意室內開窗與開口是否位於不同牆面、室內風壓有無過強、走道是否過長等環節,以使生活環境更為舒適。4. 收納與取用規劃
無論空間大小都需面對的收納課題,考驗著關照不同生活者、物品、數量的種種收納需求,正確的收納應至少具備「取用方便、適得其所、安全無虞、一目了然」等四個基本原則,使物品縱使因為收納而歸納在不同櫥櫃與空間卻依舊不妨礙取得。在收納系統規劃時,需考量使用對象及高度,以避免因取用不慎發生意外。
5. 水電與管線規劃
做為「看不見的內裝」,水電系統或許並不像內裝、家具來得顯眼,安裝是否完善、管線是否安全卻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一般的配置原則多以掌握「以靜制動、避免調整、化明為暗、壁壘分明」的原則,能不移動便保持原有位置、能為暗管則不為明管,並避免因管線露明造成室內景觀破壞、使用危險。
6. 自然與人工光源規劃
為了營造空間安全及使用舒適,室內照明的建置雖有自然、直接、間接三種基本手法,卻在不同空間、機能、時間擁有不同的型態。以家人共同活動為主的公共空間,由於多為大開窗,也擁有較高的自然採光、以個人休眠為私人空間,則多訴求穩定光源及情境光源,掌握24 小時的空間表情將有助於規劃適用的採光環境。
7. 色彩與心理關係
色彩,是做為傳遞四時五感的使者,不同的明度、彩度都可為室內環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以色彩心理角度而言,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以淺色為主,傳遞柔和、放鬆的色彩暗示,常見於客廳、臥室等空間;高彩度、低明度的色彩,以深色為主,傳遞沈澱、寧靜的色彩暗示。除此之外,透過將主牆跳色處理的變
化,也是常見於創造空間點景、活絡視覺焦點的方式。
8. 建材與環保關係
有別於過去強調華美、氣勢、繁複的居家空間,近年的設計逐漸走向環保、簡約、典雅的美學趨勢。在建材的挑選上,固然現代化建材未必具備傳統建材的厚實穩重,載重輕巧、防焰避震、組立容易的特質,以及具備環保標章、使用再生材料的綠色建材路線,卻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家的收納
請預留10~15% 的居家空間容納10 年雜物
由交屋到入住,居家空間的「生活感」因為使用者進駐空間而開始變得多姿多彩,進而呈現出不同屋主的風格與性格。然而,縱使生活風格各有所好,收納卻是空間生活者必然面對的共同課題。由於居家空間不似商業空間有較高頻率的空間整修,所以為了因應需求調整、成員增加等變遷,通常預想以10年為一週期的空間模矩使用壽命,並預留10~15%的居家收納空間,為這看似不顯眼的小事留下保有至少10年空間美感的最大彈性。
時間,往往是以「加法」的形式長大,伴隨在生活中以各種物品呈現,薄小如畢業證書、厚重至棉被等生活物品,都是生活裡不斷累加的生活伙伴。在開始進行空間規劃前,不妨透過分類清點既有「家產」,以掌握收納空間應該如何規劃,在不同空間裡的收納尺度掌握、空間量各有消長的比例、收納形式的差異等等,才能透過前期作業而創造理想的收納空間。
家的客廳
發揮居家空間高達20%~30%的影響力
客廳的功能
在居家單元當中,同時具備公共性及生活性最高的空間,莫過於家人互道早安的「客廳」。此一做為扮演家人互動、親情增溫的空間,具有景觀、通風、採光等規劃基本條件,在整體住家的空間比例至少佔有20 ~ 30 ﹪的空間比重。就堪輿學而言,客廳還扮演著迎接財神的重要角色,足見此空間對於居家的重要性。
客廳研究之一:它是使用率最頻繁的全能空間
由於客廳空間扮演了起居、休憩、接待、展示等複合性角色,進行空間規劃時建議需考量以下各點。
1. 確認機能需求:不同背景、年齡、性別的生活者,對於客廳的公共性有著強弱不同的需求與使用想像,電視櫃等設備的設計也需考慮到設備內容,才能發展合宜的規劃。此外,若生活者樂天好客,需經常性扮演接待功能的客廳便需考量是否將居住空間與公共空間透過設計手法加以轉折或區隔。
2. 保持通風採光:儘管隔間與櫥櫃可以確保客廳與其他毗鄰空間的獨立性,然而採光不佳的客廳,卻因使餐廳、廚房以及走廊等公共空間陰暗,連帶需透過室內照明設施補光,無形間也增加了日常用電成本,而通風不良則會直接造成空氣混濁、室內濕度較高,容易為生活者的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3. 預留調整彈性:量身訂作的家具固然可達到調整格局、滿足所需的目的,然而居家空間至少為期10 年不變的時間軸,卻可能有許多變化,高度的訂作對於中長期生活機能而言,反而未必能以現在的思維帶來日後的便利。客廳若有設計櫥櫃或收納空間,建議預留卡榫以因應隔板高度調整,讓生活者滿足整體感的同時,也能關照日後的需求改變。
4. 配置收納空間:雖然客廳看似雜物不多,然而做為「公共空間」的客廳,其實將會跟隨生活者入住而日益衍生各種生活用品,諸如看電視的零食、雜誌書報、醫藥用品、各種線路或遊戲機台等等,都是屬於常見的客廳雜物,若堆置於茶几則有損門面,不妨於電視櫃規劃收納空間,或者於毗鄰客廳走道規劃深度30cm 以內的淺櫃以利收納。
5. 整體風格統合:儘管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每位生活者卻必然各有所好,大鳴大放固然充滿多元卻也難免缺乏調性的一致感。客廳的空間統合也不例外,由天花板延伸而下的各單元,由色彩、調性、風格、行事的選擇,建議透過事先與設計師充分溝通討論,才能呈現出精確的組合方式。
家的樓梯
樓梯設計的經濟學,讓樓梯不只是上下動線的功能而已
與生活者空間動線、平面格局具有連動關係的樓梯,儘管並非做為「空間」的一部份,卻是等同於走廊的立體化空間,也由於樓梯的垂直介面是空間由平面至立面的延伸,在虛實、尺度等各種變化下,也擁有越來越豐富的輪廓。
樓梯研究之一:合理的橫幅與高度
樓梯設計,除了需掌握梯座本身的合理工學、尺度及相關法令之外。還需考量門窗開口、座向、格局、位置、機能以及風光等物理環境的先天條件,儘管只是看來做為連通上下樓層的介面,其實扮演的也是空間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外的設計巧思。
以居家空間而言,室內樓梯建議掌握在級高16~18cm 間、級深26~28cm、梯寬105cm,且自樓梯級面最外緣量至天花板底面、樑底面或上一層樓梯底面之垂直淨空距離,不得小於190cm。至於樓梯扶手,也應以雙向設置為原則,合宜的高度為75cm,且應完全定著於牆面,以確保使用安全。
防滑性為樓梯首要考量
固然樓梯有各種材質,但是「安全」才是挑選樓梯最重要的考量。常見的玻璃樓梯固然穿透性好、視覺美觀,卻未必可承受相當重量;而金屬梯面使用噪音較大,不宜設置於臥室附近,以免影響家人生活;石材樓梯容易保養、耐潮耐用卻最容易在使用時不慎打滑,尤需注意步行安全。以上無論使用何者材質,一定要進行防滑處理,例如鋪設防滑墊、前端磨砂處理,進而確保家人使用安全。家的衛浴
探索心靈的衛浴空間,好景、好光、好自然,就把自私用在浴室吧!
浴室靠哪裡?設計大不同
以滿足使用機能及營造空間舒適感為主要依歸的衛浴空間,是每晚臨睡前、每早甦醒後的必然使用空間,在平面配置通常以鄰近臥室或生活單元居多,空間量則照坪數不定一般佔居家空間十分之一坪數,最小坪數以0.75 坪為舒適尺度,若希望衛浴可提供兩位以上家人共同使用,則應大於1.25 坪為理想。
在空間的規劃動線,需考量空間與生活及家務空間的整體連動性、使用者設定與生活隱私的關照性、整體配置的使用流暢性、室內空氣流動的舒適性等等,建議可將衛浴空間配置於公共空間的南側空間,不僅能使浴室保持乾燥,更可引南向光源入室又不至感到躁熱,進而規劃出舒適的衛浴空間。
1. 鄰近臥室型:由於緊鄰個人生活空間,對於衣物清洗、洗澡、如廁等使用便利性高,對個人生活隱私確保度較高,唯需留意可能造成房間潮氣,尤需留意衛浴設備的通風與除濕。
2. 鄰近生活單元型:由鄰近客廳與廚房等公共空間動線連接的衛浴空間,因鄰近客廳而得以在客人來訪時,較能顧全家庭生活隱私,因空間連結而擁有較高生活性質,無論使用或清潔都相對方便許多。
「家」的基本輪廓
建構一個自己的家,許多人都會想到預算有多少、家中人口有多少的考量,然而這兩個前提固然重要,空間的基本需求卻不僅來自於居住人數變化這項變因而已。
一般而言,居家空間的預設週期以十年為一單位,在此時間軸的前提下,掌握人口、需求、機能及對象的預設值,並配合前述條件規劃所需空間及隔間,才能滿足基本需求,尤其兒童房、長輩房或客房等空間之需求。生活者於購屋時僅以當下及近程所需做購入及裝修估算的預想數值,對於未來的生活所需勢必造成困擾。
夠用與不夠用
就像人會成長、會衰老,居住空間也自然需跟隨生活者而改變,並不是以單一樣貌從一而終地提供軀殼而已。
舉例而言,稚齡者的生活空間在時間軸的前進中,跟隨年齡成長也造成了範圍擴大,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行為也相對影響空間需求,反之,熟齡者的生活空間也因應著年齡逐漸成長而多集中於必要空間,特定空間的收納需求反而更為其所需,這些看不見的改變,都將影響生活空間關照生活的細緻差異。
安居與終老
不同年齡者的購屋需求,往往反映著不同時期的家庭輪廓,無論是組成家庭的親人或年齡與對象都存在不同差異。
一般而言,家的分階段輪廓可分為以下三個重要週期,也是做為規劃居家空間的必要考量:
1. 黃金成長期:約屋主30~50歲前後,此階段空間處於人口增加、子女成長、工作時間長等生活狀態,公共空間使用時間長、私人空間使用時間短,因事業忙碌而造成家人互動較少,以強化親情互動為空間規劃重點。
2. 家族變動期:約末屋主50~60歲前後,此階段為居家空間人口變動最大時,子女因為求學、獨立、結婚等原因陸續離家,二代宅則處於新生兒誕生、入學的人口增加及新生,保有空間調整彈性為規劃重點。
3. 安養天年期:約末屋主60歲以後,人口因結婚及遷出而減少,生活者也處在體力欠佳、公共空間利用率較低的狀態,關照生活安全為空間規劃重點。所謂需求,就是從內心到空間做一次生活習慣總盤點
1. 健康的生活環境:宜居的居家空間,除了室內環境之外,室外環境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室內環境主要包括通風、採光,室外環境主要包括日照、噪音等要素,良好的生活環境除了強化先天優勢外,更需補強不足、解決問題,才能締造出優質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及健康。
2. 勾勒需求與想像:每位家庭成員,對於「生活」的想像都不盡相同,或因年齡、角色、性別、個性及需求等考量,都會對於生活空間擁有不同想像。在進行空間規劃前,不妨請家人共同盤點生活物品數量、確立各空間使用機能、填寫空間需求表等等,透過檢討與分析而客觀地掌握各空間所需滿足的尺度、機能、木作等項目。
3. 看近也莫忘遠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角色的居家空間,是跟隨生活者共同成長的時間載具。預留空間調整彈性、善用親情增溫設計、創造多元使用機能、預留相關線路、規劃較多收納空間等方式,都可讓「家」跟著「人」的生活往前,從從容容在不同階段以同樣的自在打造舒適宜人的環境。
八大空間體檢重點,掌握裝修概念
1. 格局與動線設計
不同的空間所衍生的生活行為,都有各異的動線與方式。良好的空間配置固然是建構生活單元的必要基盤,合宜的動線安排卻是進一步將生活由有到好的細緻關照,例如高齡者的生活動線應介於公共空間與衛浴空間之間、稚齡者的生活動線應配置於公共空間周邊、來客多的家庭應將客廳與廚房毗鄰於客廳等等,以完善細緻的規劃使生活更加美好。
2. 景觀與開窗條件
只要基地條件許可,一般多以大面積開窗引光入室,除了創造遼闊景觀更能保持居住者身體健康。為了取得引光與隱私間的平衡,除了透過出簷、雨庇、窗簾此類人工添加物加以調整外,更可利用自然環境加以調節開窗與環境的關係,例如針對夏季樹木生長茂盛、冬季多見凋零的窗外,可多於南向種植樹木及植栽,使開窗景觀不僅調節風與光,更能在不同季節扮演遮陽與採光的角色,環保又省電。
3. 對流與通風條件
我們常說房子要有「生氣」,指的便是住家空間應保持空氣的流動,進而創造環境乾燥、空氣新鮮的良好生活環境,避免因污濁空氣而造成身體負荷。空氣對流完善的生活空間,固然可透過通風設備加以強化,卻不環保且增加開支,建議於進行空間規劃初期即留意室內開窗與開口是否位於不同牆面、室內風壓有無過強、走道是否過長等環節,以使生活環境更為舒適。4. 收納與取用規劃
無論空間大小都需面對的收納課題,考驗著關照不同生活者、物品、數量的種種收納需求,正確的收納應至少具備「取用方便、適得其所、安全無虞、一目了然」等四個基本原則,使物品縱使因為收納而歸納在不同櫥櫃與空間卻依舊不妨礙取得。在收納系統規劃時,需考量使用對象及高度,以避免因取用不慎發生意外。
5. 水電與管線規劃
做為「看不見的內裝」,水電系統或許並不像內裝、家具來得顯眼,安裝是否完善、管線是否安全卻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一般的配置原則多以掌握「以靜制動、避免調整、化明為暗、壁壘分明」的原則,能不移動便保持原有位置、能為暗管則不為明管,並避免因管線露明造成室內景觀破壞、使用危險。
6. 自然與人工光源規劃
為了營造空間安全及使用舒適,室內照明的建置雖有自然、直接、間接三種基本手法,卻在不同空間、機能、時間擁有不同的型態。以家人共同活動為主的公共空間,由於多為大開窗,也擁有較高的自然採光、以個人休眠為私人空間,則多訴求穩定光源及情境光源,掌握24 小時的空間表情將有助於規劃適用的採光環境。
7. 色彩與心理關係
色彩,是做為傳遞四時五感的使者,不同的明度、彩度都可為室內環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以色彩心理角度而言,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以淺色為主,傳遞柔和、放鬆的色彩暗示,常見於客廳、臥室等空間;高彩度、低明度的色彩,以深色為主,傳遞沈澱、寧靜的色彩暗示。除此之外,透過將主牆跳色處理的變
化,也是常見於創造空間點景、活絡視覺焦點的方式。
8. 建材與環保關係
有別於過去強調華美、氣勢、繁複的居家空間,近年的設計逐漸走向環保、簡約、典雅的美學趨勢。在建材的挑選上,固然現代化建材未必具備傳統建材的厚實穩重,載重輕巧、防焰避震、組立容易的特質,以及具備環保標章、使用再生材料的綠色建材路線,卻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家的收納
請預留10~15% 的居家空間容納10 年雜物
由交屋到入住,居家空間的「生活感」因為使用者進駐空間而開始變得多姿多彩,進而呈現出不同屋主的風格與性格。然而,縱使生活風格各有所好,收納卻是空間生活者必然面對的共同課題。由於居家空間不似商業空間有較高頻率的空間整修,所以為了因應需求調整、成員增加等變遷,通常預想以10年為一週期的空間模矩使用壽命,並預留10~15%的居家收納空間,為這看似不顯眼的小事留下保有至少10年空間美感的最大彈性。
時間,往往是以「加法」的形式長大,伴隨在生活中以各種物品呈現,薄小如畢業證書、厚重至棉被等生活物品,都是生活裡不斷累加的生活伙伴。在開始進行空間規劃前,不妨透過分類清點既有「家產」,以掌握收納空間應該如何規劃,在不同空間裡的收納尺度掌握、空間量各有消長的比例、收納形式的差異等等,才能透過前期作業而創造理想的收納空間。
家的客廳
發揮居家空間高達20%~30%的影響力
客廳的功能
在居家單元當中,同時具備公共性及生活性最高的空間,莫過於家人互道早安的「客廳」。此一做為扮演家人互動、親情增溫的空間,具有景觀、通風、採光等規劃基本條件,在整體住家的空間比例至少佔有20 ~ 30 ﹪的空間比重。就堪輿學而言,客廳還扮演著迎接財神的重要角色,足見此空間對於居家的重要性。
客廳研究之一:它是使用率最頻繁的全能空間
由於客廳空間扮演了起居、休憩、接待、展示等複合性角色,進行空間規劃時建議需考量以下各點。
1. 確認機能需求:不同背景、年齡、性別的生活者,對於客廳的公共性有著強弱不同的需求與使用想像,電視櫃等設備的設計也需考慮到設備內容,才能發展合宜的規劃。此外,若生活者樂天好客,需經常性扮演接待功能的客廳便需考量是否將居住空間與公共空間透過設計手法加以轉折或區隔。
2. 保持通風採光:儘管隔間與櫥櫃可以確保客廳與其他毗鄰空間的獨立性,然而採光不佳的客廳,卻因使餐廳、廚房以及走廊等公共空間陰暗,連帶需透過室內照明設施補光,無形間也增加了日常用電成本,而通風不良則會直接造成空氣混濁、室內濕度較高,容易為生活者的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3. 預留調整彈性:量身訂作的家具固然可達到調整格局、滿足所需的目的,然而居家空間至少為期10 年不變的時間軸,卻可能有許多變化,高度的訂作對於中長期生活機能而言,反而未必能以現在的思維帶來日後的便利。客廳若有設計櫥櫃或收納空間,建議預留卡榫以因應隔板高度調整,讓生活者滿足整體感的同時,也能關照日後的需求改變。
4. 配置收納空間:雖然客廳看似雜物不多,然而做為「公共空間」的客廳,其實將會跟隨生活者入住而日益衍生各種生活用品,諸如看電視的零食、雜誌書報、醫藥用品、各種線路或遊戲機台等等,都是屬於常見的客廳雜物,若堆置於茶几則有損門面,不妨於電視櫃規劃收納空間,或者於毗鄰客廳走道規劃深度30cm 以內的淺櫃以利收納。
5. 整體風格統合:儘管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每位生活者卻必然各有所好,大鳴大放固然充滿多元卻也難免缺乏調性的一致感。客廳的空間統合也不例外,由天花板延伸而下的各單元,由色彩、調性、風格、行事的選擇,建議透過事先與設計師充分溝通討論,才能呈現出精確的組合方式。
家的樓梯
樓梯設計的經濟學,讓樓梯不只是上下動線的功能而已
與生活者空間動線、平面格局具有連動關係的樓梯,儘管並非做為「空間」的一部份,卻是等同於走廊的立體化空間,也由於樓梯的垂直介面是空間由平面至立面的延伸,在虛實、尺度等各種變化下,也擁有越來越豐富的輪廓。
樓梯研究之一:合理的橫幅與高度
樓梯設計,除了需掌握梯座本身的合理工學、尺度及相關法令之外。還需考量門窗開口、座向、格局、位置、機能以及風光等物理環境的先天條件,儘管只是看來做為連通上下樓層的介面,其實扮演的也是空間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外的設計巧思。
以居家空間而言,室內樓梯建議掌握在級高16~18cm 間、級深26~28cm、梯寬105cm,且自樓梯級面最外緣量至天花板底面、樑底面或上一層樓梯底面之垂直淨空距離,不得小於190cm。至於樓梯扶手,也應以雙向設置為原則,合宜的高度為75cm,且應完全定著於牆面,以確保使用安全。
防滑性為樓梯首要考量
固然樓梯有各種材質,但是「安全」才是挑選樓梯最重要的考量。常見的玻璃樓梯固然穿透性好、視覺美觀,卻未必可承受相當重量;而金屬梯面使用噪音較大,不宜設置於臥室附近,以免影響家人生活;石材樓梯容易保養、耐潮耐用卻最容易在使用時不慎打滑,尤需注意步行安全。以上無論使用何者材質,一定要進行防滑處理,例如鋪設防滑墊、前端磨砂處理,進而確保家人使用安全。家的衛浴
探索心靈的衛浴空間,好景、好光、好自然,就把自私用在浴室吧!
浴室靠哪裡?設計大不同
以滿足使用機能及營造空間舒適感為主要依歸的衛浴空間,是每晚臨睡前、每早甦醒後的必然使用空間,在平面配置通常以鄰近臥室或生活單元居多,空間量則照坪數不定一般佔居家空間十分之一坪數,最小坪數以0.75 坪為舒適尺度,若希望衛浴可提供兩位以上家人共同使用,則應大於1.25 坪為理想。
在空間的規劃動線,需考量空間與生活及家務空間的整體連動性、使用者設定與生活隱私的關照性、整體配置的使用流暢性、室內空氣流動的舒適性等等,建議可將衛浴空間配置於公共空間的南側空間,不僅能使浴室保持乾燥,更可引南向光源入室又不至感到躁熱,進而規劃出舒適的衛浴空間。
1. 鄰近臥室型:由於緊鄰個人生活空間,對於衣物清洗、洗澡、如廁等使用便利性高,對個人生活隱私確保度較高,唯需留意可能造成房間潮氣,尤需留意衛浴設備的通風與除濕。
2. 鄰近生活單元型:由鄰近客廳與廚房等公共空間動線連接的衛浴空間,因鄰近客廳而得以在客人來訪時,較能顧全家庭生活隱私,因空間連結而擁有較高生活性質,無論使用或清潔都相對方便許多。